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放射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树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175·782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放射生物学 1

引言 3

第一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 5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5

(一) 电离辐射的种类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

(二)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 7

二、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 9

(一) 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0

(二) 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15

第二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原理 20

一、电离和激发 22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4

(一) 直接作用 24

(二) 间接作用 24

(三)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相对效应 27

(二) 膜学说 28

(一) 硫氢基学说 28

三、辐射原发作用的几种学说 28

(三) 靶学说 29

(四) 链锁反应学说 30

(五) 结构代谢学说 30

第三章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效应 33

一、细胞周期 33

(一) 有丝分裂 33

(三) 细胞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34

(二) 间期 34

(四) 正常和肿瘤细胞周期 35

(五) 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36

二、剂量效应模型 37

(一) 指数模型 37

(二) 直线和直线-平方模型 41

三、分裂延迟 43

四、细胞死亡 43

(一) 增殖死亡 44

(二) 间期死亡 46

(一) 辐射致突变效应 47

五、细胞突变与恶性转化 47

(二) 辐射致癌效应 49

六、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53

(一) 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53

(二) 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54

(三) 缓慢修复 57

(四) 影响修复的主要因素 57

(一) 传能线密度 61

七、影响细胞放射损伤的因素 61

(二) 剂量率 62

(三) 氧效应 63

(四) 分次照射 64

(五) 放射致敏剂 65

(六) 放射防护剂 65

(七) 增温 66

一、生物氧化 68

第四章 辐射的生物化学效应 68

(一)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抑制 69

(二) 核的氧化磷酸化抑制 70

(三) 能量代谢障碍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70

(四) 能量代谢障碍的后果 73

二、核蛋白与核酸及其代谢 74

(一) 脱氧核糖核蛋白结构的改变 75

(二)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损伤 76

(三) 脱氧核糖核酸损伤的修复 82

(四) 脱氧核糖核酸分解与合成代谢的改变 89

三、蛋白质及其代谢 94

(一) 蛋白质分子结构破坏 94

(二) 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95

(三) 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变化 96

(四) 蛋白质合成的改变 97

四、糖代谢 98

五、脂类代谢 99

(二) 糖酵解过程的变化 99

(一) 糖原的生成和异生作用的改变 99

六、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 100

七、膜的结构与功能 102

(一) 辐射对膜蛋白质的影响 103

(二) 辐射对膜脂质的影响 103

(三) 辐射对DNA-膜复合体的影响 104

(四) 辐射对细胞表面电荷的影响 105

(二) 神经系统的形态变化 106

(一) 神经系统的机能变化 107

一、神经系统的变化 107

第五章 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的作用 107

(三) 神经系统的生化变化 110

(四) 小剂量辐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0

(五) 特大剂量照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0

(六) 分次照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1

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111

(一) 垂体 111

(二) 肾上腺 112

(三) 甲状腺 117

第六章 电离辐射对造血血液系统的作用 119

一、造血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119

(一) 概述 119

(二) 正常结构与功能 121

(三) 血细胞更新系统 123

二、电离辐射对造血血液系统的作用 127

(一) 造血干细胞的放射损伤与恢复 128

(二) 急性放射病初期阶段造血器官的变化 133

(三) 急性放射病极期造血器官的变化 136

(四) 急性放射病恢复期造血器官的变化 137

(五) 急性放射病时外周血有形成分的变化 137

(六) 局部照射对造血血液系统的作用 143

(七) 慢性放射病时造血血液系统的变化 145

(八) 造血器官放射损伤的后果 147

三、放射损伤造血重建措施——骨髓移植 148

(二) 骨髓移植嵌合体中供体细胞追踪观察 149

(一) 骨髓移植嵌合体 149

(三) 骨髓移植嵌合体的免疫状态 150

第七章 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55

一、生理防御功能的变化 157

(一) 非特异性免疫 158

(二) 特异性免疫 162

二、自身稳定功能的变化 169

三、免疫监视功能的变化 169

四、小剂量辐射的免疫效应 171

五、局部照射的免疫效应 172

六、感染并发症 173

(一) 内源性感染 174

(二) 外源性感染 175

(三) 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机理 178

第八章 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179

一、性腺的放射敏感性 179

(一) 睾丸 179

(二) 卵巢 180

二、辐射生殖效应 181

三、辐射内分泌效应 183

四、辐射对性器官发育的影响 185

五、分次照射和剂量率效应 186

第九章 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88

一、消化道的结构、机能与放射敏感性 188

二、放射病时口腔粘膜的变化 189

三、放射病时食管的变化 190

(一) 急性放射病时肠的变化 191

四、放射病时胃的变化 191

五、放射病时肠的变化 191

(二) 肠型放射病时肠的变化 193

(三) 慢性放射病时肠的变化 194

六、放射病时肝的变化 194

七、放射病时胰腺的变化 195

八、消化系统变化的发生机理及其意义 195

(一) 急性放射病时肺的变化 196

第十章 电离辐射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196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96

