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桓主纂;枣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出 版 社: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3913134
  • 页数:187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建置区划 49

第一章 建置 4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 50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2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5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53

第四节 政区变化 53

第二编 自然环境 85

第一章 地质地貌 85

第一节 地质 85

第二节 地貌 85

第三节 温度 86

第二节 日照 86

第二章 气候 86

第一节 特征 86

第四节 降水 88

第五节 气压和风 89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89

第三章 水文 93

第一节 地表水 93

第二节 地下水 95

第四章 土壤 97

第一节 形成 97

第二节 分类 98

第三节 分布 100

第四节 养分 102

第一节 野生植物 105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05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105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07

第一节 旱灾 107

第二节 水灾 109

第三节 风灾 111

第四节 雹灾 113

第五节 虫灾 114

第六节 震灾 115

第七节 其他灾害 116

第三编 人口 117

第一章 人口数量 117

第一节 变化概况 117

第二节 人口密度 117

第二章 人口结构 121

第一节 性别结构 121

第二节 年龄结构 122

第四节 文化结构 123

第三节 民族结构 123

第五节 职业结构 125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27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27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29

第四章 人口工作 131

第一节 计划生育 131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34

第四编 经济综述 135

第一章 经济制度 135

第一节 农业经济制度 135

第二节 工商业经济制度 136

第二章 经济发展 138

第一节 建国前发展概况 138

第二节 建国后发展过程 138

第二节 工业内部结构 141

第一节 工农业结构 141

第三章 经济结构 141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 143

第四章 居民收支 146

第一节 收入 146

第二节 支出 149

第五编 基础设施 155

第一章 交通运输 155

第一节 道路 155

第二节 运输 159

第三节 管理 161

第二章 邮电 164

第一节 机构 164

第二节 邮政 166

第三节 电信 170

第一节 电力建设 174

第三章 电力 174

第二节 电力供应 175

第三节 电力管理 177

第四节 管理机构 178

第四章 城乡建设 180

第一节 土地管理 180

第二节 县城建设 182

第三节 村镇建设 186

第四节 房地产业 188

第五节 建筑业 189

第六节 环境保护 191

第七节 管理机构 191

第六编 农业 193

第一章 种植业 193

第一节 耕地 193

第二节 作物 196

第三节 耕作 206

第四节 种子 208

第五节 植保 211

第六节 机具 213

第七节 管理 219

第二章 林业 221

第一节 树木品种 221

第二节 树木栽培 222

第三节 树木管理 225

第四节 果品生产 226

第五节 管理机构 228

第三章 畜牧水产 23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30

第二节 饲养管理 234

第三节 良种繁育 235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36

第五节 坑塘养鱼 236

第六节 管理机构 237

第四章 水利 238

第一节 水利资源 238

第二节 水利工程 240

第三节 农田灌溉 246

第四节 旱涝防治 254

第五节 管理机构 259

第七编 工业 261

第一章 县办工业 266

第一节 发展过程 266

第二节 皮毛加工业 267

第三节 玻璃钢制品业 274

第四节 化学工业 275

第五节 机械工业 276

第六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工业 280

第七节 金属制品工业 281

第八节 建材工业 282

第九节 木材加工业 284

第十节 食品工业 285

第十一节 纺织缝纫工业 287

第十二节 印刷与工艺品业 290

第十三节 管理机构 292

第二章 乡镇工业 29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96

第二节 行业布局 300

第三节 重点企业 301

第四节 联合体与专业户 309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11

第八编 商业 313

第一章 个体私营商业 313

第一节 建国前概况 313

第二节 建国后概况 31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17

第二章 集体商业 317

第二节 机构沿革 322

第三节 商品供应 325

第四节 产品收购 327

第五节 业务经营 331

第六节 管理机制 333

第三章 国营商业 335

第一节 机构 335

第二节 购销 342

第三节 管理 349

第四章 粮油购销 364

第一节 自由交易 364

第二节 统购统销 366

第三节 储藏加工 372

第四节 管理机构 3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8

第二节 统配物资经营 378

第五章 物资管理 378

第三节 议购议销 379

第四节 物资调剂交流 380

第六章 对外贸易 383

第一节 皮毛产品出口 383

第二节 其他产品出口 386

第三节 经营方式 387

第四节 管理机构 388

第九编 财政金融 389

第一章 税务 389

第一节 机构 389

第二节 税制 389

第三节 税种 392

第四节 税额 394

第五节 管理 398

第一节 机构 402

第二章 财政 402

第二节 体制 403

第三节 收支 404

第四节 乡镇财政 416

第五节 管理与监督 418

第三章 金融 420

第一节 机构 420

第二节 货币 424

第三节 信贷与结算 429

第四节 存款 433

第五节 储蓄 434

第六节 民间借贷 438

第七节 债券 438

第八节 保险 439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 441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4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41

