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03505508
  • 页数:11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三、哲学的党性 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生命力 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6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8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1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14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4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4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15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6

第二节 意识的能动性 17

一、意识的本质 17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8

第三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19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19

二、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0

三、努力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20

第二章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2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2

二、普遍联系和系统 23

三、普遍联系和条件 2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25

一、发展的永恒性 25

二、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27

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7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30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0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0

二、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 31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2

一、矛盾的普遍性 32

二、矛盾的特殊性 3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7

第三节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39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39

二、辩证思维的实质 39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40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43

第一节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43

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4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44

三、坚持认识论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44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45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5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46

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7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8

一、客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8

二、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属性 49

三、坚持真理和为人民谋利益 50

第五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和主体认识能力 52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5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52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54

三、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55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5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6

二、真理和谬误 57

三、正确对待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失误 58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58

第六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61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1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 61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2

三、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 63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64

一、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64

二、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 65

三、社会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 66

第三节 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7

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67

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表现 68

三、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69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 72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72

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72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73

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74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75

一、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5

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76

三、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6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77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7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9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79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80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 82

第八章 阶级和国家 8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85

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本质 85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6

三、阶级分析方法 87

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88

第二节 国家 89

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89

二、国家具有多种职能 89

三、国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9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90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92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93

第九章 意识形态 96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96

一、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96

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98

三、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 99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100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00

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1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03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103

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104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105

第十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8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08

一、两种社会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10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9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性 110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10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10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11

三、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112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13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4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114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14

三、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15

后记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