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桥梁 外科诊疗和手术设计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善华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10340638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局部病灶 1

第一节 局部病灶的种类 1

一、肿瘤 2

二、缺损 5

三、畸形 8

四、异物 9

第二节 局部病灶的临床表现 11

一、占位 11

二、神经受累的症状 14

三、病灶内的并发症 17

四、空腔脏器的梗阻 17

五、病灶的扩散 26

第三节 局部病灶的诊断 26

一、临床诊断 27

二、放射学诊断 27

第四节 局部病灶的治疗 28

三、内窥镜诊断 28

一、切除病灶 29

二、解剖结构的重建 29

三、组织的修复 31

四、支持疗法 31

第二章 损伤 32

第一节 损伤的分类 33

二、炎症的局部变化 35

一、炎症与感染 35

第二节炎症 35

三、炎症的全身变化 37

第三节 愈合 39

一、修复 39

二、再生 39

第三章 皮肤伤口的愈合 40

第一节 二期愈合 40

一、肉芽组织 41

三、上皮再生 42

二、伤口收缩 42

第二节 一期愈合 45

第三节 伤口破裂 46

一、局部(技术性)因素 46

二、全身因素 48

第四节 一期缝合法 49

一、直接闭合法 49

二、游离植皮法 49

三、局部皮片转移法 50

四、远处皮片分期转移法 51

五、带血管蒂的游离皮片法 51

第五节 破裂或污染伤口的治疗 51

一、延期缝合 52

二、二期缝合 53

第四章 粘膜伤口的愈合 54

第一节 不同部位伤口的愈合 54

一、粘膜与皮肤 54

二、上皮与间皮 55

第二节 瘘 56

一、瘘的种类 57

二、瘘经久不愈的原因 62

三、瘘的并发症 64

四、意外发生的瘘的处理 65

第五章 结缔组织伤口的愈合 69

第一节 结缔组织愈合的一般原则 69

一、闭合性伤口的愈合 69

二、开放性伤口的愈合 70

三、间皮的愈合 70

四、结缔组织与上皮间的不相容性 71

五、结缔组织移植 72

六、人工材料的应用 73

第二节 特殊结缔组织的愈合 74

一、肌肉的愈合 74

二、肌腱的愈合 74

三、软骨的愈合 76

四、骨的愈合 77

五、血管的愈合 82

六、神经的愈合 84

七、眼组织的愈合 88

第六章 外科免疫 90

第一节 免疫反应 90

一、抗原的种类 92

二、吞噬细胞的作用 92

三、淋巴细胞的作用 93

四、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98

五、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99

第二节 过敏反应 99

一、立即过敏反应 100

二、延迟过敏反应 100

第四节 免疫反应检查法 101

二、获得性免疫抑制 101

一、先天性免疫缺陷 101

第三节 免疫缺陷 101

第五节 免疫增强法 102

一、被动免疫 102

二、主动免疫 103

三、被动细胞免疫 103

三、抗人淋巴细胞血清 104

二、皮质类激素药 104

一、免疫抑制药 104

第六节 免疫抑制法 104

第七节 免疫与外科感染 105

一、外科感染的预防 105

二、外科感染的治疗 105

第八节 对移植组织的免疫反应 106

一、排异反应的机理 107

二、排异反应的预防 107

第九节 对新生物的免疫反应 108

二、肿瘤免疫的可能机制 109

一、肿瘤免疫的间接证据 109

三、局部淋巴结的作用 110

四、肿瘤的免疫疗法 111

第十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11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12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114

