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关于“熟苗”问题 3
二、关于姓氏与民族的问题 9
人文地理篇 19
第一章 地理环境 19
一、疆域历史 20
(一)古三苗国属地 22
(二)“五溪蛮”地 26
(三)古“苗疆”地 26
二、生态环境 26
(一)绿海明珠——黄桑 37
(二)长苞铁杉 38
(三)六鹅洞瀑布 39
(四)“云拥天阙” 40
(五)千年银杏 41
(六)高登山普照寺 42
第二章 苗族社会结构 45
一、苗民家庭 45
(一)家庭类型 45
(二)家庭成员 46
(三)家庭财产分配原则 50
(四)家法家规 51
二、苗族村落 52
(一)村落风水 52
(二)村落结构 58
(三)住房结构 60
(四)村落设施 61
三、苗族社会组织 65
(一)“榔款”组织 66
(二)理事头人组织 74
(三)宗祠组织 76
(四)原始宗教组织 78
(五)鼓社文化组织 79
第三章 清以前绥宁苗民的反抗斗争 85
历史篇 85
一、唐宋时期绥宁苗民捍卫民族区域自主权利的斗争 86
(一)张伯靖领导的五溪地区民族起义 89
(二)潘金盛捍卫“飞山峒”的斗争 91
(三)杨晟台保“封土”的斗争 95
(四)杨再兴复“封地”的斗争 99
二、元明时期绥宁苗民反压迫的斗争 101
(一)吴天保反元斗争 102
(二)李天保反“征讨”的斗争 104
(三)李再万复苗地的斗争 107
第四章 清代绥宁苗民大起义 112
一、清前期绥宁“苗疆”的社会状况 114
(一)“苗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114
(二)严重的民族压迫和苗民的苦难生活 117
(一)竹岔山惨案 123
二、粟贤宇领导苗民起义 123
(二)湘、粤边境苗民大联合准备起义 125
(三)武装起义的爆发 128
三、抗击清军的围剿 132
(一)清军会剿苗疆 132
(二)白石之战 135
(三)清军再次增兵,义军奋勇抗敌 139
(四)张广泗率五省官兵会剿 144
四、起义失败及苗疆“善后”事宜 150
(一)众首领遇害及起义的最后失败 150
(二)清军班师及苗疆“善后”事宜 157
习尚篇 169
第五章 苗族婚姻 169
一、通婚原则 169
(一)同苗姓不婚 169
(三)姨表不婚 171
(二)同宗不婚 171
(四)禁止“舅霸姑婚” 173
(五)旧时苗汉不婚 174
二、婚姻形式 175
(一)自由婚 175
(二)“说亲婚” 176
(三)“扁担婚” 176
(四)“半路婚” 177
(五)“填房婚” 177
(六)“转亲婚” 178
(七)“招郎婚” 178
三、恋爱方式 179
(一)跳月求偶 179
(二)歌语联姻 180
(三)草标幽会 184
(四)信物定情 186
(一)说媒与配属相 187
四、订婚与走亲 187
(二)放口 189
(三)婚约 190
(四)认亲赏婿 191
(五)行亲和拜大年 192
五、结婚礼俗 193
(一)报日子 193
(二)过礼 194
(三)修眉髻发 194
(四)迎亲 195
(五)哭嫁与“山闺” 195
(六)“分火”与“合火” 202
(七)“躲新娘”、“打窝窝伞”与“跳格筛” 203
(八)聚亲贺喜 204
(九)吃“排家饭”与“闹新房” 208
(十)款客叙礼 211
(十一)赠鞋显女红 212
(十二)祭水与回门 212
第六章 苗族礼仪节庆 214
一、礼仪 214
(一)诞礼 214
(二)寿礼 216
(三)葬礼葬俗 217
二、节庆 225
(一)正月十五过小年 225
(二)四月八“姑娘节” 226
(三)五月十五“大端午节” 226
(四)六月六“社火”节 226
(五)六月十六杀牛祭祖 227
(六)七月半接“老客” 227
(九)“腊八节” 228
(八)十月过苗年 228
(七)尝新节 228
(十)吃年庚饭 229
第七章 苗民饮食服饰 231
一、饮食 231
(一)苗茶 231
(二)苗菜 232
(二)苗糍粑 233
二、服饰 235
(一)穿花 235
(二)戴银 235
第八章 信仰与崇拜 237
