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自然人口 9
第一编 行政建置 9
第二节 区域面积 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9
第一章 位置面积 9
第一编 行政建置 9
建置自然人口 9
第一节 区域开发 10
第二章 历史沿革 10
第二节 建置沿革 11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 14
第三章 行政区划 1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7
第二编 地质地貌 29
第二编 地质地貌 29
第一章 地质构造 29
第一节 地层及地质发展简史 29
第二节 地质构造 34
第三节 地震与地质构造 35
第二章 地貌 35
第一节 山 37
第二节 塬 39
第三节 川 40
第四节 滩 40
第一节 特点和问题 41
第二章 土地资源 41
第一章 概况和特点 41
第三编 自然资源 41
第三编 自然资源 41
第二节 土地面积 42
第四节 土壤分布 43
第五节 土壤种类 43
第三节 土地利用 43
第六节 土壤养分 45
第三章 气候资源 47
第一节 基本特点 47
第二节 光照 48
第三节 气温 49
第四节 地温 52
第六节 物候 53
第五节 风 53
第四章 水资源 54
第一节 特点和问题 54
第二节 降水 55
第三节 地表水 57
第四节 地下水 58
第五节 调入水 60
第六节 水质 60
第五章 生物资源 60
第一节 基本特点 60
第二节 植物 61
第三节 动物 62
第六章 矿藏资源 63
第一章 基本特点 65
第四编 自然灾害 65
第四编 自然灾害 65
第一节 干旱 65
第二章 气象性灾害 65
第二节 雨涝 67
第三节 大暴雨 68
第五节 霜冻 69
第四节 冰雹 69
第六节 大风 70
第七节 干热风 70
第三章 地理性灾害 70
第一节 水土流失 70
第二节 洪水 70
第三节 渍水 71
第四节 地震 71
第四章 生物性灾害 72
第一节 虫害 72
第二节 瘟疫 72
第五编 人口 75
第二章 户口 75
第五编 人口 75
第一章 概况特点 75
第三章 人口构成 78
第一节 自然构成 79
第二节 社会构成 83
第三节 地域分布 88
第四章 人口变动和普查 90
第一节 自然增减 90
第四节 去港、澳、台邑人 90
第二节 机械增减 91
第三节 人口普查 91
第五章 婚姻、家庭 93
第二节 家庭 93
第一节 婚姻 93
第六章 计划生育 94
第一节 机构 94
第二节 晚婚晚育 94
第三节 节育绝育 95
第四节 教育奖惩 95
第五节 人口规划 96
第六编 经济环境概况 99
经济 99
第六编 经济环境概况 99
经济 99
第一节 土地资源普查 103
第一章 勘测 103
第七编 勘测·采掘 103
第七编 勘测·采掘 103
第三节 林业普查 104
第四节 畜牧业普查 104
第二节 农业区划调查 104
第五节 矿藏资源普查 105
第六节 建筑工程勘测 105
第七节 公路建设勘测 105
第八节 测量绘图 106
第九节 气象观测 106
第十一节 防震观测 107
第十节 水文观测 107
第一节 矿产 108
第二章 采掘 108
第二节 药材、树种 109
第一章 基本特点 111
第八编 能源 111
第一节 电力状况 111
第二章 电力生产和供应 111
第八编 能源 111
第二节 供、用电量 113
第三节 设备、容量 115
第三章 煤炭供应 117
第四节 用电管理 117
第四章 石油供应 118
第五章 生物能源、光能和沼气 118
第九编 大农业 121
第一章 概况 121
第一节 发展及特点 121
第九编 大农业 121
第二节 发展之原因 132
第三节 存在问题 133
第四节 潜力和优势 136
第一节 生产工具 137
第二章 生产力 137
第二节 耕地 141
第三章 生产关系 144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44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 148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 149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 150
第五节 土地承包时期 153
第四章 农业投资 155
第五章 种植业 157
第一节 作物种类 157
第二节 面积产量 158
第三节 作物分布 159
第四节 存在问题 165
第六章 林业 166
第一节 林业资源 166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68
第三节 林木管理 171
第四节 林副产品 175
第五节 存在问题 176
第七章 畜牧业 176
第一节 基本特点 176
第二节 种类、数量 177
第三节 饲养管理 181
第四节 存在问题 181
第八章 副业 182
第一节 农村服务业 182
第二节 编织业 182
第三节 木工类 183
第四节 作坊类 183
