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脏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学熹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402163
  • 页数:830 页
图书介绍:

总论 3

第一章 五脏学说的理论核心与客观规律 3

第一节 阴阳五行 3

一、阴阳 4

二、五行 10

第二节 天人合一 20

一、天人相应律 21

二、天人共通律 22

第二章 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 24

第一节 气有多少与阴阳失调 25

第二节 形有盛衰与五行偏颇 26

第三节 损益相召与气机逆乱 28

第三章 五脏学说 31

第一节 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32

一、五脏传变规律 32

二、五脏治疗大法 33

第二节 肺脏病证通治要法 50

一、本脏自病 51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52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55

第三节 心脏病证通治要法 58

一、本脏自病 58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59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62

一、本脏自病 64

第四节 脾脏病证通治要法 64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65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68

第五节 肝脏病证通治要法 70

一、本脏自病 70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71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74

第六节 肾脏病证通治要法 76

一、本脏自病 77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78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80

附 经络学说 83

第一节 概述 95

一、肺脏系统的组成 95

各论 95

第四章 肺脏疾病 95

二、肺的功能活动 96

三、肺的病理变化 101

四、肺病治则药例 104

第二节 肺痨 105

一、阴虚肺燥证 110

二、肺肾阴虚证 112

三、阴虚脾弱证 112

四、阴损及阳证 113

第三节 肺痈 114

一、痈肿期 116

二、溃脓期 118

三、消散期 119

第四节 肺痿 121

一、虚热证 122

二、虚寒证 124

第五节 肺胀 125

一、寒饮射肺证 127

二、痰热壅肺证 128

三、肺肾气虚证 128

四、肾不纳气证 129

五、危重证 130

第六节 咳嗽 131

一、风寒束肺证 138

二、风热犯肺证 139

三、燥热伤肺证 140

四、痰湿阻肺证 142

五、肝火侮肺证 143

六、阳虚阴虚证 144

附 《素问》针灸治咳取穴 147

第七节 哮喘 148

一、哮证 149

(一)冷哮证 151

(二)热哮证 153

(三)肺虚证 154

(四)脾虚证 155

(五)肾虚证 156

二、喘证 157

(一)风寒犯肺证 159

(二)燥热伤肺证 160

(三)痰湿阻肺证 161

(四)肺肾气虚证 162

(五)脾肾阳虚证 164

第八节 失音 165

一、外感风寒证 168

二、火邪伤肺证 170

三、气闭痰阻证 171

四、肺燥津伤证 172

五、肺肾俱虚证 173

第九节 感冒 175

一、感冒风寒证 177

二、感冒风热证 179

第五章 心脏疾病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心脏系统的组成 182

二、心的功能活动 183

三、心的病理变化 186

四、心病治则药例 188

第二节 心痛 190

一、沉痛痼冷证 192

二、邪热郁火证 193

三、痰浊痹阻证 194

四、瘀血滞涩证 195

五、正气内虚证 196

六、真心痛危重证 197

附 胸痹 198

第三节 心悸 203

一、素体虚弱证 207

二、心神不宁证 210

三、痰饮侵凌证 211

四、瘀血阻滞证 213

第四节 脱证 214

一、亡阴证 216

二、亡阳证 218

三、阴阳俱脱证 220

四、内闭外脱证 221

第五节 百合病 222

第六节 失眠 226

一、外邪干扰证 229

二、痰湿壅遏证 230

三、宿食停滞证 231

四、阴虚火旺证 231

五、心胆气虚证 233

六、心脾血虚证 235

附 健忘 236

嗜卧 240

第七节 癫狂 242

一、癫证 244

(一)痰气郁结证 244

(二)心神不足证 245

(三)心脾两虚证 246

二、狂证 247

(一)火热内盛证 247

(二)痰迷心窍证 248

(三)痰火伤阴证 249

附 痴呆 250

第八节 血证 252

一、血上溢证 255

(一)吐血 255

1.胃腑积热证 257

2.肝火犯胃证 259

3.虚损血溢证 260

(二)咳血 261

1.邪热壅肺证 263

2.肝火犯肺证 265

3.阴虚火炎证 266

4.脾肺虚寒证 266

(三)衄血 267

1.鼻衄 268

2.齿衄 272

3.大衄 274

6.耳衄 276

5.目衄 276

4.舌衄 276

二、血下泄证 277

(一)便血 277

1.湿热下迫证 278

2.劳倦内伤证 280

(二)尿血 281

1.心火亢盛证 282

2.阴虚火旺证 283

3.脾不统血证 283

4.肾气不固证 284

(三)血痔 285

(四)心漏 285

(一)汗血 285

(二)血箭 285

三、血外渗证 285

(五)脐血 286

(六)紫瘢 286

1.血热妄行证 287

2.湿热伤络证 288

