目录 1
第一章 水作为溶剂的性质 1
第一节 水的成分 1
一、水的总同位素成分 1
二、氢的同位素成分 2
三、氧的同位素成分 6
第二节 水分子结构的特点 7
一、化学键类型及分子间力 9
第三节 元素与溶解有关的性质 9
二、离子价 13
三、离子势 14
第四节 溶解度 17
第五节 浓度与活度 18
第六节 水的酸碱性(pH值) 24
第二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27
第一节 地下水中元素存在的形式 27
第二节 地下水中的常量成分 29
第三节 地下水中的微量组分 37
第四节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44
第五节 地下水中的有机成分 47
第六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类 49
一、C·A·舒卡列夫分类法 49
二、A·A·布罗德斯基分类法 51
三、O·A·阿列金-E·B·波索霍夫分类法 53
第一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用 58
一、溶滤作用 58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58
二、浓缩作用 65
三、混合作用 65
四、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8
五、脱碳酸作用 73
六、生物化学作用 73
第二节 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 75
一、自然地理因素 76
二、地质因素 80
三、水文地质因素 84
四、物理化学因素 86
五、物理因素 93
六、生物因素 98
七、人为因素 98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与人体健康 99
第一节 环境污染 99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的概念及情况 101
第三节 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04
一、金属(包括类金属砷、硒)污染物 106
二、呈酸根形式的阴离子污染物 109
三、有机化合物污染物 111
四、放射性污染物 112
五、微生物污染物 118
第五章 地下水的污染源及途径 119
第一节 地下水的污染源 119
一、工业“三废” 120
二、农业活动 124
四、采矿活动 126
三、城镇其它污水 126
五、石油污染源 127
六、海水入侵 128
第二节 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及污染条件分类 128
一、通过包气带连续渗入 129
二、通过包气带断续渗入 130
三、由井、孔、坑道、岩溶通道等直接注入 130
四、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 131
五、含水层之间的垂向越流 133
第六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理论——弥散理论 138
第一节 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弥散机制 138
一、弥散的概念 138
二、分子扩散 139
三、渗透分散 141
四、液体的密度和粘度对弥散的影响 146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学模型 148
一、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确定性数学模型 148
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随机模型 152
三、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黑箱模型 154
第三节 弥散方程的解析解 156
一、一维弥散方程的解析解 156
二、二维弥散方程的解析解 163
三、考虑源汇项时弥散方程的解析解 168
第七章 污染水运移的实验室研究及参数的测定 174
第一节 污染水运移的实验室研究 174
一、查明污水与地下水及岩石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室试验 174
二、研究弥散带演化的模拟试验 176
第二节 测定有关参数的实验室方法 182
一、分子扩散系数的测定 182
二、弥散系数的测定 185
三、吸收参数的测定 188
四、溶解参数的测定 191
第三节 测定有关参数的野外试验方法 193
一、单井脉冲法 193
二、多井法 198
三、单井地球物理法 204
第八章 污染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计算 208
第一节 计算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208
第二节 污染地下水运移的近似解析法 209
第三节 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预测的近似解析法 213
一、确定污染水从污染中心流入水源地的可能性 214
二、确定开采水中污染物的可能最大浓度 216
三、确定首批污染水流入水源地的时间 217
四、确定开采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218
第四节 水质污染预测的数值解法 221
第五节 水质污染预测的水动力渗流网法 226
第六节 水质污染预测精度的评价 229
第九章 污染地下水的自净 234
第一节 自净作用 235
一、微生物被吸附和衰亡作用 235
二、微生物分解作用 237
三、化学沉淀作用 239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239
四、物理化学吸附作用 244
五、其他作用 250
第二节 污染水沉淀的预测 251
一、定性地确定沉淀物的成分及其形成的可能性 252
二、预测组分浓度的变化 252
三、确定沉淀带最大和最小可能饱和浓度 254
第三节 污染组分被吸附的预测 260
一、评价吸附作用对该组分迁移的意义 261
二、预测组分浓度的变化 262
三、计算组分迁移的距离 265
第十章 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监测及防治 266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调查总述 266
第二节 地面调查 267
一、污染源及污染途径的调查 267
二、一般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 269
三、水化学调查 270
第三节 勘探试验工作 272
一、物探及遥感技术的应用 272
二、勘探工作的特点 272
三、野外试验工作 273
第四节 资料综合整理 275
四、室内试验工作 275
一、地下水化学污染综合分类的点群分析法 276
二、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 280
三、图件的编制 283
四、报告书的编写 285
第五节 地下水的水质监测 286
一、监测点网的布置原则 286
二、监测内容及采样要求 288
三、监测资料整理 289
第六节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289
二、治理措施 292
三、建立水源地卫生防护带制度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7
人名索引 300
专题名词索引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