(二) 慢性放射病时肺的变化 197

(三) 局部照射后肺的变化 198

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00

(一) 心脏的变化 201

(二) 血管的变化 202

(三) 血压的变化 203

四、眼的变化 204

三、泌尿系统的变化 204

五、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变化 205

(一) 毛囊性丘疹与脱毛 205

(二) 红斑 205

(三) 色素沉着 206

(四) 水泡性皮炎 206

(五) 皮肤溃疡 207

六、骨的变化 207

(二) 出血部位及范围 208

(一) 出血发生的时间 208

第十一章 电离辐射作用所致的出血综合征 208

一、出血综合征的一般特征 208

二、出血对放射病经过的影响 209

三、出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210

(一) 正常止血过程 210

(二) 血小板变化在出血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214

(三) 其他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216

第十二章 电离辐射与染色体畸变 219

一、概述 219

(一) 人类染色体 219

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219

2.人类染色体的命名 220

二、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222

(一) 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假说 222

(二)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222

(三)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223

三、离体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226

(一) 自发畸变率 227

(二) 离体照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 227

(三) 影响畸变量的其它因素 230

四、活体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231

(一) 医疗照射 231

(二) 职业性照射 232

(三) 核爆炸和事故照射 232

五、生物剂量测定 233

(一) 离体条件的剂量-效应曲线 234

(二) 生物剂量测定的应用 235

(三) 生物剂量测定的灵敏度和精确性 238

(四) 离体照射和活体照射效应间的关系 238

(一)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 239

六、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学意义 239

(二)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 240

下篇 放射损伤临床 241

引言 243

第十三章 大剂量外照射放射损伤 245

一、概述 245

二、急性放射病 245

(一) 病因 245

(二) 分类 246

(三) 临床表现 247

(四) 局部照射 253

(四) 异常受照人员的救护体制和初期处理 256

(五) 临床诊断 259

(六) 治疗 261

(七) 预防 267

三、局部放射损伤 270

(一) 放射性粘膜炎 271

(二) 放射性肺炎 272

(三) 放射性肠炎 276

(四) 放射性膀胱炎 278

(五) 放射性脑脊髓病 280

(六) 其它器官损伤 281

第十四章 小剂量外照射生物效应 284

一、生物效应 284

(一) 自觉反应 284

(二) 化验检查 285

二、慢性放射病 288

(一) 病因 288

(二) 临床表现 290

(三) 诊断 292

(四) 鉴别诊断 293

(五) 分度及处理原则 294

(六) 治疗 296

三、受照人员的医学规察 298

(一) 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检查 298

(二) 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299

一、概述 301

第十五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效应 301

(一)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代谢的基本规律 302

(二)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 302

二、某些核素的内照射效应特点及医疗处理 310

(一) 铀 310

(二) 镭 315

(三) 钚 318

(四) 氚 324

(五) 其它核素(钋、锶、铯、钷、碘、钍) 325

第十六章 皮肤放射损伤 331

一、分类 331

(一) 按临床经过分类 331

(二) 按接触放射源的性质分类 332

二、影响因素 332

(一) 射线的种类与剂量 332

(四) 生物因素 333

(五) 理化因素 333

(二) 剂量率与间隔时间 333

(三) 受照面积 333

(六) 影响落下灰损伤皮肤的因素 334

三、病理 334

四、临床表现 334

(一) 急性皮肤放射损伤 334

(二) 亚急性皮肤放射损伤 340

(三) 慢性皮肤放射损伤 340

五、诊断 344

(四) 特殊类型皮肤放射损伤 344

六、治疗 345

第十七章 放射性复合伤 348

一、大剂量电离辐射与其它因素的复合作用 348

(一) 核爆炸复合伤的病因 349

(二) 核爆炸复合伤的分类 351

(三) 核爆炸复合伤的分度 353

(四) 核爆炸复合伤的临床特点 354

(五) 核爆炸复合伤的诊断 357

(六) 核爆炸复合伤的急救与治疗原则 359

二、小剂量电离辐射与其它因素的复合作用 362

(一) 低水平电离辐射与物理因素的复合作用 363

(二) 低水平电离辐射与化学因素的复合作用 364

(三) 低水平电离辐射与生物因素的复合作用 367

第十八章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 369

一、随机性效应 369

(一) 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 370

(二) 常见恶性肿瘤 375

(三) 遗传效应 387

二、非随机性效应 395

(一) 血液系统疾病 396

(二) 白内障 398

(三) 寿命缩短 401

(四) 对胚胎、胎儿及幼儿的影响 402

(五) 生殖系统的改变 403

主要参考资料 405

索引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