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编 地震地质 1
第一章 区域地震构造带 1
第一节 燕山褶断带 1
第二节 华北平原沉降带 1
第三节 太行山隆起带 2
第二章 新构造及现代构造 3
第一节 新生代构造轮廓 3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 4
第三节 现今构造运动 4
第三章 强震构造标志 5
第一节 活动断裂标志 5
第二节 深部构造标志 7
第四章 地震危险区 9
第一节 地震活动特征 9
第二节 地震危险区划分 11
第二编 地震活动 13
第一章 历史地震 13
第一节 战国末期至元代地震 13
第二节 明代地震 23
第三节 清代地震 66
第四节 民国地震 122
第五节 新中国60年代前期地震 132
第二章 邢台地震 134
第一节 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 135
第二节 6.8级地震 136
第三节 7.2级地震 137
第四节 震害 139
第五节 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 141
第六节 抗震救灾 142
第七节 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143
第八节 抢修生命线工程 148
第九节 次生灾害 149
第十节 震后地震工作 149
第十一节 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153
第十二节 邢台地震序列 157
第三章 河间、大城、怀来及渤海湾地震 163
第一节 河间、大城6.3级地震 163
第三节 渤海湾7.4级地震 165
第二节 怀来东北5.4级地震 165
第四节 河间、大城5.3级地震 166
第四章 唐山地震 167
第一节 唐山7.8级地震 168
第二节 滦县7.1级地震与宁河6.9级地震 177
第三节 中央慰问团慰问灾区 181
第四节 抢险救灾 182
第五节 医疗救护 187
第六节 抢修生命线工程 193
第七节 卫生防疫 199
第八节 恢复文教卫生体育事业 201
第九节 震后地震工作 203
第十节 规划蓝图 213
第十一节 新唐山建设 217
第十二节 唐山地震序列 220
第一章 监测工作沿革 224
第一节 开创时期 224
第三编 地震监测 224
第二节 发展时期 227
第三节 提高时期 228
第二章 监测台网 229
第一节 基本台网 229
第二节 区域台网 240
第三节 地下水动态观测台网 243
第四节 流动测网 244
第五节 遥测地震台网 248
第六节 台站观测资料评比 250
第一节 预报机构 256
第四编 预报和科研 256
第一章 综合预报 256
第二节 预报制度 257
第三节 预报研究 258
第二章 中长期预报 260
第一节 地震地质工作 260
第二节 地壳形变测量 265
第三节 工程地震 267
第四节 重力测量 276
第三章 中短临预报与研究 281
第一节 测震 281
第二节 水化观测与水化实验 283
第三节 水位观测 296
第四节 地电观测 301
第五节 地磁观测 304
第六节 地应力观测 307
第七节 地倾斜观测 311
第八节 电子计算机应用 314
第九节 无线电通讯 317
第四章 科技管理和科研成果 319
第一节 学术机构 319
第二节 科技成果 319
第三节 报刊与其他出版物 334
第四节 科技档案资料管理 336
第五节 职工教育 337
第六节 外事活动 338
第一节 台网建设 341
第一章 监测和预报研究 341
第五编 地方地震工作 341
第二节 短临预报 343
第三节 预测手段的清理 344
第四节 观测技术和科研 344
第二章 地震知识宣传和地震社会学研究 345
第一节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345
第二节 地震社会学研究 346
第六编 管理机构 347
第一章 省级机构 34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7
第二节 管理机制 349
第二章 地方地震机构 353
编纂始末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