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我国乡村城市化背景 5
第一节 我国城市化的粮食背景 5
一、农业国的地位 5
二、我国的粮食及食物背景 7
三、我国的城市化对粮食及世界经贸格局的影响 9
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发展规律 12
一、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现象 12
二、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13
三、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14
四、城市化的原动力 16
一、先期和中期城市化国家的特点比较 18
第三节 城市化的初始条件 18
二、后期进入的条件 24
三、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27
第四节 城市是特殊形态的生产力 31
一、效率出自于聚集 31
二、信息财富产生于城市 32
三、城市土地经济价值高 32
四、城市是实力的体现 33
第五节 对城市及城市化的评价 33
一、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困境 33
二、对城市化的评价 37
第六节 逆城市化的提出 38
二、逆城市化的背景 39
一、逆城市化概念 39
第七节 城市化在乡村的表现 41
一、概念的新变化 41
二、城市化在乡村的表现--小康村的一些特征 44
三、小康村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7
第二章 乡村城市化的脉络与动力 55
第一节 村庄、集市、镇、城市的演化 55
一、村庄论 55
二、从村庄到集市再走向城镇的演化 58
第二节 城市产生和演化的主要脉络 60
一、城市演化的脉络 60
二、发展脉络与城乡荣衰 70
一、经济发展是居民点演化最长久最基本的动力 75
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75
二、村庄向城市进化的动力机制 77
三、产业升迁与城市化 85
四、农业基础 87
五、工业主动力 91
六、第三产业的完善与成熟功能 97
第三章 乡村城市化的不平衡理论及时空序列 106
第一节 不平衡的基础 106
一、增长极理论 106
二、我国地区间的自然社会差异 108
三、我国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非平衡观 112
四、发展的不平衡 115
第二节 关于规模问题 120
一、城市规模几种表述方法 120
二、关于规模的论战及分析 122
三、关于小城镇 126
第三节 我国乡村城市化的时空格局 139
一、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体设想 140
二、城市时空布局战略设想的具体化 148
第四节 大城市(北京市)郊区的发展 152
一、郊区资源与产业现状 152
二、郊区经济发展定位和机遇 156
三、产业导向 158
四、关于卫星城 167
第五节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城市化 168
一、关于西部大开发 169
二、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思路 170
第四章 乡村城市化的要素转移 178
第一节 劳动力的集中 179
一、人口与劳动力 179
二、我国乡村人口城市化的条件 181
三、我国乡村人口城市化机制 183
四、政府的管理工作 193
第二节 土地的城市化 194
一、我国特有的土地问题 195
二、在人口压力条件下土地非农化的模式 200
三、农民对所承包耕地的处理方式 205
四、关于宅基地 206
五、城市土地管理 212
六、政府的管理工作 215
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219
第三节 资金的城市化 219
二、国家意志控制下的资金城市化 221
三、经济主体及人员流动所引发的资金转移 223
四、储蓄与转移 225
五、农民直接为城市服务 226
六、农民租房和消费,繁荣城市市场 226
七、窗口效应 227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 228
一、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 228
二、准城市化状态的两重作用 231
第五章 乡村城市化与政府干预 244
第一节 市场配置 244
一、生产要素流动的动能 244
二、市场配置的作用原理--“看不见的手” 246
三、生产要素配置最优条件 248
四、不同利益主体的分歧 249
第二节 政府干预 251
一、政府干预 251
二、政府对城市化干预的必要性 252
三、需要政府干预调节的方面 253
四、政府干预应注意的问题 25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61
附录1 中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工程 265
附录2 村镇建设规划提纲 267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