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 论 1
1.1 环境的基本概念 1
1.1.1 什么是环境 1
1.1.2 环境问题 1
1.1.2.1 环境问题的实质 1
目 录 1
1.1.2.2 重大环境问题 2
1.1.2.3 中国的环境问题 3
1.1.3 环境科学 3
1.2 环境保护 3
1.2.1 环境保护的任务 4
1.2.1.1 保持生态平衡 4
1.2.2 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5
1.2.2.1 工业污染状况 5
1.2.1.2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5
1.2.2.2 其他污染和公害 6
1.3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6
1.3.1 概况 6
1.3.2 中国环境保护历程概要 7
1.4 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手段 11
1.4.1 法律手段 11
1.4.1.1 宪法 11
1.4.1.2 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 12
1.4.2 行政手段 12
1.4.3 经济手段 12
1.4.4 科学技术手段 13
1.4.5 宣传教育手段 13
参考文献 13
2.1.2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4
2.1.1 环境管理的含义 14
2.1 概述 14
2 环 境 管 理 14
2.1.3 环境管理的任务 15
2.2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15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15
2.2.2 “三统一”原则 16
2.2.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6
2.2.4 同步发展方针 17
2.2.4.1 同步规划、合理布局 17
2.2.4.2 同步建设 18
2.2.4.3 人口的协调发展 18
2.2.4.4 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18
2.3 环境管理基本工作和制度 18
2.3.1 规划、计划、目标 18
2.3.3 环境执法 19
2.3.2 环境立法 19
2.3.4 环境监测 20
2.3.5 环境统计 20
2.3.6 环境管理制度 20
2.4 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工作 22
2.5 环境管理新发展 22
2.5.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2
2.5.2 清洁生产 23
2.5.3 ISO 14000 24
2.6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25
2.6.1 企业环境管理的含义 25
2.6.2 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 26
2.6.3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 26
2.6.4 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内容 26
参考文献 28
3 环 境 标 准 29
3.1 概述 29
3.1.1 环境标准的分类 29
3.1.2 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依据 29
3.1.2.1 环境质量标准 29
3.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29
3.1.2.3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29
3.1.2.4 警报标准 30
3.1.2.5 基础方法标准 30
3.1.3 我国环境标准制定概况 30
3.2 水环境标准 30
3.2.1 水质质量标准 30
3.2.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0
3.2.1.2 海水水质标准 33
3.2.1.3 渔业水质标准 35
3.2.1.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6
3.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38
3.2.2.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8
3.2.2.2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48
3.2.2.3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1
3.2.2.4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2
3.2.2.5 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3.2.2.6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9
3.2.2.7 其他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9
3.3 大气环境标准 60
3.3.1 环境质量标准 60
3.3.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60
3.3.1.2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63
3.3.2.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64
3.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64
3.3.2.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81
3.3.2.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84
3.3.2.4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0
3.3.2.5 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4
3.3.2.6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5
3.3.2.7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97
3.3.2.8 汽车大气污染物和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00
3.4 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00
3.4.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100
