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天子,智斗权臣 2
一、在祖母孝庄培育下,少年天子早成熟 2
二、四大臣辅政,大事“入白太后” 11
三、围绕皇帝亲政的权力角逐 16
四、宫中演习布库戏,十六岁天子智擒鳌拜 23
五、御门听政,躬亲庶务 29
六、鞠养教诲,功归祖母 34
第二章 化解对峙,收服人心 40
一、废止清初“三大暴政” 40
二、尊孔崇儒,开经筵日讲 43
三、“翰林天子”与他的书房师友 51
四、鸿博开科,“消海内漠视新朝之意” 62
五、“满汉一视”,康熙三跪明孝陵 67
第三章 平定三藩,奠定国基 72
一、亲政“三大事”,“三藩”置为首 72
二、力排众议,锐意撤藩 78
三、危难之际,“外视暇豫”稳人心 85
四、“以汉制治”,争取王辅臣 93
五、剿抚并用,扭转被动局面 98
六、主攻湖南,吴三桂衡州称帝 103
七、进取云贵,“西北四将”再立功 108
八、实现撤藩,而立之年显成熟 112
第四章 统一台湾,南纪安流 120
一、四次和谈,郑经意在“版图之外,另辟乾坤” 120
二、康亲王举荐姚启圣,“修来馆”招抚投诚 128
三、郑氏内乱,“时乎时乎不可失” 135
四、明珠力主授予施琅专征大权 139
五、澎湖海战,“五梅花”阵法显神威 142
六、善待郑克塽,郑成功父子灵柩迎葬大陆 147
七、台湾设府,“耕凿从今九壤同” 153
八、展界开海,打开封闭的国门 158
第五章 白山黑水,东疆拒俄 164
一、东北发祥之地,正在经受蚕食的考验 164
二、编组“新满洲”,索要根特木儿 166
三、东巡盛京,“我来问俗非观兵” 171
四、永戍黑龙江,被动变主动 175
五、收复雅克萨,萨布素边陲立功 180
六、签订《尼布楚条约》,赢得长久和平 183
一、噶尔丹长驱南下,京师为之戒严 190
第六章 亲征大漠,平噶尔丹 190
二、乌兰布通,皇兄福全放虎归山 196
三、多伦会盟,北疆扬军威 199
四、昭莫多噶尔丹主力被歼,朋苏召康熙遇险 205
五、二次亲征,绝噶尔丹外援 214
六、三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自杀 216
七、众蒙古屏藩北方,清朝倚为长城 219
八、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成为“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大舞台 223
第七章 振兴黄教,进兵安藏 230
一、继承国策,尊崇达赖喇嘛 230
二、护法主能使“中外道法归一” 232
三、妥善处理真假达赖喇嘛之争 235
四、轻敌冒进,三千将士血洒藏疆 239
五、一箭双雕,护送六世达赖进藏 245
第八章 察吏安民,奖廉惩贪 252
一、端本澄源,从高官入手 252
二、亲察官员优劣,兼听小报告——密奏 256
三、许“风闻言事”,让奸贪收敛 262
四、扶植清官,于成龙成为“天下第一廉吏” 268
五、“朕恨贪污之吏,更过于噶尔丹” 274
六、宽怀为政,效果与局限性 281
第九章 六下江南,治理黄淮 286
一、河务、漕运,是康熙写在宫中柱上的二件大事 286
二、靳辅上《河工八疏》,贯彻康熙“一劳永逸之计” 289
三、首次南巡与“海口”之争 296
四、二次南巡,重新评价靳辅 307
五、亲理河工,四次下江南 314
第十章 重视民生,盛世立基 324
一、入不敷出的康熙初年财政 324
二、长治久安,足民为首务 327
三、减轻百姓负担,改进征收方法 332
四、蠲免钱粮,“率土均沾实惠” 335
五、“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40
六、赈济灾荒,防备流民“生事” 343
七、节俭爱民,不事奢华 350
第十一章 维护根本,改革旗制 356
一、限制诸王特权,加强皇帝权威 356
二、整饬京畿治安,旗民合编保甲 361
三、分遣八旗禁旅,驻防各地要塞 366
四、解决八旗生计的种种尝试 372
第十二章 博采中西,建树不凡 378
一、拒上尊号,“以实心行实政” 378
二、编定群书,蔚成文治气象 386
三、以前史为镜,照本朝得失 394
四、重视自然科学,终受时代所限 400
五、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国终为西方所累”的论断 411
第十三章 开矿禁海,政策多变 420
一、康熙批准蔡毓荣的《筹滇十疏》 420
二、“嗜利之徒,远近纷来”,矿业发展及局限 423
三、矿徒聚众闹事,政府向禁矿倒退 425
四、根绝“海寇”,变开海为禁海 428
五、闭关锁国,禁海政策的后果 434
第十四章 多妻多子,祸起萧墙 440
一、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440
二、多妻多子,爱新觉罗第一家 443
三、向慕汉制,首次立太子 450
四、萧墙之祸在眉睫,康熙垂泪废太子 452
五、太子复立与再废的种种谜团 460
六、康熙驾崩与雍正即位的种种传说 469
第十五章 回顾历史,不尽思索 476
一、康熙的自我总结 476
二、后人对康熙的评价 479
三、康熙与彼得大帝 482
主要参考书目 491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