第五节 狩猎类 184
第六节 药材种养业 185
第九章 渔业 185
第一节 产量、产值 185
第二节 鱼种培育 187
第十章 乡镇企业 187
第一节 企业数量 188
第二节 产值利润 188
第三节 从业人数 189
第四节 存在问题 190
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 191
第一节 作物良种技术 191
第二节 耕作技术 196
第三节 作物施肥技术 198
第四节 植物保护技术 201
第五节 农业机械技术 204
第六节 畜禽饲养技术 207
第七节 畜禽良种技术 208
第九节 畜禽防疫技术 212
第八节 畜禽饲料技术 212
第十二章 社会化服务 216
第一节 农经站 216
第二节 农机服务 216
第三节 农技中心 217
第四节 种子站 218
第五节 良种示范繁殖农场 218
第六节 陕西省农林学校豆村农场 218
第七节 园艺站 219
第八节 植保服务 219
第九节 畜牧兽医中心 219
第十节 陕西省扶风农牧良种繁殖场 219
第十一节 饲料加工服务 220
第十二节 鱼种场 220
第十编 水利·水保 221
第一章 水资源 221
第一节 宝鸡峡引渭工程供水 221
第十编 水利·水保 221
第一节 灌溉工程 222
第二节 冯家山水库供水 222
第二章 水利工程 222
第二节 排水工程 232
第三节 堤防工程 234
第四节 饮水工程 235
第五节 大型灌溉工程记略 239
第三章 水利管理 241
第一节 工程管理 241
第二节 用水管理 242
第三节 灌溉管理 242
第四章 水土保持 244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44
第二节 水土治理 245
第十一编 工业 249
第一章 工厂 249
第一节 概况 249
第十一编 工业 249
第二节 所有制 250
第三节 职工、设备 254
第二章 行业结构 255
第一节 原材料加工 255
第二节 设备制造 257
第三节 常用产品加工 259
第三章 产品 264
第一节 结构 264
第二节 主要产品产量 266
第三节 优质名牌产品 268
第四章 总产值与利润 269
第一节 县属国营企业 270
第二节 县属集体企业 270
第三节 乡(镇)、村企业 270
第四节 联户、个体企业 272
第五节 省、市属工业企业 273
第五章 经营管理 273
第一节 管理形式 273
第二节 经济核算 274
第三节 分配制度 275
第六章 省、市属驻县工厂简况 276
第一节 陕西省胜利机械厂 276
第二节 陕西省通讯电缆厂 277
第三节 陕西省扶风氮肥厂 277
第四节 宝鸡市绛帐鞋厂 277
第五节 宝鸡峡管理局绛帐发电站 277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厂 278
第七章 县属关、停、并、转企业 278
第七节 略阳磷肥厂扶风分厂 278
第六节 宝鸡峡扶风总站 278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厂 279
第三节 个体工厂 280
第十二编 建筑业 281
第一章 建筑能力 281
第一节 规划设计 281
第十二编 建筑业 281
第二节 县建筑工程公司 282
第三节 乡镇建筑工程公司(队) 282
第二章 重点工程记略 282
第十三编 交通运输 285
第一章 线路 285
第一节 古代道路 285
第十三编 交通运输 285
第二节 公路 286
第三节 铁路 293
第四节 水运 294
第五节 桥梁 296
第二章 运输 298
第二节 运输工具 299
第一节 运输单位 299
第三节 客货运输 300
第三章 管理 301
第一节 业务管理 301
第二节 事故案例 302
第十四编 邮政电讯 303
第十四编 邮政电讯 303
第一章 概况 303
第二章 邮政 303
第一节 邮政(电)局、所 304
第二节 邮路 304
第三节 投递 309
第三章 电信 311
第一节 电话 311
第二节 电报 316
第一章 国营商业 319
第一节 机构 319
第十五编 商业 319
第十五编 商业 319
第二节 主要经济指标 321
第三节 主要商品经营 323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328
第一节 机构 328
第二节 主要业务经营 330
第三章 其它商业 335
第一节 合作商业 335
第三节 部门办店 336
第二节 个体商业 336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337
第一节 饮食业 337
第二节 服务业 337
第四节 货栈 337
第五节 联合商店 337
第五章 集市贸易 338
第六章 粮食商业 339
第一节 机构 339
第二节 收购 339
第三节 销售 343
第四节 仓储 344
第五节 调运 346
第七章 物资供销 347
第一节 机构 347
第二节 计划内供应 347
第三节 计划外供应 348
第四节 煤炭供应 349
第十六编 金融 351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51
第一节 银行 351
