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总论篇 1
第一章 生殖器及其邻近器官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1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1
一、男性内生殖器 1
二、男性外生殖器 4
三、男性尿道 5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6
一、女性内生殖器 7
二、女性外生殖器 10
第三节 生殖器邻近器官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11
一、女性尿道 12
二、膀胱 12
三、直肠 13
四、会阴 14
一、外生殖器的淋巴 15
第四节 生殖器及其邻近器官的淋巴 15
二、内生殖器的淋巴 16
三、生殖器邻近器官的淋巴引流 17
第二章 性传播疾病韵概念和流行 19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的概念 19
一、概念的扩展 19
二、包含的病种 21
三、概念扩展的原因 21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的感染与免疫 22
一、感染过程的表现 23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24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 25
四、感染过程中的变态反应 29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过程 30
一、传染源 30
二、传播途径 32
三、高危人群 35
四、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 37
五、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 40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状况 40
一、世界流行状况 40
二、国内流行状况 41
第三章 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5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的特征 45
一、流行病学特征 45
二、临床特征 47
三、病程发展分期 48
四、解释若干概念 49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 50
一、男性泌尿生殖系的临床表现 50
二、女性泌尿生殖系的临床表现 52
三、全身性临床表现 54
四、皮肤的临床表现 56
五、其他器官妁临床表现 57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韵诊断 59
一、病史 59
二、体格检查 60
三、器械检查 62
四、实验室检查 62
五、组织病理检查 68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的治疗 68
一、治疗原则 68
二、治疗方法 70
第四章 性传播疾病前监测、报告和预防 74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的监测 74
一、目的和意义 74
二、范围及疾病 75
三、步骤和内容 75
四、任务与方法 75
二、患者登记 77
一、目的和意义 77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的登记和报告 77
三、疫情报告的病种 78
四、疫情报告的要求 78
一、作用 80
二、患者绝对数统计 80
三、病率统计 80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82
一、强化法制与道德教育 82
二、强化性卫生和性病知识教育 83
三、综合全面地治理社会 84
四、强化性病监测工作 85
五、健全瘦情登记、报告和统计制度 86
六、管理传染源 86
七、实施人工免疫 87
九、开展性病科学研究 88
八、培训防治队伍和健全防治网络 88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的统计 90
经典性病篇 91
第五章 梅毒 91
第一节 梅毒的起源、传播和命名 91
一、起源和发现 91
二、传播与普及 93
三、命名 94
四、传入中国 94
五、祖国医学对梅毒的认识 96
第二节 梅毒的病原体 99
一、认识和发现 99
二、形态、结构和运动 100
三、繁殖方式 101
四、体外培养 101
五、动物接种 102
第三节 梅毒的流行过程 103
六、抵抗力 103
一、传染源 104
二、传播途径 104
三、高危人群 106
四、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 107
第四节 梅毒的流行状况 107
一、美国的流行状况 107
二、中国的流行状况 109
一、流行病学特征 111
第五节 梅毒的特征 111
二、临床特征 113
