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监测方法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3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九思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2517715
  • 页数:128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大气污染监测概论 1

第一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和监测 1

一、大气污染 1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1

三、大气污染监测 5

第二节 污染物的来源及分类 6

一、污染源 6

二、污染物的分类及形成 7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存在的状态 15

一、气态和蒸气 15

二、气溶胶 16

第四节 颗粒物的粒径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8

一、颗粒物粒径和粒度分布 18

二、与健康有关的颗粒物名词 20

三、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

第五节 人对空气污染物个体接触量的监测 27

一、个体接触量监测的意义 27

二、个体接触量监测仪器 28

三、个体接触量的估算方法 29

四、人体总接触量监测 31

第二章 采样方法 32

第一节 气体污染物采样方法 32

一、直接取样法 32

二、有动力采样法 35

三、被动式采样法 55

第二节 气溶胶采样方法 68

一、沉降法 68

二、滤料法 69

第三节 两种状态污染物的综合采样方法 86

一、浸渍试剂滤料法 87

二、泡沫塑料采样法 88

三、多层滤料法 89

四、环形扩散管和滤料组合采样法 90

第四节 空气采样体积的测量和流量的校准 95

一、空气采样体积的测量 95

二、流量计及其校准 98

一、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 118

第五节 采样效率及其评价 118

二、影响采样效率的主要因素 120

第三章 主要分离和测试技术 122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 122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常用术语 122

二、气相色谱仪及使用 125

三、固定相及其选择 140

四、操作条件的选择 149

五、定性和定量方法 153

六、采样和进样方法 160

第二节 原子光谱法 166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66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169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181

一、基本原理 181

二、仪器结构 187

三、分离方法 193

四、应用实例 199

第四节 离子色谱法 206

一、基本原理 206

二、离子色谱法的种类 207

三、离子色谱装置 208

四、操作条件的选择 208

五、干扰因素及其消除 215

一、常用电池的组成和作用原理 217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法 217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和气敏电极 225

三、阳极溶出伏安法 253

第四章 自动监测 269

第一节 自动监测系统 269

一、监测站地点的选择 269

二、自动进样系统 271

三、自动监测仪器的特点和类型 272

四、仪器的校正 272

五、数据的处理和传送 273

第二节 自动监测仪器 277

一、自动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 277

二、自动监测仪器的一般原理 278

一、地面监测站 313

第三节 地面监测站和流动监测车 313

二、流动监测车 317

第五章 标准气体的配制 322

第一节 静态配气法 322

一、方法原理 322

二、配气方法 322

第二节 动态配气 336

一、方法原理 336

二、配气方法 337

第六章 有机化合物 383

第一节 总烃和非甲烷烃 383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384

二、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390

第二节 乙烯、丙烯、丁二烯 397

第三节 苯、甲苯、二甲苯 405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406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409

第四节 苯并[α]芘 414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415

二、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425

三、薄层层析-荧光或紫外分光光度法 429

第五节 酚 434

一、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总酚 434

二、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挥发酚 440

三、气相色谱法 443

一、气相色谱法 448

第六节 丙酮 448

二、糠醛比色法 452

第七节 氯乙烯 455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455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462

第八节 甲基对硫磷 466

一、气相色谱法 467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470

第九节 敌百虫 474

第十节 丙烯腈 480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481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485

一、气相色谱法 489

第十一节 甲醇 489

二、变色酸比色法 493

第十二节 吡啶 497

一、巴比妥酸比色法 497

二、气相色谱法 503

第十三节 苯胺 507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508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512

三、气相色谱法 515

第十四节 丙烯醛 519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520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524

三、4-己基间苯二酚比色法 528

第十五节 甲醛 532

一、酚试剂比色法 533

二、AHMT比色法 539

三、气相色谱法 542

四、乙酰丙酮比色法 545

五、变色酸比色法 547

六、分子扩散采样-AHMT比色法 551

七、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555

第十六节 乙醛 558

第十七节 环氧氯丙烷 563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563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567

三、乙酰丙酮比色法 570

四、变色酸比色法 573

第十八节 氯丁二烯 577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577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581