第二节 市场管理 442

第三节 企业管理 446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449

第五节 商标与广告管理 450

第二章 物价管理 4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4

第二节 物价变动 454

第三节 监督检查 460

第三章 计划管理 46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2

第二节 职责权限 462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 463

第四章 统计管理 4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4

第二节 统计工作 464

第二节 审计工作 4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6

第五章 审计 466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4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7

第二节 度量衡制度 467

第三节 计量管理 468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469

第七章 经济技术协作 4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0

第二节 发展过程 470

第三节 主要形式 471

第十一编 党派群团 47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473

第一节 组织发展 473

第二节 整党整风 485

第三节 党员教育 487

第四节 代表会议 489

第五节 统战工作 491

第六节 纪律检查 49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497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97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498

第三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流亡组织 498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99

第一节 工人团体 499

第二节 农民团体 500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501

第四节 妇女团体 502

第五节 科技工作者团体 503

第六节 工商团体 504

第七节 文教界团体 506

第八节 对外友好团体 506

第一章 旧政权机构 507

第一节 明、清县署 507

第十二编 政权 政协 50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 513

第三节 县政治协进会 516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51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1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1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520

第一节 县抗日民主政府 522

第三章 人民政府 522

第二节 县民主政府 524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525

第四节 区、乡、村政权 527

第四章 人民政协 531

第一节 各界代表会议 531

第二节 人民政协委员会 531

第二节 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533

第一节 战争动员和准备 533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 533

第十三编 党政要务 533

第三节 全面推行公平负担的政策法令 534

第四节 整顿组织干部队伍 534

第五节 抗灾自救 535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 536

第一节 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536

第二节 大生产运动 538

第三节 维护社会治安 540

第三章 农业合作化时期 541

第一节 农业增产运动 541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542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43

第四章 人民公社初期 544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 544

第三节 抗洪救灾 545

第二节 全力安排人民生活 545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547

第一节 求安定抓生产 547

第二节 “爬坡”抓生产 547

第六章 改革开放开始阶段 549

第一节 落实政策 549

第二节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50

第三节 坚持改革,发展商品生产 552

第十四编 重大运动 555

第一章 土地改革 555

第一节 背景 555

第二节 序幕 556

第三节 过程 557

第二章 抗美援朝 559

第一节 宣传教育 559

第四节 慰问活动 560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560

第二节 支援前线 560

第三章 镇压反革命 561

第一节 运动背景 561

第二节 组织领导 561

第三节 运动进程 561

第四章 三反 563

第一节 组织领导 563

第二节 运动进程 563

第三节 整党学习 564

第五章 肃清反革命 565

第一节 形势背景 565

第二节 组织领导 565

第三节 运动进程 565

第一节 运动背景 567

第二节 进程方法 567

第六章 反右派 567

第三节 错划概况 568

第七章 “大跃进” 569

第一节 运动背景 569

第二节 舆论气势 569

第三节 农业“大跃进” 570

第四节 工业“大跃进” 571

第五节 水利“大跃进” 572

第七节 “反右倾” 573

第六节 生活“大跃进” 573

第八章 四清 575

第一节 运动过程 575

第二节 组织领导 575

第三节 运动方法 576

第四节 运动结果 577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 579

第一节 主要过程 579

第二节 上书人 583

第十五编 政法 587

第一章 公安 587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 587

第二节 职责和主要活动 589

第二章 检察 597

第一节 检察机构 597

第二节 检察业务 597

第三章 审判 600

第一节 审判机构 600

第二节 审判制度 601

第三节 审判活动 601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0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04