第六节 梅毒的免疫反应 115
一、苍白螺旋体的抗原性 115
二、免疫反应的表现 115
三、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 117
四、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 118
六、免疫病理 120
五、人工免疫的研究 120
第七节 梅毒的分类 121
一、感染方式分类 121
二、病程分类 121
三、活动状态分类 122
四、感染方式与病程分类 122
五、WHO推荐的分类 123
第八节 梅毒的病程与发病机理 123
一、获得性梅毒的自然病程 123
二、胎传梅毒的自然病程 124
三、发病机理 124
第九节 一期梅毒的临床表现 127
一、第一潜伏期 127
二、硬下疳 127
三、近卫淋巴结肿大 131
第十节 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 131
二、特点 132
一、与一期梅毒的时间关系 132
三、病变分布 133
四、全身症状 134
五、二期皮肤及其附属器梅毒 135
六、二期粘膜梅毒 144
七、全身淋巴结肿大 146
八、二期骨关节梅毒 147
九、二期眼梅毒 148
十、二期神经梅毒 150
十一、二期肝梅毒 152
十二、二期肾梅毒 153
十三、二期脾梅毒 153
第十一节 早期潜伏梅毒 153
一、概述 154
二、发生原因 154
四、诊断 156
三、临床表现 156
五、复发 157
六、治疗要点 160
七、预访 160
八、预后 161
第十二节 晚期梅毒的临床表现 161
一、发生及其与二期梅毒的时间关系 162
二、特点 163
三、病变分布与分类 164
四、晚期皮肤梅毒 165
五、晚期粘膜梅毒 168
六、晚期生殖器梅毒 171
七、晚期运动系梅毒 172
八、晚期眼梅毒 177
九、心血管梅毒 179
十、晚期神经梅毒 185
十一、晚期消化系梅毒 192
十二、晚期呼吸系梅毒 195
十三、晚期泌尿系梅毒 196
第十三节 晚期潜伏梅毒 197
一、概述 197
二、发生原因 198
三、临床表现 198
四、诊断 199
五、复发 200
六、治疗要点 200
七、预后 201
第十四节 妊娠梅毒 202
一、发生 202
二、妊娠对梅毒的影响 203
三、梅毒对手妇的危害 203
四、梅毒影响胎儿的机理 204
五、梅毒对胎儿的危害 204
六、诊断 205
七、治疗要点 206
第十五节 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 206
一、发生时间与病变特点 207
二、全身症状 207
三、早期皮肤及其附属器病变 208
四、早期粘膜病变 210
五、全身淋巴结肿大 211
六、早期骨病变 211
七、早期眼病变 212
八、早期神经病变 212
九、早期内脏病变 213
十、血象变化 214
第十六节 晚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 214
一、发生时间与临床特点 214
二、病变分布 215
三、晚期皮肤粘膜病变 215
四、晚期骨关节病变 216
五、晚期眼病变 217
六、心血管病变 218
七、晚期神经病变 218
八、晚期肝脾病变 219
第十七节 潜伏胎传梅毒 219
一、早期潜伏胎传梅毒 219
二、晚期潜伏胎传梅毒 221
第十八节 现代梅毒血清试验 222
一、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操作技术 223
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操作技术 227
三、应用评价 236
四、各期梅毒的血清反应 237
五、敏感性 238
六、特异性——假阳性问题 238
七、前带现象 241
八、血清固定与血清抵抗 241
十、治疗对血清反应的影响 242
九、临床应用指征 242
第十九节 梅毒的组织病理 243
一、一期梅毒的组织病理 243
二、二期梅毒的组织病理 243
三、晚期梅毒的组织病理 245
第二十节 梅毒的诊断 247
一、病史 247
二、体格检查 248
三、器械检查 248
四、苍白螺旋体检查 248
五、梅毒血清试验 250
六、组织病理检查 250
七、脑脊液检查 250
八、一期梅毒的诊断 252
九、二期梅毒的诊断 252
十、晚期梅毒的诊断 253
十一、早期胎传梅毒的诊断 255
十二、晚期胎传梅毒的诊断 256
第二十一节 梅毒的鉴别诊断 256
一、一期梅毒的鉴别诊断 256
二、二期梅毒的鉴别诊断 259
三、晚期梅毒的鉴剖诊断 268
四、早期胎传梅毒的鉴别诊断 275
五、晚期胎传梅毒的鉴别诊断 275
一、历史与进展 276
第二十二节 梅毒的治疗 276
二、治疗目的 277
三、治疗原则 278
四、用药、剂量及疗程的选择依据 279
五、治疗方案 279
六、治疗要求与方案补充 281
七、J-H反应与治疗矛盾 282
八、治疗的结局 283
十、性伴侣的处理 285
九、疗效观察与复治 285
第六章 淋病 288
第二节 淋病的命名和历史 288
一、命名 288
二、西方的淋病史 288
三、中国的淋病史 289
第二节 淋病的病原体 290
一、归类 291
二、形态与染色 291
三、分型和耐药菌株 292
四、生物学特性 293
五、结构和成分 294
六、遭传与变异 296
七、致病性 298
第三节 淋病的流行过程 299
