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文化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中国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 1
一、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猿人阶段及其生存环境 2
二、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猿人阶段及其生存环境 5
三、中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时代古人阶段的生存环境 6
四、晚更新世前后期旧石器——细石器时代古人——新人阶段及其生存环境 6
第二节 全新世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新人文化及其生存环境 7
一、山顶洞人及其生存环境 8
二、中石器新人文化及其生存环境 8
三、新石器早中期新人文化及其生存环境 8
第三节 史前文化多中心不平衡发展过程 10
一、多中心、不平衡的史前文化与其环境的地域分异 10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过程的基本特征 11
第四节 中国史前文化与世界范围内同期古文明比较 13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3
二、中国史前文化与世界同期古文明比较 13
第三节 纺织技术 16
第二章 多源的史前文化 16
第一节 陕晋豫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17
一、磁山·裴李岗文化 17
二、仰韶文化 19
三、黄河中游龙山文化 27
第二节 甘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29
一、大地湾文化 29
二、马家窑文化 32
三、齐家文化 38
第三节 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43
一、北辛文化 44
二、大汶口文化 46
三、龙山文化 52
四、岳石文化 55
第四节 湖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56
一、大溪文化 56
二、屈寒岭文化 57
三、湖北龙山文化 58
第五节 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59
一、太湖地区文化 59
二、宁绍地区文化 68
三、宁镇地区文化 70
第六节 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73
一、江西地区文化 73
二、广东和广西地区文化 75
三、福建和台湾地区文化 77
第七节 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81
一、黑龙江地区文化 81
二、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文化 83
三、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火化 85
四、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地区文化 89
一、云南地区文化 90
第八节 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90
二、西藏地区文化 92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95
一、世界农业起源的研究概况 95
第三章 原始农业 95
二、中国农业的起源 99
第二节 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 105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刀耕火种农业阶段 105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农业阶段 107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发达的锄耕农业和犁耕的萌芽 112
第三节 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119
一、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119
二、原始种植技术 126
三、谷物的储藏和加工 129
四、家亩饲养技术的发展 132
五、渔猎技术的提高 134
第四章 原始手工业技术 139
第一节 石器加工技术 139
一、石器材料的选择 139
二、石器的加工方法 140
三、骨器和玉器的加工技术 143
第二节 制陶技术 145
一、制陶术的发明 145
二、陶土的选择与加工 147
三、陶坯的成形与装饰 150
四、陶窑的构造 154
五、陶器的烧制 158
一、纺织技术的起源 161
二、纺织纤维的提取和纺纱技术的出现 163
三、从手工编织到原始机织 167
第四节 机械和物理知识的萌芽 171
一、摩擦取火的发明 172
三、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173
二、尖劈原理的运用 174
四、桨的出观 177
五、带柄工具的使用 177
六、小口尖底瓶的使用 178
第五节 冶金技术的萌芽 179
一、铜器的出现 179
二、铜的早期冶炼与成型 182
三、“铜石并用”的内涵 187
一、岩洞分布状况 189
第一节 岩洞的利用 189
第五章 原始民居 189
二、岩洞的选择和处理 190
三、原始大石棚 190
第二节 巢居与干栏式房屋 191
一、巢居与干栏式房屋概述 191
二、巢居与干栏式房屋的发展 192
三、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剖析 194
四、干栏式房屋的木结构技术 194
第三节 穴居 196
一、穴居发展概述 196
二、从穴居到半穴居 196
三、龙山文化穴居式样 197
四、穴居实例分析 198
一、半穴居的类型 200
第四节 半穴居 200
二、半穴居的建筑技术 206
第五节 原始聚落的布局 209
一、聚落的分布与选址 209
二、聚落的分区和功能 209
三、防卫设施 210
第六章 科学知识的萌芽 211
第一节 天文学知识 211
一、物侯的观察和初始的年岁季节概念 212
二、天象物候历 213
三、记日法的发明 214
四、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 217
