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研究中的两重性 1
意识到的重大课题 1
前进的障力与驱力 13
局部突破与整体突破 18
二、“典型”一词与典型系统的类别 22
“一个无对象的本质是一个非本质” 22
“典型”一词的演变及其多义 27
“典型”即“典型人物形象” 35
单体系统—整体系统—总合系统 48
规范也是一种限制 53
“典型化”的范围和等级 57
三、“典型化”与典型创作 57
前创作阶段的侧重点 67
写作时期的审美法则 77
视点要深进区别点 81
四、典型系统和环境的耦合运动 87
受体的认识与主体的行为系统 87
共变过程中的“常素”和“变素” 92
参量与“涨落导致有序” 98
“力”的势态与耦合的机能 109
耦合的基本规律和多样形态 121
五、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论的多面观 129
确立的牵强性 130
流行中的分裂性 135
“定义”固有的劣根性 143
实际作用中的消极性 151
该“定义”可以休矣 154
六、逻辑推演与子定义的繁衍 157
从对象本身出发与从对象的概念出发 157
根据的确定性与随意性 162
推演的方向和子论的分野 168
子定义的类别性和正负效应 173
七、正确审度典型系统的质和量 180
“源”的量不能取代“流”的质 180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不可分割 190
典型的质和量的“关节点” 197
典型要素的数量关系和关联组合 203
典型系统的性质及其他 212
八、从宏观联系中审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 224
需要宏观的开放性眼光 224
人的本质观对典型观的制约 232
掌握世界的巨人与典型创作主体 252
“不平衡”关系中的典型问题 263
“必然的交往形式”与《城市姑娘》无典型 275
散发式的独特理论系统 288
九、典型系统的学科性质 292
可把系统科学引进典型研究 292
典型研究的系统原则 304
应达到的学科目标 311
附:国内关于典型问题的资料索引(1951年-1985年)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