3.4.1.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 101
3.4.1.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 101
3.4.1.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102
3.4.2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103
3.4.3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104
3.4.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105
3.4.5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06
3.4.6 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07
3.4.7 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 107
3.4.8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 108
3.5 噪声控制标准 108
3.5.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08
3.5.2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109
3.5.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110
3.5.4 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 110
3.5.5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 110
3.5.6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111
3.5.7 车辆、船舶噪声标准 111
3.6 其他有关标准 111
3.6.1 辐射防护规定 111
3.6.3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112
3.6.2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112
3.6.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14
3.6.4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14
参考文献 115
4 废 气 处 理 技 术 118
4.1 概述 118
4.1.1 空气污染及空气污染物 118
4.1.1.1 空气污染的定义 118
4.1.1.2 空气污染物的定义 118
4.1.2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120
4.1.2.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120
4.1.2.2 空气污染物的发生量 120
4.1.3.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6
4.1.3.2 对植物的危害 126
4.1.3 空气污染的危害 126
4.1.3.3 对器物的损害 129
4.1.3.4 对气候的影响 130
4.2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 131
4.2.1 机械力除尘 131
4.2.1.1 重力沉降 131
4.2.1.2 惯性除尘 132
4.2.1.3 离心力除尘 132
4.2.2 湿法除尘 133
4.2.3 过滤除尘 133
4.2.4 静电除尘 134
4.2.5 冷凝法 134
4.2.5.1 基本原理 134
4.2.5.2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 135
4.2.6.1 基本原理 136
4.2.6.2 吸收剂(或吸收液) 136
4.2.6 吸收法 136
4.2.6.3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 137
4.2.7 吸附法 140
4.2.7.1 基本原理 140
4.2.7.2 吸附剂 140
4.2.7.3 典型净化 142
4.2.8 燃烧法 143
4.2.8.1 基本原理 146
4.2.8.2 典型净化方法和设备 146
4.2.9 催化转化法 148
4.2.9.1 基本原理 148
4.2.9.2 催化剂 148
4.2.9.3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 149
4.2.10 生物法 150
4.2.10.2 生物过滤法基本原理 151
4.2.10.1 生物吸收法基本原理 151
4.2.11 膜分离法 152
4.2.11.1 基本原理 152
4.2.11.2 气体分离膜 152
4.2.11.3 膜分离设备 152
4.3 粉尘控制技术 153
4.3.1 粉尘的种类与性质 153
4.3.1.1 粉尘的种类 153
4.3.1.2 粉尘的主要性质 153
4.3.2 粉尘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156
4.3.2.1 粉尘的主要来源 156
4.3.2.2 粉尘的危害 156
4.3.3 粉尘的常用控制方法 157
4.3.3.1 湿法防尘 157
4.3.3.2 尘源密闭罩防尘 158
4.3.3.3 除尘系统防尘 160
4.3.4.1 常用除尘设备分类和性能 164
4.3.4 常用除尘设备 164
4.3.4.2 常用除尘设备的选用原则 166
4.3.4.3 惯性除尘器 167
4.3.4.4 旋风除尘器 167
4.3.4.5 湿式除尘器 170
4.3.4.6 袋式除尘器 174
4.3.4.7 电除尘器 182
4.4 低浓度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188
4.4.1 主要性质 188
4.4.2 主要来源 188
4.4.3 污染与危害 189
4.4.3.1 污染现状 189
4.4.3.2 危害程度 190
4.4.5 湿法烟气脱硫 192
4.4.5.1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192
4.4.4 污染控制途径及烟气脱硫基本方法 192
4.4.4.2 烟气脱硫基本方法 192
4.4.4.1 污染控制途径 192
4.4.5.2 钠碱法及双碱法 200
4.4.5.3 氨吸收法 204
4.4.5.4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 209
4.4.5.5 液相催化氧化吸收法 212
4.4.5.6 海水脱硫法 213
4.4.6 半干法烟气脱硫 215
4.4.6.1 旋转喷雾干燥法 215
4.4.6.2 炉内喷钙及尾部增湿法 218
4.4.6.3 循环流化床法 221
4.4.6.4 电子束法 222
4.4.6.5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 226
4.4.7 干法 229