3.阴虚火旺证 288

4.气不摄血证 289

附 血证治法与方药 290

第一节 概述 294

一、脾脏系统的组成 294

第六章 脾脏疾病 294

二、脾的功能活动 295

三、脾的病理变化 299

四、脾病治则药例 302

第二节 痰证 304

一、寒痰证 305

二、热痰证 307

三、虚痰证 308

四、实痰证 309

五、治痰诸法 310

六、治痰诸药 312

七、讨论 312

第三节 积聚 314

一、积证 320

(一)血积证 320

(二)痰结证 322

(三)食症证 324

(四)石瘕与肠覃 326

(五)横痃 327

(六)癖证 327

(七)癌瘤 328

二、聚证 332

(一)气聚证 332

(二)奔豚证 333

第四节 泄泻 335

一、湿从寒化证 340

二、湿从热化证 341

三、肠胃积滞证 343

四、肝气乘脾证 344

五、脾胃虚弱证 345

六、命火衰微证 347

第五节 痢疾 349

一、疫毒痢 355

二、湿热痢 357

三、血痢 358

四、休息痢 359

五、噤口痢 361

六、虚寒痢 363

第六节 饮证 365

一、痰饮证 368

二、悬饮证 370

三、支饮证 371

四、溢饮证 373

一、阳水证 379

二、阴水证 382

附 水液代谢示意图 386

第八节 臌胀 388

一、气臌证 392

二、血臌证 395

三、水臌证 399

第九节 呕吐与呃逆 402

一、呕吐 402

(一)寒邪伤胃证 405

(二)饮食停滞证 407

(三)肝气横逆证 408

(四)胃火上冲证 409

(五)脾阳不运证 410

(六)胃阴不足证 410

二、呃逆 414

(一)胃寒气逆证 417

(二)胃火上冲证 417

(三)肝郁气滞证 418

(四)痰凝血瘀证 419

(五)阳气不足证 421

(六)胃阴不足证 422

第十节 噎膈与反胃 423

一、噎膈 428

(一)痰气交阻证 428

(二)瘀血内结证 430

(三)血枯津伤证 431

(四)气虚阳微证 432

二、反胃 433

(一)阳气虚寒证 433

(二)气阴耗伤证 434

第十一节 食滞 435

一、实证食滞 438

二、虚证食滞 440

第十二节 便秘 441

一、热秘证 444

二、气秘证 445

三、虚秘证 447

四、冷秘证 448

第十三节 黄疸 449

一、阳黄证 453

二、阴黄证 456

第十四节 脘腹痛 460

一、寒邪内积证 464

二、火热拂郁证 466

三、脾胃虚弱证 469

四、里实积滞证 471

第十五节 痿证 475

一、肺胃津伤证 478

二、脾胃虚弱证 479

三、肝肾亏损证 481

四、湿热浸淫证 482

五、痰瘀食积证 484

第十六节 痹证 485

一、寒痹证 490

二、热痹证 494

附 戴云波治寒痹验方 496

第十七节 历节风 496

一、血虚风入证 498

二、阴虚血热证 499

三、气虚痰滞证 500

四、阳虚寒闭证 501

附 鹤膝风 502

第十八节 脚气 503

一、湿脚气 505

二、干脚气 506

三、脚气冲心 507

第十九节 虫证 509

一、蛔虫病 509

二、钩虫病 512

三、蛲虫病 515

四、绦虫病 516

五、血吸虫病 517

第二十节 肠痈 520

一、痈肿期 522

二、成脓期 524

三、消散期 526

附 胃痈 526

第二十一节 疟疾 528

一、正疟 533

二、瘴疟 536

三、疟母 538

第二十二节 霍乱 539

一、寒霍乱 542

二、热霍乱 544

三、干霍乱 545

第七章 肝脏疾病 547

第一节 概述 547

一、肝脏系统的组成 547

二、肝的功能活动 548

三、肝的病理变化 550

四、肝病治则药例 552

第二节 眩晕 553

一、肝阳上亢证 556

二、痰浊中阻证 557

三、瘀血停滞证 558

四、正气亏损证 559

第三节 中风 561

一、先兆证 564

二、中络证 565

三、中经证 566

四、中腑证 568

五、中脏证 569

六、中风闭证 570

七、中风脱证 572

八、中风后遗症 573

第四节 厥证 574

一、寒厥证 577

二、热厥证 578

三、实厥证 579

四、虚厥证 583

第五节 痉病 585

一、寒痉 588

三、虚痉 592

四、实痉 593

五、破伤风 595

第六节 痫证 596

二、热痉 599

一、痫证发作 599

二、痰滞证 600

三、瘀阻证 601

四、气虚证 602

五、阴伤证 603

第七节 郁证 603

一、气郁实证 606

二、气郁虚证 608

第八节 胁痛 610

一、外邪侵袭证 612

二、肝胆气郁证 613

三、瘀血停积证 617

四、血不养肝证 617

附 肝痈 619

第九节 疝气 620

一、寒疝证 622

二、水疝证 623

三、气疝证 624

四、狐疝证 626

五、癫疝证 626

第一节 概述 628

一、肾脏系统的组成 628

第八章 肾脏疾病 628

二、肾的功能活动 629

三、肾的病理变化 633

四、肾病治则药例 634

第二节 消渴 636

一、上消证 639

二、中消证 641

三、下消证 642

四、并发证 643

第三节 腰痛 644

一、湿邪留阻证 646

二、气血痰滞证 648

三、肾脏虚损证 649

第四节 淋证 651

一、石淋证 654

二、膏淋证 655

三、气淋证 656

四、血淋证 656

五、劳淋证 658

附 尿浊 659

第五节 遗精 660

一、心神不安证 663

二、肾虚不藏证 664

三、湿热下注证 665

第六节 阳痿 667

一、阳痿虚损证 668

二、阳痿实热证 670

第七节 遗尿 672

一、脾肺虚失禁证 674

二、肾气虚失禁证 675

三、睡中遗尿证 676

第八节 癃闭 676

一、癃闭实证 680

二、癃闭虚证 683

三、癃闭危证 685

第九节 虚劳 687

一、肺虚劳证 691

二、心虚劳证 693

三、脾虚劳证 694

四、肝虚劳证 696

五、肾虚劳证 697

跋 700

附录 702

一、方剂索引 702

二、药物篇 724

第七节 水肿 735

三、镇、摄两法何以属于十个基本治法的说明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