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凡例 1
概述 1
第一篇 大事记 7
1726--1985年 7
第二篇 地理 53
第一章 地理位置 53
第二章 历史沿革 53
第一节 金代以前 53
第二节 金、元、明、清时期 54
第三节 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时期 55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0
第一节 清末、民国、伪满时期的行政区划 60
第二节 1945--1985年的行政区划 63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67
第一节 县城 67
第二节 乡镇 69
第三节 中央、省、地、市直辖单位 78
第四节 地名述略 81
第五章 地质 地貌 86
第一节 地质 86
第二节 地貌 89
第六章 土壤 植被 94
第一节 土壤 94
第二节 植被 97
第七章 气候 98
第一节 气温 98
第三节 降水量与蒸发量 99
第二节 降霜与结冻 99
第四节 日照 100
第五节 风力与风向 101
第八章 自然资源 103
第一节 野生植物资源 103
第二节 野生动物资源 105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06
第九章 自然灾害 110
第三篇 人口 115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115
第一节 人口发展 1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119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20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0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23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25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2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28
第六节 婚姻状况与家庭构成 130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33
第一节 节育 133
第二节 晚婚 优生 135
第四篇 农业 138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38
第一节 土地开垦与占有 13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4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146
第四节 经营管理 149
第二章 种植业 153
第一节 种植区划 153
第二节 种植种类、面积及作物产量 154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64
第四节 栽培技术 166
第五节 种子 168
第六节 肥料 170
第七节 植物保护 172
第八节 土地管理 173
第三章 养殖业 174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74
第二节 野生动物驯养 176
第三节 养蜂 养蚕 177
第四节 渔业 178
第五节 繁育改良 179
第六节 防疫灭病 181
第四章 林业 183
第一节 森林情况 183
第二节 山林管理 188
第三节 植树造林 189
第四节 营林抚育 195
第五节 森林保护 198
第五章 采集 编织 加工 运输 建筑 199
第一节 采集 199
第二节 编织 200
第三节 加工 201
第五节 建筑 203
第四节 运输 203
第六章 水利 204
第一节 水源情况 204
第二节 灌区 209
第三节 水库 210
第四节 机电井和抽水站 213
第五节 防洪 排涝 214
第六节 水土保持与“三田”建设 215
第七节 水利工程队伍 215
第七章 农机具 216
第一节 传统农具 216
第二节 农机发展 217
第三节 经营体制 220
第四节 农机修造 221
第五节 农机供应 222
第八章 国营农、林、牧、渔场 223
第一节 农场 223
第二节 林场 226
第三节 牧场 228
第四节 渔场 229
第五篇 工业 233
第一章 私营工业 233
第一节 行业 铺坊 233
第二节 生产 经营 2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236
第四节 个体工业 237
第二章 国营工业 238
第一节 建材工业 238
第二节 食品工业 241
第三节 纺织工业 246
第四节 机械工业 248
第五节 化学工业 249
第六节 电子工业 250
第七节 冶炼工业 251
第八节 其它工业 252
第九节 县营企业管理 254
第十节 职工队伍 258
第三章 集体工业 260
第一节 手工业合作工厂(社) 260
第二节 厂(校)办工厂 263
第四章 乡镇工业 264
第一节 业户与产品 264
第二节 生产与经营 265
第一节 省、市属工厂 267
第五章 主要工厂简介 267
第二节 县属工厂 269
第六篇 供电 271
第一章 电网设备 271
第一节 变电机构与设备 271
第二节 输配电网 273
第二章 供电 276
第一节 国家电网 276
第二节 企事业办电 278
第三章 电力管理 279
第一节 计划用电 280
第二节 节约用电 280
第三节 安全用电 281
第一节 公路 桥涵 283
第七篇 交通邮电 283
第一章 交通 283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90
第三节 铁路运输 293
第四节 交通管理 294
第二章 邮电 297
第一节 邮政 297
第二节 电信 301
第三节 驻县邮电企业 303
第八篇 城乡建设 305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05
第一节 道路 桥涵 堤防 306
第二节 供水 排水 310
第三节 公园与园林 311
