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保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文涛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3031·3122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1

一、生态学思想的萌芽 2

(一)管仲的朴素生态思想 3

(二)荀况的生态思想 4

二、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 6

(一)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 6

(二)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开发关系的新阶段 7

(三)环境保护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11

(四)唐代保护生物资源的斗争 12

(五)对生态平衡的初步认识 13

三、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机构 16

(一)虞的性质和职责 16

(二)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 17

(三)先秦环境保护机构 20

(四)秦汉至南北朝的环境保护机构 22

(五)隋唐以后的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机构 24

(一)先秦的某些法令 26

四、古代的环境保护法令 26

(二)中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27

(三)历代的环境保护法令 29

五、中国古代的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 29

(一)植树造树 29

(二)古代的行道树 33

(三)古代的森林保护 36

(一)古代苑囿的性质及其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作用 39

(二)先秦 39

六、古代的苑囿园池 39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40

(四)隋唐至明清 43

(五)其它保护地 45

七、国土与环境整治 46

(一)《禹贡》的价值 46

(二)周代的国土整治 46

(三)秦汉以后的国土整治 47

主要参考文献 48

一、中国历史上环境变迁的概况 50

(一)远古的环境状况 50

第二章 古今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0

(二)上古的环境 55

(三)中古以来的环境 56

二、森林的古今变迁 57

(一)黄土高原的森林变迁 58

(二)北京地区的森林变迁 62

(三)湘江下游地区森林的变迁 63

(四)几点结论 65

三、水土流失的历史渊源 66

(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67

(二)南方水土流失的渊源 70

四、中国沙漠化的历史过程 72

(一)过度垦殖引起的沙化 73

(二)森林破坏引起的沙化 76

(三)战乱加剧沙漠化 77

(四)不适当的水利建设引起的沙漠化 78

(五)必要的结论 80

五、历史时期的湖泊湮废 81

(二)水源断绝引起的湖泊湮废 82

(一)围垦引起的湖泊湮废 82

(三)淤积引起的湖泊湮废 84

(四)洞庭湖的缩小 85

六、历史上的城市水源和排水问题 88

(一)水源问题由来已久 88

(二)古代西安的水源问题 90

(三)北京历史上的水源问题 92

(四)杭州的水源史话 95

(五)古代城市中的排水系统 96

(一)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98

七、气候变迁和古代的物种灭绝 98

(二)物种的变迁与灭绝 101

八、中国环境变迁及其原因的综合分析 105

主要参考文献 113

第三章 中国大气环境质量 116

一、大气污染状况与特征 116

(一)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 118

(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 120

(三)光化学烟雾污染 121

(四)大气降水污染——酸雨 126

(五)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128

(一)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130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130

(二)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36

(三)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 137

三、关于北京沙漠化问题 138

主要参考文献 139

第四章 中国的河流、湖泊与地下水 141

一、中国河流的环境质量 141

(一)河流污染现状与特点 141

(二)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141

(三)河流污染的研究 143

(四)河流污染防治措施 148

二、中国湖泊的保护 150

(一)湖泊的环境功能 151

(二)湖泊的自然环境状况 153

(三)湖泊污染及防治措施 155

三、中国地下水质量状况 157

(一)地下水资源与特点 157

(二)地下水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59

(三)地下水污染状况 160

(一)水资源的特征 163

四、中国的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 163

(二)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64

(三)水资源的管理 166

主要参考文献 172

第五章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 173

一、中国海域自然地理条件 173

(一)中国海域概况 173

(二)四大海域的划分 173

(三)中国海的特征 175

二、中国海域污染状况 176

(一)海域污染来源 177

(二)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 178

(三)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 179

三、渤海的环境质量 182

(一)渤海湾 182

(二)辽东湾 185

(三)莱州湾 186

(四)渤海的石油污染 186

(五)渤海的有机物污染及富营养化 188

(六)渤海的重金属污染 189

四、黄海的环境质量 195

(一)黄海海域的划分 195

(二)石油污染 195

(三)重金属污染 197

五、东海的环境质量 198

(一)自然地理条件 198

(二)污染源 198

(三)污染状况 199

(一)自然地理条件 200

六、南海的环境质量 200

(二)污染源 201

(三)污染状况 201

七、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203

(一)渔业资源 203

(二)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205

(三)栖息地破坏对海产的影响 207

(四)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208

八、中国海洋保护的新阶段 209

主要参考文献 210

(一)城市发展历史 212

第六章 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 212

一、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212

(二)城市现状 213

(三)城市特点 214

二、城市生态问题 215

(一)城市生态特点 215

(二)城市生态研究 216

三、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217

(一)工业污染 217

(二)水源不足 218

(三)噪声污染 219

(四)气候恶化 221

四、城市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 224

(一)城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224

(二)城市大气污染与肺癌 225

(三)城市环境污染与其它健康问题 227

五、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 227

(一)从生态观点出发规划城市 228

(二)城市和工业的合理布局 229

(四)良好的开端与美好前景 230

(三)保持城市特色与健全城市功能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1

第七章 中国农村环境质量 232

一、农村环境特征 232

(一)人口众多与相对密集 232

(二)耕地较少与分布不均衡 232

(三)垦耕过度、经营单一、生态环境恶化 233

二、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 234

(一)农村能源问题 234

(二)社队企业的污染 235

(三)化学农药污染 236

(四)化肥污染问题 239

(五)污水灌溉的效益与污染 240

三、农田土壤污染的生态效应 247

(一)土壤氟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247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250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与净化 255