4.4.7.1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法 229
4.4.7.2 活性炭吸附法 232
4.4.7.3 气相催化氧化法 234
4.4.8 几种主要烟气脱硫方法比较 235
4.5 氮氧化物净化技术 237
4.5.1 主要性质 237
4.5.2 主要来源 238
4.5.3 污染与危害 238
4.5.4 主要净化方法 240
4.5.4.1 催化还原法 241
4.5.4.2 液体吸收法 244
4.5.4.3 固体吸附法 249
4.5.4.4 化学抑制法 252
4.5.4.5 燃烧净化法 254
4.5.4.6 各种净化方法比较 256
4.6 氟烟气净化技术 256
4.6.1 主要性质 256
4.6.2 主要来源 257
4.6.3 污染与危害 258
4.6.3.1 氟污染 258
4.6.3.2 氟危害 259
4.6.4 含氟烟气的净化方法 259
4.6.4.1 吸收法 259
4.6.4.2 吸附法(干法) 263
4.7 铅烟的净化技术 266
4.7.1 主要性质 266
4.7.2 主要来源 266
4.7.4.1 稀醋酸吸收法 267
4.7.4 铅的净化方法 267
4.7.3 污染与危害 267
4.7.4.2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 268
4.7.4.3 过滤法 268
4.7.4.4 其他方法 269
4.8 汞及其化合物的净化技术 269
4.8.1 主要性质 269
4.8.2 主要来源 270
4.8.3 污染与危害 271
4.8.4 主要净化方法 271
4.8.4.1 冷凝法 272
4.8.4.2 吸收法 272
4.8.4.3 固体吸附法 278
4.8.4.4 联合净化法 281
4.8.4.6 含汞化合物气体的净化 283
4.8.4.5 气相反应法 283
4.9 有机化合物的净化技术 285
4.9.1 主要性质 285
4.9.2 主要来源 287
4.9.3 污染与危害 288
4.9.4 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方法 288
4.9.4.1 吸附法 288
4.9.4.2 燃烧法 289
4.9.4.3 液体吸收法 291
4.9.4.4 生物处理法 292
4.10 沥青烟的净化技术 292
4.10.1 主要性质 292
4.10.2 主要来源 293
4.10.3 污染与危害 293
4.10.4 主要净化方法 294
4.10.4.1 静电捕集法 295
4.10.4.3 吸收法 296
4.10.4.2 冷凝-吸附法 296
4.10.4.4 焚烧法 297
4.10.5 工程实例 297
4.11 酸雾及含氯废气的净化技术 298
4.11.1 可生成酸雾的物质及其性质 298
4.11.2 酸雾与含氯废气的主要来源 299
4.11.3 污染与危害 299
4.11.4 主要净化方法 299
4.11.4.1 液体吸收法 300
4.11.4.2 固体吸附法 303
4.11.4.3 其他方法 303
4.12.1 废气的组成及危害 304
4.12.1.1 废气的组成 304
4.12 内燃机废气的净化技术 304
4.12.1.2 废气的危害 306
4.12.2 废气产生的原因 306
4.12.3 内燃机废气的净化方法 307
4.12.3.1 机内净化—源头控制 308
4.12.3.2 机外净化流程和装置 308
4.12.4 应用实例 310
4.12.4.1 坑道用柴油机废气的治理 310
4.12.4.2 汽车尾气的治理 311
4.13 恶臭物质的净化技术 312
4.13.1 主要性质 312
4.13.1.1 嗅觉阈值 313
4.13.1.2 臭气强度 314
4.13.1.3 臭气浓度 315
4.13.2 恶臭物质产生的原因和来源 315
4.13.4 恶臭物质的净化方法 316
4.13.3 污染与危害 316
4.13.4.1 掩蔽法 317
4.13.4.2 氧化法 317
4.13.4.3吸附法 318
4.13.4.4吸收法 319
参考文献 319
5 废 水 处 理 技 术 321
5.1 概述 321
5.1.1 废水来源与分类 321
5.1.2 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及其危害 321
5.1.2.1 耗氧型污染 322
5.1.2.2 毒物型污染 322
5.1.2.3 富营养型污染 323
5.1.2.4 感官型污染 323
5.1.3 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 324
5.1.2.5 其他污染 324
5.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325
5.2.1 污染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325
5.2.1.1 沉淀(降)分离 325
5.2.1.2 浮上分离 328
5.2.1.3 离心分离 330
5.2.1.4 磁力分离 330
5.2.1.5 过滤分离 331
5.2.2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方法 334
5.2.2.1 吸附 334
5.2.2.2 离子交换 334
5.2.2.3 膜分离 335
5.2.2.4 吹脱 336
5.2.2.5 汽提 337
5.2.2.6 萃取 337
5.2.2.7 蒸发 339
5.2.3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方法 340
5.2.3.1 中和 340
5.2.2.8 结晶 340
5.2.3.2 化学沉淀 342
5.2.3.3 氧化还原 343
5.2.3.4 化学消毒 343
5.2.3.5 水质稳定 343
5.2.4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方法 344
5.2.4.1 好氧生物处理 344
5.2.4.2 厌氧生物处理 348
5.2.4.3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 349
5.2.5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泥渣处理 349
5.2.5.1 浓缩 349
5.2.5.2 脱水 350
5.2.5.4 污泥稳定 351
5.2.5.3 干燥 351
5.2.5.5 焚烧 352
5.3 含悬浮物废水处理 352
5.3.1 废水来源及特性 352
5.3.2 处理方法 353
5.3.3 除尘废水处理实例 353
5.3.3.1 高炉煤气清洗废水 353
5.3.3.2 氧气顶吹转炉烟气除尘废水 356
5.3.4 含铁皮废水处理实例 358
5.3.4.1 废水特性 358
5.3.4.2 处理方法 358
5.4 含油废水处理 360
5.4.1 废水来源及特性 360
5.4.2.1 隔油 361
5.4.2 废水处理方法 361
5.4.2.2 气浮 363
5.4.2.3 油水分离设备 364
5.4.3 乳化液废水处理 367
5.4.3.1 废水特性 367
5.4.3.2 处理方法 367
5.4.4 废油再生 369
5.5 酸性废水处理 369
5.5.1 酸性废水来源及特性 369
5.5.2 酸性废水处理一般原则 369
5.5.3 酸性废水中和处理 370
5.5.3.1 中和处理方法比较 370
5.5.3.2 中和剂 371
5.5.4 酸洗废液回收处理 372
5.5.4.1 硫酸酸洗废液回收处理 372