第六节 房屋 312
第四节 街道卫生 312
第五节 镇内交通 312
第二章 集镇建设 315
第一节 玉泉镇 315
第二节 其它集镇 316
第三章 村屯建设 318
第一节 住宅建设 318
第二节 改水与自来水 319
第三节 村屯道路绿化 319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20
第一节 污染源 320
第二节 防治 321
第一节 建筑工程公司 322
第五章 建筑队伍 322
第二节 建筑联营工程公司 324
第九篇 贸易 326
第一章 商业 326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26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332
第三节 集体商业 336
第四节 国营商业 337
第五节 商业网点 353
第六节 个体商业 354
第二章 粮食 356
第一节 私营粮业 356
第二节 粮食配给与粮谷出荷 358
第三节 粮食征购 359
第四节 粮油供应 362
第五节 粮油储运 364
第六节 经营管理 367
第三章 外贸 368
第一节 产品购入 368
第二节 出口物资 369
第四章 物资 371
第一节 物资购进 371
第二节 物资供应 372
第三节 物资交流 373
第四节 废金属回收 376
第十篇 工商 物价管理 378
第一章 工商管理 37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78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382
第三节 商标注册管理 38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387
第二章 物价管理 388
第一节 物价概况 388
第二节 物价管理 395
第三节 交换比价 397
第十一篇 财政税务 399
第一章 赋税 399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的财赋 399
第二节 伪满时期的赋税 405
第二章 预算管理 409
第一节 财政收支 409
第二节 支出预决算 412
第三节 乡(镇)财政 414
第三章 税收 416
第一节 税制改革 416
第二节 税种与税率 417
第三节 税收征管 419
第四节 豁免税款 423
第四章 农业税 契税 424
第一节 大租 农业税 424
第二节 契税 426
第五章 审计监督 426
第一节 财政监察 426
第二节 财政 财务审计 427
第三节 省、地营企业利润监交 428
第一节 当铺 430
第一章 当铺 钱庄 430
第十二篇 金融 430
第二节 钱庄 431
第三节 实业银行和金融合作社 432
第二章 货币 433
第一节 清代、民国、伪满时期的货币 433
第二节 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货币 435
第三章 存款 436
第一节 单位存款 436
第二节 储蓄 437
第三节 其它存款 438
第四章 贷款 439
第一节 工商企业贷款 439
第二节 农业贷款 440
第一节 基建拨款 442
第五章 基建拨款与贷款 442
第二节 基建贷款 443
第六章 信用合作社 444
第一节 组织沿革 444
第二节 存贷业务 446
第七章 公债 保险 446
第一节 公债 国库券 446
第二节 保险 447
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 45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450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450
第二节 县党员代表会议和历届代表大会 453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和所属党委(总支) 461
第四节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46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46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阿城县党部 466
第二节 国民党阿城县党务专员办事处 467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68
第一节 工会组织 468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71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7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76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478
第六节 其它组织 479
第十四篇 政权 政协 480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480
第一节 城市人民代表会议和县人民代表会议 480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82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84
第四节 普选 486
第二章 政府 487
第一节 清末县衙门与民国县公署 487
第二节 伪满县公署 488
第三节 人民政府 490
第四节 干部队伍 496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504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50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08
第十五篇 公安 司法 511
第一章 公安 511
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的巡警 511
第二节 伪满的警察 512
第三节 新中国的公安 513
第二章 检察 516
第一节 清末、民国、伪满的检察 516
第二节 新中国的检察 516