第二节 法制宣传 604

第四节 公证 605

第三节 人民调解 605

第五节 律师工作 606

第十六编 劳动人事 607

第一章 干部 607

第一节 干部队伍 607

第二节 干部管理 609

第三节 老干部工作 610

第二章 工人 612

第一节 就业 612

第二节 安置 613

第三节 劳务输出 614

第三章 工资奖金 615

第一节 干部工资 615

第二节 工人工资 616

第三节 奖金 617

第一节 劳动保护 618

第二节 福利待遇 618

第四章 劳保福利 618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 619

第五章 管理机构 620

第十七编 民政 621

第一章 机构和职能 621

第一节 建国前 621

第二节 建国后 621

第二章 拥军优属 623

第一节 拥军 623

第二节 优属 628

第三章 社会救济 632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 632

第二节 困难救济 634

第三节 扶贫 635

第一节 农村“五保” 636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 636

第四章 社会福利 636

第五章 其他工作 638

第一节 结婚登记 638

第二节 殡葬改革 639

第三节 地名管理 639

第四节 信访工作 639

第二节 志愿兵 641

第一节 募兵 641

第一章 兵制 641

第十八编 军事 641

第三节 义务兵 642

第二章 地方武装与驻军 643

第一节 旧政权时期的武装 643

第二节 人民武装与驻军 644

第三章 民兵 654

第一节 组织 654

第二节 活动 654

第三节 训练 656

第四章 兵事 657

第一节 古代兵事 657

第二节 近代兵事 658

第三节 现代兵事 659

第十九编 教育 科技 667

第一章 教育 667

第一节 教育行政 667

第二节 科举教育 668

第三节 幼儿教育 670

第四节 小学教育 670

第五节 中学教育 678

第六节 师资教育 681

第七节 业余教育 684

第八节 职业教育 686

第九节 教学研究 687

第十节 教师队伍 688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694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 697

第二章 科技 69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9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700

第三节 科技成果 703

第四节 科技普及 711

第五节 新能源建设 714

第六节 地震测报 715

第七节 气象观测 717

第二十编 文化 719

第一章 文化机构 7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19

第二节 业务机构 719

第二章 文学 721

第一节 民间文学 721

第二节 文学创作 731

第一节 表演团体 733

第三章 艺术 733

第二节 娱乐场所 735

第三节 艺术活动 736

第四节 电影放映 744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745

第一节 图书 745

第二节 档案 747

第五章 社会宣传 748

第一节 宣传报导 748

第二节 广播电视 749

第六章 文物 751

第一节 文物损坏 751

第二节 文物保护 752

第三节 文物单位 753

第一节 党史编研 755

第七章 史志编研 755

第二节 文史资料征编 756

第三节 县志编修 756

第二十一编 卫生 体育 765

第一章 卫生 76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65

第二节 医疗机构 765

第三节 卫生队伍 769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773

第五节 卫生防疫 774

第六节 妇幼保健 782

第七节 药政管理 783

第八节 经费与设施 783

第二章 体育 78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8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86

第三节 体育成绩 788

第二十二编 民情 795

第一章 家庭状况 795

第一节 家庭规模 795

第二节 成员地位 795

第三节 邻里家族关系 796

第四节 婚姻 796

第二章 生活状况 798

第一节 饮食 798

第二节 衣着 800

第三节 居住 802

第四节 行路 803

第五节 用品 803

第六节 娱乐 806

第三章 生活习俗 808

第一节 承嗣分家 808

第二节 取名 809

第三节 发型饰品 810

第四节 穿戴饮食 811

第五节 居住行路 813

第六节 节日岁时 814

第七节 庙会 818

第八节 结婚丧葬 819

第九节 庆纪礼仪 824

第十节 忌讳和其他陋俗 826

第四章 美德良风 829

第一节 热爱祖国 829

第二节 舍己救人 829

第三节 克已奉公 830

第四节 爱护公物 830

第五节 热心公益 831

第六节 捐资助学 832

第七节 敬老爱幼 832

第八节 助人为乐 833

第九节 拾金不昧 834

第五章 宗教 835

第一节 道教和佛教 835

第二节 基督教 836

第二十三编 方言 839

第一章 概述 839

第二章 语音 840

第一节 声母 840

第二节 韵母 840

第三节 声调 841

第四节 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841

第五节 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848

第六节 音变 852

第三章 词汇 872

第一节 名词 872

第三节 动词 876

第二节 代词 876

第四节 形容词 877

第九节 副词 879

第四章 语法特点 880

第一节 量词方面 880

第二节 语气词方面 880

第二十四编 人物 881

第一章 人物传略 881

第一节 本县籍人物传略 881

第二节 外县籍人物事略 920

第三节 知名家世 924

第二章 人物名录 935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935

第二节 1951-1991年省和省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名录 991

第三节 古代知名人物录 998

第四节 建国后县级副职名录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