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硫化 1
1.1.1 几个定义 1
1.硫化工艺 1
1.1.2 硫化改性 3
1.1.2.1 概要 3
1.1.2.2 定伸强度 4
1.1.2.3 硬度 5
1.1.2.4 抗张强度 5
1.1.2.5 扯断伸长和永久变形 7
1.1.2.6 弹性 7
1.1.2.7 低温屈挠性能 10
1.1.2.8 溶胀 10
1.1.2.11 摘要 12
1.1.2.11.1 硫化胶物理性能与交联度之间的关系 12
1.1.2.10 热稳定性 12
1.1.2.9 气密性 12
1.1.2.11.2 交联键结构对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15
1.1.3 硫化阶段 17
1.1.3.1 硫化起步 17
1.1.3.2 欠硫 18
1.1.3.3 正硫化 19
1.1.3.4 硫化平坦和过硫 19
1.1.3.5 后硫化 25
1.1.4 天然胶和合成胶硫化性质的差异 27
1.2 硫化方法 28
1.2.1 温度对硫化速度的影响 28
1.2.2.1 流动时间 32
1.2.2 平板硫化 32
1.2.2.2.1 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 33
1.2.2.2 厚制品硫化 33
1.2.2.2.2 开模裂伤 36
1.2.2.2.3 高频交流器预热 37
1.2.2.3 模型制品制造中的收缩率 43
1.2.2.4 流动模压 51
1.2.2.4.1 传递模压法 52
1.2.2.4.2 注压法 52
1.2.3 无模硫化 57
1.2.3.1 热空气硫化和蒸汽硫化的差别 57
1.2.3.2 热空气硫化 58
1.2.3.3 饱和蒸汽硫化 60
1.2.3.5 空气和蒸汽混合物硫化 62
1.2.3.4 过热蒸汽硫化 62
1.2.3.6 硫化温度和硫化时间对无模硫化的影响 63
1.2.4 水中硫化 64
1.2.4.1 在常压水中硫化 64
1.2.4.2 在加压水中硫化 65
1.2.5 包铅硫化 66
1.2.6 连续硫化 66
1.2.6.1 鼓式硫化 67
1.2.6.2 热空气连续硫化 67
1.2.6.3 蒸汽管中连续硫化 68
1.2.6.4 液体硫化法 69
1.2.6.4.1 方法原理 69
1.2.6.4.2 液体硫化的机械设备 70
1.2.6.4.3 胶料配方对熔盐硫化的影响 72
1.2.6.5 流体化床(即沸腾床)硫化 73
1.2.7 冷硫化 74
1.2.8 高能辐射交联 75
2.1 硫化剂 80
2.1.1 硫黄 80
2.1.1.1 硫化用硫黄 80
2.1.1.2 不溶性硫黄 81
2.硫黄硫化 82
2.1.1.3 胶体硫黄 82
2.1.1.4 硫黄用量对硫化胶机械性能的影响 83
2.1.2 硒和碲 84
2.1.3.1 四硫化秋兰姆、吗啡啉衍生物、聚硫胶 85
2.1.3 硫黄给予体 85
2.1.3.2 氯化硫(二氯化二硫) 87
2.1.3.2.1 氯化硫硫化工艺 87
2.1.3.2.2 氯化硫的化学效应 87
2.1.4 其它硫化剂 88
2.2 不加促进剂的硫黄硫化 88
2.2.1 不加促进剂的硫黄硫化工艺 88
2.2.2 不加促进剂的硫黄硫化机理 88
2.2.2.1 硫黄的结构与裂解 89
2.2.2.2 橡胶链的反应性 91
2.2.2.3 不加促进剂时硫黄与链烯烃模拟物质的反应 95
2.2.2.4 不加促进剂时橡胶与硫黄的交联反应 103
2.3.1 有机促进剂概说 110
2.3.1.1 有机促进剂的意义 110
2.3 含有机促进剂的硫黄硫化 110
2.3.1.2 有机促进剂的发展史 111
2.3.1.3 有机促进剂的分类 118
2.3.2 用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黄原酸盐和秋兰姆促进剂的硫化 121
2.3.2.1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黄原酸盐和秋兰姆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21
2.3.2.1.1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工艺意义 121
2.3.2.1.2 黄原酸盐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29
