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主线 1
第一节 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 2
一、正确理解经济结构 2
二、关于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重要性的争论 4
三、结构优化: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6
第二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10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三个时期 10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13
三、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轨迹 18
第三节 新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 20
一、新世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性 20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24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 29
第二章 理性思考: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37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38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38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39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41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全球化 42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 43
六、发展的奇迹与新经济的机遇:日本的例子 43
第二节 新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45
一、新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45
二、新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7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表现及原因 49
一、对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49
二、产业结构失调是经济相对过剩的根源 50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与“低度化”分析 51
四、产业结构失调的根本原因 55
第三章 实证分析:“同构化”与“低度化” 57
第一节 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实证分析 58
一、四大经济带的划分与说明 58
二、产业结构“同构化”的表现 61
三、利用各地区投入产出表进行“同构系数”分析 62
四、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分析 70
五、利用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分析 72
六、根据区位商分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 75
一、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低 77
第二节 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实证分析 77
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 80
三、“产业链”前端的产业所占比重大 82
四、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 83
第三节 “同构化”和“低度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成因 83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 84
二、加剧产业发展失衡,导致产业政策失效 84
三、促使地区经济内向发展,竞争机制弱化 86
四、技术进步受阻 87
五、关于“同构化”的成因 87
第四章 理论探索:复杂适应系统与产业结构调整 93
第一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介绍 94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 94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介绍 98
三、荷兰德对复杂适应系统的描述 102
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 103
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主体适应性的描述 106
六、由主体到全面:回声模型 109
七、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评价与启示 111
一、桑塔费研究所研制SWARM的背景 112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实现的软件平台SWARM与实例介绍 112
二、SWARM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113
三、SWARM在经济中的应用实例 115
第三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25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125
二、产业结构研究中的经济主体 127
三、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产业结构的主要思路 128
第五章 利益选择: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 131
一、利益的本质及地区利益 132
第一节 地区利益与地方政府 132
二、地方政府是地区利益的代表和实现主体 135
第二节 地方政府行为与假定 137
一、地方政府行为 137
二、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假定 140
第三节 制定变迁中地方政府的权限及职能 144
一、地方政府的权限及意义 144
二、地方政府权限和职能的演变 145
第六章 博弈对策: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157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58
第一节 博弈论简介 158
二、博弈的分类 160
三、博弈的表达方式 162
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纳什均衡 164
五、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65
六、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167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170
一、传统体制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170
二、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177
一、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181
第三节 体制转轨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181
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183
第七章 模型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间的博弈 187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Ⅰ)--完全信息分析(囚犯困境模型应用) 189
一、静态博弈分析 189
二、无限动态博弈分析 190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Ⅱ)--完全信息动态(市场进入阻挠模型应用) 191
一、只有产业政策,没有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博弈分析 191
二、既有产业政策,又有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博弈分析 192
一、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193
第三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Ⅲ)--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分析 193
二、没有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197
第八章 利益障碍:积极与消极作用 203
第一节 利益冲突与“公用地灾难” 204
一、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 204
二、“公用地灾难”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 207
第二节 地区利益障碍的作用 210
一、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 210
二、地区利益的双重作用:积极性与障碍性 211
三、地区利益障碍的表现 213
四、公共选择理论与地区利益障碍 217
第三节 地区利益障碍的消除 219
一、对消除地区利益障碍的认识 219
二、产权改革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0
三、市场原则下的政府间关系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2
四、合作博弈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3
五、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4
六、法制化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5
七、新经济革命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 225
第九章 比较研究:我国产业协调模式选择 227
第一节 产业协调模式的比较分析 228
一、产业政策与产业协调模式 228
二、产业协调模式的分类 235
三、不同产业协调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238
四、不同产业协调模式的启示 242
第二节 “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 244
一、“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涵义 244
二、“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主要特征 246
一、“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条件 248
第三节 “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 248
二、“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 252
第十章 协调机制:地区利益矛盾的化解 255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地区利益矛盾协调手段的失效 256
一、传统体制下中央协调手段的失效分析 256
二、传统体制下地区间协调手段的失效分析 260
第二节 协调地区利益矛盾的双重机制 261
一、“利益分享机制”的涵义和特点 261
二、“利益补偿机制”的涵义和特点 266
三、新机制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 267
四、新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68
第三节 新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83
一、新机制在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83
二、新机制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285
第十一章 路径设计: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 289
第一节 对经济政策的系统调整 290
一、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调整:建立“产业--地区双坐标定位的政策规制” 290
二、财税政策调整:规范财税优惠,减少歧视待遇,改革税收制度 292
三、金融政策调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294
四、教育、人才政策调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298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300
一、以中央财政为主,配合金融支持,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 301
二、以地方财政为主,配合金融支持,对区域性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资 302
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运用商业性投融资渠道,为盈利性工业和农业项目提供资金 304
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或项目融资等方式,丰富我国的投融资渠道 305
第三节 积极培育多种市场投资主体 307
第四节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09
一、财政转移支付模式的选择 310
二、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310
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311
主要参考文献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