第十六编 金融 351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352
第三节 保险支公司 353
第二章 货币流通 353
第一节 金属硬币 353
第二节 纸币 354
第三节 金银收购 356
第四节 货币管理 357
第三章 存款 358
第二节 农村集体存款 358
第一节 单位存款 358
第三节 储蓄存款 359
第四章 贷款 363
第一节 工商贷款 364
第二节 农业贷款 364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贷款 367
第四节 农贷豁免与核销 369
第五节 基本建设贷款 370
第一节 金库 371
第五章 委托业务 371
第二节 公债、国库券 372
第三节 农业拨款监督 373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375
第一章 城镇建设 375
第一节 县城 375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375
第二节 集镇 380
第三节 基建投资 382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83
第一节 民房建筑 383
第二节 公共设施 385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385
第一节 房产 385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87
第二节 建设用地 387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87
第二节 “三废”治理 388
第十八编 固定资产投资 391
第一章 基本建设投资 391
第十八编 固定资产投资 391
第二章 技术革新改造投资 392
第十九编 经济管理 395
第十九编 经济管理 39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95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395
第二节 “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395
第三节 “二·五”计划执行情况 396
第四节 对国民经济调整 396
第五节 1966~1977年的国民·经济 397
第六节 “五·五”计划执行情况 397
第八节 “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八·五”计划 398
第七节 “六·五”计划执行情况 398
第一节 特点和问题 399
第二节 体制 399
第二章 财政管理 399
第三节 收入 400
第四节 支出 402
第五节 财政监察 404
第三章 税收管理 404
第一节 农业税 405
第二节 工商税 407
第三节 其它税收 408
第四节 豁免 408
第四章 审计监督 410
第五章 物价管理 410
第一节 管理范围 410
第二节 价格 411
第三节 平抑物价 414
第四节 物价调整 415
第五节 物价检查 416
第六节 差价补贴 417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418
第一节 机构 418
第二节 企业登记 418
第三节 商标、广告、合同管理 419
第四节 市场管理 420
第五节 打击投机倒把 420
第七章 统计 421
第一节 机构 421
第二节 统计范围、项目 421
第三节 抽样调查 422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23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428
第一节 机构职责 428
第八章 标准计量质量管理 428
第四节 计量管理 429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429
第九章 土地资源管理 433
第十章 经济信息 435
第一章 特点和问题 437
教科文卫体 437
教科文卫体 437
第二十编 教育 437
第二十编 教育 437
第一节 经费 438
第二章 教育投资 438
第二节 设施 439
第二节 业务素质 440
第一节 人数 440
第三章 教师 440
第四章 学校 441
第二节 小学 445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45
第三节 中学 447
第四节 职业学校 449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 450
第六节 电大、函授 450
第七节 业余学校 451
第五章 教育改革 452
第一节 制度改革 452
第二节 教学改革 453
第六章 教育成果 454
第二十一编 科学技术 457
第一章 科技概况 457
第二章 科技机构 457
第二十一编 科学技术 457
第一节 群众性科技学术团体 458
第二节 科技推广兼研究单位 458
第三节 其它科技组织 459
