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价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继明,李仁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582628X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

0 导论:价值理论回顾 1

0.1 价值一词的演变及价值理论的研究对象 1

0.2 劳动价值论 4

0.3 新古典价值论 6

0.4 斯拉法价值论 10

0.5 对以往价值理论的简要评价 12

0.6 广义价值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13

0.6.1 广义价值论的提出 13

0.6.2 广义价值论的创新 13

0.7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15

0.7.1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0.7.2 本书研究方法的特点 15

0.7.3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8

上篇 基本原理及其扩展 23

1 分工、交换的起源与发展 23

1.1 分工与交换经济概述 23

1.2 分工与交换的起源与发展 26

1.2.1 分工的起源 26

1.2.2 分工的初步发展 27

1.2.3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29

1.3 分工与交换理论的历史考察 33

1.3.1 古代思想家论分工与交换 33

1.3.2 斯密论分工与交换 35

1.3.3 马克思论分工与交换 36

1.3.4 马歇尔论分工与交换 37

1.4 比较优势原理与分工与交换的产生 39

1.4.1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 39

1.4.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40

1.4.3 分工与交换的前提:一般性分析 46

1.5 固定分工体系和可变分工体系 54

2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Ⅰ:两部门模型 59

2.1 分析的前提 59

2.2 可变分工体系中的商品交换:比较利益率相等 60

2.2.1 机会成本和比较利益 60

2.2.2 商品交换与统一的比较利益率 64

2.2.3 交换比例的确定 78

2.3 广义价值的决定 80

2.3.1 比较生产力与合成商品 80

2.3.2 比较成本是广义价值的实体 82

2.3.3 比较生产力与广义价值的决定 83

2.3.4 比较生产力的变化 86

2.3.5 广义价值决定的基本命题 87

2.4 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 92

2.4.1 狭义价值论是广义价值论的特例,广义价值论是狭义价值论的一般化 92

2.4.2 狭义价值论是广义价值论的基础,广义价值论是狭义价值论的扩展 93

2.4.3 生产价格和广义价值 94

2.5 广义价值与国际价值 95

2.6 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辨析 97

2.6.1 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97

2.6.2 广义价值与等价交换 101

3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Ⅱ:N部门模型 104

3.1 N部门分工与交换经济的存在性分析 104

3.2 由两部门向三部门的扩展:一个实例分析 109

3.3 N部门广义价值决定 112

3.3.1 N部门交换比例的确定 112

3.3.2 平均比较生产力差别系数 115

3.3.3 N部门广义价值决定的公式 116

3.3.4 N部门广义价值论的基本命题 119

4 一般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 124

4.1 一般均衡分析 124

4.1.1 广义价值的线性方程组体系 125

4.1.2 方程组的解与广义价值形式中的货币 128

4.2 比较静态分析 132

4.2.1 技术进步及其分类 132

4.2.2 分工方向的改变 136

4.2.3 广义价值的变动 138

5 广义价值与功能性分配 141

5.1 资本的性质 141

5.1.1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 142

5.1.2 庞巴维克的资本概念:资本是一种技术关系 142

5.1.3 资本既是生产关系又是技术关系 143

5.1.4 资本一般、资本特殊和资本个别 144

5.1.5 剩余一般、剩余特殊和剩余个别 146

5.2 资本与多层次分工体系 148

5.2.1 简单的三部门情况 148

5.2.2 资本与N部门多层次分工体系 149

5.3 多层次分工体系中的广义价值模型 151

5.3.1 广义剩余价值和资本价值的确定 151

5.3.2 生存工资的假定和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割 152

5.3.3 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分割一个数字例证 154

5.4 广义价值论与其他几种价值论的比较 157

5.4.1 广义价值论和新古典价值论 158

5.4.2 广义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论 158

5.4.3 广义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 159

6 广义价值论的应用 160

6.1 广义价值论的可操作性 161

6.2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折算 162

6.3 不同部门生产率的比较 162

6.4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 163

6.5 关于公平分配的标准 164

6.6 尚需研究的问题 165

下篇 价值和分配理论争论 169

7 供求关系与价值形成 169

7.1 历史上的费用论与效用论之争 169

7.1.1 萨伊的效用论 170

7.1.2 李嘉图的生产费用论 170

7.1.3 恩格斯的价值定义 171

7.1.4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172

7.2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内涵 172

7.3 实现论:价值由必要劳动Ⅰ决定 174

7.4 决定论:价值由必要劳动Ⅱ决定 175

7.4.1 所谓“供求异常不平衡”说 176

7.4.2 所谓“虚假的社会价值”说 177

7.4.3 所谓“实际的社会需要”说 178

7.5 共同决定论:价值是由必要劳动Ⅰ与必要劳动Ⅱ共同决定的 179

7.5.1 当两种社会必要劳动不相等,即供求不一致时,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180

7.5.2 “共同决定论”和供求论是什么关系? 183

8 非物质生产领域与价值创造 186

8.1 生产劳动一般、特殊和个别 186

