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总序 3
凡列 3
前言 袁宝华 3
第一篇 中国经济管理的历史发展 3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形成和创建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3
第一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基础上起步 3
一、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4
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 8
三、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2
一、没收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 15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管理 15
二、打击投机资本,逐步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17
三、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管理 19
四、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1
五、抓紧时机进行重点建设 25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形成 27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管理 31
一、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
二、实行粮棉油等的统购统销 38
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0
四、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41
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系 4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探索时期(一九五七——一九六五年) 48
第一节 探索的开始 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52
二、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56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59
第三节 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61
一、在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63
一、继续做好经济调整工作 66
二、整顿企业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67
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6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72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管理的严重破坏 7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的时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八年) 74
一、经济管理组织体系的瘫痪和瓦解 75
二、经济管理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混乱 77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破坏 79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中围绕经济管理进行的斗争 81
一、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 81
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 85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的曲折道路 89
一、经济管理工作的恢复和整顿 89
二、“左”倾错误的继续 94
第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新局面的时期(一九七八——一九八四年) 96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任务 97
一、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97
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98
三、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99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02
一、一九七九年调整经济方针的提出 102
二、一九八一年对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104
第三节 党的十一大要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10
一、整顿和加强经济管理 111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115
三、对经济体制进行初步改革 119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全国改革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纲领 128
第二编 中国经济管理的现状剖析 137
第五章 中国经济管理的概貌 137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 139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光辉成就 139
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加强 142
三、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143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 144
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148
第二节 中国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48
一、国务院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49
二、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 155
第三节 中国经济管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 156
第六章 农业经济管理 160
第一节 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61
一、农村经济的行政管理组织 161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组织 162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4
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改革 165
第二节 农业计划管理与经济调节手段 167
第三节 农业的专业化与商品化 172
一、多种经营的发展 172
二、农村经济的协作和联合 173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74
第四节 农业的现代化和新技术推广 175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概况 175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176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政策 178
第一节 工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180
第七章 工业经济管理 180
第二节 工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185
第三节 工业经济的计划管理 187
一、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187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计划承包责任制 189
第四节 对工业进行改组联合 190
一、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对工业进行改组联合 190
二、工业企业改组联合的基本形式和类型 191
第八章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管理 196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体系 196
一、集中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197
二、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 199
一、加强计划管理和统筹规划 200
第二节 改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措施 200
二、制订稳定的技术政策 201
三、改善运输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203
四、迅速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205
五、提高外贸物资运输能力 206
六、大力组织联运,积极推行集装和散装运输 206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 208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208
二、改革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 208
三、改变独家经营的方式 209
四、改革交通运输价格体系 210
五、改革国际海洋运输管理 211
六、改革民航系统的管理体制 212
第九章 通信业经济管理 213
第一节 通信业管理组织的演变 216
一、我国的通信管理体制 216
二、邮电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变 218
第二节 改革通信业的管理 220
第十章 基本建设经济管理 223
第一节 基本建设的宏观经济管理 224
第二节 基本建设的项目管理 227
一、项目决策和规划阶段的管理 227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229
一、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 231
第三节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和改革 231
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236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管理 240
一、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指标 240
二、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对策 241
第十一章 建筑业经济管理 245
第一节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概况 246
一、灿烂的古代建筑史 246
二、建筑业的复兴和崛起 247
第二节 建筑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250
第三节 建筑业的管理 251
一、计划管理 252
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253
三、建筑产品价格的制订 255
四、建筑物资和资金管理 255
五、建筑用工制度 256
第十二章 商业经济管理 258
第一节 中国商业经济的管理体系 261
一、行政管理系统 261
二、经营管理系统 264
第二节 农副业产品的购销和管理 269
一、农副业产品统购包销的历史 270
二、逐步取消对农产品的统购包销 270
三、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活跃农副业产品市场 272
一、封闭式、单渠道、多环节的批发体系的弊端 274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的购销和管理 274
二、工业日用品购销形式的初步改革 275
三、重庆市工业品贸易中心的试验 277
第四节 搞活商业企业的经济管理 279
一、大、中型商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279
二、供销合作社改官办为民办 280
三、把小店放开放活 281
第十三章 物资流通管理 285
三、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86
第一节 物资管理的组织体系 287
第二节 物资的计划管理 289
一、物资的分类管理 290
二、物资的综合平衡 291
三、指令性物资分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292
四、地区物资协作 294
五、生产企业产品自销活动 295
第三节 购销关系的建立和实物流通的组织 295
一、购销关系的建立 295
二、实物流通的组织 300
第十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305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07
一、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307
二、对市场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308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314
一、企业登记的法律意义 314
三、保护合法经营,制止违法活动 314
二、厉行企业登记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315
三、对外资企业进行登记管理 316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317
一、推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合同制 317
二、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监督 318
三、对经济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 318
第四节 商标管理 319
一、《商标法》的颁布和实施 319
二、商标注册和商标专用权 320
三、商标的统一注册和分级管理 321
二、对广告经营单位的管理 322
一、发挥社会主义广告的媒介作用 322
第五节 广告管理 322
三、严格监督管理广告宣传的内容 323
第六节 对个体经济的扶持和管理 324
一、建国以来个体经济的消长 324
二、扶持个体经济的措施 325
三、对个体工商业者进行必要的教育、监督和检查 326
第十五章 财政金融管理 328
第一节 财政金融管理的组织体系 328
一、财政管理的组织体系 329