一、传染源 299
二、传播途径 300
三、高危人群 301
四、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 302
五、影响流行的疾病因素 302
第四节 淋病的流行状况 303
一、国外流行状况 303
二、国内流行状况 304
三、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 306
第五节 淋病的发病机理 307
一、淋球菌对上皮细胞的亲合力 307
二、淋球菌粘附于粘膜细胞 308
三、淋球菌侵入宿主组织 309
四、病变形成及蔓延播散 309
五、耐药菌株产生的原因和因素 311
第六节 淋病的临床表现 313
一、临床分类 313
三、潜伏期 315
二、无症状性淋病 315
四、男性淋病 316
五、女性淋病 318
六、泌尿生殖器外淋病 321
七、PPNG菌株感染的临床表现 324
第七节 淋病的实验室操作技术 324
一、采集标本 324
二、涂片染色检查 326
三、培养基培养 328
四、生化反应 334
五、免疫学检查 338
六、分子生物学检查 340
第八节 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42
一、病史 342
二、体格检查 342
三、实验室检查 343
四、诊断步骤和标准 344
五、鉴别诊断 345
第九节 淋病的治疗 347
一、治疗原则 347
二、一般疗法 347
三、抗菌疗法 348
四、其他疗法 354
五、治愈标准与疗后观察 355
第十节 淋病的预妨和耐药菌株的监测 356
一、预防 356
二、耐药菌株的监测 356
三、测定淋球菌耐药的常用方法 357
第七章 其他经典性病 362
第一节 软下疳 362
一、发病与历史 362
二、病原体 362
四、临床表现 363
三、传染和流行 363
五、实验室检查 365
六、诊断 368
七、鉴别诊断 369
八、治疗 370
第二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370
一、历史与进展 370
四、临床表现 371
三、传染和流行 371
二、病原体 371
五、实验室检查 373
六、诊断 374
七、鉴别诊断 375
八、治疗 376
第三节 腹股沟肉芽肿 376
一、历史与进展 376
四、临床表现 377
三、传染和流行 377
二、病原体 377
五、实验室检查 378
六、诊断 380
七、鉴别诊断 381
八、治疗 382
第一节 NGU的病原体 385
一、沙眼衣原体 385
第八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 385
其他性传播疾病篇 385
二、解脲支原体 387
第二节 NGU的传染和流行 388
一、传染源 388
二、传播途径 388
三、高危人群 389
四、流行状况 389
第三节 NGU的临床表现 390
二、男性NGU 391
一、发生与潜伏期 391
三、女性NGU 392
四、儿童NGU 394
第四节 NGU的实验室检查 394
一、衣原体的培养 394
二、衣原体的血清学试验 398
三、衣原体的细胞学检查 400
四、衣原体的免疫学试验 400
五、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404
六、支原体的培养和鉴定 405
七、支原体的血清学试验 408
第五节 NGU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09
一、诊断 409
二、鉴别诊断 409
第六节 NGU的洽疗和预防 410
一、治疗 410
二、预防 412
第九章 艾滋病(AIDS) 414
第一节 AIDS的发现和起源 414
一、男性同性恋的盛行 414
二、发现 415
三、命名 417
四、起源 417
第二节 AIDS的病原体 419
二、AIDS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420
一、发现前的探索 420
三、HIV是AIDS的病原体 421
四、HIV的分型与地理分布 422
五、HIV的起源 423
六、HIV的形态结构和抵抗力 423
七、HIV的生物学特性 424
八、HIV的复制周期 426
九、HIV的致病性和毒性 426
一、传染源 428
第三节 AIDS的流行过程 428
二、传播途径 429
三、击危人群 433
四、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 433
五、影响流行的疾病因素 434
第四节 AIDS的流行状况和特征 435
一、流行类型 435
二、全球流行状况 436
三、流行病学特征 440
四、流行趋势 442
第五节 AIDS的发病机理 442
一、HIV如何感染靶细胞 443
二、HIV致细胞病变的机制 444
三、T_4细胞数目减少的原因 445
四、T_4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 445
六、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现象 446
五、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 446
七、其他因素的作用 447
第六节 AIDS的临床表现 448
