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光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20029973
  • 页数:745 页
图书介绍:

散文体式卷 3

绪论 3

上编 19

第一章 杂文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杂文文体的主要特征 19

一 杂文概念的历史考察 20

二 现代杂文的主要特征 27

第二章 过渡形态的中国近代杂文文体 32

一 寓言式杂文 32

二 偏重于议论的杂文 34

三 偏重于记叙描写的杂文 37

四 以刻画类型形象为主的杂文 39

五 近代报章文字中的时评短论 40

第三章 中国现代杂文的诞生 50

一 “随感录”--现代杂文的雏形 50

二 现代杂文文体意识的觉醒与文体规范的探索和尝试 59

第四章 现代杂文文体规范的确立与初见繁荣 69

一 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 70

二 语丝时期的周作人杂文 86

三 其他杂文作家的杂文 96

第五章 现代杂文创作高潮的兴起与杂文文体的高度成熟 103

一 艺术上高度成熟的鲁迅后期杂文 103

二 活跃在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其他杂文作家 124

第六章 鲁迅体杂文的发展 136

一 “鲁迅风”杂文 136

二 《野草》杂文作家群 144

三 国统区的“软性杂文”和“历史杂文” 149

四 延安解放区的杂文 156

第七章 新中国杂文文体概观 164

一 杂文话语形式的转换 164

二 新时代杂文形式的探寻 167

中编 186

第八章 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形成与发展 186

一 闲谈式的小品 186

二 情景化诗意化的抒情小品 192

三 富丽典雅的绅士淑女散文 194

四 叙事为主的杂记 198

第九章 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成熟 204

一 理论的局部调整与创作的多元发展 204

二 抒情小品的新变 212

三 走向成熟和兴盛的杂记 223

第十章 叙事与抒情的功能转换 234

一 三十年代散文体式的延续 234

二 叙事时代散记的兴盛 241

三 由叙事走向抒情的二度转换 245

第十一章 散文的复兴与散文体式的分化 256

一 散文的艰难复兴及其体式发展的特点 256

二 “老年人文体” 262

三 小品化散记与“文化大散文” 267

第十二章 描山画水抒情写意的游记体式 282

一 处于变革时期的近代游记文体 282

二 现代游记体式的确立 290

三 繁荣期的纪游散文文体 300

四 新中国成立后游记文体的发展 313

第十三章 史传结合的传记与人物记 325

一 传记与人物记的体式分类 325

二 自传与回忆录 330

三 人物记 336

四 学术性人物记 346

下编 352

第十四章 萌芽中的报告文学体式 352

一 报章文体的初步演化 352

二 早期报告文学体式的初步形成 357

三 早期报告文学的文学化过渡 361

第十五章 发展时期的报告文学体式 365

一 报告文学发展的理论准备 365

二 作家型的报告文学 369

三 记者型的报告文学 375

四 战地报告文学的速写趋向 377

第十六章 走向成熟的报告文学体式 382

一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多元形态 382

二 人物颂歌式的报告文学 387

三 “干预生活”与现实主义的道路 392

第十七章 从复苏到繁荣的多元化体式 396

一 初步的变革与惯性思维方式 396

二 报告文学的诗化倾向 401

三 “全景式报告文学” 405

结语 414

批评体式卷 431

绪论 431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体式的现代性转化 446

一 古典批评体式的式微与变革的愿望 446

二 “新文体”与现代批评体式的发端 454

三 现代学术话语系统的萌现 460

四 序跋体的书卷气与商业化倾向 471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批评体式建构 481

一 文白之争与批评语言的大裂变 481

二 批评意识的确立与批评体式的现代性突进 495

三 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渗入与批评观念的现代化 506

四 五四文学批评体式的建立与变革 515

第三章 走向成熟的现代文学批评体式 536

一 文学论争中的偏激狂热文风 536

二 两种批评体式的分化 550

三 作品批评的多元格局 561

四 不同范式的“作家论” 581

五 超越士大夫气的序跋体及综述体 593

第四章 政治变革与批评体式的范式化 605

一 政治标准与批评话语的权力化 605

二 极左思潮与“大批判体式” 624

三 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体式的标准化 640

第五章 思想解放与文学批评体式的多元时代 656

一 批评重建与体式发展趋向 657

二 两种不同的批评倾向 673

三 “作家论”的两极发展 702

四 文学史批评与对话批评 715

结语 731

我们的十年学术反顾--代总跋(冯光廉)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