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 1
第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 1
第一篇 工程地质概述 1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 2
一、山地 2
二、丘陵 3
三、剥蚀残山 4
四、剥蚀准平原 4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4
一、洪积扇 4
二、坡积裙 5
三、山前平原 5
四、山间凹地 5
第四节 河流浸蚀堆积地貌 6
一、河谷 6
二、河口三角洲 10
一、冲积平原 10
三、勘探孔深度 10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 10
二、河间地块 10
二、沼泽地 11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11
一、湖泊平原 11
第七节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12
一、构造平原 12
二、黄土塬、梁、峁 12
第八节 海成地貌 13
一、海岸 13
二、海岸阶地 14
三、海岸平原 14
第九节 岩溶(喀斯特)地貌 14
一、岩溶盆地 14
二、峰林地形 15
三、石芽残丘 16
四、溶蚀准平原 16
一、冰蚀地貌 17
第十节 冰川地貌 17
二、冰碛地貌 18
第十一节 风成地貌 19
一、石漠 19
二、沙漠 19
三、泥漠 19
四、风蚀盆地 19
五、砂丘 20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20
第一节 地质构造 20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20
二、褶皱 22
三、裂隙(节理) 24
四、断层 26
五、整合与不整合 28
第二节 岩体结构 29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 29
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29
三、岩体特性的影响因素 29
第三节 赤平极射投影的应用 36
一、基本原理 36
二、作图方法 37
三、应用实例 39
第一节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45
第三章 第四纪堆积物 45
第二节 主要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46
一、残积物 46
二、坡积物 47
三、洪积物 47
四、冲积物 48
五、湖泊堆积物 49
六、沼泽堆积物 50
七、滨海堆积物 50
八、冰川堆积物 51
九、风务堆积物 52
一、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53
第一节 造岩矿物 53
第四章 岩土分类和野外鉴别特征 53
二、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55
第二节 岩石的分类 55
一、按成因的分类 55
二、按坚固程度的分类 60
三、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 61
一、土的结构 61
第三节 土的结构和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61
二、土的分类 64
三、土的野外鉴别 72
一、基本名词 74
第五章 地震 74
二、震级、烈度、震源间的关系 76
三、地震的分类 78
四、地震烈度表 79
五、我国地震区、带及基本烈度的分布 85
第六章 地质力学知识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88
第一节 概述 88
第二节 结构面 89
一、构造形迹与结构面 89
二、结构面的分类 89
三、破裂结构面的特征 91
四、结构面的序次和级别 92
第三节 构造体系 93
二、构造体系的类型 93
一、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 93
三、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 96
第四节 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97
一、分析岩体的稳定性 97
二、分析区域的稳定性 98
第二篇 工程地质勘察 99
第一章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 99
第一节 勘察阶段、勘察场地及建筑物分类 99
一、勘察阶段的划分 99
二、勘察场地分类 99
三、建筑物分类 100
第二节 选择场址勘察 100
第三节 初步勘察 101
一、勘察内容 101
二、勘探点、线的布置 101
四、土、水试样和原位测试 102
第四节 详细勘察 103
一、勘察内容 103
二、勘探点间距 103
三、勘探孔深度 103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 105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 105
四、土、水试样和原位测试 105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105
二、测绘的精度要求 106
三、观察点的布置 107
第二节 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108
一、资料的搜集和研究 108
二、踏勘 109
一、像片成图法 110
二、实地测绘法 110
第三节 测绘方法 110
三、编制测绘纲要 110
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 111
第四节 测绘内容 112
一、地貌 112
二、地层岩性 112
三、地质构造 114
四、物理地质现象 118
五、第四纪地质 119
六、地表水及地下水 119
七、建筑材料 120
一、检查外业资料 123
二、编制图表 123
第五节 资料整理 123
第三章 航空摄影像片工程地质解译 124
第一节 航空摄影像片解译概述 124
一、解译的概念 124
二、直接解译标志 124
三、间接解释标志 126
第二节 地形地物和地貌的解译 131
一、地形地物的解译 131
二、地貌的解译 132
一、岩浆岩的解译 134
第三节 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134
三、地震后的喷水冒砂 134
二、沉积岩的解译 135
三、变质岩的解译 136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136
第四节 地质构造的解译 137
一、水平岩层的解译 137
二、倾斜岩层的解译 138
三、褶皱的解译 139
四、断裂构造的解译 139
二、崩塌的解译 140
三、泥石流的解译 140
一、滑坡的解译 140
第五节 物理地质现象的解译 140
第四章 地球物理勘探 141
第一节 直流电法勘探 141
一、直流电法勘探的种类 141
二、电阻率法 141
三、充电法 151
四、自然电场法 153
第二节 交流电法勘探 154
一、频率测深法 154
二、电磁法 154
四、地质雷达 155
三、交流激发极化法 155
五、无线电波透视法 157
第三节 地震勘探 159
一、直达波法 159
二、反射波法 160
三、折射波法 163
第四节 声波探测 167
一、基本原理 167
二、基本探测方法 167
三、声波探测的应用 169
第五节 电视测井 171
一、以普通光源为能源的电视测井 171
二、以超声波为能源的电视测井 173
二、探井 174
一、探槽 174
第五章 钻探 174
第一节 探槽和探井 174
第二节 钻孔 176
