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材料·眼界 1
二 读与写 4
三 精读常见书 5
四 治学六戒 7
五 多闻阙疑 9
六 古文字学的四个分支 10
七 古文字学与相邻学科 11
八 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比较 14
九 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16
一○ 古文字的释读 18
一一 古文字中的语辞 21
一二 甲骨和甲骨学 23
一三 卜辞和占卜程序 24
一四 卜辞的史料价值 26
一五 甲骨分期 29
一六 西周甲骨 31
一七 学习甲骨文的“五难” 33
一八 甲骨学当前的课题 35
一九 甲骨卜辞与礼制 37
二○ 珍贵的古代青铜器 38
二一 青铜器的冶铸 41
二二 青铜器制作年代的辨识 44
二三 青铜器的保存与重现 47
二四 青铜器的辨伪 49
二五 新中国的青铜器研究 50
二六 历代金文概要 55
二七 《金石萃编》 58
二八 《八琼室金石补正》 61
二九 战国文字 64
三○ 玺印 67
三一 古玺与人名、地名、官名 69
三二 陶文 70
三三 《汗简》 71
三四 秦统一文字与隶书的兴起 73
三五 汉字形体的流变 75
三六《说文解字》 76
三七 文明的起源 78
三八 文明的起源之一:金属的使用 80
三九 文明的起源之二:文字的产生 82
四○ 文明的起源之三:城市的出现 85
四一 文明的起源之四:礼制的形成 88
四二 文明的起源之五:贫富的分化 90
四三 文明的起源之六:人牲人殉的发端 92
四四 古代文明的发展 94
四五 炎黄二帝与中华文明起源 97
四六 三代文明 100
四七 夏代的探索 101
四八 商代文化 103
四九 商代史研究展望 104
五○ 古代地区文化 107
五一《诗经》的地域性与统一性 108
五二 东周的七个文化圈 109
五三 吴地和吴文化 111
五四 天下之中 113
五五 周秦变革 116
五六 中国铁器时代的开端 117
五七 井田制 119
五八 礼制与礼学 120
五九 五礼 122
六○ 礼的作用 124
六一 乐的作用 126
六二 丧葬习俗 127
六三 周秦爵制 130
六四 古代姓氏 132
六五 商代男性人名 134
六六 周代男性人名 135
六七 先秦人名的命名原则 138
六八 商周女姓人名 139
六九 诸子百家的涌现 142
七○ 齐国学术思想传统 143
七一 神话传说 144
七二 宗教与神话 146
七三 重新认识古代数术 148
七四 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 149
七五 中国考古学新趋势 152
七六 考古学的比较研究 153
七七 考古学比较研究的五个层次 156
七八 文物研究 160
七九 文物与文献 161
八○ 文物与古人的思想观念 163
八一 考古与音乐史 164
八二 三星堆与大洋洲 167
八三 中国铜镜的起源 168
八四 中国铜镜的传播 171
八五 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 175
八六 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 179
八七 玉器 181
八八 漆器 184
八九 琉璃 185
九○ 丝织品 186
九一 马车 187
九二 钱币 189
九三 文具 197
九四 简牍 197
九五 日本出土的木简 199
九六 英国出土的木简 202
九七 帛书与帛画 205
九八 简帛研究 206
九九 简帛古籍 209
一○○ 新发现简帛概观 213
一○一 新发现简帛与古代文化传流 215
一○二 新发现简帛与楚文化 217
一○三 新发现简帛与学术史 219
一○四 新发现简帛分类举要 220
一○五 对古书的反思 226
一○六 对古书整理过程的新认识 231
一○七 古籍校勘 233
一○九 墓主与随葬书籍 236
一○八 佚籍研究的两个途径 236
一一○ 孔子壁中书 238
一一一 汲冢竹书 240
一一二 长沙楚帛书 244
一一三 楚帛书蕴含的思想观念 249
一一四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和《语书》 250
一一五 《编年记》 251
一一六 秦法律三种 254
一一七 《封诊式》 258
一一八 《吏道》 260
一一九 《日书》 261
一二○ 马王堆帛书 262
一二一 马王堆帛书的思想倾向 264
一二二 《易》之起源 269
一二三 殷周筮法之间的关系 270
一二四 卜法和筮法的关系 271
一二五 三易及其间的关系 271
一二六 《周易》经文的形成 275
一二七 《周易》研究的路数 276
一二八 孔子以前的《周易》研究 278
一二九 孔子和《周易》的关系 279
一三○ 《易传》的形成年代 280
一三一 帛书《周易》的卦序 281
一三二 汉《易》与《说卦》的流传 284
一三三 帛书《周易》的卦位 287
一三四 帛书卦序和重卦 290
一三五 孔子的《易》学 293
一三六 荀子的《易》学 296
一三七 陆贾的《易》学 298
一三八 朱子的《易》学 302
一三九 《尚书》之名非伏生所创 308
一四○ 《洪范》的成篇时代 310
一四一 《洪范》中的卜筮 317
一四二 朱子的经籍观 324
一四三 朱子对《尚书》性质的看法 326
一四四 朱子与古文《尚书》 328
一四五 古文《尚书》与汉魏孔氏家学 329
一四六 《逸周书》 331
一四七 八角廊汉简《论语》 333
一四八 八角廊汉简《家语》 337
一四九 竹简《家语》与今本《家语》 338
一五○ 汉魏孔氏家学 340
一五一 子思和《中庸》 342
一五二 《子思子》 345
一五三 思孟学说 348
一五四 《乐记》的作者 350
一五五 公孙尼子的流派 355
一五六 《周礼》 360
一五七 《周礼正义》 362
一五八 所谓《春秋事语》 363
一五九 《春秋事语》和《左传》的关系 364
一六○ 《春秋事语》的议论 368
一六一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 372
一六二 《司马法》 374
一六三 时分与《吴越春秋》 376
一六四 《宋玉赋》佚篇 383
一六五 南方道家的传统 387
一六六 《鹖冠子》 391
一六七 《淮南子》 394
一六八 《燕丹子》 396
一六九 《算数书》 399
一七○ 新发现的医籍 403
一七一 张家山竹简汉律 406
一七二 《奏谳书》 409
一七三 《盖庐》 411
一七四 《颜钧集》 413
一七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16
一七六 廖平及其《今古学考》 419
一七七 《今古学考》要义 422
一七八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 425
一七九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 429
一八○ 谈“信古、疑古、释古” 431
一八一 清华的文科传统 438
一八二 一篇迟到的跋文 441
一八三 汉学名义 444
一八四 最早的汉学 445
一八五 法国的汉学 447
一八六 汉学的影响 449
一八七 对国际汉学的研究 451
一八八 《汉学发达史》 451
一八九 《剑桥中国史》第一卷 452
一九○ 《古代中国典籍导读》 457
编后记 傅杰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