第三章 科技人员 460
第一节 人数及分布 460
第二节 结构 460
第一节 国家级成果 462
第二节 省级成果 462
第四章 科技成果 462
第三节 市级成果 463
第四节 县级成果 464
第五章 科普活动 467
第一节 科普宣传 467
第二节 科普咨询 467
第三节 科技培训 467
第四节 农业科技承包 468
第五节 实施“星火计划”和科技进步计划 468
第六章 经费、设备 468
第一节 经费 468
第二节 设备 469
第一节 文化馆、站、室 471
第二十二编 文化艺术 471
第二十二编 文化艺术 471
第一章 特点和问题 471
第二章 文化事业单位 471
第二节 图书馆 472
第三节 书店 472
第四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 473
第五节 剧团 473
第一节 县城内文艺活动设施 474
第三章 文化艺术活动设施 474
第二节 乡(镇)村文化设施 475
第一节 文艺团体 476
第四章 群众文艺活动 476
第二节 主要文艺 477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80
第五章 新闻广播、电视 481
第一节 报刊 481
第二节 广播 481
第三节 电视 486
第六章 文化市场管理 487
第七章 艺文类选 488
第一节 诗赋 488
第二节 小说、散文、故事 497
第三节 戏剧、音乐 501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 502
第五节 剪纸、雕塑 504
第二十三编 文物 507
第二十三编 文物 507
第一章 古遗址 508
第一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8
第三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10
第二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10
第二章 古建筑 513
第一节 寺庙 513
第二节 古塔 514
第三章 陵墓 515
第一节 陵墓 515
第二节 商周墓地 517
第三节 战国墓地 518
第四节 秦汉墓地 519
第一节 历代铜器 520
第四章 金石 520
第二节 历代石刻 531
第五章 馆藏文物 535
第一节 铜镜 535
第二节 古币 537
第三节 金银器 537
第四节 铁器 539
第五节 玉、石、骨、蚌器 539
第六节 陶瓷器 540
第七节 善本书和字画 544
第八节 其它文物 545
第六章 革命文物 545
第一节 烈士陵墓 545
第二节 碑志 546
第三节 遗物 546
第二十四编 卫生 547
第一章 现状和问题 547
第二章 卫生机构 547
第二十四编 卫生 547
第一节 医疗单位 548
第二节 预防研究单位 550
第三章 医务人员 551
第四章 预防·医疗 553
第一节 疾病防治 553
第二节 中医 559
第三节 民间秘方及中药 560
第一节 妇幼保健 562
第五章 卫生保健 562
第二节 学校保健 563
第三节 工厂保健 563
第六章 爱国卫生 564
第一节 除害灭病 564
第二节 饮水卫生 564
第三节 食品卫生 565
第七章 其它 565
第一节 公费、合作医疗 565
第二节 医务援外 566
第三节 卫生经费 566
第二十五编 体育 569
第二十五编 体育 569
第一章 活动设施 569
第二章 体育活动 571
第一节 学校体育活动 571
第二节 农村体育活动 572
第三节 职工体育活动 573
第三章 竞赛水平 573
第四章 体育队伍 577
第一节 运动员 577
第二节 裁判员 578
第三节 业余体育学校 578
第二十六编 社会 579
第一章 人民生活 579
第一节 农民收入 579
第二十六编 社会 579
第三节 城乡居民住房 581
第二节 城镇职工工资 581
第四节 城乡消费 582
第五节 城乡居民储蓄 583
第六节 平均寿命 583
第二章 社会保障和福利 584
第一节 优抚安置 584
第二节 救济补助 586
第三节 劳动保险 589
第四节 社会福利 589
第五节 社会保险 594
第三章 风尚习俗 596
第一节 生活习俗 596
第二节 礼仪习俗 600
第三节 岁时习俗 602
第四节 庙会 603
第六节 优良风尚 604
第五节 旧风劣俗 604
第七节 民间会社 607
第四章 宗教信仰 608
第一节 佛教 608
第二节 道教 608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08
第四节 天主教 609
第五节 基督教 609
第六节 寺、庙、宫、观 609
第五章 方言 611
第一节 语音 612
第二节 词汇 621
第三节 语法 624
第六章 趣语、谚语、歌谣 627
第一节 歇后语 627
第二节 谚语 628
第三节 歌谣 631
政治军事 635
第二十七编 重大政经制度 635
政治军事 635
第二十七编 重大政经制度 635
第一章 政治制度 635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 635