5.5.4.2 盐酸酸洗废液回收处理 376
5.6 含酚含氨废水处理 378
5.6.1 废水来源及特性 378
5.6.2 废水处理方法 378
5.6.2.1 高浓度含酚废水 378
5.6.2.2 低浓度含酚废水 378
5.6.3 焦化厂含酚废水处理 379
5.6.3.1 处理原则 379
5.6.3.2 水质及水量 379
5.6.3.3 废水预处理 381
5.6.3.4 废水生化处理 381
5.6.3.5 废水深度处理 382
5.6.3.6 脱氮处理 383
5.6.4.3 废水循环 384
5.6.4.2 处理方法 384
5.6.4.1 废水水质 384
5.6.3.7 污泥处理 384
5.6.4 煤气发生站含酚废水处理 384
5.6.4.4 废水的预处理 387
5.6.4.5 废水生化处理 387
5.6.4.6 废水的深度处理 388
5.7 含氰废水处理 389
5.7.1 废水来源 389
5.7.2 处理方法 389
5.7.2.1 酸化曝气——碱液吸收法 389
5.7.2.2 解吸法 390
5.7.2.3 碱性氯化法 390
5.7.2.4 电解氧化法 391
5.8 含氟废水处理 392
5.8.2 处理方法 392
5.8.1 废水来源 392
5.7.2.7 生物-铁法 392
5.7.2.6 生物化学法 392
5.7.2.5 加压水解法 392
5.8.2.1 石灰法 393
5.8.2.2 石灰-铝盐法 393
5.8.2.3 石灰-镁盐法 393
5.8.2.4 石灰-磷酸盐法 394
5.8.2.5 羟基磷酸盐吸附过滤法 394
5.8.2.6 其他方法 394
5.9 含砷废水处理 395
5.9.1 废水来源 395
5.9.2 处理方法 395
5.9.2.1 石灰法 395
5.9.2.2 石灰-铁盐法 395
5.9.2.4 软锰矿法 396
5.9.2.3 硫化法 396
5.10 重金属废水处理 397
5.10.1 废水来源 397
5.10.2 含汞废水处理 397
5.10.2.1 硫化物沉淀法 398
5.10.2.2 化学凝聚法 398
5.10.2.3 金属还原法 399
5.10.2.4 硼氢化钠还原法 399
5.10.2.5 活性炭吸附过滤法 400
5.10.2.6 离子交换法 400
5.10.3 其他重金属废水处理 400
5.10.3.1 氢氧化物沉淀法 401
5.10.3.2 硫化物沉淀法 403
5.10.3.4 电解法 404
5.10.3.3 药剂还原法 404
5.10.3.5 离子交换法 405
5.10.3.6 铁氧体法 406
5.11 有机废水处理 407
5.11.1 有机废水来源 407
5.11.2 处理方法 408
5.11.3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 408
5.11.3.1 石油化工废水 408
5.11.3.2 食品废水 408
5.11.3.3 纺织工业废水 411
5.11.3.4 制浆造纸废水 412
5.11.3.5 农药废水 413
5.11.3.6 制革废水 414
5.11.3.7 含致病性微生物废水 414
5.11.4.2 处理方法 416
5.11.4.1 水质特征 416
5.11.4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416
5.12 泥渣处理 417
5.12.1 泥渣分类和特性 417
5.12.2 泥渣处理的基本方法 418
5.12.2.1 泥渣处理 418
5.12.2.2 污泥处理 419
5.12.3 泥渣浓缩 419
5.12.4 泥渣脱水 420
5.12.4.1 机械脱水 420
5.12.4.2 自然脱水 423
5.12.5 泥渣干燥 423
5.12.6.2 消化构筑物的类型 424
5.12.6.3 沼气利用 424
5.12.6.1 基本原理 424
5.12.6 污泥消化 424
5.13 废水处理常用药剂与材料 425
5.13.1 混凝剂和助凝剂 425
5.13.2 离子交换剂 426
5.13.3 中和剂及消毒剂 428
5.13.4 吸附剂 429
参考文献 431
6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432
6.1 概述 432
6.1.1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432
6.1.2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危害 433
6.1.2.1 污染现状 433
6.1.2.2 危害程度 434
6.1.3 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及有关法规 434
6.1.4.2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 435
6.2 冶金渣 435
6.1.4.1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435
6.1.4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基本方法 435
6.2.1 高炉矿渣 436
6.2.1.1 高炉矿渣的分类 436
6.2.1.2 高炉矿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436
6.2.1.3 高炉矿渣的处理工艺 437
6.2.1.4 高炉矿渣的利用 440
6.2.2 钢渣 443
6.2.2.1 钢渣的分类 443
6.2.2.2 钢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444
6.2.2.3 钢渣的物理性能 445
6.2.2.4 钢渣的处理工艺 445
6.2.2.5 钢渣的利用 447
6.2.3.1 有色冶金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451
6.2.3 有色冶金渣 451
6.2.3.2 有色冶金渣的处理 452
6.2.3.3 有色冶金渣的利用 453
6.2.4 铁合金渣 455
6.2.4.1 铁合金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455
6.2.4.2 铁合金渣的处理与利用 456
6.2.5 尘泥 457
6.2.5.1 尘泥的来源及分类 457
6.2.5.2 尘泥的性质 457
6.2.5.3 尘泥的利用 458
6.3 煤灰渣 460
6.3.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460
6.3.1.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 460
6.3.1.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460
6.3.2.2 粉煤灰砖 461
6.3.2 粉煤灰的利用 461
6.3.2.1 粉煤灰水泥 461
6.3.2.3 粉煤灰砌块与板材 462
6.3.2.4 粉煤灰生产其他建筑材料 463
6.3.2.5 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利用 464
6.3.2.6 粉煤灰筑路 464
6.3.2.7 粉煤灰用作地基回填材料 464
6.3.2.8 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 464
6.3.2.9 粉煤灰制分子筛 464
6.4 煤矸石 465
