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威格尔(R.L.Wiegel)主编;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译
  • 出 版 社:北京市: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
  • 页数:57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震源附近地区的弹性波 1

1.1 引言 1

1.2 弹性波模型 2

1.3 分层介质 7

1.4 各向异性、粘滞性及不均匀性 12

1.5 延伸震源 15

1.6 地震地面运动和地震震级 19

1.7 摘要 23

第二章 地震的成因 26

2.1 引言 26

2.2 地震的发生 27

2.3 应变场 40

2.4 地震机制的理论 46

2.5 机制参数 52

第三章 地表断层作用及有关影响 58

3.1 引言 58

3.2 词汇 58

3.3 断层作用的地表显示 59

3.4 历史上地表断层作用的地理分布 73

3.5 断层作用与地震 77

3.6 未来的断层作用 81

第四章 强烈地面运动 90

4.1 地震的震级 90

4.2 断层滑动的性质 91

4.3 震中 92

4.4 烈度 93

4.5 地震时的地面运动 93

4.6 理想化的地面运动 95

4.7 发生频度 98

4.8 地震动的频度 98

4.9 地震动烈度的上限 99

4.10 场地的影响 101

4.11 人工产生的地面运动 101

4.12 傅里叶谱 102

4.13 反应谱 104

4.14 谱烈度 110

第五章 设计谱 113

5.1 引言 113

5.2 建筑物性能的实测 120

5.3 地震分析和设计 123

第六章 地面运动的测量 130

6.1 引言 130

6.2 地震学与地震工程 130

6.3 地震地面运动的种类 131

6.4 结构反应的确定 131

6.5 加速度仪的设计原理 134

6.6 简易测量设备 142

6.7 反应谱 143

6.8 地震计 144

6.9 强震仪台站网 146

6.10 加速度仪的今后发展 147

6.11 断层滑动的测量 148

6.12 地壳应变测量 148

6.13 精密大地测量 149

第七章 原型结构动力试验 152

7.1 引言 152

7.2 动力试验 152

7.3 仪器设备 171

7.4 结论 174

第八章 动力试验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179

8.1 引言 179

8.2 动力试验 180

8.3 数学模型的建立 186

8.4 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所建筑物的数学模型 189

8.5 结论 195

第九章 美国的地震震害和地震时的结构表现 197

9.1 引言 197

9.2 有关地震术语的定义和讨论 197

9.3 地震危险性 200

9.4 历史地震范例 204

9.5 地表断层作用 254

第十章 土的问题和土的性能 258

10.1 引言 258

10.2 非粘性土的下沉 258

10.3 水平地面下土的液化 260

10.4 倾斜地面下土的液化——流滑 264

10.5 因回填土液化造成的水边岸墙的破坏 266

10.6 薄砂层液化所造成的滑动 267

10.7 粘土中的大滑坡 270

10.9 弱地基上的斜坡填土 273

10.8 坚硬地基上的斜坡填土 273

10.10 运河河岸,水库及土坝 276

10.11 挡土墙和桥台 277

10.12 结论 279

第十一章 海啸 282

11.1 海啸的成因和性质 282

11.2 海啸的破坏 287

11.3 海啸生成的理论和实验室研究 293

11.4 海啸在海洋中的传播 309

11.5 沿岸的海啸波 313

11.6 沿岸的涌高高程和波高的分布 323

11.7 海啸分布函数 329

11.8 海堤的溢水 332

11.9 海啸波的作用力 336

第十二章 结构物的地震反应 346

12.1 引言 346

12.2 单自由度系统 348

12.3 多自由度系统 365

12.4 非线性地震反应 373

13.2 随机过程 381

第十三章 随机振动理论的应用 381

13.1 引言 381

13.3 随机过程对于系统的效应 383

13.4 单自由度系统对随机输入的弹性反应 385

13.5 在地震工程学中的应用 388

第十四章 土壤-桩基的相互作用 397

14.1 引言 397

14.2 分析方法 397

14.3 土壤特性的确定 412

14.5 对某些桥梁结构体系的检验结果 425

14.4 分析方法的说明 425

14.6 检验结果的讨论 427

14.7 结论和建议 438

第十五章 地震时土坡的稳定性 440

15.1 引言 440

15.2 估计地震时斜坡稳定性的实践经验 441

15.3 拟静力分析法中地震系数的选择 442

15.4 地震时斜坡稳定分析的新发展 446

15.5 结论 457

16.1 引言 461

16.2 简单结构对地震动的反应 461

第十六章 高耸结构的地震分析和设计的新趋势 461

16.3 非弹性系统的反应谱 466

16.4 多自由度系统 469

16.5 高层建筑物弹性分析的结果 473

16.6 41层混合式建筑物的设计 480

16.7 特殊考虑 484

16.8 结语 487

第十七章 抗震结构的设计——钢框架结构 489

17.1 引言 489

17.2 梁-柱节点 490

17.3 梁和主梁的弯曲 500

17.4 柱 502

17.5 重复荷载 506

17.6 分析 507

17.7 隔板 510

17.8 小结 512

第十八章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 514

18.1 引言 514

18.2 基本概念 514

18.3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时的表现 516

18.4 力——变形特征 517

18.5 设计要求与实施 525

18.6 延性混凝土 531

18.7 附录 537

第十九章 预应力与预制混凝土结构 544

19.1 引言 544

19.2 材料性能 544

19.3 弹性特性 546

19.4 容许应力与荷载系数 546

19.5 能量吸收量和力矩-曲率关系 547

19.6 部分预应力和非预应力配筋 552

19.7 重复荷载 555

19.8 预应力构件的动力性质和阻尼 556

19.9 抗震部件 557

19.10 多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559

19.11 预制混凝土 562

第二十章 抗震结构物的设计:塔和烟囱 565

20.1 引言 565

20.2 结构工程师协会规范在塔和烟囱中的应用 566

20.3 确定基本周期T 569

20.4 风力与地震 576

20.5 细部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