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化学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之彦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230695X
  • 页数:7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各系统、器官和生化基础理论、包括血液生化、免疫生化、胃肠道生化、肝脏生化、肌组织生化、结缔组织生化、肾脏生化以及激素、维生素、无机质、钙磷和酸碱平衡等内容。

第十一章 血液生化 1

Ⅰ.血浆生化 1

第一节 血浆的生理功能和成分 1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3

一、清蛋白 5

二、α-球蛋白 5

四、γ-球蛋白 6

一、凝血因子 7

第三节 血液的凝固 7

三、β-球蛋白 7

二、血液凝固的两条途径 8

(一)外在的途径 8

(二)内在的途径 9

三、凝血因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2

(一)Ⅶ因子 12

(二)组织因子 13

(三)凝血作用的接触体系 14

(四)Ⅸ因子 15

(五)Ⅹ因子 17

(六)Ⅷ因子复合体 18

(七)Ⅴ因子 19

(八)凝血酶原 19

(九)纤维蛋白原 23

(十)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因子) 24

(十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28

一、化学组成 32

第一节 红细胞生化 32

Ⅱ.血细胞生化 32

二、血红蛋白(Hb) 35

(一)Hb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35

(二)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Hb 47

(三)Hb的生物合成 48

三、成熟红细胞的代谢 52

(一)能量代谢概念 52

(二)糖酵解--红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53

(四)谷胱甘肽代谢 54

(三)磷酸己糖旁路代谢 54

(五)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 57

(六)血红蛋白的糖基化及其临床意义 58

四、未成熟红细胞的代谢 59

(一)核糖代谢 59

(二)血红蛋白合成代谢(见二、(三)) 59

(三)网织红细胞的糖代谢 60

五、红细胞膜 60

(一)化学组成 60

(二)脂类代谢 61

(三)通透性 61

(四)膜与ATP 62

(五)血型物质 63

六、促红细胞生成素 63

(一)化学组成 63

(二)作用机制 64

一、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功能和化学组成概述 65

第二节 血小板生化 65

(一)外周区 65

(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65

(五)合成的部位 65

(三)血浆中含量及其代谢 65

(二)溶胶--凝胶区 67

(三)中央区 67

二、代谢 68

(一)糖代谢及其调节 70

(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73

(三)脂类代谢 73

(四)前列腺素代谢 73

三、功能 76

(一)能代谢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76

(二)粘附 78

(三)聚焦 79

(四)释放 81

(五)收缩 82

(七)止血(包括血小板因子) 83

(六)贮存、运输 83

四、血不板膜 87

(一)膜电荷 87

(二)膜糖蛋白 88

(三)腺苷酸环化酶 90

五、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92

(一)血小板的发生过程 92

(二)血小板生成的调节及其机制 92

(五)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 93

(六)血小板生成素产生的调节 93

(三)血小板生成素的理化性质 93

(四)血小板生成素的产生部位 93

第三节 白细胞生化 94

一、粒细胞 94

(一)粒细胞的化学组成 94

(二)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与代谢和功能间的关系 97

(三)粒细胞的代谢 97

(四)粒细胞的功能 99

二、单核细胞 102

(一)单核细胞的重要生化成分及其代谢 102

三、吞噬细胞的生成作用 103

四、淋巴细胞 104

(一)化学组成和代谢 104

(二)功能 106

(三)淋巴细胞膜 107

第一节 抗原 110

第十二章 免疫生化 110

一、免疫原性的分子特征 112

(一)分子大小 112

(二)分子成分 113

(三)分子结构 113

二、增强免疫原性 113

(一)碳二亚胺法 113

(二)混合酸酐法 114

(一)沉淀法 115

(二)抑止沉淀法 115

三、结合特异性(专一性)与抗原决定簇 115

四、各种抗原 116

(一)蛋白质抗原 116

(二)多糖抗原 117

(三)细胞表面抗原 117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119

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119

二、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121

(四)同种异体变异 122

(五)独特型 122

(一)类与亚类 122

(三)亚群 122

(二)型和亚型 122

三、免疫球蛋白的一级结构 123

附:单克隆抗体与杂交瘤 125

四、抗体的空间结构 125

五、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与代谢 1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组成 125

(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分解 1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129