一、CDC关于HIV感染的分型 449
二、HIV感染者的发病进程 450
三、HIV原发感染型(期) 452
四、HIV无症状感染型(期) 452
五、AIDS相关复合征 454
六、致死性AIDS 454
七、全身症状 455
八、非机会性感染 455
九、机会性感染 456
十、恶性肿瘤 462
第七节 AIDS的实验室检查 464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464
二、免疫学检查 465
三、HIV及其抗原、按酸的检查 466
四、抗-HIV的检测技术 469
五、抗-HIV检测的应用 474
第八节 AIDS的病理改变 476
一、普通病理改变 476
二、超微结构的特征性改变 478
第九节 AI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78
一、诊断步骤 478
二、WHO/CDC的AIDS诊断标准 479
三、CDC的AIDS诊断标准 480
四、ARC的诊断标准 480
五、LAS的诊断标准 482
六、HIV感染的诊断标准 482
七、AIDS的鉴别诊断 483
第十节 AIDS的治疗 484
一、一般疗法 484
二、抗病毒疗法 485
三、免疫疗法 487
四、合并症的治疗 488
第十一节 AIDS的预防 490
一、建立机构,严格监测 490
二、深入搞好宣传教育 491
三、严格管理传染源 492
四、切断佟播途径 492
五、努力研制AIDS疫苗 493
六、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494
第十章 其他性传播疾病 496
第一节 生殖器疱疹 496
一、病原体 496
二、传染与流行 497
三、发病机理 498
四、临床表现 499
五、HSV-2感染与宫颈癌 500
六、实验室检查 501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503
八、治疗与预防 503
第二节 尖锐湿疣 504
一、病原体 504
二、传染与流行 505
三、发病机理 506
四、临床表现 507
五、HPV的亚临床感染 508
六、HPV感染与癌肿 508
七、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509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511
九、治疗与预防 512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514
一、病原体 514
二、传染与流行 514
三、临床表现 515
四、CMV感染与癌肿 516
五、实验室检查 51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18
七、治疗和预防 518
第四节 病毒性乙型肝炎 519
一、病原体 519
二、传染与流行 519
三、发病机理 520
四、临床表现 520
五、HBV感染与肝癌 521
六、诊断 521
七、治疗和预防 522
第五节 传染性软疣 523
一、病原体 523
二、传染及流行 523
四、临床表现 524
三、发病机理 524
五、诊断 525
六、治疗和预防 525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 526
一、病原体 526
二、传染与流行 526
三、发病机理 527
四、临床表现 527
五、实验宣检查 52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29
七、治疗 529
第七节 生殖器念珠菌病 531
一、病原体 531
二、传染与流行 531
三、发病机理 532
四、临床表现 533
五、实验室检查 53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539
七、治疗与预防 540
第八节 股癣 541
一、病原体 542
二、传染及流行 542
三、临床表现 54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543
五、治疗 543
第九节 滴虫病 543
一、病原体 543
二、传染与流行 544
三、发病机理 545
四、临床表现 546
五、实验室检查 54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48
七、治疗 549
二、传染与流行 550
一、病原体 550
第十节 疥疮 550
三、临床表现 55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51
五、治疗 552
第十一节 阴虱病 553
一、病原体 553
二、传染与流行 553
三、临床表现 5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554
五、治疗 555
第十二节 同性恋的肠道感染 555
一、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 555
二、传染与流行 556
三、直肠感染 556
四、小肠和结肠感染 557
附 本书常用英文缩写及其含义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