2.3.2.1.3 秋兰姆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30
2.3.2.2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黄原酸盐和秋兰姆促进剂的化学效应 136
2.3.2.2.1 硫黄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黄原酸盐或秋兰姆促进剂之间的初步反应(促进剂和硫黄转化为活化状态) 137
2.3.2.2.2 用硫黄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黄原酸盐或秋兰姆促进剂硫化的交联反应(反应总历程) 149
2.3.3.1 噻唑类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60
2.3.3.1.1 硫醇类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60
2.3.3 用噻唑类促进剂的硫化 160
2.3.3.1.2 次磺酰胺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166
2.3.3.2 噻唑类促进剂的化学效应 171
2.3.3.2.1 硫黄和噻唑类促进剂之间的初步反应(促进剂和硫黄转化为活化状态) 171
2.3.3.2.2 模拟物质用硫黄和噻唑类促进剂硫化时的交联反应(反应总历程) 187
2.3.4 用碱性促进剂的硫化 207
2.3.4.1 碱性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208
2.3.4.1.1 醛胺类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208
2.3.4.1.2 胍类和其他胺类促进剂的工艺意义 213
2.3.4.2 碱性促进剂的化学效应 220
2.3.4.2.1 硫黄与碱性促进剂之间的初步反应(促进剂和硫黄转化为活化状态) 220
2.3.4.2.2 硫黄和碱性促进剂的交联反应(反应总历程) 227
2.4 聚环氧丙烷(氧化丙烯橡胶)的交联 231
2.5 交联键的断裂 234
3.1 二硫化秋兰姆硫化 246
3.1.1 硫化秋兰姆作交联剂的工艺意义 246
3.无游离硫硫化 246
3.1.2 二硫化秋兰姆交联的化学机理 252
3.1.3 测定交联键结构的最新分析方法 260
3.1.3.1 碘甲烷法 260
3.1.3.1.1 方法原理 260
3.1.3.1.2 分析步骤 265
3.1.3.2 四氢化锂铝法 265
3.1.3.2.1 方法原理 265
3.1.3.2.2 分析步骤 266
3.1.3.3 新型试剂的应用 268
3.1.4 用不同硫化体系得到的交联键结构 269
3.2.1.1.1 无机过氧化物 271
3.2.1.1.2 有机过氧化物 271
3.2.1 过氧化物的工艺意义 271
3.2.1.1 过氧化物的类型 271
3.2 过氧化物硫化 271
3.2.1.1.3 硅有机过氧化物 276
3.2.1.2 有机过氧化物的效能 276
3.2.1.2.1 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及稳定性 276
3.2.1.2.2 聚合物的影响 279
3.2.1.2.3 填充剂的影响 280
3.2.1.2.4 增塑剂和其它配合剂的影响 281
3.2.1.2.5 加工温度和硫化温度的影响 282
3.2.1.2.6 过氧化物分解产物的影响 283
3.2.1.2.7 活性剂的影响 284
3.2.1.2.8 过氧化物用量的影响 284
3.2.1.3 用过氧化物和二硫化秋兰姆作二烯橡胶,特别是作丁腈橡胶交联剂的比较 285
3.2.1.4 用有机过氧化物交联硅橡胶 287
3.2.1.4.1 硅橡胶类型的影响 287
3.2.1.4.2 过氧化物类型的影响 287
3.2.1.4.3 活性剂的影响 290
3.2.1.4.4 硫化温度、时间与压力的影响 291
3.2.1.5 有机过氧化物在二元乙丙胶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应用 294
3.2.1.6 用有机过氧化物交联聚氨酯橡胶 295
3.2.1.7 用有机过氧化物交联氟橡胶 297
3.2.1.8 用过氧化物交联丙烯酸酯橡胶 297
3.2.2 过氧化物交联的化学机理 298
3.2.2.1 过氧化物在二烯橡胶中的化学效应 298
3.2.2.2 在丁基橡胶和聚异丁烯中过氧化物的化学效应 305
