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1.1 工作目的 1
1.2 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概述 1
1.2.1 地貌 2
1.2.2 土壤 2
1.2.3 水系 3
1.2.4 气候 3
1.2.5 生物群落 5
1.2.6 边缘效应分析 5
1.3.2 新石器时代文化 6
1.3.1 旧石器时代文化 6
1.3 区域考古学文化概述 6
1.3.3 夏商周时期文化 7
1.4 工作经过 7
第二章 文化层堆积 9
2.1 探方分布 9
2.2 典型层位关系介绍 11
2.2.1 T4北壁剖面 11
2.2.2 T19西壁剖面 12
2.2.3 T30北壁剖面 13
3.1.1 灰坑 15
3.1.2 柱洞 15
3.1 文化遗迹 15
第三章 第一期遗存 15
3.2 文化遗物 16
3.2.1 陶器 16
3.2.2 石器 25
3.3 环境信息 25
3.3.1 孢粉组合 25
3.3.2 植硅石组合 28
3.3.3 粘土矿物、碳酸钙、有机质含量 29
3.4 小结 32
3.4.1 文化性质 32
3.4.3 分段与年代 33
3.4.2 文化特点 33
3.4.4 环境及农业形态 36
第四章 第二期遗存 37
4.1 文化遗迹 37
4.1.1 灰坑 37
4.1.2 柱洞 38
4.1.3 瓮棺 40
4.2 文化遗物 41
4.2.1 陶器 41
4.2.2 石器 72
4.3 环境信息 79
4.3.1 孢粉组合 79
4.3.3 粘土矿物、碳酸钙、有机质含量 81
4.3.2 植硅石组合 81
4.3.4 动物遗骸 82
4.4 小结 85
4.4.1 文化性质 85
4.4.2 文化特点 85
4.4.3 分段与年代 86
4.4.4 环境及农业形态 91
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 92
5.1 文化遗迹 92
5.1.1 壕沟 92
5.1.2 灰坑 93
5.1.3 水井 96
5.1.4 祭址 97
5.1.5 瓮棺 99
5.2 文化遗物 99
5.2.1 陶器 99
5.2.2 石器 176
5.2.3 红铜器 183
5.2.4 漆器 187
5.2.5 陶建筑饰件 187
5.3 环境信息 187
5.3.1 孢粉组合 187
5.3.3 粘土矿物、碳酸钙、有机质含量 189
5.3.2 植硅石组合 189
5.3.4 炭化稻粒 191
5.3.5 果核 192
5.3.6 动物遗骸 194
5.3.7 陶器穆斯堡尔谱(ME)分析 195
5.4 小结 195
5.4.1 文化性质 195
5.4.2 文化特点 196
5.4.3 分段与年代 197
5.4.4 环境及农业形态 204
6.1.1 第一期遗存的若干问题 205
6.1.2 第二期遗存的若干问题 205
6.1 相关问题分析 205
第六章 结语 205
6.1.3 第三期遗存的若干问题 206
6.1.4 关于第一、二期遗存的居址形式 207
6.1.5 关于第三期遗存的聚落性质 207
6.1.6 关于经济文化类型 207
6.2 人地关系探讨 208
6.2.1 景观生态系统复原 208
6.2.2 人地关系分析 208
后记 211
Abstract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