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1950年以来的中国民族学史的若干问题 1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若干思索 1
第二节 分期与发展阶段 11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其评论 17
第二章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民族学的期待 27
第一节 政权更替后学者们的热情 27
第二节 思想改造和观点更新 36
第三节 土地改革与农牧区调查 46
第四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访问团中的民族学家 50
第三章 苏联模式与学术转型 57
第一节 院系调整后民族学家的新归宿 57
第二节 民族学、人类学的分离与学术转型 68
第三节 民族学专业研究的恢复 78
第四节 民族学的历史科学定位 88
第五节 苏联专家和苏联民族学的影响 94
第四章 中国各民族身份的认定 106
第一节 民族识别的初衷 106
第二节 关于识别原则的认识 112
第三节 识别的复杂性与最初成果 118
第五章 台湾原住民研究的推进 130
第一节 民族学机构的重组 130
第二节 田野考察和重要研究成果 139
第三节 研究取向和主要范式 146
第六章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展开 154
第一节 任务的提出 154
第二节 调查的设计与筹备 162
第三节 第一阶段调查的开展 169
第七章 “反右”斗争和“大跃进”中的中国民族学 175
第一节 民族学家在“反右”斗争中的命运 175
第二节 “拔白旗”及批判“资产阶级民族学” 185
第三节 “大跃进”和“民族问题三套丛书” 193
第四节 社会历史调查的完结 203
第八章 中国民族学的波折 216
第一节 民族研究取代民族学 216
第二节 关于民族的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221
第三节 辛勤工作的民族学家 225
第九章 政治大冲击与民族学的境遇 23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批判和斗争 239
第二节 干校生活与彻底改造 245
第三节 编译资料与民族研究的逐步恢复 252
第十章 台湾民族学研究的转折 266
第一节 范式转换与取向的转移 266
第二节 汉人社会研究 280
第三节 科际整合研究 287
第四节 关于学术本土化的讨论 303
第十一章 民族学在祖国大陆的再生 312
第一节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的成立 312
第二节 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319
第三节 民族学和人类学机构的重建 330
第四节 原有成果的整理与出版 340
第十二章 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的开展 353
第一节 新时期的民族学田野工作 353
第二节 应用研究及其走向 364
第三节 汉族社区研究的开展 376
第四节 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385
第十三章 新模式的引进与转换 401
第一节 学科理论的重新研讨 401
第二节 祖国各地学术界互动的加强 408
第三节 对外交流的广泛开展 414
第四节 新的研究队伍的出现 430
第五节 建立多元研究中心的努力 440
第一节 困境与难题 447
第十四章 中国民族学的问题与前景 447
第二节 中国民族学的特点 456
第三节 民族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再认识 461
第四节 对未来发展的前瞻 474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483
附录二 主要参考期刊目录 511
附录三 20世纪后半期中国民族学家学术简历 514
附录四 中国民族学大事记(1950—1997年) 538
附录五 索引 563
后记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