一、钻进方法 176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 177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 185
第六章 取土器及取样 187
第一节 取土器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 187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 187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 188
一、限制球阀式取土器 193
第二节 取土器的种类 193
二、活阀式取土器 194
三、回转压入式取土器 195
四、气压式取土器 195
五、活塞式取土器 195
第三节 原状土样的采取方法 196
一、击入法 196
二、压入法 198
三、振动法 199
第四节 影响原状土样质量因素 199
二、座标测量的方法和要求 200
一、测量内容 200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 200
三、不同座标系统的换算 204
四、高程测量的方法和要求 205
第三篇 测试工作 208
第一章 室内试验 208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208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208
二、粘性土的可塑性指标 214
三、颗粒组成及砂土的密度指标 215
四、透水性指标 217
五、土的击实性指标 220
一、压缩性 222
第二节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222
二、抗剪强度 229
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 237
四、孔隙水压力系数 238
五、无侧限抗压强度 239
六、灵敏度 240
第三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 241
第四节 有关土的经验数据 243
一、经验数据 243
二、经验关系 246
三、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 247
一、一般概述 249
第五节 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249
二、动三轴试验 253
第六节 粘土矿物分析 261
一、粘土矿物的分类 261
二、粘土矿物分析的方法 261
三、差热分析 261
四、X射线分析 262
五、土的矿物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262
第七节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63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263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 264
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265
第二章 动力触探 273
第一节 动力触探的应用条件和影响因素 273
一、动力触探的应用 273
二、动力触探的影响因素 273
第二节 动力触探的类型及规格 276
一、国内常用的动力触探类型及规格 276
二、国外常用的动力触探类型及规格 276
第三节 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和触探指标的应用 278
一、轻型动力触探 278
二、中型动力触探 278
三、重型(1)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 281
四、重型(2)动力触探 288
五、国外的动力触探 290
六、以动贯入阻力作为动力触探的指标 295
第三章 静力触探 299
第一节 静力触探的贯入设备 299
一、加压装置 299
二、反力装置 299
第二节 探头 300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 300
二、探头的结构 301
三、传感器的贴片工艺 303
四、探头的密封 304
五、探头的率定 304
六、传感器的质量标准 305
第三节 量测记录仪器 306
一、电阻应变仪 306
二、自动记录仪 306
三、深度控制机构 307
第四节 现场试验 307
一、用电阻应变仪时的现场试验工作 307
二、用自动记录仪时的现场试验工作 308
第五节 成果的整理及应用 308
一、成果的整理 308
二、成果的应用 311
二、设备规格及适用范围 319
一、试验目的 319
第一节 静力载荷试验 319
第四章 载荷试验 319
三、试验要求 320
四、试验资料的整理 323
五、载荷试验资料的应用 325
第二节 桩载荷试验 330
一、试验目的 330
二、试验设备 330
三、试验工作 330
四、试验资料的整理 331
五、桩侧摩阻力和桩尖阻力的确定 331
一、大剪仪法 334
第一节 大面积直剪试验 334
第五章 野外剪切试验 334
二、千斤顶法 337
第二节 水平推剪试验 340
一、水平挤出法推剪试验 340
二、一次水平剪切法剪切试验 343
第三节 崩落剪切法剪切试验 344
一、试验原理及方法 344
二、试验资料的整理 345
第四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 346
一、机械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346
二、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350
一、旁压仪的结构 352
第六章 旁压试验 352
第一节 旁压仪的结构和弹性膜的标定 352
二、弹性膜的标定 353
第二节 试验工作 353
第三节 试验资料的整理 355
一、绘制p′-S曲线 355
二、计算变形模量E0 356
三、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 356
第七章 放射性同位素测试 359
第一节 利用γ射线测定土的密度 359
一、测试方法 359
二、测试成果的整理 363
三、影响测试成果的几种主要因素 364
第二节 利用中子测定土的含水量 365
一、测试方法 365
二、测试成果的整理 368
三、影响测试成果的几种主要因素 368
第三节 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防护 369
一、对人体的影响 369
二、防护要求 369
第八章 地基动力参数测试 372
第一节 动力机器基础计算理论 372
一、质量-弹簧-阻尼理论 372
二、弹性半空间理论 375
第二节 质-弹-阻体系地基动力参数的经验值 377
一、地基刚度、刚度系数及阻尼比 377
二、地基刚度系数及阻尼比的计算式和经验值 378
第三节 地基刚度及阻尼比的测定 385
一、块体模型自由振动法 385
二、块体模型基础的强迫振动试验 393
三、桩基刚度的测试 398
四、地基刚度及阻尼比的修正 398
第四节 地基土弹性系数的测定 399
一、地基土的弹性系数 399
二、试验室测定弹性系数的方法 400
三、现场测定弹性系数的方法 403
四、弹性系数的经验值 410
第五节 扰动的衰减 411
一、土中纵波的传播速度 411
二、土中振波的衰减 412
三、振波衰减系数的测定 415
第六节 野外振动载荷试验 417
一、野外振动载荷试验的目的 417
二、试验仪器设备 417
三、试验步骤 418
四、资料整理和计算 418
一、统计步骤 420
第一节 统计方法 420
第一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420
第四篇 地基评价与计算 420
二、简捷计算方法 423
