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系统思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
1.1 崭新的课题 2
1.2 对系统思维新范式的呼唤 4
1.3 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5
1.4 发展何以会不再持续 7
1.5 从基础系统思维转向超系统思维 10
1.6 超系统的组成系统 16
1.7 超系统的超结构与超功能 18
1.8 超系统的演化与其组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
2.1 并驾齐驱的两种加速度 33
2 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 33
2.2 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 36
2.3 环境污染的加速蔓延 47
2.4 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53
2.5 古文明衰落的警示 61
2.6 传统文明还能走多远 66
3 从原则性共识到具体实践 73
3.1 发展与其可持续性 73
3.2 具体模式不应强求统一 79
3.3 强与弱——两种亚模式 85
3.4 同一发展进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88
4.1 一般的理论阐述 96
4 发达社会的强可持续发展 96
4.2 美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99
4.3 欧洲联盟的新战略 106
4.4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11
5 发展中社会的弱可持续发展 118
5.1 发展优先兼顾环保 118
5.2 如何看待低环境标准 120
5.3 主要危险——机械阶段论 126
5.4 巴西的战略 128
6.1 必要性与紧迫性 135
6 中国的必然选择及其特色 135
6.2 一个重要的综合评价 140
6.3 《中国21世纪议程》 148
6.4 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153
6.5 国内方面的重大行动 158
6.6 国际合作的重大行动 163
6.7 实施的措施 166
7 资源与能源的永续利用 173
7.1 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生态开发 173
7.2 能源问题的演变过程 177
7.3 中国能源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181
7.4 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184
8 工业的清洁生产 195
8.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95
8.2 推行清洁生产的战略意义 198
8.3 中国推广清洁生产的主要政策探讨 203
8.4 国外及海外的清洁生产 210
8.5 北京啤酒厂的清洁生产审计 213
8.6 南阳酒精总厂的成功经验 217
8.7 上海闵行建设洁净工业园区 228
9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40
9.1 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240
9.2 可持续农业在中国的发展 245
9.3 2 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249
9.4 SARD在娄底地区 257
9.5 京山县的生态农业试点 264
9.6 内乡县的百村六种模式 277
9.7 乡镇企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287
10 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295
10.1 全球性的挑战 295
10.2 中国90年代的攻坚战 299
10.3 贵州省的行动计划 308
10.4 南丹县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案例 320
10.5 毛集镇常年受灾的贫困区案例 330
11 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336
11.1 解铃还须系铃人 336
11.2 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341
11.3 科技自身的“绿色革命” 347
11.4 中国粮食问题出路的核心 350
11.5 美国的环境技术战略 358
11.6 兴国还靠科教 363
12 体制和文化的变革 368
12.1 政府与市场 368
12.2 更多地转向经济手段 375
12.3 国外环境经济政策的经验 380
12.4 中国环境政策的选择 388
12.5 文化的变革 395
13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409
13.1 利益与灾难的共同体 409
13.2 不公正的国际秩序 411
13.3 环境代价的转嫁 417
13.4 意义重大的新起点 420
13.5 发达国家的特殊责任 423
13.6 化剑为犁铧 425
附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 431
后记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