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总报告 延边:面向未来的抉择 1
一、约束:条件与潜力 1
(一)州内环境 1
(二)国内环境 8
(三)国际环境 12
二、战略:中心与支柱 15
(一)战略方针 15
(二)战略目标 21
三、实施:结构与布局 26
(一)扩大开放的基本思路 26
(二)产业结构变动态势 29
(三)主导行业选择 30
(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41
(五)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48
(六)区域布局重组 50
(七)相关结构协调 55
四、保障:资源与体制 58
(一)人力资源保障 58
(二)资金资源保障 67
(三)体制改革保障 72
分报告之一 延边州开放的战略与实施方案研究 81
一、环境:现状与潜力 81
(一)评估方法研究 81
(二)现状与潜力计算结果 82
二、原则:现实与可能 83
(一)“通道优先”的地理原则 83
(二)“以我为主”的行动原则 83
(三)“局部优化”的空间原则 83
(四)“先易后难”的时序原则 83
(一)战略设想 84
三、战略:渐进与创新 84
(二)战略内容 85
四、方案:突变与渐进 88
(一)方法论探讨 88
(二)具体计算 91
(三)操作方案 96
分报告之二 延边州农业综合发展规划研究 109
一、规划的背景和任务 109
(一)农业背景 109
(二)规划的任务 110
二、农业资源基本评价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11
(一)土地资源 111
(二)气候资源 113
(三)水资源 114
(四)种植业资源 115
(五)林业资源 116
(六)畜牧业资源 118
(七)特产资源 119
(八)渔业资源 120
三、延边州农业发展战略 121
(一)延边州农业在东北亚的地位 121
(二)延边州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122
(三)发展延边州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 123
(四)农业内部各产业发展的关系 124
(五)珲春特区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124
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划目标 127
(一)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127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规划目标 131
五、主要产业规划要点 137
(一)种植业规划 137
(二)林业规划 156
(三)畜牧业规划 176
(四)特产业规划 191
(五)渔业规划 212
(六)水资源需求预测 231
分报告之三 延边州工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244
一、工业现状综合评价 244
(一)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评价 244
(二)工业部门结构现状分析和评价 252
二、延边州工业发展战略 258
(一)战略依据 258
(二)发展战略的提出 261
(三)战略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 265
(四)工业生产力布局 275
三、延边州工业发展规划 280
(一)规划目的及方法选择 280
(二)建立模型的指导思想及模型设计 281
(三)对延边州工业经济结构的分析与规划 286
分报告之四 延边州外经外贸发展规划研究 305
一、国际重点市场研究 305
(一)日本市场 305
(二)韩国市场 314
(三)香港市场 318
(四)俄罗斯市场及边贸前景 321
(五)朝鲜市场 328
(六)图们江三角洲国际开发区市场 329
(七)劳务市场 330
二、延边州外经外贸发展规划 336
(一)延边州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潜力分析 336
(二)发展战略的提出 348
(三)延边州外经外贸发展规划目标及任务 359
(一)环比速度匡算法 367
三、延边州对外贸易出口预测研究 367
(二)趋势参比法 368
四、2000年延边州出口产品结构优化AHP模型 372
(一)建立模型 372
(二)求解计算 374
分报告之五 延边州交通发展规划研究 382
一、规划背景 382
(一)国际背景 382
(二)国内背景 383
二、延边州交通现状与问题 384
三、影响2010年运输发展趋势的因素分析 388
(一)图们江开发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89
(二)从历史发展分析客货运量增长趋势 390
(三)产业结构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92
(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94
(四)农村体制改革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94
(六)人口增长对运量增长的影响 395
(七)旅游事业的发展对运量增长的影响 395
四、2010年客货运量预测 396
(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选取 396
(二)预测方法的选择及预测结果 397
五、综合运输网的发展方针与原则 400
(一)适应经济发展战略和工农业生产布局 400
(二)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 400
(三)充分发挥现有运输设施的潜力 401
(四)延边州交通发展与东北地区交通发展需统筹规划 401
(五)延边州交通发展必须适应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 401
(六)路网布局应考虑国防要求 401
六、运输网规划建议 401
(一)发展目标 401
(三)规划意见 402
(二)建设重点 402
(四)路网布局 411
七、图们江开发 413
(一)图们江基本情况 413
(二)图们江开发的几种设想 414
(三)图们江开发步骤 415
八、加快发展延边州交通运输的对策 416
(一)认识规律,增加投入,扩大动力 416
(二)改革交通运输投资体制 417
(三)调整运价、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 417
(四)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418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素质 419
分报告之六 延边州电信发展规划研究 420