第二节 计算指标的选择 424
第二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28
第一节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428
一、自重应力 428
二、附加应力 429
第二节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 429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 429
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430
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用 432
第三节 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 432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32
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34
第四节 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 435
一、垂直集中力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35
二、矩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37
三、圆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40
第五节 非均质与各向异性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47
一、双层地基 447
二、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地基 449
三、各向异性地基 449
第六节 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计算 450
第三章 地基变形验算 451
第一节 变形预算条件和容许变形值 451
一、变形验算的条件 451
二、地基容许变形值 453
第二节 地基压缩层深度的计算 456
一、按变形比值计算 456
二、按应力分布计算 456
三、按基础宽度估算 456
四、按建筑物平面尺寸及附加应力估算 458
第三节 地基变形计算 458
一、按压缩模量计算 458
二、分层总和法 467
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975年)推荐的沉降计算公式 468
四、按弹性理论公式计算 468
五、按变形模量计算 475
六、有刚性下卧层时的沉降计算 475
七、地基变形的延续时间 477
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沉降计算 477
一、深开挖基础沉降的计算 477
二、桩基沉降的计算 478
第四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480
第一节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480
一、查表法 480
二、计算法 505
三、野外测试法 518
第二节 桩基承载力的确定 519
一、查有关规范确定 519
二、用计算法确定 529
三、按打桩公式确定 537
四、按野外试验确定 542
第五章 地基处理 543
第一节 重锤夯实法 543
一、重锤表层夯实法 543
二、强力夯实法 545
一、垫层的设计 547
第二节 换土垫层法 547
二、热层的施工方法 549
三、垫层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51
第三节 化学加固和热加固法 552
一、硅化加固法 552
二、碱液加固法 553
三、热加固法 553
第四节 挤密桩法 554
一、砂桩挤密加固 554
二、灰土或素土桩挤密加固 555
三、爆扩挤密桩加固 556
第五节 桩基法 557
三、灰土井柱和混凝土井桩 558
一、桩基的种类 558
二、桩的基本尺寸 558
第六节 喷水振冲法和堆载预压法 559
一、喷水振冲法 559
二、堆载预压法 560
第七节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560
第六章 建筑物变形及变形观测 563
第一节 建筑物的变形原因 563
一、地基土的压缩变形 563
二、地基土的振动变形 563
五、地基土的整体或局部移动 564
第二节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564
四、地基土的冻融或胀缩 564
三、地基土的软化或湿陷 564
一、沉降观测 565
二、平移观测 567
三、倾斜观测 568
四、裂缝观测 570
五、观测成果的整理 570
第五篇 地区性土和特殊性土 572
第一章 湿陷性黄土 572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和分布 572
一、黄土的分类及分布 572
三、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分区 573
二、黄土的堆积时代及代表地层 573
四、黄土的显微结构及与湿陷性的关系 575
五、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579
六、湿陷性黄土试样的采取 582
第二节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评价 582
一、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582
二、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划分 584
三、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 587
四、湿陷性黄土容许承载力的确定 589
第三节 新近堆积黄土 590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成因及分布 590
五、湿陷性黄土的负摩擦力 590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特征 591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评价 591
第二章 红粘土 592
第一节 红粘土的形成和分布 592
一、红粘土的形成条件 592
二、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593
第二节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593
一、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93
二、红粘土的矿物成分 594
三、红粘土的裂隙性 595
四、红粘土的胀缩性 595
一、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596
五、红粘土中的地下水特征 596
第三节 红粘土地基的勘察要点 596
二、红粘土地基类别的划分 597
三、详勘阶段的勘探工作量 597
四、取样和试验工作 597
第四节 红粘土的地基评价 598
第三章 软土 601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 601
一、软土的成因类型 601
二、软土的分布 602
三、软土的层理构造 603
四、山区谷地可能出现软土的地段 604
一、软土的特征 605
第二节 软土的性质 605
二、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607