第三章 审判 517
第一节 清末、民国、伪满的审判 517
第二节 新中国的法院 51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18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18
第二节 公证 律师 519
第三节 人民调解组织 519
第一章 民政 520
第一节 优抚 安置 520
第十六篇 民政 劳动 520
第二节 救灾 救济 524
第三节 社会福利 527
第四节 婚姻登记 529
第五节 移民与自流人口安置 530
第六节 烈士陵园 530
第二章 民族 侨务 531
第一节 民族事务 531
第二节 侨务 532
第三章 劳动 533
第一节 劳动就业 533
第二节 劳动工资 535
第三节 劳动保护 539
第四节 知识青年安置 541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43
第一节 清朝时期 543
第十七篇 军事 543
第一章 驻军 543
第三节 伪满时期 544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初期 544
第二章 地方武装 54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544
第二节 伪满时期 545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545
第三章 民兵 546
第一节 组建 546
第二节 支前参战 547
第一节 八旗兵制 549
第二节 募兵 征兵制 549
第四章 兵役制度 549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550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550
第五章 战事 551
第一节 抗俄 551
第二节 抗日 552
第三节 创建根据地 553
第十八篇 教育 557
第一章 各类教育 557
第一节 学前教育 55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58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64
第四节 师范教育 567
第五节 少数民族教育 569
第六节 盲聋哑教育 570
第七节 职业教育 571
第八节 成人教育 572
第二章 教师 574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74
第二节 教师培训 575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78
第三章 教育经费 579
第四章 勤工俭学 581
第五章 省 地驻县学校 581
第十九篇 科技 585
第一章 科技事业 585
第一节 科技机构及学术团体 585
第三节 科普活动 586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86
第二章 科技成果 587
第一节 农业 587
第二节 工业 588
第三章 标准计量 590
第一节 计量设备 590
第二节 计量管理 590
第二十篇 文化 592
第一章 文化事业设置及文艺团体 592
第一节 图书馆 592
第二节 文化馆(宫、站) 593
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 594
第四节 剧院 曲艺茶社 596
第五节 剧团 597
第八节 社会文化团体 598
第六节 书店 598
第七节 文物管理所 598
第二章 文学艺术 599
第一节 戏剧 曲艺 599
第二节 文艺创作 600
第三节 电影放映 602
第四节 群众文艺 603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报纸 604
第一节 广播 604
第二节 电视 605
第三节 《阿城报》 605
第四章 文物名胜 606
第一节 文物 606
第二节 遗址 607
第三节 庙宇 609
第四节 风景名胜 610
第五节 碑碣 石刻 611
第二十一篇 卫生 612
第一章 医疗 612
第一节 医疗单位 612
第二节 医疗队伍 615
第三节 医疗设备 617
第四节 医疗技术 617
第二章 医药 619
第一节 药店 619
第二节 制药 620
第三节 药政管理 620
第一节 防疫灭病 621
第三章 预防保健 621
第二节 公共卫生 623
第三节 妇幼保健 624
第二十二篇 体育 626
第一章 体育运动设施 626
第一节 体育场 626
第二节 体育器材 628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29
第一节 体育课程 629
第二节 运动员培养与输送 629
第三章 群众体育 630
第一节 体协组织 630
第二节 体育活动 630
第一节 运动会 633
第四章 竞技体育 633
第二节 田径运动 634
第三节 球类运动 635
第四节 冰雪运动 637
第五节 裁判员队伍 640
第二十三篇 社会 641
第一章 风俗习惯 641
第一节 婚嫁 丧葬 641
第二节 时令 节日 643
第三节 衣食住行 644
第二章 宗教 647
第一节 佛教 647
第二节 道教 647
第四节 天主教 648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48
第五节 基督教 649
第三章 方言 谚语 649
第一节 方言 649
第二节 谚语 653
第四章 人民生活水平 654
第一节 农民生活水平 654
第二节 职工生活水平 655
第五章 民间传说 奇闻轶事 658
第一节 民间传说 658
第二节 奇闻轶事 664
第一章 烈士 668
第一节 烈士传 668
第二十四篇 人物 668
第二节 烈士录 674
第三节 烈士表 676
第二章 名人 694
第一节 名人传 694
第二节 名人录 703
第三节 其他 704
第三章 干部 705
第一节 党政军干部 705
第二节 事企业干部 711
第三节 科技界干部 713
第二十五篇 附录 716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716
重要文告辑存 723
编后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