三、重氮盐比色法 585

第十九节 硝基苯 588

一、气相色谱法 589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592

第二十节 硫醇 596

一、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 597

二、气相色谱法 600

第二十一节 过氧乙酰硝酸酯 603

第二十二节 苯乙烯 606

第二十三节 环己烷 611

第二十四节 正己烷 615

第二十五节 三氯乙烯 620

一、气相色谱法 620

二、吡啶-碱比色法 625

第二十六节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626

第七章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633

第一节 一氧化碳 633

一、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634

二、气相色谱法 637

三、汞置换法 640

四、电化学法 645

一、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647

第二节 二氧化碳 647

二、气相色谱法 651

三、容量滴定法 654

四、检气管法 656

五、分子扩散采样-容量滴定法 658

第八章 金属和砷、硒 662

第一节 铬(六价) 668

一、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669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74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678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79

二、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 683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86

第三节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686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90

三、催化极谱法 694

四、双硫腙比色法 697

第四节 镉 701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02

二、催化极谱法 706

三、双硫腙比色法 709

第五节 汞 713

一、金汞齐富集-测汞仪法 714

二、高锰酸钾氧化-测汞仪法 718

三、扩散法采样-测汞仪法 721

四、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25

第六节 镍 72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30

二、催化极谱法(Ni、Co同时测定) 734

第七节 锌 73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38

二、催化极谱法 741

三、双硫腙比色法 744

第八节 铍 748

一、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748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53

三、气相色谱法 757

第九节 砷 761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 762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67

第十节 硒 771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 772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76

三、催化极谱法 779

第十一节 铬、锰、镉、镍、锌、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82

第九章 无机卤素化合物 788

第一节 氟化氢和氟化物 788

一、滤膜采样-离子选择电极法 789

二、滤膜采样-氟试剂比色法 796

三、分子扩散采样-氟试剂比色法 801

第二节 氯 806

第三节 氯化氢 810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811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814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和氧化剂 819