第七章 外科感染 115

第一节 感染的形成 115

一、细菌的污染 116

二、细菌的毒力 119

三、细菌的繁殖条件 121

四、人体的抵抗力 121

第二节 急性感染 123

一、临床病理 123

二、临床特点 123

第三节 慢性感染 124

一、病理学 124

二、临床表现 125

第四节 感染性坏死 126

第五节 感染的化脓 127

一、病理学 127

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27

二、自然病程 128

三、临床特点 129

第六节 感染的播散 131

一、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病理学 131

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133

第七节 感染的预防 133

一、无菌术 134

二、防腐术 137

四、消灭细菌孳生条件 139

五、增强局部抵抗力 141

第八节 感染的局部治疗 141

一、去除导致感染的主要疾病 141

二、感染性坏死的处理 142

三、脓肿的处理 144

第九节 抗生素疗法 148

一、抗生素的作用方式 148

二、细胞外液不足 149

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150

三、细菌的耐药性 150

四、使用抗生素的并发症 151

五、抗生素的临床选用 152

第十节 治疗感染的一般方法 155

一、休息、抬高患处和热敷 155

二、止痛 156

三、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157

第一节 生长与播散 158

第八章 恶性肿瘤 158

一、肿瘤的生成学说 162

二、人体对肿瘤的作用 163

第二节 播散途径 165

一、局部播散 165

二、淋巴管播散 165

三、血管播散 166

一、大体特征与预后 168

四、其它解剖途径的播散 168

第三节 播散与预后 168

二、病理切片特征与预后 169

第四节 播散的分期 169

一、临床分期 170

二、术中分期 170

三、病理分期 171

四、TNM分期 171

第五节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172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 172

二、普查中的早期发现 172

三、表现为模糊症状者 173

四、表现为良性病者 173

五、表现为急性特殊并发症 173

六、表现为精神障碍 174

一、病史和体检 174

第六节 恶性肿瘤的诊断 174

二、特殊检查 175

三、活检 177

第七节 《根治》疗法 178

四、在麻醉下进行检查 178

一、根治性手术 180

二、放射治疗 183

三、联合治疗 183

第八节 姑息性治疗 185

一、姑息性手术 185

二、姑息性放疗 186

三、激素疗法 186

四、化疗 187

五、支持疗法 190

第九节 预后问题 191

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193

第九章 出血和血栓形成 193

二、血液凝固机制(红色血栓形成) 194

一、血小板凝聚机制(白色血栓形成) 194

三、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95

第二节 局部出血 196

一、出血部位 196

二、出血分类 197

第三节 全身出血性疾病 200

一、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200

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200

三、全身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201

四、全身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203

第四节 血栓形成 204

一、动脉血栓形成 204

二、静脉血栓形成 205

三、血栓形成的治疗 210

第十章 动脉粥样硬化 215

第一节 形态学 215

一、脂肪条纹 217

二、胶冻样斑块 217

三、纤维性斑块 218

四、复合性病灶 219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20

一、平滑肌细胞的变化 221

二、动脉内皮的变化 222

三、血液成份的变化(脂蛋白异常) 223

四、血小板与动脉硬化 225

第三节 危险因素 226

一、不可逆(内源)性因素 226

二、可逆(外源)性因素 227

三、与动脉硬化有关的主要疾病 228

第四节 闭塞性动脉病 229

一、自然病程 230

二、临床表现 232

三、预防 234

四、治疗(动脉重建) 236

五、血管扩张药和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应用 239

六、坏死组织的切除 240

第五节 动脉瘤 240

一、病理特点 240

二、并发症 241

三、治疗 243

第十一章 体液失衡 244

第一节 正常体液 244

一、体液含量 244

二、浓度 245

三、成分 245

第二节 体液失衡 247

一、水的不足 248

三、水过剩 251

四、细胞外液过剩 252

一、高渗状态 253

二、钠的失衡 253

三、钾的失衡 253

第三节 电解质失衡 253

四、缺镁 256

第四节 代谢障碍 259

一、创伤的代谢反应 259

二、代谢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260

第五节 特殊问题 263

一、胃肠液的丢失 263

五、酸碱失衡 266

二、腹水与胸水 266

三、烧伤 266

四、肾衰 269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 272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272

第十二章 休克 272

二、败血症性休克 273

三、心源性休克 274

四、其它原因性休克 274

五、混合型休克 275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75

一、代偿反应 275

二、失代偿 276

三、并发症 277

第三节 休克的诊断与监护 279

一、休克原因的诊断 280

二、休克严重程度的诊断 282

三、内脏并发症的诊断 283

第四节 休克的治疗 284

一、紧急治疗 284

二、休克原因的治疗 285

三、休克的药物治疗 288

四、肺部并发症的治疗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