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孔子哲学现代阐释 2
第一章 君子与圣贤的生命导向 2
一、为仁由己 3
内在人文道德世界的开拓 5
人格平等的实现 5
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
三、下学上达,为之不倦 10
四、安贫乐道,坦荡无忧 14
五、成德之阶:从君子到圣人 16
“君子”与“小人”的对举 17
作为仁人志士之统称的“君子”与“士” 20
善人 22
成人 24
六、人伦之至:圣人 26
仁智双彰 28
中庸之德 37
第二章 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 51
一、五常:人伦之纲纪 52
君礼臣忠 53
父慈子孝 56
兄友弟恭 62
夫和妻顺 62
朋友忠信 64
二、富贵贫贱:得之以道,处之以道 65
安贫乐道 66
修己以敬,忠信诚笃 67
谨言慎行,约之以礼 69
讲究交往艺术 70
富贵得之以道,处之以道 71
三、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73
君、臣、民的和谐一体 74
事君以忠,为政以德 77
以礼为纲,以法为辅 83
四、道德的理想国:大同之世 86
大同思想符合孔子的社会理想 87
从乱世到大同的艰难历程 89
五、道德的理想主义与儒家人生哲学的特质 92
第三章 与天相知的生命境界 96
一、早期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宗教人文化趋向 97
二、下学上达,与天相知 100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4
儒家的“天国理想”是靠人的自力奋斗实现的 106
儒家实现天国理想的基本途径是渐进的改良 107
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108
敬鬼神而远之 109
通生死,彻幽明 111
三祭之礼的宗教性意义 113
五、仁的三个层面与“即物即道”的直觉智慧 116
本体之仁、类性之仁与道德化仁 116
即物即道的直觉智慧 118
第四章 孔子人生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22
一、孔子人生哲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123
生生而和谐的人文理想 123
修己体认、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 127
二、儒家人生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生命存在形态的重大影响 127
君子的人格理想 128
忠恕仁义的行为规范 128
德治主义的政治运行方式 129
没有理论科学与民主政治 132
没有人格神信仰的宗教 134
四、孔子人生哲学思想初评 136
光辉的人格典范 136
孔子人生的悲剧色彩 139
儒家人生哲学的局限及其原因初析 142
五、孔子人生哲学的未来走向管窥 148
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层面及其两条主要路向 148
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152
下篇 原著选读 162
论语 162
学而第一 162
为政第二 167
八佾第三 173
里仁第四 180
公治长第五 185
雍也第六 193
述而第七 201
泰伯第八 210
子罕第九 215
乡党第十 223
先进第十一 230
颜渊第十二 238
子路第十三 246
宪问第十四 255
卫灵公第十五 267
季氏第十六 277
阳货第十七 283
微子第十八 291
子张第十九 295
尧曰第二十 302
札记·(选译) 306
中庸 306
儒行 325
表记 331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