6.4.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465
6.4.1.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 465
6.4.1.2 煤矸石的矿物组成 465
6.4.3.1 煤矸石代替燃料 466
6.4.3.2 用煤矸石生产砖、瓦 466
6.4.3 煤矸石的利用 466
6.4.2 煤矸石的处理方法 466
6.4.3.3 用煤矸石生产水泥 467
6.4.3.4 用煤矸石生产预制构件 467
6.4.3.5 用煤矸石生产空心砌块 467
6.4.3.6 用煤矸石生产轻骨料 468
6.5 废石与尾矿 468
6.5.1 废石与尾矿的化学成分 468
6.5.2 废石及尾矿的处理方法 469
6.5.2.1 废石的处理方法 469
6.5.2.2 尾矿的处理方法 469
6.5.2.3 废石堆和尾矿堆积物稳定法 469
6.5.3.2 尾矿粉空心砌块 470
6.5.3.3 尾矿粉加气混凝土 470
6.5.3 废石及尾矿的利用 470
6.5.3.1 尾矿制砖 470
6.5.3.4 尾矿做井下充填料 471
6.5.3.5 金矿尾砂制造水泥 471
6.5.3.6 尾砂制造建筑模板和窨井圈(盖) 471
6.6 化工废渣 471
6.6.1 电石渣 471
6.6.1.1 电石渣性质 471
6.6.1.2 电石渣的利用 472
6.6.2 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 472
6.6.4.1 铬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473
6.6.4.3 铬渣的综合利用 473
6.6.4.2 铬渣的无害化处理 473
6.6.4 铬渣 473
6.6.3 复合磷肥渣制造水泥技术 473
6.7 轻工渣 474
6.7.1 蔗渣制人造板 474
6.7.2 糖蜜酒精糟生产粉状固体外加剂 474
6.8 城市垃圾 475
6.8.1 城市垃圾的分类与组成 475
6.8.1.1 按化学成分分 475
6.8.1.2 按燃烧难易程度分 475
6.8.2 城市垃圾处理原则与资源化途径 475
6.8.2.1 处理原则 475
6.8.2.2 资源化途径 475
6.8.3 城市垃圾的预处理 476
6.8.4 城市垃圾的收运 476
6.8.5.2 垃圾填地 477
6.8.5.3 垃圾焚烧 477
6.8.5 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 477
6.8.5.1 高温堆肥 477
6.8.5.4 回收利用 478
6.9 危险固体废物 478
6.9.1 危险固体废物的特性和种类 478
6.9.1.1 危害特性 478
6.9.1.2 来源及种类 479
6.9.2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479
6.9.2.1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有关规定 479
6.9.2.2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 479
6.9.3 危险废物的管理措施 480
参考文献 480
7.1.2 声学基础 481
7.1.2.2 声速 481
7.1.2.1 声波 481
7.1.1 噪声的定义及其分类 481
7.1 概述 481
7 噪 声 控 制 技 术 481
7.1.2.3 噪声强弱的物理量度 482
7.1.2.4 频带 482
7.1.2.5 声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干涉 483
7.1.2.6 声波的辐射和衰减 484
7.2.1 噪声的危害 485
7.2 噪声的危害及其评价方法 485
7.1.2.7 噪声级的叠加 485
7.2.2 噪声的评价方法 486
7.2.2.1 A计权声级 486
7.2.2.2 噪声评价数NR 486
7.3 噪声控制原理及基本方法 487
7.3.1 噪声控制原理 487
7.3.2 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 488
7.3.2.1 吸声 488
7.3.2.2 隔声 492
7.3.2.3 消声器 496
7.3.2.4 隔振与阻尼 502
7.3.2.5 个人防护 504
参考文献 504
8 放射性防护与治理技术 505
8.1 基本概念 505
8.1.1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方式及其基本规律 505
8.1.1.1 放射性衰变 505
8.1.1.2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505
8.1.2 常用的放射性单位 511
8.1.2.1 放射性活度单位 511
8.1.2.2 核辐射剂量单位 511
8.2 辐射防护 512
8.2.1 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512
8.2.1.1 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512
8.2.2.1 个人剂量当量的基本限值 514
8.2.1.2 人工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514
8.2.2 辐射防护标准 514
8.2.2.2 环境及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浓度限值 515
8.2.3 辐射防护技术 516
8.2.3.1 外照射防护 517
8.2.3.2 内照射防护 518
8.2.4 辐射防护评价 518
8.2.4.1 评价区域 518
8.2.4.2 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 518
8.2.4.3 评价指标 518
8.2.4.4 评价方法 518
8.3.2.1 外照射监测 519
8.3.2 监测方法 519
8.3.1.2 环境监测 519
8.3.1.1 工作场所的监测 519
8.3.1 监测内容 519
8.3 放射性监测 519
8.3.2.2 内照射监测 520
8.3.2.3 表面污染监测 520
8.3.2.4 放射性气溶胶监测 520
8.3.2.5 放射性气体监测 520
8.3.2.6 水的监测 521
8.3.2.7 土壤监测 521
8.3.2.8 植物和动物样品的放射性监测 521
8.4 核工业放射性“三废”处理 522
8.4.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522
8.4.2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522
8.4.3.2 铀矿和伴生铀钍矿开采及选冶过程中放射性的控制 523
8.4.3.1 简介 523
8.4.3 放射性“三废”的处理方法 523
8.4.3.3 核电厂的废物处理 524
8.4.3.4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 529
参考文献 530
9 工矿绿化与复垦 531
9.1 概述 531
9.1.1 环境绿化的意义 531
9.1.2 环境绿化的作用 531
9.2 环境绿化植物选择 533
9.2.1 环境绿化植物选择的原则 533
9.2.2 常见的环境绿化植物 534
9.2.3 防尘和抗有害气体的绿化植物 539
9.3.1.5 污染源情况 540
9.3.1.6 当地树种资源情况 540
