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1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1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
1.2.1 信息、数据、系统、信息系统 2
1.2.2 地图与地理空间数据 3
1.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4
1.2.4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6
1.3 管理和规划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9
1.3.1 区域地理信息的表示与管理 9
1.3.2 区域空间指标和空间关系量测 11
1.3.3 区域综合分析 12
1.3.4 区域空间过程模拟和预测 14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和特点 14
1.4.1 地理学第三代语言 14
1.4.2 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新型综合地理思维工具 15
1.4.3 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特点 16
1.5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及国内外主要系统简介 17
1.5.1 GIS发展回顾 17
1.5.2 各时期GIS软件技术特点与功能 20
1.5.3 国内外主要GIS软件简介 21
1.6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体系与发展方向 22
2.1 数据库结构 26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 26
2.2 空间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29
2.2.1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29
2.2.2 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36
2.2.3 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的比较及其相互转换算法 41
2.2.4 属性数据编码 49
2.3 计算机数据组织 49
2.3.1 文件组织方法 50
2.3.2 文件组织形式 50
3.1 系统总体设计 52
3.1.1 系统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52
第三章 GIS技术系统设计 52
3.1.2 软件设计 59
3.1.3 算法设计 60
3.2 数据结构设计 65
3.2.1 逻辑数据结构 65
3.2.2 物理存储结构 66
3.3 空间数据采集系统 70
3.3.1 数据采集方式 71
3.3.2 数据采集系统功能 77
3.3.3 输入系统的若干关键算法 78
3.4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81
3.4.1 图形、图像操作 81
3.4.2 属性数据库管理和空间信息查询检索模块 84
3.4.3 数字地形模型 86
3.5 空间模型分析系统 91
3.5.1 地学模型概述 91
3.5.2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模型建立方法与逻辑原理 92
3.5.3 信息复合模型 94
3.5.4 空间分析函数 95
3.5.5 综合评价模型 97
3.6 空间信息输出系统 100
3.6.1 基本输出方法概述 100
3.6.2 屏幕制图显示 101
3.6.3 打印制图输出系统 102
3.6.4 矢量绘图输出系统 103
3.6.5 属性数据制表输出 104
3.7 用户界面设计 105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106
4.1 水土流失信息系统 107
4.1.1 概述 107
4.1.2 系统总体结构与工作流程 108
4.1.3 系统应用 110
4.2 县乡区域规划信息系统 111
4.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6
4.3.1 技术方法 116
4.3.2 湄洲海湾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8
4.4.2 平均最近城市距离指标DNC 122
4.4.1 概述 122
4.3.3 结果评价 122
4.4 中国城市集聚趋势分析 122
4.4.3 平均最近城市距离与城市个数的相关关系 124
4.4.4 经济发展阶段对城市集聚的影响 125
4.4.5 城市集聚态势分析与预测 125
4.5 地貌信息系统与机助地貌制图 127
4.5.1 概述 127
4.5.2 地貌信息的内涵、地貌系统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128
4.5.3 地貌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与应用方法 131
4.5.4 定量地貌分析模型 133
4.5.5 机助地貌制图基本问题与方法 136
4.5.6 鄂尔多斯构造地貌机助分析与制图试验研究 139
4.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两个实例 146
4.6.1 遥感与GIS结合的途径探讨 146
4.6.2 杭州湾水温和悬浮物质监测--研究实例之一 147
4.6.3 陕甘宁构造地貌分析--研究实例之二 149
4.7 生态环境规划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150
4.7.1 Chengde-SIMSREEP系统总体设计及实现 151
4.7.2 系统运行及效益分析 153
附录1 教学实习指南 155
附录2 微机地理信息系统工具(SPACEMAN 3.0)操作简介 171
参考文献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