五、方向确定中的天文学知识 218
六、史前时代的其他天文知识 219
第二节 数学知识 220
一、数的起源和原始计数法 220
二、数字的起源 222
三、对空间形式认识的起源 223
四、圆的等分和同心圆 223
五、对圆柱和圆球的认识 225
六、陶器上的各种直线图形和对称、矩的发明 226
第三节 医学知识 228
一、卫生保健知识 229
二、药物的使用 230
三、外治法和针灸 230
四、巫医 231
第七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与习俗 234
第一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习俗 234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和发展 234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形态 239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 241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与婚姻习俗 241
二、父系制婚姻习俗与家庭形态的演变 247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服饰、饮食与丧葬 249
—、服饰 249
三、丧葬 258
第八章 原始思维 263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意识活动与灵魂观念的产生 263
一、北京人的意识活动 263
二、饮食 264
二、灵魂观念的出现 264
第二节 原始的自然观 266
一、“万物有灵”——认识自然的最初意识 266
二、自然物的崇拜意识 266
第三节 氏族与人类起源的最初探索 269
一、氏族起源的探寻与图腾崇拜意识 269
二、人类起源的原始探索 271
第四节 宇宙发生说与社会历史观念的萌芽 272
一、“天地开辟”的宇宙发生说 273
二、祖先崇拜与英雄史观的萌芽 274
第五节 原始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观念 275
一、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275
二、原始的道德观念 278
第九章 原始宗教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第二节 自然崇拜 281
一、宗教观念的发生和自然崇拜的形成 281
二、天象山川动植物崇拜 282
三、农业祭祀 284
四、自然崇拜与原始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286
第三节 鬼神崇拜 286
一、灵魂与鬼魂观念 287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288
三、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292
四、葬俗与原始文明 293
第四节 图腾崇拜 294
一、图腾崇拜是典型的氏族宗教 294
二、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 295
三、文献学中的由腾资料 296
四、民俗学中的图腾资料 296
五、图腾崇拜的社会文化意义 297
六、图腾崇拜与龙凤文化 298
第五节 祖先崇拜 301
一、生殖崇拜与祖先观念的产生 301
二、女始祖崇拜与感生传说 302
三、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 304
四、祖先崇拜与传统伦理 305
一、祭坛、祭器 306
第六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 306
二、巫术 307
三、占卜 308
第十章 体育的起源及原始体育形态 311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 311
一、奔跑、攀缘、搏击等技能的形成 311
二、绊兽索、投石器和流星索 312
三、射击技能的出现 317
四、鱼镖和带索镖 320
五、滑雪技能的产生 321
六、舟楫活动的产生 322
第二节 原始战争与武术的产生 323
第三节 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体育因素 326
一、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 327
二、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体育因素 328
三、原始娱乐活动 330
四、原始医疗保健活动 331
第十一章 音乐和舞蹈 333
第一节 音乐 333
一、史前音乐的形式与社会功能 333
二、传说中的乐人和作品 335
三、史前乐器和乐律 337
第二节 舞蹈 343
一、舞蹈的起源 343
二、渗透于生活中的各种舞蹈 352
三、华夏舞风的源头 364
第十二章 史前美术 376
第一节 彩陶造型与纹饰 376
一、陶器装饰工艺 376
二、彩陶造型构成形式 378
三、彩陶的纹饰图案 380
四、典型彩陶的形与纹 381
第二节 绘画与雕塑 384
一、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 384
二、从动物到人物的雕塑造型 387
三、红山文化女神像 388
第三节 古代岩画 389
一、岩画的发现和研究 389
二、阴山岩画 390
三、沧源与花山的岩画 392
四、将军崖岩画 394
五、呼图壁岩画 395
六、刚察县岩画和黑山岩画 396
第四节 图腾纹饰与纹身 397
一、自然物与图腾艺术 397
三、图腾艺术的发展 398
二、纹身 398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和纹饰 400
四、新石器时代的漆器 400
第十三章 文字起源和原始教育 402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402
一、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402
二、汉字起源的探讨 403
三、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405
四、从大汶口文化陶文到殷墟甲骨文 410
第二节 原始教育的起源及形态 412
一、传说的远古社会教育 413
二、养老慈幼与原始学校的萌芽 414
第五节 工艺造型 499
一、裴李岗文化的工艺造型 499
二、河姆渡文化的精致工艺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