3.2.2.3 在硅橡胶中过氧化物的化学效应 306
3.2.2.4 在二元乙丙胶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化学效应 308
3.2.2.5 过氧化物在氟橡胶中的化学效应 310
3.3 金属氧化物交联 310
3.3.1 聚2-氯丁二烯-1,3(氯丁橡胶)的交联 311
3.3.1.1 金属氧化物和促进剂在氯丁橡胶中的工艺意义 311
3.3.1.1.1 金属氧化物的影响 311
3.3.1.1.2 促进剂和硫黄的影响 312
3.3.1.2 氯丁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16
3.3.2 氮磺化聚乙烯的交联 325
3.3.2.1 氨磺化聚乙烯的交联工艺 325
3.3.2.1.1 金属氧化物 325
3.3.2.1.2 有机酸 326
3.3.2.1.3 硫化促进剂 326
3.3.2.1.4 环氧树脂 327
3.3.2.2 氯磺化聚乙烯交联的化学机理 328
3.3.2.1.5 其它物质 328
3.3.3 氯醇橡胶的交联 335
3.3.4 聚硫橡胶的交联 337
3.3.4.1 聚硫橡胶的交联工艺 337
3.3.4.2 聚硫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38
3.3.5 羧基橡胶的交联 339
3.3.5.1 羧基橡胶的交联工艺 339
3.3.5.2 羧基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40
3.4 多元胺交联 342
3.4.1 丙烯酸酯橡胶的交联 342
3.4.1.1 丙烯酸酯橡胶的交联工艺 342
3.4.1.1.1 多元胺交联 342
3.4.1.1.2 其它交联体系 344
3.4.1.2 丙烯酸酯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46
3.4.2 氟橡胶的交联 347
3.4.2.1 氟橡胶的交联工艺 347
3.4.2.2 氟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48
3.5 苯醌交联 350
3.6 用对苯醌二肟、对二亚硝基苯和二硝基苯的交联 355
3.6.1 用对苯醌二肟交联的工艺意义 355
3.6.1.1 对苯醌二肟在丁基橡胶交联中的工艺意义 355
3.6.1.2 对苯醌二肟在二烯橡胶交联中的工艺意义 357
3.6.1.3 对苯醌二肟在三元乙丙胶交联中的工艺意义 357
3.6.2 对苯醌二肟交联的化学机理 358
3.7 特种树脂交联 365
3.7.1 聚羟甲基酚醛树脂交联丁基橡胶 365
3.7.2 聚羟甲基酚醛树脂交联三元乙丙橡胶 371
3.7.3 酚醛树脂交联羧基丁腈橡胶 372
3.7.4 用环氧树脂交联 374
3.8 用含氯化合物硫化 375
3.8.1 用含氮化合物交联二烯橡胶 375
3.8.2 乙烯基吡啶橡胶的交联 376
3.8.2.1 乙烯基吡啶橡胶的交联工艺 376
3.8.2.2 乙烯基吡啶橡胶交联的化学机理 377
3.9 用偶氮化合物交联 379
3.9.1 用双偶氮酯交联 379
3.9.2 重氮氨基苯和偶氮甲酰胺交联 382
3.10 用二异氰酸酯交联 383
3.10.1 二异氰酸酯交联工艺 383
3.10.2 用异氰酸酯交联的化学机理 388
3.11.1 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和有机硅化合物交联 396
3.11 用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硅化合物(用于室温硫化)及其它交联剂交联硅橡胶 396
3.11.2 硅橡胶用其它方法室温硫化 398
3.11.3 硅橡胶的其它交联方法 399
3.12 高能辐射交联 400
3.12.1 辐射交联概述 400
3.12.1.1 辐射交联工艺 400
3.12.1.2 辐射交联的化学机理 401
3.12.2 二烯橡胶的辐射交联 402
3.12.3 硅橡胶的辐射交联 404
3.12.4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高能辐射交联 405
3.12.5 氟橡胶的高能辐射交联 405
3.12.6 有敏化剂的辐射交联 406
4.活性剂和防焦剂 428
4.1 活性剂 428
4.2 防焦剂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