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5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9
第四节 证据法学的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6
第二章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21
第一节 证据制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1
第二节 司法证明与认识活动 25
第三节 证据规则的价值取向 31
第四节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 39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历史 46
第一节 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 46
第二节 证据法律制度的沿革 58
第三节 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 79
第二篇 证据论 91
第四章 证据的界说、功能和采用标准 91
第一节 证据的界说 91
第二节 证据的功能 100
第三节 证据的采用标准 103
第五章 证据的分类 111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111
第二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113
第三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119
第四节 本证与反证 123
第五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127
第六章 当事人陈述 136
第一节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 136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 148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55
第七章 证人证言 165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证明作用 165
第二节 证人的能力 167
第三节 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173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180
第八章 物证 180
第二节 物证的证明作用 184
第三节 常见物证 191
第九章 书证 198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198
第二节 书证的证明作用 202
第三节 关于书证与物证相互关系之界定 206
第四节 书证的分类 209
第十章 音像证据 217
第一节 音像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217
第二节 音像证据的特点 221
第三节 音像证据的证明作用 225
第一节 勘验笔录的概念和种类 228
第十一章 勘验笔录 228
第二节 勘验笔录的特点和证明作用 233
第三节 勘验笔录的制作与内容 237
第十二章 鉴定结论 242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242
第二节 鉴定主体和鉴定结论的形成 246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证明作用 251
第三篇 证明论 261
第十三章 证明和证明对象 261
第一节 证明的涵义 261
第二节 证明的种类和构成 272
第三节 证明对象 282
第十四章 取证制度 301
第一节 收集证据概述 301
第二节 物证、书证的收集 311
第三节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收集 316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以及当事人陈述的收集 322
第五节 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的收集 327
第六节 音像证据的收集 334
第七节 证据保全 336
第十五章 举证制度 346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述 346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所属法域及法律性质 358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承担和转换 363
第四节 履行举证责任的程序保障 380
第十六章 质证制度 390
第一节 质证的概念和作用 390
第二节 质证程序的模式选择 393
第三节 我国诉讼中有关质证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400
第四节 关于我国质证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412
第十七章 认证制度 423
第一节 认证的涵义和对象 423
第二节 认证的标准 431
第三节 认证的方法 434
第四节 书证的认证 437
第五节 物证的认证 444
第六节 音像证据的认证 450
第七节 证人证言的认证 453
第八节 被害人陈述的认证 458
第九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认证 462
第十节 当事人陈述的认证 464
第十一节 鉴定结论的认证 465
第十二节 勘验笔录的认证 469
第十八章 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的证明 473
第一节 仲裁中的证明 473
第二节 公证中的证明 484
第三节 行政处罚中的证明 491
第四节 行政监察中的证明 499
附录一:我国法律法规中有关证据的规定以及与证据有关的司法解释 505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