第三节 软土地基的勘察要点及地区性的经验数据 608
一、对勘察的特殊要求 608
二、地区性的经验指标数据 608
第四章 人工填土 615
第一节 素填土 615
一、素填土的分类 615
二、素填土的工程性质 615
三、素填土容许承载力的经验数据 616
一、杂填土的分类 617
第二节 杂填土 617
二、杂填土的工程性质 618
三、杂填土的利用及地区性经验 618
第三节 冲填土 620
一、冲填土的形成及分布 620
二、冲填土的工程性质 620
三、冲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经验值 621
第四节 人工填土地基的勘察 621
一、勘察工作主要内容 621
一、膨胀土的判别 623
第一节 膨胀土的判别及类型 623
第五章 膨胀土 623
三、测试工作 623
二、勘探工作 623
二、膨胀土的工程土质分类 624
三、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624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629
一、胀缩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 629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629
第三节 膨胀土地基的勘察要点 631
一、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631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632
三、室内胀缩性试验 632
四、野外膨胀性试验 635
一、膨胀土的地基评价 637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及预防措施 637
二、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验算 640
三、膨胀土地基的预防措施 641
第六章 冻土 643
第一节 冻土的类别 643
一、按冻结时间分 643
二、按冻结状态分 645
第二节 冻土的工程性质 645
一、冻土的主要物理指标 645
二、冻土的主要力学性质 647
一、勘察工作 648
第三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及评价 648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 650
三、冻土地基的防治措施 653
第七章 盐渍土 656
第一节 盐渍土的形成和类型 656
一、盐渍土的形成 656
二、盐渍土的分布 657
三、盐渍土的类型 657
第二节 盐渍土的工程性质及勘察要点 659
一、易溶盐的基本性质 659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659
一、盐渍土的地基评价 660
三、勘察调查要点 660
第三节 盐渍土的地基评价及盐渍化的预防 660
二、地基盐渍化的预防 661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 663
第一章 岩溶地区勘察 663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 663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 663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 663
第二节 岩溶地区勘察 665
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665
二、勘探工作 666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 667
第三节 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667
二、地基处理措施 670
第四节 土洞 671
一、土洞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671
二、土洞的形成过程 673
三、土洞地区的勘察 674
四、土洞的工程处理 675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 675
一、关于塌陷形成机理的几种理论 675
二、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 676
三、塌陷区的勘察 677
四、塌陷的处理方法 678
第二章 斜坡稳定性勘察 679
第一节 斜坡分类及其特征 679
一、斜坡分类 679
二、斜坡自然破坏形式分类 680
三、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680
四、斜坡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681
五、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682
六、崩塌产生的条件 689
第二节 斜坡勘察 690
一、边坡勘察 690
二、滑坡勘察 691
三、崩塌勘察要点 697
第三节 边坡稳定性分析 698
一、查表法 698
二、图解法 704
三、计算法 720
四、稳定性评价及坡形选择 730
第四节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 731
一、滑坡稳定性分析 731
二、滑坡稳定性验算 732
三、滑坡推力计算 737
四、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 738
一、振动破坏 740
第一节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740
五、崩塌的防治措施 740
第三章 地震效应勘察 740
二、地面破坏 744
第二节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745
一、断裂与震害的关系 745
二、地形地貌条件与震害的关系 747
三、地下水与震害的关系 747
四、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 747
第三节 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 749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 749
三、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和标准 750
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750
四、轻亚粘土液化的差别 762
五、预防砂土液化的工程措施 763
第四节 地震区的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 764
一、地震调查 764
二、场地地基的地震效应勘察 764
三、抗震工程地质评价和建议 766
第四章 泥石流地区勘察 767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分类 767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767
二、泥石流的分类 769
一、容重的测定 770
第二节 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770
二、流量的计算 771
三、流速的计算 772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 774
一、泥石流的勘察 774
二、泥石流的防治 775
第五章 采空区的勘察 776
