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澜沧拉祜族的“底页” 23
刀耕火种农业 24
“底页”的演变与双系家庭 28
“底页”与“底谷”的关系 33
第二章 贡山独龙族的“其拉” 37
从母权制残余看母权制家庭 39
母权的衰落与父权的勃兴 45
“其拉”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47
父系家族公社的发展演变 50
第三章 金平拉祜西的“卡” 56
“卡”的基本特征 58
拉祜西社会剖析 67
“卡”与“破卜”的相似性 72
第四章 勐海布朗族的“戛滚” 78
“戛滚”的四大特征 79
由家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转化 87
“戛滚”与“克勒”的比较 91
第五章 景洪基诺族的“卓米” 95
农村公社的形成演变 96
村社的土地关系 100
村社结构与村社头人 104
Ⅱ处在转体变型的几种社会 109
第六章 遮放山景颇族的山官制 113
从公有私耕向公有私占过渡 115
官种、百姓种和奴婢 117
“古姆萨”的社会组织 120
山官地区的“通德拉” 122
频繁的军事活动 125
第七章 阿佤山佤族的部落制 131
由血族部落到地域部落 132
马撒部落与班洪部落 135
等级的形成与家长奴隶制 143
第八章 大瑶山瑶族的石牌制 149
五个支系与两种经济类型 150
“山主”和“山丁” 153
石牌制度与石牌组织 157
第九章 雷公山苗族的议榔制 164
“九股”的由来 165
“鼓社”组织及其活动 169
“议榔”的形成及其特征 174
第十章 黎从榕侗族的峒款制 177
西南的“溪峒” 178
村社是溪峒社会的基础 183
峒款制度 187
鼓楼的社会功能 192
第十一章 怒江地区傈僳族的共耕制 195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社会 196
原始共耕制的残余形式 199
怒族与傈僳族共耕制比较 203
第十二章 凉山彝族的奴隶制 206
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强烈的人身依附 207
呷西和阿加两种奴隶并存 211
曲诺是凉山人数最多的等级 214
诺合家支实际上起政权作用 217
奴隶制与封建制剥削互为交织 219
Ⅲ引人注目的封建领主制典型 223
第十三章 阿坝草地藏族的游牧宗法制 227
阿坝草地的游牧经济 228
关外五十二部落 233
游牧宗法封建制 237
第十四章 永宁摩梭人的母权制 244
由部落直接蜕变为封建领主制 246
永宁土司统治下的社会 250
阿注婚姻与母系及双系家庭 255
第十五章 西双版纳傣族的村社联合制 262
田园居国与农村公社 263
矗立在村社之上的封建政权 268
大土地所有制下的“公田”与“私田” 274
多阶梯的等级制度 278
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 283
第十六章 黔桂边境壮族布依族的亭目制 288
由峒官到亭目的演变 289
亭目制度的两大特征 293
亭目制与西双版纳封建制比较 302
第十七章 黔西北彝族的则溪制 308
水西的则溪制度 309
官庄地和门户地 314
以“人租”、“畜租”为标记的地租形态 317
多民族多层次的等级制度 321
第十八章 西藏藏族的政教合一制 326
似农非农似牧非牧的经济 328
喇嘛教与政教合一 331
三大领主及其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339
领主式庄园与游牧部落 344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