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服饰史 1
一、概述 1
(一)人类服饰史断代 1
(二)人类服饰史划界 2
(三)人类服饰史侧重点 2
二、服饰晨曦 4
(一)人类起源学说与服饰成因推论 5
1.“神创论”与“进化论”和服饰成因的关系 5
2.当代新学说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6
(二)人类起源传说与服饰成因思考 7
1.女娲造人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7
2.雅典娜披戴铠甲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7
3.佛洛夏羽衣和服饰成因的关系 8
(三)人类起源考古与服饰成因推断 8
1.岩画猎舞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9
2.出土饰物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11
3.现存原始人与服饰成因的关系 12
三、草裙时代 14
(一)《旧约全书》中的草裙踪迹 14
(二)《楚辞》中的草裙影像 15
(三)现代土著的草裙再现 15
四、兽皮披时代 16
(一)骨针--缝制--兽皮披 16
(二)出土人像--文字资料--兽皮披 18
五、织物装时代 19
(一)早期织物的点点星光 19
1.埃及、中国等地的葛、麻织物 19
2.南土耳其等地的毛织物 20
3.印度和安第斯山区的棉织物 20
4.中国的蚕丝织物 21
(二)早期服装款式剪影 21
(三)早期佩饰的人为加工 24
(一)服饰成形期特点 25
六、服饰成形时代 25
1.贯口式服装 26
(二)服饰成形概况 26
2.大围巾式服装 27
3.上下分装形式 28
(1)上衣 28
(2)下装 29
4.首服成形 30
5.足服成形 31
(三)服装成形总括 31
(四)佩饰成形概况 32
1.假发 32
2.金属、宝石饰件 32
(五)佩饰成形总括 33
七、服饰定制时代 33
3.美容化妆 33
4.腰带 33
(一)中国的服饰制度 34
1.服饰制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 34
2.服制范畴与类别 34
3.帝王卿相冕服形制 35
(1)冕冠 35
(2)衣裳 35
4.王后贵妇礼服规定 36
(3)舄屦 36
(二)地中海一带的等级服饰 37
1.国王及重臣服饰 37
2.王后及贵妇服饰 39
(三)服饰惯制的产生 39
1.上衣下裳 40
2.上衣下裤 41
A.斗篷 42
B.深衣 42
(1)开襟式整合长衣 42
3.整合式长衣 42
C.袍服 43
(2)不开襟式整合长衣 44
4.围裹式长衣 46
八、服饰交会时代 48
(一)中国中原与中亚西亚服饰 48
1.中原服饰中以汉民族为主的文化意识 48
(1)仪礼服饰颜色 48
(2)巾帻冠幅与佩绶 49
(3)深衣与大袖衫 49
2.中原服饰与西北民族服饰的融合 50
3.中原服饰与中亚西亚服饰的交流 52
(二)拜占庭与东西方服饰 53
1.拜占庭与丝绸衣料 54
(2)女服 55
(1)男服 55
2.拜占庭的服装款式 55
(三)波斯铠甲与中原服饰的东传 56
九、服饰互进时代(前期) 57
(一)中国中原服饰在与诸国交往中变异 58
1.服饰变异的条件 58
(1)前代纺织、佩饰的丰厚基础 58
A.织绣--服装面料 58
(2)魏晋的反礼教思想 59
B.佩饰 59
(3)丝绸之路的累累硕果 60
(4)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广收博采 60
2.服饰变异的结果 61
(1)舞服 61
(2)女服 63
A.胡服 63
B.女着男装 64
C.襦裙装 65
(3)男服与戎装 68
3.唐服在人类服饰史中的地位 69
(二)日本服饰在对外交流中趋向成熟 70
(三)拜占庭与西欧服饰在战争中发展 74
1.威严的战服 75
(1)紧身衣与斗篷 75
(2)腿部装束 76
(3)佩挂武器 76
2.华丽的常服 77
十、服饰互进时代(后期) 78
3.北欧服饰及其它 78
(一)十字军东征的积极作用 79
1.骑士制度与骑士装 79
(1)骑士制度 79
(2)骑士装 79
(3)骑士装对常服的影响 80
2.东西方服饰的必然融合 81
2.服饰形象的哥特式 82
1.宗教艺术的哥特式 82
(二)哥特式风格在服饰上的体现 82
(三)宋王朝与辽、金、元的对峙 84
1.宋元的对外服饰品交流 84
2.宋--汉族服饰特色 85
3.辽--契丹族服饰特色 88
4.金--女真族服饰特色 88