第二节 共产党执政制 637
第三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638
第二章 经济制度 640
第一节 所有制 640
第二节 相互关系 645
第三节 分配制度 647
第三章 体制改革 649
第一节 改革步骤 65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651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 652
第四节 教科文改革 654
第五节 其它改革 655
第二十八编 党派群团 657
第二十八编 党派群团 65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扶风县组织 657
第一节 早期创建活动 657
第二节 县委 658
第三节 县纪委 664
第四节 国家机关党组 664
第五节 基层组织 665
第六节 党员及其特点 668
第七节 自身建设 676
第八节 宣传工作 678
第九节 纪律检查 683
第十节 统战工作 685
第二章 民主党派 687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扶风支部 687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扶风地区成员 687
第三章 政治协商组织 688
第一节 机构 688
第二节 历届会议 688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89
第四章 群众团体 691
第一节 共青团 691
第二节 少先队 696
第三节 工会 697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698
第五节 农民协会 699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699
第七节 学生会 700
第八节 文化科技组织 700
第九节 国际友好组织 701
第五章 民国时国民党扶风县组织系统 701
第一节 国民党 701
第二节 三青团 703
第三节 特务组织 703
第四节 其它组织 704
附:取缔的非法组织 705
第二十九编 地方国家机构 707
第一章 历代概况 707
第一节 唐至清代 707
第二十九编 地方国家机构 707
第二节 民国时期 711
第二章 建国后机构和活动原则 714
第一节 机构 714
第二节 活动原则 714
第三章 权力机关 716
第一节 代表选举 716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71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720
第四节 重要提案处理 723
第五节 决议 724
第六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726
第七节 省人大代表 726
第四章 行政机关 726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727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 732
第三节 政务活动 734
第四节 劳动管理 735
第五节 人事管理 746
第六节 行政监察 755
第七节 档案管理 756
第八节 人民信访 761
第九节 公安工作 762
第五章 审判机关 768
第一节 县人民法院 768
第二节 审判组织 769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69
第四节 民事审判 775
第五节 经济审判 775
第六节 行政审判及告诉、申诉 775
第七节 案例选录 779
第八节 法律服务 779
第六章 检察机关 781
第一节 机构 781
第二节 刑事检察 781
第三节 法纪检察 781
第四节 经济检察 78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782
第六节 控告申诉 783
第三十编 重大政经活动 785
第三十编 重大政经活动 785
第一章 建政巩政时期 786
第一节 接管建政 786
第二节 支前、剿匪 786
第三节 稳价统财 786
第四节 抗美援朝 787
第五节 社会改革 787
第六节 镇压反革命 788
第七节 恢复经济 788
第八节 “三反”、“五反” 788
第九节 思想改造 788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789
第一节 统购统销 789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789
第三节 工商业改造 789
第一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790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790
第二节 贯彻总路线 791
第三节 “反右倾”斗争 792
第四节 调整政策 793
