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精神病学史 1
第一章 中国精神病学发展史 1
第一节 先秦时期 1
第二节 秦汉时期 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 4
第四节 宋、元、明、清 5
第五节 自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8
第二章 国外精神病学发展史 9
第一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精神病学 9
第二节 中世纪的精神病学 12
第三节 近代西欧精神病学 14
第四节 现代精神病学 23
第三章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 29
第一节 精神病医疗机构的发展和防治网的建立 29
第二节 精神病学教育和医护人员的培训 29
第四节 精神病学的科学研究 30
第三节 精神病医疗工作的发展 30
第五节 全国性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 31
第六节 今后的展望 32
精神病的神经学基础 33
第一章 大脑半球的大体解剖与显微结构 33
第一节 脑的发生与进化 33
第二节 大脑半球的大体与显微构造 35
第三节 神经细胞的解剖与生理 40
第一节 中央前区域 43
第二章 大脑额叶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43
第二节 前额区域 46
第三节 额叶眶面与内侧区域 51
第三章 大脑颞叶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53
第一节 颞叶与听觉有关的皮层区域 53
第二节 非听觉的颞叶皮层区 55
第三节 颞叶损害综合征 57
第四章 大脑顶叶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58
第五章 大脑枕叶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63
第一节 大体与显微结构 63
第二节 枕叶皮层各区的机能研究 64
第三节 临床病理观察 65
第六章 失语症 68
第一节 失语症的定义和历史回顾 68
第二节 语言机能的大脑解剖与生理基础 69
第三节 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71
第四节 失语症的诊断 73
第七章 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74
第一节 边缘系统的概念 74
第二节 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 76
第一节 皮层结构与机能的研究方法 85
第八章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85
第二节 关于机能定位研究的历史 87
第三节 大脑左右两半球机能的分化 89
第四节 大脑前后两半球机能的分化 92
第五节 现代机能定位的几个重要观点 94
第九章 锥体外系统 97
第一节 锥体系统的解剖 97
第二节 锥体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学 98
第一节 网状结构的解剖生理 99
第十章 网状结构与意识、睡眠的生理 99
第二节 网状结构与意识 101
第三节 网状结构与睡眠生理 103
第十一章 植物神经系统和下丘脑 106
第一节 历史回顾 106
第二节 周围植物神经系统 107
第三节 植物神经的中枢调节 111
第十二章 精神病的病理形态学基础 114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概论 114
第二节 精神病中常见的神经病理学改变 116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病理解剖学的探讨 122
精神疾病的生化基础与实验性精神病理学 126
第一章 绪言 126
第一节 精神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126
第二节 精神生物化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26
第二章 精神生化的研究方法 128
第一节 研究的途径 128
第二节 对精神生化实验结果的评价 130
第一节 神经递质的概念 132
第三章 神经递质的基本知识 132
第二节 神经元结构与递质生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133
第三节 乙酰胆硷(Ach) 134
第四节 去甲肾上腺素(NE) 135
第五节 多巴胺(DA) 138
第六节 5-羟色胺(5-HT) 139
第七节 氨基酸类--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 141
第八节 其他脑内生物活性物质 142
第九节 神经递质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系统 145