9.3.1.4 当地植物生长情况 540
9.3.2 环境绿化技术经济指标 540
9.3.2.1 确定绿地面积定额的有关依据 540
9.3.1.2 当地气象资料 540
9.3.1.1 绿化区域地形图 540
9.3.1 环境绿化设计需要的原始资料 540
9.3 环境绿化设计 540
9.3.1.3 绿化区域水土情况 540
9.3.2.2 对绿化所需资金的规定 541
9.3.2.3 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绿化的规定 542
9.3.2.4 对绿化人员定额的规定 542
9.3.2.5 有关绿化指标的计算方法 542
9.3.3 环境绿化设计的原则 543
9.3.3.1 工矿环境绿化应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为出发点 543
9.3.3.2 绿化布置应确保安全、生产和各种管线畅通 543
9.3.3.3 绿化方式 544
9.3.4.1 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 545
9.3.4 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原则 545
9.3.4.2 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 546
9.3.4.3 骨干树与其他树相结合 546
9.3.4.4 普遍绿化与重点绿化相结合 546
9.3.4.5 绿化树种配比 546
9.3.5 工矿各区域的绿化设计要点 546
9.3.5.1 厂前区的绿化设计 546
9.3.5.2 工矿区道路的绿化设计 546
9.3.5.3 车间周围的绿化设计 548
9.3.5.4 公共建筑区的绿化设计 549
9.3.5.5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 550
9.3.5.6 防护林带的绿化设计 550
9.4.1.1 整地方式 552
9.4.1.2 整地注意事项 552
9.4 矿山绿化、复垦 552
9.4.1 矿山的荒山绿化 552
9.4.1.3 绿化栽植注意事项 553
9.4.2 矿山复垦区绿化 553
9.4.2.1 露采场的林业复垦 553
9.4.2.2 排土场的林业复垦 553
9.4.2.3 尾矿场的林业复垦 554
9.4.2.4 林业复垦后的植保管理 555
9.5 绿化施工、管理及其辅助设施 556
9.5.1 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 556
9.5.1.1 绿化施工 556
9.5.1.2 绿化管理 556
9.5.2.2 苗圃设置及规模 557
附录1 绿化种植设计常用图例 557
9.6 附录 557
9.5.2.1 组织机构、机具配备 557
9.5.2 绿化辅助设施 557
附录2 各类树形画法 558
参考文献 560
10 监 测 技 术 561
10.1 概述 561
10.1.1 监测目的 561
10.1.2 监测对象 561
10.1.3 监测方法 562
10.1.3.1 物理参数测定法 562
10.1.3.2 化学分析法 562
10.1.3.3 仪器分析法 563
10.1.4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565
10.1.4.1 误差及表示方式 565
10.1.4.2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566
10.1.4.3 监测数据的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 566
10.1.4.5 监测分析质量控制 567
10.1.4.4 监测结果的表示 567
10.2 工业废气污染物监测 568
10.2.1 测定位置与采样点的选择 568
10.2.1.1 测定位置 568
10.2.1.2 测孔和测点(采样点) 568
10.2.1.3 采样孔结构 570
10.2.2 烟气状态参数的测定 571
10.2.2.1 温度的测定 571
10.2.2.2 压力的测定 571
10.2.2.3 含湿量的测定 572
10.2.2.4 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572
10.2.2.5 烟气密度的计算 573
10.2.3 烟尘浓度的测定 573
10.2.3.1 采样方法 573
10.2.3.2 采样系统与装置 574
10.2.3.3 烟尘质量浓度计算 576
10.2.4 烟气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577
10.2.4.1 烟气采样方法 577
10.2.4.2 二氧化硫的监测分析 578
10.2.4.3 氮氧化物的监测分析 581
10.2.4.4 一氧化碳的监测分析 582
10.2.4.5 氟化物的监测分析 583
10.2.4.6 硫化氢的监测分析 583
10.2.4.7 氯气的监测分析 584
10.2.4.8 氯化氢的监测分析 584
10.2.4.9 二硫化碳的监测分析 584
10.2.4.10 硫酸雾的监测分析 584
10.2.4.11 铅的监测分析 585
10.2.4.12 汞的监测分析 585
10.2.4.14 有机物的监测分析 586
10.2.4.13 铍的监测分析 586
10.2.5 工业烟气监测车 587
10.2.6 工业烟气固定站自动监测系统 588
10.2.6.1 自动监测系统的类型 588
10.2.6.2 自动监测系统的取样方式 590
10.2.6.3 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分析仪器 590
10.2.6.4 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591
10.3 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监测 592
10.3.1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592
10.3.1.1 水样的采集 592
10.3.1.2 水样保存和预处理 594
10.3.2 水流量的测定 595
10.3.2.1 容器法 595
10.3.2.2 浮子法 595
10.3.2.3 流量堰法 596
10.3.2.4 浓度法 597
10.3.2.5 仪器法 598
10.3.3 工业废水物理指标的测定 598
10.3.3.1 水温 598
10.3.3.2 色度 599
10.3.3.3 臭 599
10.3.3.4 电导率 600
10.3.3.5 浊度 601
10.3.3.6 氧化还原电位 601
10.3.4 工业废水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602
10.3.4.1 生化需氧量 602
10.3.4.2 化学需氧量 604
10.3.4.3 总有机碳 605
10.3.4.4 酚类化合物 606
10.3.4.5 矿物油 607
10.3.4.6 有机磷农药 608
10.3.4.7 苯胺类 609
10.3.4.8 苯并(α)芘 609
10.3.4.9 阴离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 610
10.3.4.10 多氯联苯 610
10.3.5 工业废水无机污染物的测定 611
10.3.5.1 pH值 611
10.3.5.2 溶解氧 612
10.3.5.3 酸碱度 612