5.元--蒙古族服饰特色 89
(四)宗教与印度服饰 89
1.宗教艺术中的服饰形象 90
2.历史悠久的染织工艺 91
3.印度服饰的区域性 92
(五)非洲服饰源流与输出 93
1.埃及--非洲早期的服饰之光 93
2.黑非洲--神秘的服饰世界 94
(1)西非的原生服饰与对外交流 94
(2)南非和中非的原生服饰 96
1.文化意义上的复兴 97
(一)文艺复兴与服饰更新 97
十一、服饰更新时代 97
2.服饰意义上的更新 98
(1)文艺复兴早期的服饰更新 99
A.意大利服饰 99
B.法国服饰 100
C.勃艮第公国与佛兰德公国服饰 100
D.德国服饰 101
E.英国服饰 102
F.西班牙服饰 102
(2)文艺复兴盛期的服饰更新 102
A.男子服饰 102
B.女子服饰 104
(二)明代服饰--汉文化之集大成 105
1.织物与饰品上的文化性 105
2.官服上的文化性 109
(1)男子官服 109
(2)女子冠服 111
3.民服上的文化性 112
(三)美洲土著服饰--印第安人的文明 114
1.古代墨西哥地区服饰 115
2.古代玛雅地区服饰 117
十二、服饰风格化时代 119
(一)服饰上的巴洛克风格 120
1.广义巴洛克风格及其形成条件 120
2.狭义巴洛克风格的具体体现 121
(1)男服风格及演变 121
(2)女服风格及演变 122
(二)服饰上的罗可可风格 122
1.广义罗可可风格及其形成条件 123
2.狭义罗可可风格的具体体现 123
(1)男服风格及演变 124
(2)女服风格及演变 124
1.服饰上的强制统一与自然融合 127
(三)清代服饰风格的杂糅性 127
2.与欧洲罗可可风格的互为因果 128
3.清代特色服饰 128
(1)男服 128
(2)女服 129
十三、服饰完善化时代 131
(一)工业革命发起--促进服饰完善 131
1.欧洲工业革命与本区域服饰改革 131
(1)男服 132
(2)女服 133
2.欧洲工业革命对古老东方服饰的冲击 134
(1)中国男服 135
(2)中国女服 137
(二)民族形象确立--导致服饰完善 138
(b)朝鲜族服饰 139
(a)满族服饰 139
A.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饰 139
(1)中国各民族服饰 139
1.亚洲各民族服饰 139
(c)鄂伦春族服饰 140
(d)达斡尔族服饰 141
(e)鄂温克族服饰 141
(f)赫哲族服饰 141
B.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 141
蒙古族服饰 141
C.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服饰 142
回族服饰 142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服饰 142
(a)维吾尔族服饰 142
(b)乌孜别克族服饰 142
(c)柯尔克孜族服饰 142
(d)塔塔尔族服饰 142
(h)锡伯族服饰 143
(g)塔吉克族服饰 143
(f)哈萨克族服饰 143
(e)俄罗斯族服饰 143
E.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饰 144
(a)裕固族服饰 144
(b)保安族服饰 144
(c)东乡族服饰 144
(d)撤拉族服饰 144
(e)土族服饰 144
F.西藏自治区民族服饰 144
(a)藏族服饰 145
(b)门巴族服饰 145
(c)珞巴族服饰 146
G.四川省与贵州省民族服饰 146
(a)羌族服饰 146
(b)彝族服饰 146
(f)布依族服饰 147
(e)侗族服饰 147
(d)水族服饰 147
(c)苗族服饰 147
H.云南省民族服饰 148
(a)佤族服饰 148
(b)景颇族服饰 148
(c)纳西族服饰 148
(d)基诺族服饰 148
(g)白族服饰 149
(f)傣族服饰 149
(e)德昂族服饰 149
(h)独龙族服饰 150
(i)阿昌族服饰 150
(j)拉祜族服饰 150
(k)哈尼族服饰 151
(l)布朗族服饰 151
(m)傈僳族服饰 151
(n)怒族服饰 151
(c)仫佬族服饰 152
(b)京族服饰 152
(d)毛南族服饰 152
(o)普米族服饰 152
I.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饰 152
(a)壮族服饰 152
(e)瑶族服饰 153
(f)仡佬族服饰 153
J.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饰 154
(a)畲族服饰 154
(b)黎族服饰 154