第一节 氧化氮 819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20

二、化学发光法 826

三、浸渍滤纸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31

四、分子扩散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35

五、库仑原电池法 839

第二节 氰化氢 846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846

二、巴比妥酸比色法 849

第三节 氨 852

一、靛酚蓝比色法 853

二、钠氏试剂比色法 857

三、分子扩散采样-靛酚蓝比色法 859

四、亚硝酸盐比色法 864

第四节 硝酸盐 869

一、镉柱还原-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70

二、离子色谱法 875

三、二氯变色酸比色法 879

四、变色酸比色法 881

五、离子选择电极法 882

第五节 臭氧和总氧化剂 885

一、化学发光法 887

二、硼酸碘化钾比色法 890

三、丁子香酚比色法 893

四、改进的中性碘化钾比色法 896

五、靛蓝二磺酸钠比色法 899

六、库仑原电池法 902

第十一章 含硫、磷的无机化合物 909

第一节 二氧化硫 909

一、四氯汞盐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910

二、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918

三、浸渍滤纸采样-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922

四、吗啡啉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925

五、荧光法 927

六、库仑滴定法 929

七、分子扩散采样-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935

第二节 硫酸和硫酸盐 941

一、离子色谱法(硫酸盐测定) 942

二、离子色谱法(硫酸和硫酸盐分别测定) 945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 950

四、二乙胺比色法 952

第三节 硫酸盐化速率 956

一、二氧化铅法 957

二、碱片-重量法 961

三、碱片-铬酸钡比色法 963

第四节 硫化氢 967

一、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亚甲基蓝比色法 968

二、锌氨络盐吸收-亚甲基蓝比色法 974

第五节 二硫化碳 975

一、气相色谱法 976

二、活性炭采样管-二乙胺比色法 980

三、液体吸收采样-二乙胺比色法 983

第六节 五氧化二磷 985

第十二章 颗粒物质 989

第一节 总悬浮颗粒物(TSP) 990

一、大流量采样-重量法 991

二、中流量采样-重量法 1003

三、小流量采样-重量法 1008

第二节 可吸入颗粒物(PM10) 1013

一、小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 1014

二、大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 1016

三、旋风式采样-重量法 1016

四、压电晶体差频法 1018

五、光散射法 1023

六、β射线吸收法 1027

七、激光散射法 1030

第三节 颗粒物粒度分布 1030

一、五段冲击式分级采样-重量法 1031

二、小流量分级采样-重量法 1037

第四节 降尘 1039

一、重量法 1040

二、降尘成分分析 1047

三、离子色谱法 1054

第一节 降水采集和保存 1058

一、采样方法 1058

第十三章 降水成分分析 1058

二、样品的预处理和保存 1059

第二节 电导率 1061

第三节 pH值 1064

第四节 钾和钠离子 1067

一、火焰发射光度法 106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70

第五节 钙离子 1073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73

二、偶氮氯膦比色法 1076

第六节 镁离子 1079

第七节 氟离子 1082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1082

二、氟试剂比色法 1084

三、离子色谱法 1086

第八节 氯离子 1092

一、离子色谱法 1092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1092

第九节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1094

一、离子色谱法 1095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1095

第十节 硫酸盐 1099

一、离子色谱法 1100

二、铬酸钡比色法 1100

第十一节 铵离子 1102

一、靛酚蓝比色法 1103

二、纳氏试剂比色法 1106

第十四章 气象参数测量方法 1109

第一节 风向和风速 1110

一、三杯风向风速表 1112

二、电接风向风速计 1115

三、翼状风速计 1119

四、热球式电风速计 1119

第二节 温度和湿度 1121

一、干湿球温湿度计 1123

二、通风温湿度计 1124

三、手摇干湿球温湿度计 1125

四、毛发湿度表 1129

五、自记温湿度计 1130

六、氯化锂湿度计 1134

第三节 大气压力 1135

一、动槽式水银气压计 1136

二、定槽式水银气压计 1139

三、空盒气压表 1139

四、自记气压计 1140

第四节 降水 1142

一、雨量筒 1143

二、自记雨量计 1145

第五节 太阳辐射 1146

一、天空辐射表和反射率表 1147

二、单向辐射热计 1149

三、暗简式日照计 1151

第六节 大气稳定度 1153

第七节 紫外线 1155

第八节 能见度 1157

第十五章 大气污染监测质量控制 1160

第一节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1163

一、基本概念 1163

二、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1167

三、显著性检验 1175

第二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 1179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 1179

二、测试方法的选定 1181

三、标准物质 1184

一、实验室内部的质控评价 1185

第三节 质控评价 1185

二、实验室之间的质控评价 1192

第十六章 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 1197

第一节 监测数据综合和概括 1197

一、原始数据的格式 1197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 1199

第二节 监测数据的分析 1205

一、检出例数的估计 1205

二、对数正态分布 1205

三、平均时间的浓度 1210

四、测量数据和时间的关系 1211

五、气象条件的分析 1215

六、监测数据的相关和回归 1218

第三节 我国五城市大气污染的评价 1219

一、我国五城市大气污染的水平 1220

二、我国五城市大气污染的规律和特点 1228

三、我国五城市大气污染的趋势分析 1232

四、我国五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234

第十七章 大气污染监测检验方法特性 1235

第一节 标准曲线绘制和其有关特性 1235

一、标准曲线绘制 1235

二、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1236

三、标准曲线的检验和回归估计误差 1237

四、单点校正法求校正因子 1237

第二节 方法的灵敏度及其估算方法 1237

一、灵敏度概念 1237

二、灵敏度的估算方法 1238

一、试剂空白值的含义 1239

二、试剂空白值测定方法 1239

第三节 空白值、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1239

三、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概念 1240

四、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估算方法 1240

五、低于检出限测定值的结果表达 1241

第四节 精密度与准确度 1241

一、精密度 1241

二、准确度 1243

三、总不确定度 1245

一、实验室验证 1246

二、现场验证 1246

第五节 方法验证实验 1246

三、采样效率界限的有关规定 1247

附录一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249

附录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气质量指导标准 1251

附录三 美国大气质量标准 1252

附录四 前苏联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253

附录五 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 1256

附录六 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系数 1258

附录七 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摩[尔]体积 1272

附录八 ppm与mg/m3的换算关系 1273

附录九 t分布表 1274

附录十 95%置信度的F值表 1275

附录十一 采样和分析记录表格 1276

附录十二 方法特性参数 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