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义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00042315
  • 页数:852 页
图书介绍:

导言:李杜诗学原理及学术方法论 1

一、盛唐魄力与诗学新境界 1

图1 李太白 5

图2 杜工部 6

图3 李白 9

图4 杜甫 10

二、文化原点与悟性思维 14

三、悟析互补与成见透底 22

图5 李太白像 25

图6 庐山瀑布 26

图7 赠花卿 29

五 诗人才性与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 35

图8 丹表引 36

四、把握关键命题与形成新诠释学法则 38

图9 李白醉吟图 45

图10 李杜索句图 53

图11 杜甫像 54

图12 白帝城 65

图13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66

一 醉态盛唐 71

第一章 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71

上编 李白诗学 71

图14 太白醉酒图 73

图15 李白一斗诗百篇 74

二 魏晋风度的新唐化 77

三 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86

图16 青莲醉酒 91

图17 李白月下独酌 92

四 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97

图18 书太白草书歌行 101

图19 将进酒图 102

五 生命哲学的特殊形态 105

图20 呼儿将出换美酒 111

图21 江上吟 112

六 生命危机中的醉态强力 115

图22 登金陵凤凰台 121

图23 拓本匡山太白像 122

七 逼近宇宙人生之本真 125

一、历史情结与诗学时空 136

第二章 李白的时空错综的诗性哲学 136

二 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式 143

图24 剡溪访戴图 151

图25 严光 152

三 在地缘与人缘的联想之间 154

四 精神对应与意义对应 164

五 古今对语与人天对语 175

图26 秦始皇像 177

六 思维网络与精神原点 186

图27 姜太公 189

图28 郦食其见沛公 190

图29 拓本太白像 195

第三章 李白代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204

一 化妆抒情的历史渊源 204

二 代妇人立言的才子道 217

图30 罗敷采桑 219

图31 行书青莲长干行 220

三 代言体的审美心理学 229

图32 秋思 239

图33 洛神 240

四 弃妇情结与文人生存境遇 243

图34 陈后 249

图35 班婕妤 250

五 广义代言与人生探索 255

第四章 李白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268

一 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融通 268

二 以天视物的山水世界 275

图36 篆书蜀道难 279

图37 蜀道难 280

图38 行草梦游天姥吟留别 284

三 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288

四 山川灵化的生命感觉 297

图39 独坐敬亭山 300

五 人与山水对话的主动态度 307

图40 阿倍仲麻吕(晁衡)与李白 309

图41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10

图42 赠汪伦 315

图43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16

六 深度直觉与有意味的简化 321

图44 游洞庭湖 323

图45 日照香炉生紫烟 324

图46 书早发白帝城 331

图47 山中问答诗 332

一 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337

第五章 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 337

图48 太白觞月 343

图49 关山月 344

二 人月相得与借月探幽 346

图50 行书太白把酒问月诗 349

图51 李白邀月图 350

三 复合意象与复合情感 358

图5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65

图53 子夜吴歌 366

图5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9

图55 峨眉山月歌 370

四 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 374

五 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383

图56 东山丝竹 389

图57 苏台览古 390

第六章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395

一 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辨 395

二 词性变异的脱俗功能 399

图58 行书李白诗 401

图59 李白诗意 402

三 重字试验的声情美与回环美 408

图60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415

图61 王昭君 416

四 句式的运动感与弹性组合 419

五 诗歌篇章学中的转折力度与圆融结构 431

图62 送友人 439

图63 春夜洛城闻笛 440

六 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445

图64 耶溪采莲女 449

图65 秋浦歌 450

七 典故活用与超集码的汉文字 456

图6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61

图67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462

第一章 杜甫的“诗史”思维 475

下编 杜甫诗学 475

一 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 475

图68 杜甫像 481

图69 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482

二 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 486

三 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 493

图70 丽人行 495

图71 兵车行 496

四 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 504

五 抒情主体的破裂感与诗的叙事性 512

图72 角觝图 515

图7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16

图74 隶书论诗 523

图75 石壕吏 524

六 回忆与拉开时间距离的诗史思维 527

图76 哀江头 529

七 诗史思维的自传化与心灵化 536

第二章 杜诗的叙事方式 547

一 真骨神三位一体的艺术观与生活化诗学 547

图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52

图78 公孙大娘舞剑器图 555

图79 公孙大娘舞剑图 556

二 在形神虚实之间的跳跃性细节 559

三 在问答体和深度精神独白中的多声部共鸣 568

图80 新安吏 571

图81 潼关吏 572

四 出入情理内外的叙事微幻性 577

图82 杜甫诗意图 583

五 赋含比兴与叙事隐喻性 588

图83 新松恨不高千尺 593

图84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596

图85 佳人 597

图86 杜甫像 601

第三章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 602

一 意象释义及杜诗意象三性 602

二 意象叠加的方式 608

三 叠加意象的类型 613

图87 后出塞 617

图88 旅夜书怀 618

四 咏物诗的意象叠加形态 622

图89 房兵曹胡马 631

图90 枯棕 632

五 出入真幻的咏画诗意象叠加 633

图91 画鹰 635

图92 牧马图 636

六 意象级差及生命直觉 643

图93 雨?红蕖冉冉香 647

图94 成都杜甫草堂之杜甫雕像 648

第四章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 655

一 透视沉郁顿挫背后的诗学原理 655

图95 饮中八仙图 658

一 情感动力的复合形态 665

图96 杜甫诗意图 669

图97 江边一树垂垂发 674

三 充溢着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潜在意义空间 676

图98 阁夜诗意图 685

四 遣兴诗的抒情体制 687

五 作为共振渊源的心理悲剧体验 696

图99 李杜论文图 701

图100 楷书蜀相 702

图101 昭君和番 707

图102 杜甫像 708

第五章 杜诗结构学 711

一 律诗体制的经典化 711

二 硬结构与软结构的内外含蕴 717

图103 登兖州城楼 723

图104 望岳 724

三 排律结构的犯规与新创 727

四 组诗结构的分合效应 736

图105 前出塞 741

图106 草书杜诗 742

五 多声部交鸣曲式的组诗结构 747

图107 巫山巫峡气萧森 749

图108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750

图109 行收秋兴诗 757

图110 杜甫 758

六 诗体并行与健笔纵横 762

第六章 杜诗的语句方式 774

一 诗眼考察 774

图111 杜陵诗意 779

图112 书杜诗 780

二 虚词的活性 783

图113 杜甫诗意 791

图114 曲江之二 792

三 色彩的灵魂 793

四 叠字的快感 799

图115 江畔独步寻花 803

图116 江村 805

图117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806

五 俗语的雅化 809

六 词序的魔术 816

图118 春宿左省 822

七 句式超常与生命体验 824

图119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27

图12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828

余论:诗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建设 834

图121 李太白文集 835

图122 杜诗详注 836

图123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837

图124 高咏楼 838

图125 书杜甫登岳阳楼诗 845

图126 岳阳楼 846

图127 座落在日本京都郊野的“诗仙堂” 849

图128 “诗仙堂”匾额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