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新教育的缘起 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 2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原因 7
三、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 10
第二节 创新成为制胜法宝 15
一、创新的科学内涵 15
二、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 17
三、创新工程的蓬勃兴起 20
第三节 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25
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26
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 27
三、教育的关键在改革 29
第二章 创新教育的特征 34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创新性 34
一、教育目标的创新 35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37
三、教育手段的创新 38
四、教育方法的创新 41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开放性 43
一、开放教育的含义 43
二、坚持开放教育的必要性 43
三、实现开放教育的途径 47
第三节 创新教育的超前性 48
一、超前教育的含义 48
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 49
三、实现超前教育的途径 51
一、实践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53
第四节 创新教育的实践性 53
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54
三、实践与创新方法的学习 59
第三章 创新教育的环境 60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家庭环境 60
一、全面的家庭教育 61
二、民主的家庭关系 63
三、尚新的家庭导向 64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学校环境 65
一、创新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65
二、创新教育对教学设施的要求 68
三、创新教育对校风建设的要求 70
第三节 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72
一、造成重视创新人才的舆论 72
二、增加培养创新人才的投入 74
三、健全选拔创新人才的机制 78
四、提高创新人才的待遇 81
第一节 激发创新热情的依据 85
一、人的探索世界的欲望 85
第四章 创新热情的激发 85
二、人的改造世界的欲望 87
三、人的超越自我的欲望 89
四、人的超越他人的欲望 91
第二节 激发创新热情的方法 93
一、问题激发法 93
二、价值激发法 95
三、竞争激发法 97
四、褒贬激发法 99
一、创新热情与发现问题 102
第三节 激发创新热情的意义 102
二、创新热情与获取知识 104
三、创新热情与信息组合 106
四、创新热情与意志磨炼 109
第五章 创新素质的培养 111
第一节 身体素质的培养 111
一、提高感官的感知能力 111
二、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 114
三、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117
第二节 专业素质的培养 118
一、掌握精深专业知识 119
二、形成浓厚专业兴趣 120
三、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122
四、培养专业融合能力 123
五、学会专业自学方法 124
六、树立专业敬业精神 125
第三节 人文素质的培养 126
一、丰富的人文知识 127
二、正确的价值取向 130
三、可控的情感世界 132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135
第六章 创新方法的传授 137
第一节 发现问题的方法 137
一、从现实需要中发现问题 138
二、从奇异现象中发现问题 140
三、从理论与实际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142
第二节 获取知识的方法 144
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 144
二、通过传统媒体获取知识 146
三、通过现代媒体获取知识 149
第三节 组合信息的方法 151
一、循轨组合 151
二、越轨组合 154
三、排查组合 157
第四节 完善新知的方法 159
一、新发现的完善 160
二、新发明的完善 161
三、新开发的完善 163
第一节 主体原则 166
第七章 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166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 167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 169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应注意的问题 172
第二节 启发原则 173
一、启发教学的含义 173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174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77
第三节 个性原则 179
一、个性教育的含义 180
二、强调个性教育的必要性 181
三、强调个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83
第四节 民主原则 186
一、教学民主的含义 186
二、发扬教学民主的必要性 187
三、发扬教学民主应注意的问题 189
第八章 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191
第一节 讲授性教学模式 191
一、注重造境 192
二、注重轮廓 193
三、注重基础 195
四、注重过程 196
五、注重方法 198
第二节 自学性教学模式 199
一、必须理清问题体系 200
二、切实搞好解惑释疑 201
三、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3
第三节 研讨性教学模式 205
一、选好研讨题目 205
二、鼓励标新立异 207
三、写好点睛之笔 209
第四节 实践性教学模式 211
一、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 211
二、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213
第九章 创新教育的教学管理 216
第一节 教学管理的对象 216
一、管理对象的全面性 216
二、管理对象的全员性 220
三、管理对象的全程性 222
一、激起创新热情 226
第二节 教学管理的目标 226
二、优化创新条件 229
三、营造创新氛围 232
第三节 教学管理的原则 236
一、突出竞争性 236
二、突出自主性 238
三、突出差异性 239
第十章 创新教育的评估 243
第一节 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243
一、教育评估的含义 244
二、教育评估的特征 245
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246
第二节 评估的对象 248
一、对教师的评估 248
二、对学生的评估 253
三、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 257
第三节 评估的基本过程和功能 262
一、评估的基本过程 262
二、评估的功能 264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