第一节 大面积采空区的地表变形 776
一、地表变形的特征 776
二、地表变形的分区 777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 778
四、地表变形的影响因素 780
第二节 勘察工作 781
一、搜集资料 781
二、变形调查及观测 781
第三节 地面建筑物的稳定性评价 783
一、开采前对建筑物稳定性的预计 783
二、采空后地面建筑的适宜性评价 787
第四节 防止地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 787
一、开采工艺方面的措施 787
二、建筑物设计方面的措施 787
第五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稳定性评价 788
一、小窑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 788
二、勘察工作 788
三、小窑采空区的稳定性评价 789
第七篇 特殊工程勘察 792
第一章 人工洞室的勘察和稳定性评价 792
第一节 人工洞室的勘察 792
一、人工洞位置的选择 792
二、勘察工作 793
第二节 人工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796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796
二、洞室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800
第三节 洞室围岩应力的测量方法 816
一、应力解除法 817
二、应力恢复法 820
三、弹性波(声波)法 821
第二章 天然洞室的勘察和稳定性评价 822
第一节 天然洞室的勘察 822
一、天然洞室的选择 822
二、勘察工作 823
第二节 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825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825
二、洞室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826
第三章 黄土洞室的勘察和稳定性评价 831
第一节 黄土洞室的勘察 831
一、进洞场地的选择 831
二、勘察工作 833
二、洞室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835
第二节 黄土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835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835
第四章 高层建筑的地基勘察 838
一、高层建筑的划分标准 838
二、高层建筑的特点 839
三、高层建筑地基的勘察要点 840
第五章 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勘察 843
第一节 动力机器及其基础的设计原则 843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 843
二、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 844
三、动力机器振动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846
二、勘察内容 847
一、勘察要求 847
第二节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和内容 847
第三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 849
一、地基稳定性的评价 849
二、地基强度的评价 849
三、基岩地基的评价 850
第六章 线路及桥涵的地基勘察 850
第一节 线路地基勘察 850
一、铁路和公路专用线、试车道地基勘察 850
二、架空索道、输电线路地基勘察 851
三、给排水管道和岸边取水构筑物地基勘察 851
三、大、中桥地基勘察 853
二、小桥、涵洞地基勘察 853
第二节 桥涵地基勘察 853
一、桥按长度分类 853
第八篇 水文地质 856
第一章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856
第一节 岩土的水理性质及岩土中水的形式 856
一、岩土的水理性质 856
二、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 858
第二节 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859
一、地下水分类 859
二、地下水的特征 860
一、等(压)水位线图的绘制 864
第三节 地下水等(压)水位线图 864
二、等(压)水位线图的应用 865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及其分析 866
第一节 地下水的性质 866
一、物理性质 866
二、化学成分 867
第二节 水质分析和表示方法 869
一、分析项目 869
二、取水样要求 870
三、水质分析结果表示方法 870
一、侵蚀性的分类 871
第三节 环境水的侵蚀性分类和判别标准 871
二、侵蚀性的判定方法及其标准 872
三、侵蚀性判定标准说明 875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 876
第一节 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 876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876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 877
第二节 渗水试验 879
一、设备要求 879
二、试验方法 880
一、注水试验 881
三、资料整理 881
第三节 压水与注水试验 881
二、压水试验 883
第四节 抽水试验 891
一、试验的目的与种类 891
二、抽水孔的选择和观测孔的布置 892
三、抽水孔的种类 893
四、试验设备 893
五、试验要求 895
六、资料整理 901
二、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911
一、观测目的 911
第四章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潜水位上升预测 911
第一节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911
三、观测成果的整理 912
第二节 潜水位上升的预测 912
一、潜水位上升的原因 912
二、潜水位上升的预测 913
第五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和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 926
第一节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926
一、潜蚀 926
二、流砂 927
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928
一、明沟排水 928
三、基坑突涌 928
二、井点降水 929
三、地下水位下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933
附录 934
附录Ⅰ 地层符号 934
附录Ⅱ 岩层倾角换算表 936
附录Ⅲ 铸、锻、冲压车间设备基础深度表 938
附录Ⅳ 三角函数真数表 939
附录Ⅴ 常用的国际制单位及单位换算 941
附录Ⅵ 我国历史纪年表 946
附录Ⅶ 图例 947
外国著者人名索引 961
主要参考资料 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