(c)高山族服饰 154
(d)土家族服饰 155
(2)东亚各民族服饰 155
A.日本人服饰 155
(3)东南亚各民族服饰 156
C.岱人服饰 156
B.芒人服饰 156
A.越人服饰 156
D.喀尔喀蒙古人服饰 156
C.朝鲜人服饰 156
B.阿伊努人服饰 156
D.寮人服饰 157
E.老听人服饰 157
F.克木人服饰 157
G.占人服饰 157
H.缅人服饰 157
I.克伦人服饰 157
J.掸人服饰 157
K.克钦人服饰 157
L.泰人服饰 157
D.孟加拉人服饰 158
C.克什米尔人服饰 158
B.菩提亚人服饰 158
A.廓尔喀人服饰 158
P.托拉查人服饰 158
O.爪哇人服饰 158
N.塞诺人、塞芒人服饰 158
M.马来人服饰 158
(4)南亚各民族服饰 158
E.印度斯坦人服饰 159
F.拉贾斯坦人服饰 159
G.那加人服饰 159
H.泰卢固人和泰米尔人服饰 159
(5)西亚各民族服饰 160
C.波斯人服饰 160
B.努里斯坦人服饰 160
A.阿富汗人服饰 160
L.僧伽罗人服饰 160
K.锡克人服饰 160
J.安达曼人服饰 160
I.坎纳拉人服饰 160
D.吉兰人服饰 161
E.土耳其人服饰 161
F.阿拉伯人服饰 161
G.贝都因人服饰 161
H.黎巴嫩人服饰 161
I.也门人服饰 162
J.阿曼人服饰 162
2.非洲各民族服饰 162
(1)北非各民族服饰 162
A.埃及人服饰 162
(2)东北非民族服饰 163
F.利比亚人服饰 163
(3)东非各民族服饰 163
A.基库尤人服饰 163
加拉人服饰 163
D.摩洛歌人服饰 163
C.柏柏尔人服饰 163
B.阿尔及利亚人服饰 163
E.努比亚人服饰 163
B.马塞人服饰 164
C.兰戈人和洛人服饰 164
D.坦桑尼亚人服饰 164
(4)西非各民族服饰 164
A.毛里塔尼亚人服饰 164
B.富拉尼人服饰 164
C.俾格米人服饰 165
B.祖鲁人服饰 165
(6)南部非洲各民族服饰 165
A.马夸人服饰 165
A.基布人服饰 165
(5)中非各民族服饰 165
C.豪萨人服饰 165
B.班加拉人服饰 165
C.索托人服饰 166
D.科萨人服饰 166
C.丹麦人服饰 167
A.苏格兰人服饰 167
(2)西欧各民族服饰 167
D.冰岛人服饰 167
B.拉普人服饰 167
A.瑞典人服饰 167
(1)北欧各民族服饰 167
3.欧洲各民族服饰 167
B.爱尔兰人服饰 168
C.英格兰人服饰 168
D.法兰西人服饰 168
E.瑞士人服饰 168
F.奥地利人服饰 168
B.西班牙人服饰 169
A.葡萄牙人服饰 169
G.荷兰人服饰 169
(3)南欧各民族服饰 169
C.意大利人服饰 170
(4)东欧各民族服饰 170
A.德意志人服饰 170
B.波兰人服饰 170
C.捷克人服饰 171
D.匈牙利人服饰 172
E.罗马尼亚人服饰 172
F.阿罗蒙人服饰 173
G.阿尔巴尼亚人服饰 173
H.吉普赛人服饰 173
(5)独联体及诸民族服饰 173
A.俄罗斯人服饰 173
F.拉脱维亚人服饰 174
E.立陶宛人服饰 174
D.摩尔达维亚人服饰 174
C.白俄罗斯人服饰 174
B.乌克兰人服饰 174
G.爱沙尼亚人服饰 175
H.马里人、莫尔多瓦人服饰 175
I.乌德穆尔特人服饰 175
J.鞑靼人服饰 175
K.格鲁吉亚人服饰 175
L.亚美尼亚人服饰 175
M.阿塞拜疆人服饰 175
N.印古什人、达格斯坦人服饰 176
O.哈萨克人服饰 176
P.乌兹别克人服饰 176
Q.土库曼人服饰 176
R.塔吉克人服饰 176
S.雅库特人服饰 176
B.印第安人服饰 177
A.爱斯基摩人服饰 177
4.美洲各民族服饰 177
(1)北美各民族服饰 177
C.加拿大土著服饰 178
D.美利坚人服饰 178
(2)墨西哥和中美各民族服饰 178
A.墨西哥人服饰 178
B.危地马拉人服饰 178
A.多米尼加人服饰 179
C.秘鲁人服饰 179
B.厄瓜多尔人服饰 179
(4)南美各民族服饰 179
B.牙买加人服饰 179
A.委内瑞拉人服饰 179
(3)西印度群岛各民族服饰 179
F.巴拿马人服饰 179
E.哥斯达黎加人服饰 179
D.尼加拉瓜人服饰 179
C.洪都拉斯人服饰 179
I.火地人服饰 180
H.智利人服饰 180
G.艾马拉人服饰 180
F.巴拉圭人服饰 180
E.巴西人服饰 180
D.玻利维亚人服饰 180
5.大洋洲各民族服饰 181
(1)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各民族服饰 181
A.澳大利亚人服饰 181
B.毛利人服饰 181