10.3.5.4 氯离子 613
10.3.5.5 氟化物 614
10.3.5.6 氰化物 614
10.3.5.7 硫化物 615
10.3.5.8 砷 615
10.3.6.1 总铬和六价铬 616
10.3.6 工业废水金属污染物的测定 616
10.3.5.9 悬浮物 616
10.3.6.2 汞及汞化合物(烷基汞) 617
10.3.6.3 重金属(铜、铅、锌、镉、镍) 618
10.3.6.4 铍 619
10.3.7 工业水污染固定站自动监测系统 619
10.3.7.1 工业污水试样采集 619
10.3.7.2 水污染常规项目的测试 619
10.3.7.3 试样前处理 620
10.3.7.4 固定站监测仪器 620
10.3.7.5 数据汇集、处理、存储系统 620
10.4 环境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620
10.4.1 采样点和试样采集 620
10.4.1.1 采样点(监测点)布设 620
10.4.2 颗粒物的测定 621
10.4.2.1 总悬浮颗粒物(TSP) 621
10.4.1.2 试样采集 621
10.4.2.2 可吸入颗粒物(PM10) 622
10.4.2.3 粒度分布测定 622
10.4.2.4 颗粒物组分 623
10.4.2.5 苯并(α)芘 623
10.4.2.6 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测仪 623
10.4.3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625
10.4.3.1 化学分析法 625
10.4.3.2 自动监测仪 626
10.4.4 环境大气污染流动监测站及固定自动监测系统 629
10.4.4.1 流动监测站 629
10.4.4.2 固定自动监测系统 629
10.5 环境水体污染物的测定 630
10.5.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630
10.5.1.1 水样的采集 630
10.5.2 流速流量的测定 631
10.5.1.2 水样的保存 631
10.5.3 水体污染常规指标的测定和监测仪器 632
10.5.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632
10.5.3.2 常规监测仪器 634
10.5.4 环境水体污染生物测定 634
10.6 噪声污染的测定 635
10.6.1 测量仪器、测量条件及读取法 635
10.6.1.1 测量仪器 635
10.6.1.2 测量条件 636
10.6.1.3 读取法 636
10.6.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定 636
10.6.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定 636
10.6.4 厂区噪声测量 636
10.6.6.2 机器设备声功率级测量 637
10.6.6.1 机器设备噪声级和频谱测量 637
10.6.6 机器设备噪声测量 637
10.6.5 车间内噪声测量 637
10.7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 638
10.7.1 样品采集 638
10.7.1.1 采样手续 639
10.7.1.2 注意事项 639
10.7.2 样品的调制方法 640
10.7.2.1 风干细土的调制 640
10.7.2.2 分析试样的配制 640
10.7.2.3 注意事项 640
10.7.3 常见污染物的测定 640
10.7.3.1 pH值测定(玻璃电极法) 640
10.7.3.2 电导率测定 641
10.7.3.3 锌的测定 641
10.7.3.5 铅的测定 642
10.7.3.4 镉的测定 642
10.7.3.6 钴的测定 643
10.7.3.7 铬的测定 643
10.7.3.8 汞的测定 644
10.7.3.9 砷的测定 645
参考文献 646
11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647
11.1 概述 647
11.1.1 环境质量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647
11.1.1.1 环境质量的概念 647
11.1.1.2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647
11.1.2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工作等级 647
11.1.2.1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647
11.1.3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程序 648
11.1.2.2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等级 648
11.1.4 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 649
11.1.5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50
11.1.5.1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650
11.1.5.2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650
11.1.6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 652
11.1.6.1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652
11.1.6.2 环境影响报告书 652
11.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53
11.2.1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 653
11.2.1.1 环境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653
11.2.1.2 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653
11.2.2.1 污染源调查 654
11.2.2.2 污染源评价 654
11.2.2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654
11.2.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655
11.2.3.1 监测项目(因子)的选定 655
11.2.3.2 监测点(断面)的布设 655
11.2.3.3 监测制度和监测方法 655
11.2.3.4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655
11.2.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655
11.2.4.1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655
11.2.4.2 地面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657