四、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 258

(一)生态农业的产生 258

(二)几种农业结构模式 260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263

主要参考文献 264

第八章 中国工业污染与防治 265

一、工业废水的污染与危害 265

(一)工业废水的来源 265

(二)工业废水的危害 268

二、工业废气的污染与危害 270

(一)工业废气的来源 270

(二)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271

(二)工业废渣的危害 276

(一)工业废渣的来源 276

三、工业废渣的污染与危害 276

四、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 277

(一)污染源治理的初始阶段与发展趋势 278

(二)污染源治理的发展与评价 282

五、综合利用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287

(一)发展社会化综合利用 288

(二)综合利用的经济政策与效果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2

(二)丰富多样的野生生物资源 294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94

一、丰富的物种资源 294

第九章 物种与自然保护 294

(三)野生生物资源是无价之宝 295

二、物种灭绝的现状 297

三、鸟类保护 299

(一)我国的鸟类资源 299

(二)鸟类资源的破坏及其原因 299

(三)珍禽保护 301

(四)大力加强保护鸟类的管理与科学研究 302

(一)资源与价值 303

四、陆栖动物保护 303

(二)灭绝与减少 304

(三)大熊猫的保护 305

五、植物资源保护 307

(一)植物资源 307

(二)植物资源减少和物种灭绝 307

(三)加强濒危植物的保护 309

六、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310

(一)自然保护问题的由来 310

(二)我国解放以来的自然保护 311

(三)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313

主要参考文献 322

第十章 中国的森林植被与环境保护 323

一、自然环境与植被特点 323

(一)自然环境特点与森林植被 323

(二)森林植被特点 324

二、森林植被与环境质量 325

(一)涵养水源与保护土壤 326

(二)防风与固沙 328

(三)吸收毒物与净化空气 330

(四)固定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 336

(五)调节气候与改善环境 337

(六)衰减噪声 339

三、森林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340

(一)森林植被的环境问题 340

(二)森林植被减少与环境恶化 342

(三)森林环境保护 343

主要参考文献 345

一、水土流失 347

第十一章 中国的国土保护问题 347

(一)水土流失及其损失 348

(二)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351

二、荒漠开发与土地沙漠化 354

(一)荒漠生态系统特点 355

(二)沙漠化 355

三、土地盐碱化 359

(一)盐碱化成因 359

(二)盐碱化控制 360

四、土地的侵占 361

五、土地的污染 362

六、草原生态环境 363

(一)草原资源 363

(二)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365

(三)草原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 366

主要参考文献 366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与发展 368

一、环境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368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概况 368

(二)中国环境科学形成与发展概况 370

(一)环境污染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 371

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成果 371

(二)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372

(三)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74

(四)污染生态与环境毒理和环境病因的研究 377

(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研究 379

三、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381

(一)抑铬雾剂——F-53 382

(二)逆流漂洗法实现镀硬铬漂洗封闭循环 382

(四)含碘活性炭烟气脱硫催化剂 383

(三)物理化学法深度净化印染废水 383

(五)应用混合细菌(SAT13号)处理腈纶废水中的硫氰酸钠 384

(六)沙荒地改造利用研究 385

(七)抗二氧化硫、抗氯气植物的筛选和应用研究 386

四、中国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研究 387

(一)三氯乙醛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降解作用 387

(二)多环芳烃致癌性能的定量分子轨道模型——双区理论的进展和应用 388

(三)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389

(四)二氧化硫对植物的生理影响研究 390

(五)喷注湍流噪声的频谱及小孔扩散消声器的理论 391

(一)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392

五、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综合研究 392

(二)北京东南郊环境污染调查及其防治途径研究 394

(三)沈阳地区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控制途径 396

(四)天津市城市社会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398

(五)蓟运河流域水源保护的综合分析与河流污染治理途径的研究 400

(六)第二松花江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402

(七)京津渤地区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 403

(一)环境地学 407

六、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407

(二)环境生物学 410

(三)环境化学 413

(四)环境物理学 415

(五)环境医学 418

(六)环境工程学 419

(七)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 422

七、中国环境科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422

(一)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423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425

主要参考文献 431

第十三章 中国的环境管理 432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432

(一)环境的特点 432

(二)环境保护的方针 433

(三)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434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机构 435

三、中国环境保护立法 436

四、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监测机构 438

(一)法制管理 439

五、中国环境管理理论与实践 439

(二)经济管理 440

(三)行政管理 442

(四)规划管理 443

六、中国环境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 444

七、发展环境保护科研,促进环境管理 446

(一)发展环境保护事业要依靠科学技术 446

(二)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449

主要参考文献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