8.1.1 作为生产劳动一般,它是指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 187

8.1.2 作为生产劳动特殊,它是指生产商品或生产价值的劳动 189

8.1.3 作为生产劳动个别,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190

8.2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 193

8.3 经济学说史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97

9 非劳动生产要素与价值决定 200

9.1 从部门内来看 200

9.2 部门之间生产力的比较 204

9.3 就不同的部门而言,比较生产力与价值量成正比 205

9.4 比较生产力同样受非劳动因素的影响 207

10 均衡价格与劳动价值和生产价格之比较 210

10.1 均衡价格论的提出 210

10.2 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共同点 212

10.2.1 二者都是关于价格运动规律的理论 212

10.2.2 均衡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相同的 213

10.2.3 均衡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形成机制是相同的 216

10.3 均衡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区别 218

10.3.1 价值实体不同 218

10.3.2 成本的确定方法不同 219

10.3.3 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220

10.4 均衡价格与生产价格之异同 221

11 绝对地租存在的条件、来源和量的规定 224

11.1 绝对地租存在的惟一条件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24

11.2 绝对地租的量是由土地的边际收益决定的 226

11.3 绝对地租来源于对总剩余价值的扣除 228

11.4 农业有机构成的高低只影响绝对地租价值构成的变化 229

11.4.1 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有机构成时的各种组合 229

11.4.2 农业有机构成等于工业有机构成时的情况 231

12 级差地租与虚假的社会价值 233

12.1 虚假社会价值之谜的产生 233

12.2 虚假社会价值与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 236

12.3 对工农业级差地租的综合考察 240

12.4 由两个部门向n个部门的扩展 243

13 地租与垄断足够价格 245

13.1 对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综合考察 245

13.2 商业地租和垄断足够差价 248

13.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与价格形成的基础 255

14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258

14.1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 258

14.1.1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规定 259

14.1.2 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条件 260

14.1.3 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262

14.2 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行的分配原则 264

14.2.1 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功能性分配的基础 264

14.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收入 265

14.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劳动收入 268

14.3 机会均等是实现按贡献分配的必要条件 269

14.3.1 平等的涵义 270

14.3.2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270

14.3.3 按贡献分配与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271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价值基础 274

15.1 分配理论与价值理论的关系 274

15.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 276

15.2.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276

15.2.2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276

15.2.3 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277

15.3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价值基础 281

15.3.1 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的再认识 281

15.3.2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比较和部门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283

15.3.3 所有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283

15.3.4 初级阶段各种收入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 284

15.3.5 边际分析方法在价值决定和收入决定中的应用 285

16 中国理论经济学基础的重构 288

16.1 中国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的现状 289

16.1.1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峙 289

16.1.2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并未真正得到体现 290

16.1.3 政治经济学的西方化和实用化 293

16.2 重构中国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之断想 294

16.2.1 关于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划分和研究对象 294

16.2.2 关于价值理论的研究 295

16.2.3 关于若干基本范畴的重新界定 296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