C.巴布亚人服饰 181
B.查莫罗人服饰 182
A.密克罗尼西亚人服饰 182
A.波利尼西亚人服饰 182
B.萨摩亚人服饰 182
(4)波利尼西亚各民族服饰 182
B.斐济人服饰 182
A.美拉尼西亚人服饰 182
(2)美拉尼西亚各民族服饰 182
(3)密克罗尼西亚各民族服饰 182
十四、服饰国际化时代 183
(一)服饰国际化基础 184
1.大工业对全人类工作状态的撞击 184
2.国际交往中的平等形象需求 184
3.价值取向的高选择 184
4.审美标准的变异--向发达国家看齐 184
5.高科技加快了信息的传递 184
(二)服饰国际化态势 185
1.巴黎--服饰国际化中心 185
2.民族服饰的蜕变 185
(1)与国际性服饰接轨 185
1.个性强化与日俱增 186
(三)服饰国际化趋向 186
2.万紫千红,瞬息万变 186
(2)民族服饰礼俗化 186
B.节俗活动中亲和力的展示 186
A.仪礼活动中神圣的象征 186
第二章 服饰社会学 188
一、概述 188
二、服饰社会性的外因--总体环境 190
(一)服饰与社会生产力 190
(二)服饰与伦理道德 191
(三)服饰与社会制度 193
(四)服饰与宗教信仰 195
1.服饰是巫术中最能强化神性的物质实物 195
(1)巫师的形象塑造 195
(2)巫术仪式参与者的服饰 197
(3)服饰做为原始信仰的象征物 197
3.宗教主持者的着装形象 198
2.神的创造与着装形象 198
(五)服饰与国际交往 200
1.积极交往 200
2.消极交往 201
3.自然交往 201
4.服饰文化交流的特点 201
(1)直接吸收或间接吸收 201
(六)服饰与其他社会需求 202
(3)合成性 202
(2)选择性 202
三、服饰社会性的内因--潜性评判标准与有意教育 203
(一)潜性评判标准的依据 204
1.感觉评判标准 204
2.情绪评判标准 204
3.理性评判标准 204
(三)群体反馈的形式与结果 205
2.大文化背景由外向内的作用转换 205
1.大文化背景定义 205
(二)服饰社会效应与大文化背景 205
1.良性循环 206
2.恶性循环 206
(四)有意教育的社会化作用 206
1.家长和师长的有意教育 207
2.文学著作和传播媒介的导向 208
四、社会角色的标志--一般社会角色与特定身分标志 208
(一)标明性别差异 209
1.强化体态 209
2.强化性格 210
(二)标明社会地位 210
1.局部具体显示 211
2.整体含蓄显示 212
(三)标明社会职业 213
1.符合职业需要 214
2.体现职业特征 215
1.明确行为宗旨 216
(四)标明政治集团 216
2.有利行动统一 217
(五)标明信仰派系 220
(六)社会活动标志 221
(七)社会角色的变异形式 222
1.化装 223
2.拟装 223
(八)艺用服装 223
1.从生活装取得可信性 224
2.固有服装模式的凝滞点 226
3.色彩体现艺术风格 226
4.艺用服装本身给人以形式美感 226
5.典型服饰显现典型性格 226
(九)标明社会不固定类别人群 232
五、时装流动--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制约与宽容 234
(2)信息社会加速了时装的流动 236
(1)服饰成为商品而流通 236
(一)时装流行的社会基础 236
1.时装流行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 236
2.时装流行与社会思潮共振 237
(二)时装流行的流向 237
1.垂直运动 237
(1)皇族、贵族为时装源、向下逸散 238
(2)社会崇拜偶像为时装源、向下逸散 239
(3)下层民众服装向上浸润而形成的冲击波 239
(1)中心向四周辐射 240
2.横向水平移动 240
(2)沿交通线向两侧扩散 241
(3)边域向内地推演 242
(4)邻近地区互为影响、渗透 242
3.循环流动(时装环流) 243
(三)时装流行的流速 244
1.渐变 244
2.突变 244
5.流行周期 245
3.跳跃之后趋缓 245
4.变异之后反弹 245
六、服饰在社会中的商品化因素 246
1.设计者追求市场效益 246
2.生产者的盈利宗旨 247
(1)原料价格 248
(2)实际工时合成 248
(3)批量生产 248
3.经销者的推销活动 248
(1)图像广告 249
(2)服装展示与表演 249
4.研究者的导向策划 250
七、服饰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250
八、研究服饰社会学的意义 252
第三章 服饰生理学 254
一、概述 254
(一)骨骼 255
二、服饰与生理关系的第一特征--适应人体结构 255