一、延边州电信规划的目标与方法 420
(一)电信网现状 421
二、延边州电信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
三、“八五”、“九五”及2010年发展设想 422
四、“八五”、“九五”及2010年电话网需求预测 426
五、建议 429
分报告之七 延边州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 430
一、延边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30
(一)延边州旅游业发展规模 430
(二)旅游资源分析 430
(三)客源 431
(四)旅游服务 432
(五)服务与管理 434
(六)旅游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435
二、延边州旅游业发展潜力 436
(一)旅游资源评价基准和潜力 436
(二)客源潜力 438
(三)投资潜力 440
(四)潜在国际形势 441
三、延边州旅游发展战略和布局 441
(一)1995年 442
(二)1996~2000年 444
(三)2000~2010年~延边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445
四、对战略规划方案的总体把握和政策保障 446
(一)总体把握 446
(二)政策保障 446
五、发展规划 447
(一)旅游项目规划 447
(二)旅游基础设施规划设想 455
(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 458
(四)旅游业人才培养 460
(五)审时度势,利用机会,扩大宣传,积极促销 461
(六)延边州旅游项目分期投资分配 464
分报告之八 延边州环境和生态保护战略规划研究 466
一、延边州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及主要问题 466
(一)生态环境特征 466
(二)主要问题 468
二、延边州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趋势预测 471
(一)污染源分布 471
(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71
(三)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79
(四)农林生态系统影响分析与生态预测 485
三、延边州的生态环境区划 488
(一)区划的原则 488
(二)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功能确定 488
(三)区划结果 489
(一)战略措施 493
四、延边州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493
(二)技术措施 494
(三)管理措施 495
五、结论 496
分报告之九 延边州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498
一、战略依据 498
(一)现状分析 498
(二)优势与潜力 503
(三)劣势及问题 504
二、战略思想 506
(一)战略模式 506
(二)战略方针 509
三、战略重点 509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509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 510
(二)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引进技术、人才 510
四、发展指标 511
(一)主要指标 511
(二)资金估算(按高、中、低三套方案) 513
(三)社会发展指标(按高、中、低三套方案) 515
五、发展对策 515
(一)提高协调发展意识 515
(二)调整、优化社会结构 517
(三)发展方针、步骤及措施 520
(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及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545
分报告之十 延边州城市化道路研究 551
一、延边州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551
二、延边州城市化现状及特点 553
三、延边州城市化应遵循的原则 555
四、延边州城市化战略构想 555
(一)延边州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560
五、“三点一线两翼”城市化战略的主要依据 560
(二)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 562
(三)延边州资源再开发的需要 564
六、延边州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568
(一)强化延吉市中心城市的多样化功能,增强辐射力 568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平衡 568
(三)加强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一体化发展 569
(四)提高农业基础产业的支持能力 570
(五)对劳动力流向、流速及流量有效调控 570
(六)建立多渠道城市建设资金聚集机制 571
(七)超前发展交通通信产业 572
(八)运用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反映延边州城市化水平 573
分报告之十一 延边州总体经济分析及模型研究 575
一、延边州区域经济综合研究 575
(一)区域经济总体评价 575
(二)部门结构分析 581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585
二、总体优化模型的研究 597
(一)总体模型的技术设计 597
(二)总体优化模型的技术设计及建立 599
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设计与建立 610
(一)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模原则 610
(二)模型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611
(三)模型的功能 611
(四)各个子模块的构造 612
(五)模型的预测精度检验 634
四、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640
(一)模型说明 640
(二)模型结构 641
(三)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 649
后记 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