1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 659
11.3.1 工程分析的原则 659
11.3.2 工程分析的内容 659
11.3.2.1 工业污染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内容 659
11.3.2.2 生态破坏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内容 661
11.4.1 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和测试 662
11.3.3.3 资料复用法 662
11.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62
11.3.3.1 类比法 662
11.3.3 工程分析方法 662
11.3.3.2 物料衡算法 662
11.4.1.1 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 663
11.4.1.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 663
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663
11.4.1.3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的现场测试 663
11.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663
11.4.2.1 预测内容 663
11.4.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 664
11.5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672
11.5.1.2 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测试 672
11.5.1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和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测试 672
11.5.1.1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672
11.4.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672
11.4.3 评价大气环境影响 672
11.4.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72
11.5.2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673
11.5.2.1 地面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 673
11.5.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 674
1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78
11.6.1.1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 678
11.6.1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和模拟试验 678
11.5.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78
11.5.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678
11.5.3 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 678
11.6.1.2 模拟试验 679
11.6.2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679
11.6.2.1 预测内容 679
11.6.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 680
11.6.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81
11.6.3 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 681
11.6.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681
11.7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682
11.7.1 海洋水文特征观测和现场模拟实验 682
11.7.2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 682
11.7.2.1 预测内容 682
11.7.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 682
11.7.3 评价海洋环境影响 686
11.7.3.1 评价的内容 686
11.7.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86
11.8 声环境影响评价 686
11.8.1 声环境影响预测 686
11.8.1.1 预测内容 686
11.8.1.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 686
11.9.1 固体废物概况 689
11.9.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的预测 689
11.9.2 固体废物处置、贮存、排放场地环境状况调查 689
11.8.2.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689
11.9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689
11.8.2.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89
11.8.2 评价声环境影响 689
11.9.4 评价(分析)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690
11.9.4.1 评价(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690
11.9.4.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690
参考文献 690
12附 录 691
附录一无锡东方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 691
附录二江苏省江都市环保器材厂 692
附录三海宁洁华集团有限公司 694
附录四 江苏苏东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695
附录五南通市恒荣机泵厂 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