第五节 战胜困难 793
第六节 “社教”和完成经济调整任务 794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 795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 795
第二节 “文革”的巨大破坏 799
第三节 人民对“文革”的抵制 799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00
第一节 拨乱反正 800
第二节 整党和加强党建 802
第三节 改革开放 802
第三十一编 军事 805
第三十一编 军事 805
第一章 武装机构 805
第二章 兵役 805
第一节 自愿兵役 807
第二节 义务兵役 808
第三章 驻军 809
第四章 地方武装 810
第一节 游击队 811
第二节 民兵 811
第五章 防空 817
第一节 机构 817
第二节 工程设施 818
第三节 防空演习 818
第六章 主要战事 818
第一节 古、近代战争 818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 819
第七章 军征、支前 824
第一节 军征 824
第二节 支前 824
附:旧时兵燹匪患 825
一 兵燹 825
二 匪患 826
第三十二编 人民革命斗争 829
第一章 反封建斗争 829
第一节 高迎祥攻破本县城 829
第三十二编 人民革命斗争 829
第二节 捻军在本县 829
第二章 反压榨斗争 830
第一节 张化龙起义 830
第二节 “缴农” 831
第三节 反“姜” 832
第四节 与王挥琴的斗争 832
第三章 反帝救国斗争 833
第一节 学生运动 833
第三节 抗日救亡 834
第二节 农民运动 834
第四节 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835
第四章 中共扶风县工委领导的武装斗争 836
第一节 攻打邵寨镇公所 836
第二节 权家城开仓放粮 836
第三节 三次反“清剿” 837
第四节 良买战斗 838
第五节 奇袭岐阳乡公所 838
第三十三编 重要政经文选 839
第一章 1949~1978年重要文件选编 839
第三十三编 重要政经文选 839
第二章 1979~1990年重要文件选编 861
第一节 县人大常委会地方决议 861
第二节 县委、县政府文件 875
传记 891
第三十四编 人物 891
第一章 传 891
传记 891
第三十四编 人物 891
第一节 革命烈士 891
第二节 英雄模范 899
第三节 党政军干部 903
第四节 科技人物 905
第五节 文化教育界人物 908
第六节 知名人士 911
第七节 能工巧匠 915
第八节 其他人物 916
第九节 国民党军政人员 917
第十节 恶霸、土匪、叛徒 918
第十—节 旧志人物选 920
第一节 烈土英名录 928
第二章 录 928
第二节 各战役牺牲人员名录 932
第三节 因公伤亡人员名录 934
第三章 表 935
第一节 建国后地师级以上党政军干部表 935
第二节 高级知识分子表 944
第三节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表 956
第四节 各界知名人士表 967
第五节 能工巧匠表 968
第六节 国民党军政人员表 969
第七节 留学生表 969
第八节 旧志人选表 970
第三十五编 著名单位 973
第三十五编 著名单位 973
第一章 农业系统 973
第二章 工业交通系统 977
第三章 建筑工程系统 985
第四章 商业金融系统 988
第五章 教科文卫系统 992
第三十六编 法门寺 999
第一章 寺院沿革 999
第三十六编 法门寺 999
第一节 唐宋四级木塔 1001
第二节 明代砖塔 1001
第二章 真身宝塔 1001
第三节 唐代地宫 1001
第四节 重建地宫和宝塔 1002
第三章 文物 1003
第一节 佛指舍利 1003
第二节 金银器 1004
第三节 瓷器 1008
第四节 琉璃器 1008
第五节 丝织品 1008
第七节 佛造像 1009
第四章 佛事活动 1009
第六节 石质文物 1009
第一节 帝王拜佛及迎佛骨 1009
第二节 诵经 1011
第三节 佛教学术交流 1012
第四节 法师 1012
第一节 总体规划 1016
第五章 建设与管理 1016
第二节 寺院建设 1017
第三节 博物馆建设 1017
第四节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018
第五节 寺院经济 1018
第六节 寺院管理 1018
第八节 佛教协会 1019
第六章 旅游 1019
第七节 博物馆管理 1019
第一节 开放 1019
第二节 接待 1020
纪事 1021
第三十七编 县誉纪略 1021
第一章 国家、部、省奖彰 1021
纪事 1021
第三十七编 县誉记略 1021
第二章 国家、部、省领导人视察 1023
第三章 中外名人观光 1027
第三十八编 大事记 1031
第三十八编 大事记 1031
附录 1055
县志编纂始末 1065
后记 1071
表格索引 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