一、祖先崇拜 237
(一)民族始祖崇拜 237
(二)血缘祖先崇拜 239
(三)家庭或家族祖先崇拜 240
(一)“犬图腾”崇拜 241
二、槃瓠崇拜 241
(二)“梅山神”崇拜 243
三、自然崇拜 246
(一)对太阳的崇拜 246
(二)对月亮的崇拜 247
(三)敬奉“土地神” 247
(四)祭山、敬石 249
(五)祭水 250
(六)动物崇拜 251
(七)植物崇拜 252
(八)火崇拜 252
四、人造物崇拜 253
五、行业崇拜 254
六、鬼神崇拜 257
(一)“招魂” 258
(二)“隔鬼”、“驱魔” 260
(三)“放犁头火” 261
(四)“放桐子” 265
(五)“收瘟” 265
(六)“求雨” 266
七、苗巫及巫术 268
(一)苗巫的历史作用 268
(二)巫术 272
第九章 绥宁苗语 275
一、语音 278
(一)声母 278
(二)韵母 287
(三)声调 293
二、词汇 296
(一)构词方式 296
(二)汉语借词 300
(一)词类 302
三、语法 302
(二)词组 312
(三)句子成分 314
(四)语序 317
附:苗语方言对照表 319
术业篇 335
第十章 绥宁苗族教育 335
一、古苗文教育 335
(一)绥宁古苗文的创制及推广 336
(二)清政府销毁苗文 338
(三)古苗文创立的历史意义 339
二、民间口头教育 340
(一)“堂子”教育 340
(二)“三朝”教育 341
(三)“歌会”教育 342
(六)“灯会”教育 344
(四)“款会”教育 344
(五)“鼓社”教育 344
三、苗学教育 345
(一)苗学的创办 345
(二)苗学教育的发展 347
(三)苗学招生办法 348
(四)苗学的管理 349
(五)办学宗旨及教学内容 349
(六)人才培养 350
四、公学与私塾 351
(一)社学 352
(二)书塾 352
(三)书院、学闾 353
第十一章 苗医 354
一、苗医诊断特点 354
(一)血诊 354
(三)物诊 355
(二)应诊 355
二、苗医治疗特点 356
(一)烧法 356
(二)烫法 357
三、苗医药物加工制作特点 357
四、苗医理论特点 358
(一)重象形命名,病理与药理相对统一 358
(二)重“阴阳”、“五行”、辨证施治 360
(三)重“神药两解”,“神治”与“药治”辨证统一 363
第十二章 绥宁苗拳 365
一、苗拳的建构特点 366
(一)武功与武德相联系,优化道德情操 366
(二)意、气、形相统一,强化防卫本领 367
(三)健身与防卫相结合,提高民族素质 367
二、绥宁苗拳收徒授艺特点 368
(一)收徒参师特点 368
(二)授艺及操练特点 370
三、苗拳技击特点 372
(一)以防为主 372
(二)多变法 373
(三)重稳健紧凑,忌跳跃舒展 374
四、苗拳功力操练特点 374
(一)专一、超脱、净化 374
(二)权衡度 376
第十三章 工艺 378
一、建筑工艺 378
(一)“干栏式”楼房 379
(二)苗族吊脚楼 380
(三)鼓楼 381
(四)风雨桥 382
(五)凉亭 384
(六)宗伺、庙宇 385
(一)苗绣 387
二、服饰制作工艺 387
(二)银饰 389
三、雕刻工艺 390
(一)石雕 390
(二)木雕 390
(三)根雕 391
四、其他工艺 391
(一)彩绘 391
(二)剪纸 391
(三)“万花茶”制作工艺 392
(四)玉兰片制作工艺 393
第十四章 文娱 394
一、苗歌会 394
二、吹木叶 394
四、打秋千 395
五、打棋子 395
三、打抢燕 395
(一)“牛角棋” 396
(二)“裤裆棋” 396
(三)“打三棋” 396
(四)“五子飞” 397
(五)“六子棋” 398
(六)“五行棋” 398
(七)“豆腐棋” 398
(八)“皇帝棋” 399
(九)“牛角棋” 399
六、龙灯会 400
(附《龙灯歌》) 402
七、耍狮子 409
八、打闹年锣 410
九、逗“春牛” 410
后记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