(二)关节 256
(三)肌肉与脂肪 256
三、服饰与生理关系的第二特征--适应生理机能 257
(一)触觉 257
(二)视觉 258
(三)听觉 259
四、服饰与生理关系的第三特征--适应人体体态 260
(五)味觉 260
(四)嗅觉 260
(一)因人类种族而异 261
1.种族基础理论 261
2.体形与服饰造型的关系 262
(1)欧罗巴人种体形特征与服饰 262
(2)蒙古人种体形特征与服饰 263
(3)尼格罗人种体形特征与服饰 264
3.肤色与服饰色彩的关系 265
(1)头发与服饰 266
4.头发、五官与服饰总体的关系 266
(2)五官与服饰 267
(二)因男女体形而异 268
1.男性体形与服饰 268
2.女性体形与服饰 269
(三)因成长进程而异 271
1.人体发育成长概况 271
2.各期人体特征与服饰 273
(1)婴儿服饰 273
(2)幼儿服饰 274
(3)少年儿童服饰 275
(4)青少年服饰 276
(5)青壮年服饰 276
(6)中年服饰 276
(五)因人体动态而异 277
(四)因健康状况而异 277
(7)准老年服饰 277
(8)老年服饰 277
1.重心与服饰 278
2.合力与服饰 278
3.关节与服饰 278
1.大陆性气候与服饰 280
2.季风性气候与服饰 280
(一)因气候条件而异 280
五、服饰与生理关系的第四特征--适应生态环境 280
3.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与服饰 282
4.苔原气候与服饰 282
5.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与服饰 283
6.高地气候与服饰 283
7.赤道型多雨气候与服饰 284
(二)因地理条件而异 284
1.高山与服饰 284
4.江河与服饰 285
3.平原与服饰 285
2.大海与服饰 285
(三)因物产条件而异 286
1.矿物资源与服饰 286
2.植物资源与服饰 286
3.动物资源与服饰 287
(四)因条件变化而异 287
六、服饰的生理障碍表现 287
2.佩饰 288
1.服装 288
(一)不符合人体形的服饰 288
(二)不符合人体态的服饰 289
1.服装 289
2.佩饰 289
(三)造成不良生理反应的服饰 289
1.服装 289
(一)巧变造型 290
七、服饰的调节机制--再创超自然 290
(四)造成不良生理后果的服饰 290
2.佩饰 290
(二)妙用色彩 291
1.色彩护体 291
2.色彩隐身 291
3.色彩迷人 292
(三)创制质料 293
1.古物新用 293
2.无纺布 293
3.变色布 293
4.香味布 293
5.保健布 294
6.其它新质料 294
(四)功能服饰的试制与展望 294
1.保健服饰 294
3.舒适服饰 295
4.安全服饰 295
2.卫生服饰 295
5.保温、调温服饰及其它 296
6.功能服饰展望 296
八、服饰形象对人躯体的人为塑造 297
(一)人的自我异化--改变躯体 298
1.原始性人为塑造躯体的行为与结果 298
(1)髡发 298
(3)穿鼻 299
(2)拔眉、画眉 299
(4)穿唇、染唇、画唇 300
(5)凿齿、锉齿、染齿与雕花齿套 301
(6)文面、涂面 302
(7)穿耳 303
(8)环颈 304
(9)刺指甲、染指甲 305
(10)束腰 305
(12)文身、瘢痕、涂身 306
(11)环腿 306
(13)缠足 308
2.继原始性人为塑造躯体的行为与结果 308
(1)文牙 308
(2)文身 309
(3)穿洞 309
(4)人体绘画 309
3.现代性人为塑造躯体的行为与结果 310
(1)现代美容术 310
(2)隆胸、抽脂肪 311
(3)垫脚增高 311
(二)人的自我开放--任其自然 312
1.“新女性”--放开腰肢 312
2.“改良脚”--放开双足 312
3.“革命女”--不穿耳、不戴镯 312
5.“无结构”--给人体以最大舒适与自由 313
九、研究服饰生理学的意义 313
4.“新派装”--土人不穿鼻、唇,不文身 313
第四章 服饰心理学 315
一、概述 315
二、服饰物质与人的意识活动构成的心理反应 316
(一)着装过程中多重心理活动的因素 316
1.以人(拟着装者)为着装形象主体 316
2.以人和服饰共同组成的着装形象为主体 316
2.被动受用 317
(三)着装心理中的差异寻求 317
1.主动选择 317
(二)服饰心理因体位变异而变异 317
1.区别于异类 318
2.区别于同类 318
3.区别于原我 319
三、服饰与人整体性决定于三大心理环流体系 319
(一)第一心理环流体系--人与人 319
1.自我欣赏--由人本体(自我)回到本体 319