第四章 情感的生化研究 147
第一节 情绪性应激反应时的生化改变 147
第二节 情感障碍时的病理生化 150
第五章 行为的生化研究 156
第一节 一般运动行为的生化基础 156
第二节 某些特殊行为的生化基础 157
第三节 行为生化与精神病病理生化机制 159
第六章 学习与记忆的生化研究 160
第一节 神经递质与学习、记忆 161
第二节 核酸、蛋白质与学习、记忆 163
第三节 脑肽与学习、记忆 166
第七章 睡眠与醒觉的生化研究 168
第一节 睡眠时脑生化代谢改变 168
第二节 剥夺睡眠时脑生化代谢改变 170
第三节 睡眠与醒觉的神经生化调节 171
第四节 从生化角度分析睡眠的生理功能 174
第五节 睡眠与精神病 175
第八章 药物模式精神病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 177
第一节 拟精神病药物(化合物)的分类及其作用 177
第二节 拟精神病药物的生化机制 181
第三节 药物模式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 183
第九章 精神药物药理作用的生化机制 184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物 184
第二节 抗抑郁药物 187
第三节 抗躁狂药物 189
第四节 抗焦虑药物 190
第十章 实验精神病理学 192
第一节 感觉剥夺模型 193
第二节 睡眠剥夺模型 193
第三节 心身疾病模型(心因和行为对胃肠道溃疡的影响) 194
第四节 抑郁症模型 196
第五节 紧张症模型 197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模型 198
第七节 讨论与展望 200
精神病的遗传学与免疫学基础 202
第一章 染色体遗传学说 202
第一节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202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206
第三节 遗传的变异 213
第二章 遗传性疾病的产生方式及病前诊断 215
第一节 疾病是否遗传的判断 216
第二节 遗传性疾病的产生方式 220
第三节 胎母遗传性不配合引起的疾病 226
第四节 遗传性疾病的病前诊断 228
第三章 精神病的遗传问题 229
第一节 遗传在精神病发病因素中的地位 229
第二节 关于精神病遗传方式的讨论 230
第三节 环境在精神病发病因素中的作用 231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知识 233
第四章 精神病的免疫学基础 233
第二节 变态反应 235
第三节 自身免疫问题 236
第四节 了解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途径 237
第五节 精神病学中的一些免疫学问题 239
精神病的病因学与分类学 246
第一章 病因学导论 246
第二章 各种致病因素 248
第一节 器质性因素 248
第二节 遗传因素 253
第三节 素质因素 254
第四节 心理因素 254
第五节 社会环境因素 255
第六节 其它因素 257
第七节 对病因学研究的展望 259
第三章 精神疾病的分类 259
第一节 概述 259
第二节 历史的回顾 260
第三节 现代精神疾病分类学的动态 261
第四节 我国精神疾病的分类和命名 262
第五节 诊断概念和名词注释 264
第六节 结语 270
〔附〕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第五章 精神疾病 271
精神病症状学 275
第一章 精神活动与精神症状的本质 275
第一节 精神活动与大脑机能 275
第二节 精神活动与客观观实 277
第一节 正常感觉、知觉与表象 281
第二章 感觉、知觉、表象及其障碍 281
第二节 精神病理现象 283
第三章 记忆及其障碍 290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290
第二节 记忆障碍 292
第四章 思维及其障碍 296
第一节 思维、语言、逻辑的一般概念 296
第二节 思维与语言障碍 300
第五章 智能及其障碍 306
第一节 智能的一般概念 306
第二节 智能或智力障碍 310
第一节 情绪、欲望的一般概念 313
第六章 情绪、欲望及其障碍 313
第二节 情绪与欲望的障碍 317
第七章 活动、意志行为及其障碍 321
第一节 活动、意志行为的一般概念 321
第二节 意志行为的障碍 324
第八章 意识及其障碍 327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327
第二节 意识障碍 330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念 335
第九章 性格及其障碍 335
第二节 关于性格的分类 337
第三节 精神病中的性格障碍 341
第十章 精神病中的症状群 344
精神病诊断学 348
第一章 精神病病史 348
第一节 病史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348
第二节 病史内容 349