二、金融管理的组织体系 329
第二节 财政金融管理的发展和改革 330
第三节 财政业务管理 337
一、预算管理 338
二、税收管理 339
三、企业财务管理 344
第四节 金融业务管理 348
一、货币管理 348
二、现金管理 349
三、信贷管理 349
四、利率管理 352
五、结算管理 352
六、保险管理 353
第五节 国际金融和信托投资管理 354
一、国际金融管理 354
二、信托投资管理 356
第六节 财政、信贷监督和审计监督 357
一、财政监督 358
二、信贷结算监督 359
三、审计监督 360
第十六章 劳动工资管理 362
第一节 劳动工资管理的组织 362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365
一、劳动就业 365
二、职工的招收、调配和用工制度 367
三、企业定员和劳动定额管理 369
四、职业技术培训 370
第三节 职工工资和保险、福利 370
一、工资制度 371
二、职工劳动保险 374
三、职工福利 376
第四节 职工的劳动保护 376
第十七章 地区经济管理 378
第一节 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和建立经济区 378
一、我国城市的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78
二、关于市管县的改革 379
三、大型城市——重庆市的经济管理改革 380
四、建立经济区的改革 382
第二节 经济特区及其管理 385
一、经济特区的由来和发展 385
二、经济特区的法规 387
三、经济特区的管理 389
第三节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91
第四节 积极发展小城镇 394
一、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概况 394
二、小城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95
第十八章 物价管理 398
第一节 物价管理概况 398
第二节 物价管理的组织体系 401
一、物价管理机构的设置 401
二、物价管理权限的划分 402
第三节 物价管理的基本形式 404
第四节 价格的监督和检查 408
一、我国原有的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合理的状况 410
第五节 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410
二、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原则 411
第十九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414
第一节 对外贸易 414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414
二、对外贸易的管理体系 417
三、对外贸易的经营 421
四、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425
第二节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427
一、发展概况和效果 427
二、利用外资的政策和原则 429
三、管理体系及管理办法 432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433
一、对外援助合作的发展概况 433
二、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和原则 434
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35
第二十章 技术管理 437
第一节 技术管理的发展过程 437
第二节 技术管理的体系 439
一、决策系统 439
二、执行系统 439
三、调节系统 440
四、信息系统 440
一、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检验机构 441
第三节 质量管理 441
二、质量管理体系 442
第四节 设备管理 443
一、设备管理发展的概况 444
二、设备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445
第五节 标准化管理 446
一、标准化工作的回顾 446
二、标准化的管理机构和标准分级管理 447
三、积极推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448
四、研究和制订现代化管理标准 448
第六节 计量管理 449
二、量值传递系统 450
一、计量管理体系 450
三、计量科研概况 451
第七节 专利管理 452
一、国家专利制度的建设 453
二、专利权的归属 453
三、专利法的保护对象 455
四、专利的“三性” 455
五、发挥专利文献的作用 456
第二十一章 环境管理 457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的今昔 457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的初创和发展 460
第三节 我国环境管理的手段 462
一、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462
二、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和行政干预 465
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467
四、加强环境监测,普及、提高环保科学技术 468
第二十二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470
第一节 我国经济法制的沿革 470
第二节 加强经济立法 473
第三节 建立严格的执法制度 477
第四节 加强经济司法 480
第三编 中国经济管理的经验探讨 487
第二十三章 经济管理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487
第一节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88
一、讲求经济效益必须同时兼顾三个方面 489
二、我国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 490
三、新时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和要点 492
第二节 提高经济效益要坚持六个统一 494
一、坚持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94
二、坚持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496
三、坚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 497
四、坚持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499
五、坚持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统一 500
六、坚持增产和节约的统一 502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03
第一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03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50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 512
第一节 我国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体系 515
第二十五章 运用价值规律,改进计划管理 515
一、计划机构 516
二、计划体系 518
第二节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 519
一、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519
二、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521
三、适当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521
第三节 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522
一、经济杠杆是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 522
二、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523
第四节 改进计划工作方法,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527
第一节 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 529
第二十六章 坚持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 529
第二节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532
第三节 增强企业活力要正确处理两方面的关系 533
一、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 533
二、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534
三、逐步把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 536
第二十七章 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538
第一节 政企职责分开是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职能的关键 538
第二节 改革经济管理机构,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543
第二十八章 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企业领导制度 547
第一节 我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发展 547
一、一九五○至一九五二年前后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以及“一长制” 548
二、一九五六至一九六六年及一九七六年以后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 549
三、一九八○年以后逐步试行厂长负责制 552
第二节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 554
一、厂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统一指挥、全面负责 555
二、加强职工对企业的民主管理 559
三、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 562
四、正确处理党组织、企业行政和工会的关系 563
第二十九章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567
第一节 提高企业素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567
第二节 全面整顿企业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 570
第三节 在企业内部建立经济责任制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572
第四节 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 577
一、加快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实现企业素质的新转变 577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579
第三十章 改进和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582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582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况 582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 584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585
第二节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587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法 587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和新经验 588
三、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590
第三节 努力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591
第三十一章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 595
一、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596
第一节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596
二、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素质的紧迫性 597
第二节 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基础 599
一、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化 600
二、发展职工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602
第三节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促进智力开发,加速培养人才 608
一、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608
二、积极改革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体制 610
三、改善人才的组织管理 610
四、大胆起用一代新人 612
第三十二章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614
第一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614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615
二、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 617
第二节 我国技术进步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 618
一、我国三十五年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618
二、我国技术进步的现状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 620
三、我国技术进步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原则 621
四、采取正确的技术进步的政策和措施 625
第三节 总结经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628
一、积极探索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新模式 628
二、处理好技术引进中的几个关系 630
后记 639
彩色插图目录 641
人名索引 645
英文目录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