2.扩散展示--由人本体辐射到受众 320
(2)融近动机 321
(1)显示动机 321
(3)实验动机 322
3.搜集采用反馈信息--由受众体回到人本体 322
(二)第二心理环流体系--人与物 323
1.适应外部环境环境的心理 323
(1)自然环境--空间 323
(2)自然环境--时间 324
A.工作环境 325
(3)人为环境 325
B.社区与居住环境 326
C.娱乐社交环境 326
D.交通设施环境 327
2.与新事物同步的心理 327
(1)与服饰外事物趋同 327
(2)受服饰内事物趋动 330
(三)第三心理环流体系--人本体内涵与服饰的统一 330
1.服饰向人本体内涵倾斜 331
2.人本体内涵向服饰倾斜 332
四、服饰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 332
(一)设计心理 333
1.追求理想 333
2.取悦他人 334
3.装扮自身 334
4.维持生计 334
1.符合行为需求 335
(二)着装心理 335
(1)体力劳动者对服饰合体及便于劳作的需求 336
(2)非体力劳动者对服饰合体及利于社交的需求 336
2.满足修饰本能 337
(1)求美--寻求理想着装形式 337
A.对服饰美标准的认定 338
B.对服饰美标准的实施 338
(2)求整洁--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重合 339
A.以耀眼服式吸引异性 340
(3)吸引异性--动物求偶本能在人类服饰中的升华 340
B.以袒露服饰吸引异性 341
C.以遮掩服饰吸引异性 342
3.显露超群意识 343
(1)显示个性(人格)--表现服饰中的自我 344
(2)求新--满足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345
A.集体求新 345
B.个人一贯求新 345
C.个人偶尔求新 346
(3)求异--寻求鲜见的着装效应 346
(4)炫耀--有意夸大服饰中的自我 347
A.炫耀财富 347
B.炫耀地位 347
C.炫耀超前意识 348
D.炫耀名牌 348
(5)求怪--人在服饰中的异化 349
4.减弱社会冲突 351
(6)求随意--服饰的自我宽松与自我适应 351
(1)求同从众--放一粟于沧海之中 352
A.盲目随大流 352
B.有意随大流 352
(2)做卑装穷--尽可能抹去服饰上的金钱印痕 353
(3)淡化自我--缩小着装者群中存在的我 353
5.色彩心理学与服饰色彩心理反应 354
(1)服饰色彩的特征 354
A.服饰色彩的冷暖感 354
B.服饰色彩的轻重感 354
C.服饰色彩的远近感 354
D.服饰色彩的软硬感 355
E.服饰色彩的大小感 355
F.服饰色彩的强弱感 355
(2)服饰色彩的情感负载 355
A.服饰色彩与联想 355
C.服饰色彩与偏执 356
B.服饰色彩与情绪 356
(3)对服饰色彩的社会制约 357
(三)评判心理 357
1.初次见面与首因效应 358
(1)认知次序中的服饰 358
(2)首因效应中的服饰 358
(3)基本现实的想象和推理 360
(2)想象推理的合理性 360
(1)视觉感受的形象性 360
2.视觉感受与想象推理 360
(4)超现实的想象和推理 361
3.心理感觉与反应动机 361
(1)欣赏与厌恶 362
(2)与自己和与他人比较 362
(3)模仿、扬弃、发展 362
五、研究服饰心理学的意义 363
(2)影响评判心理的即时心境 363
(1)有意识注意与无意识注意 363
4.形象捕捉与即时心境 363
(一)探寻服饰动向的内因 364
(二)调节着装者群的心理态势 364
(三)纠正服饰偏斜倾向 364
(一)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 366
(二)服饰是民俗的载体 366
(三)服饰丰富了民俗生活 366
一、概述 366
第五章 服饰民俗学 366
二、服饰是一种民俗事象 367
(一)历史性 367
(二)自发性 368
(三)地域性 369
(四)传承性 369
(五)变异性 370
三、服饰是民俗的载体 370
A.中国南北 371
(1)婴儿服饰 371
(一)服饰是物质民俗的直接现实 371
1.人生仪礼 371
B.朝鲜、日本和欧洲诸国 374
(2)成年服饰 374
A.古代社会习俗 375
B.近代古俗遗韵 376
(3)定情与订婚服饰 377
A.定情服饰品 378
B.订婚服饰 381
(4)婚姻服饰 382
A.聘礼 383
B.嫁妆 383
C.新郎与新娘服饰 384
(a)祝福型 384
(b)标志型 384
(e)炫耀型 385
(c)喜庆型 385
(d)随意型 385