第一节 精神检查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 352
第二章 精神检查 352
第二节 几种精神检查的格式和内容 354
第三章 精神病的诊断问题 364
第一节 临床资料的分析 365
第二节 诊断的思维方法和一般原则 373
第三节 关于精神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些问题 375
第四章 辅助检查之一 381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 381
第二节 头颅X线平片检查 388
第三节 气脑和脑室造影 393
第四节 脑血管造影 403
第五节 颅脑超声检查 414
第六节 脑电阻图 417
第七节 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 421
第八节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423
第五章 辅助检查之二 脑电图检查 426
第一节 绪论 426
第二节 脑电图技术与精神科临床 440
第三节 脑电图技术与神经科临床 451
心理测验 469
第一章 绪论 469
第一节 导言 469
第二节 心理测验发展简史 470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和功用 471
第四节 如何选择测验 473
第五节 进行测验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474
第一节 智力和智力测验 475
第二章 普通能力测验 475
第二节 智力单位和计算方法 476
第三节 陆吴二氏的修订比纳西蒙量表 478
第四节 陆军团体测验 479
第五节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 481
第三章 个别能力测验 487
第一节 感知觉运动测验 487
第二节 注意和记忆测验 491
第三节 联想和思维测验 497
第四节 词汇测验 502
第一节 人格概念和分类 505
第四章 人格测验 505
第二节 人格调查表 506
第三节 投射测验 506
第五章 评定量表 517
第一节 导言 517
第二节 调查表 517
第三节 多种精神病量表 523
第四节 症状评定量表 527
第一节 癫狂 535
中医精神病学 535
第一章 中医分证之一:癫狂类 535
第二节 呆病及其他 538
第三节 现代进展 539
第二章 中医分证之二:感染 中毒 外伤类精神病 541
第一节 发热谵妄 541
第二节 中毒 外伤及其他 546
第三节 现代进展 547
第一节 郁症 548
第三章 中医分证之三:情志症 548
第二节 失志 卑惵 549
第三节 脏躁类 549
第四节 现代进展 550
第四章 中医分证之四:头痛 眩晕 不寐类 550
第一节 头痛 551
第二节 眩晕 552
第三节 不寐 嗜卧 554
第四节 惊悸 怔忡 555
第六节 自汗 盗汗 556
第五节 健忘 556
第七节 遗精 阳萎 558
第八节 现代进展 559
第五章 中医分证之五:痫症 562
第一节 古代有关痫症的论述 562
第二节 现代进展 565
第六章 中医分证之六:惛塞 夜惊 遗尿类 566
第一节 惛塞 五迟 五软 解颅 566
第二节 夜啼 夜惊 567
第五节 现代进展 568
第四节 遗尿 568
第三节 謇吃 568
第七章 中医理论之一:正常精神活动概述 569
第一节 阴阳五行与精神活动 569
第二节 脑髓的概念 570
第三节 脏腑与精神活动 571
第四节 对梦的探讨 571
第八章 中医理论之二:精神病的病因及病机 572
第一节 病因 572
第二节 病机 573
第九章 中医治疗之一:精神病的治则概述 578
第一节 清热泻火法 578
第二节 活血化瘀法 579
第三节 涤痰开窍法 580
第四节 安神定志法 581
第五节 养血补心法 582
第六节 温阳兴奋法 582
第十章 中医治疗之二:治疗精神病的单方验方 583
第一节 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蔓陀萝 马桑寄生和马桑 马钱子 何首乌与夜交藤 583
第二节 吐下药及祛痰药:大戟 芜花 蛤蟆三七 铁包金 588
第三节 含氨基酸类药物:牛角 羊角 地龙 珍珠及珍珠母 589
第四节 矿物盐类:卤碱 590
第十一章 中医治疗之三:精神病的针灸治疗及其他治疗 590
第一节 针刺治疗 590
第二节 电针与电针痉挛治疗 593
第三节 头针电针治疗 595
第四节 耳针治疗 595
第五节 穴位埋线治疗 595
第八节 活套疗法 596
第七节 经络综合治疗 596
第六节 电针穴位埋线治疗 596
第九节 睡眠治疗 水淋疗法 蒸薰法导引 饥饿疗法 维持疗法 597
第十二章 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的进展 598
第一节 对古代中医精神病学的评价 598
第二节 现代中医精神病学的主要成就 600
第三节 对今后精神病的西结合的几点意见 601
附录一 古代治疗精神病方剂选 604
附录二 古代治疗精神病单方简表 610
附录三 古代治疗精神病针灸经穴表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