(f)豪华型 386
(g)俭朴型 386
(h)原始型 387
(i)誓言型 387
(j)程式型 387
(k)仿贵型 389
(l)怀旧型 389
(m)猎奇型 389
D.伴郎、伴娘与亲友服饰 390
E.赠礼 390
F.婚姻服饰奇俗 390
(5)丧葬服饰 391
A.葬服(亡人服) 391
B.丧服(丧礼服) 392
(1)惯用服饰 393
2.节日礼俗 393
A.惯用饰品 394
B.惯用服装 395
(2)歌舞服饰 397
(3)仪礼服饰 398
(4)游行集会服饰 399
3.游艺民俗 401
(1)体育运动服饰 402
A.摔跤服饰 402
B.相扑服饰 402
C.拳术服饰 402
D.檀叶格斗服饰 402
E.赛马服饰 402
F.滚球服饰 402
G.古典足球服饰 402
A.自娱性 403
(2)游戏娱乐服饰 403
H.鸭球服饰 403
I.马球服饰 403
B.表演性 404
C.自娱兼表演性 404
D.动物选手 404
(二)服饰是心意民俗的精神寄托 405
1.祭神祀祖 405
(1)祭诸神 406
(2)祭祖先 406
(1)平安即福 407
2.祈福求祥 407
(2)富裕即福 408
(3)丰收即福 408
(4)生子即福 408
3.避邪驱魔 409
(1)避邪 409
(2)驱魔 410
5.招魂厌胜 411
4.免灾去病 411
四、服饰惯制 412
(一)服饰本体惯制 413
1.主服惯制 413
2.首服惯制 414
3.足服惯制 415
4.佩饰惯制 415
(二)服饰造型惯制 416
1.款式惯制 416
2.色彩惯制 416
3.纹饰惯制 417
4.质料惯制 417
5.工艺惯制 417
(三)服饰组构惯制 418
1.穿着惯制 418
2.配套惯制 418
五、服饰民俗禁忌 419
3.适应惯制 419
(一)日常禁忌 420
(二)节日禁忌 422
(三)仪礼禁忌 422
(四)环境禁忌 423
(五)身分禁忌 423
(六)服色总体禁忌 424
六、服俗的演变 425
(一)引进服饰的冲击结果 425
1.兴盛形势下的主动引进 425
(1)欧洲内部 425
(2)东亚与中亚西亚 426
2.衰败形势下的被动引进 426
(二)强制服饰的畸变结果 426
2.变更执政民族 427
3.变更统治意旨 427
1.变更执政人 427
(三)服饰趋新引发民俗渐变 428
七、研究服饰民俗学的意义 428
(一)服饰显示最广泛大众文化 428
(二)服饰记载民俗的轨迹 429
(三)服饰永远续写民俗新篇章 429
第六章 服饰艺术学 431
一、概述 431
1.植物 432
二、服饰形象的三度创作 432
(一)原材料选取、制作与加工 432
(1)植物的直接应用 433
A.早期服装与饰品 433
B.历代佩饰 433
(2)植物的间接应用 435
A.服装与长纤维 435
(b)刻削佩饰 436
(a)编织首服 436
B.编织与木型 436
(c)编织或刻削足服 437
(3)植物的有意种植 437
A.服装与短纤维 438
B.主要栽培品种和产区 438
C.植物染料 438
2.动物 439
(1)动物的直接应用 440
A.服装 440
B.佩饰 441
(2)动物的间接应用 442
A.服装与蚕丝 442
B.服装与动物毛 443
C.佩饰 445
A.蚕丝产区 446
B.毛纤维产区 446
(3)动物的有意养殖 446
C.珍珠产区 447
3.矿物 447
(1)服饰用矿物种类 448
A.玉石类 448
B.金属类 449
(2)服饰上矿物应用 449
A.矿物纤维 453
(3)矿物纤维与染料 453
B.矿物染料 454
4.人工合成物 454
(1)化学与天然合成质料 454
(2)纯人工制成质料 455
A.化学纤维 456
B.人工宝石与塑料 456
(a)人工宝石 456
1.设计宗旨 457
(二)设计及制作成型 457
(b)塑料等化学物质 457
(1)审美价值 458
A.鲜明的个性特征 458
(a)性感 458
(b)个性特征的普遍性 460
B.符合时代潮流 461
C.能够激发起人的最大限度的审美感受 461
(2)适用价值 462
A.适用不同社会角色 462
B.适用不同消费阶层 463
C.适用不同审美需求 464
2.设计基础 464
(1)综合修养 465
A.对生活情趣的捕捉 465
B.对书本知识的领悟 466
(2)美术基本功 467
C.对全人类风情的熟知 467
A.绘画技巧的训练 468
B.人体结构的理解 469
(3)掌握运用信息情报 469
A.了解最新动向 469
B.预测发展趋势 469
(4)创造性的想象力 470
A.基于现实事物 470
C.谋求新的设计意念和表现题材 470
B.源于神话题材 471
3.设计及制作过程 471
(1)内在构思 471
(2)外向传达 472
(3)平面到立体 476
4.服饰设计的美学原理 476
(c)点、线、面的立体化 477
(b)点、线、面、立体 477
A.形态美的基础理论 477
(1)造型 477
(a)形态的分类 477
(d)现实的形态 478
B.形态美的形式原理 478
(a)平面构成 478
(b)立体构成 478
(c)形式法则 478
C.形态美形式原理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479
(2)色彩 481
A.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481
(a)色彩的三属性 481
(b)色彩的表示方法 481
(c)色彩构成 482
B.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482
(a)色彩的选用和调配 482
A.肌理在服装上的运用 483
(b)色彩运用体现风格 483
(3)肌理 483
B.肌理在佩饰上的运用 484
(4)纹饰 485
(5)综合形象 494
(三)穿着是再创作过程 494
1.自我形象塑造 495
(1)美化自我意识 495
(2)强烈的艺术表现欲 496
(3)个性的流露 497
(4)趋新创作思潮 497
2.最佳选择 497
(1)不悖受众审美观念 498
(2)顺从个人审美趣味 498
E.浪漫形象 499
D.新潮形象 499
C.俭朴形象 499
B.高雅形象 499
A.华丽形象 499
(3)有助于形象塑造的完成 499
3.服饰组合 500
(1)主服与首服、足服 500
A.款式组合 500
B.色彩组合 501
C.纹饰组合 501
D.质地、肌理组合 502
(2)服装与佩饰 502
A.总体气氛统一 502
B.艺术形式统一 502
(3)服饰与随件 503
4.服饰与普通着装者 503
(1)自然形态 503
A.体形 503
B.肌肤 504
C.容貌 505
D.年龄 505
E.气质 506
(2)社会形态 507
5.服饰与特殊着装者 507
(1)舞台表演着装者 508
A.舞蹈 508
B.戏剧 509
C.时装表演 511
(2)符号或标志着装者 512
三、服饰艺术的工艺风格 512
(一)服饰形象的生活来源 512
1.模仿生物 512
(1)造型与生物 513
A.植物 513
B.动物 513
(3)纹饰与生物 514
(2)色彩与生物 514
2.模仿非生物 515
(1)造型与非生物 515
(2)色彩与非生物 516
(3)纹饰与非生物 517
3.因名人、大事而成型、定名 518
(二)服饰形象的艺术依据 520
1.建筑 520
2.雕塑 521
3.绘画 522
4.音乐 522
5.戏剧、舞蹈、电影 523
(三)服饰形象的艺术效果 524
1.单体形象 524
2.群体形象 524
3.服饰形象与背景 524
四、服饰设计师与服饰设计流派 525
(2)小背景 525
(1)大背景 525
(一)服饰设计师及其代表作 526
(二)服饰设计流派 529
1.新艺术派 530
2.野兽派 530
3.超现实主义派 530
4.雷特罗派 530
5.俄国服饰派 530
6.日本服饰派 530
五、服饰意境 531
(一)天国意境 531
1.天使风采 531
2.神仙风采 532
(二)乡野意境 532
1.山野风采 532
(三)都会意境 533
4.牛仔风采 533
2.水域风采 533
3.田园风采 533
1.贵族风采 534
2.艺术风采 534
3.休闲风采 534
4.勇士风采 535
(四)殿堂意境 535
1.皇家风采 535
2.僧侣风采 535
六、研究服饰艺术学的意义 536
结语 537
一、服饰文化圈的比较 537
(一)服饰文化圈的划分 537
(二)各服饰文化圈的主要特征 538
1.表意(内向)系 538
(1)礼教型(服饰文化圈) 538
A.佛教服饰文化圈 539
(2)宗教型 539
B.伊斯兰教服饰文化圈 540
2.表象(外向)系 540
(1)性感型(服饰文化圈) 540
(2)乐舞型(服饰文化圈) 541
(3)原始型 541
A.本原服饰文化圈 541
B.功能服饰文化圈 542
(三)各服饰文化圈之间的主要区别 542
二、服饰文化学是心灵教科书 545
(一)服饰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546
(二)服饰文化学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 547
服饰词语注释 550
一、中国古代服饰难解字词注释 550
二、人类服饰文化学专用词语释义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