一、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的性质--结合键 130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热力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131

(一)抗体亲和力概念 131

(二)亲和常数的测定和亲和方程式 132

(三)其他测定方法 134

(四)抗体亲和常数的意义 134

第四节 补体 136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际意义 136

一、补体组分的结构和一般性能 138

二、补体的激活 140

(一)第一途径 141

(二)第二途径 142

(三)巩膜复合体装配的共同途径 143

三、补体激活的调控 143

第五节 淋巴因子 144

一、作用于巨噬细胞的淋巴因子 145

二、作用于多形核白细胞的淋巴因子 145

(一)转移因子 146

三、作用于淋巴细胞的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 146

(二)免疫应答和可溶性因子 147

(三)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F) 147

(四)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48

四、影响其他细胞的淋巴因子 149

(一)淋巴毒素(LT) 149

(二)免疫干扰素 149

(一)抗原 150

一、引起活化的物质--活化剂 150

第六节 淋巴细胞活化 150

(二)异体细胞 151

(三)植物及细菌来源的促有丝分裂原 151

(四)抗血清 151

(五)其他 152

二、活化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152

(一)RNA代谢 153

(二)多胺代谢 154

(三)蛋白质代谢 155

(四)DNA代谢 156

(五)能量代谢 156

三、活化的机制 157

(一)活化剂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 157

(二)膜的变化 158

第十三章 激素 163

第一节 概论 163

一、激素的来源及化学本质 163

二、激素的测定及在体液中的含量 164

三、激素分泌的周期规律性 166

四、内分泌腺功能异常 167

第二节 下丘脑激素 167

一、下丘脑的解剖结构 168

二、下丘脑激素的化学 168

三、下丘脑激素的某些共同特点 171

四、几种重要的下丘脑激素 172

(一)TRH 172

(二)LRH 173

(三)GBIH 174

第三节 垂体的激素 176

一、垂体的解剖组织学 176

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78

(一)生长素 178

(二)催乳素 184

(三)腺垂体分泌的糖蛋白激素 186

(四)腺垂体分泌的肽类激素 189

三、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 192

(一)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化学 193

(二)加压素和催产素的代谢 194

(三)加压素和催产素的生理作用 195

(四)加压素和催产素分泌的调节 196

第四节 甲状腺激素 196

一、甲状腺的组织学 196

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 197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及分泌 198

四、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与降解 201

五、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03

(二)促进蛋白质诱导合成,导致组织分化 204

(一)调节基础代谢率,促进氧消耗及热的产生 204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05

(三)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 205

(五)对各种物质代谢的作用 206

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07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反馈调节 207

(二)影响甲状腺分泌功能的一些因素 208

七、甲状腺分泌机能障碍 209

八、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211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化学及生物合成 212

第五节 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 212

一、甲状旁腺激素 212

(二)血浆甲状旁腺素的组成、含量及代谢 214

(三)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14

二、降钙素 214

(一)降钙素的化学 214

一、胰岛的组织学 215

第六节 胰岛的激素 215

(三)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215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215

二、胰岛素 216

(一)胰岛素的化学 216

(二)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 218

(三)胰岛素的转运和降解 221

(四)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 222

(五)胰岛素受体 223

(六)肥胖与胰岛素的关系 225

(一)胰高糖素的化学 226

(七)胰岛素缺乏与糖尿病的关系 226

三、胰高糖素 226

(二)胰高糖素的生物合成、分泌及降解 227

(三)影响胰高糖素分泌的因素 228

(四)胰高糖素对代谢的作用 229

四、胰多肽 230

(一)胰多肽的化学 231

(四)影响胰多肽释放的因素 232

(三)胰多肽的生理作用 232

(二)胰多肽在血浆中的含量 232

五、胰岛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233

第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233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化学 234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合成 234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运输与代谢 236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237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 24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 240

一、肾上腺皮质组织学 240

第八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 240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命名 242

(三)人工合成的非天然激素 242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 243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输、灭活和排泄 249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252

(一)糖皮质激素 252

(二)盐皮质激素 254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255

七、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 258

八、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 259

第九节 性激素 260

一、雄性激素 260

(一)雄性激素的化学及血中含量 260

(二)睾丸酮的生物合成 260

(四)睾丸酮的生理作用 262

(三)睾丸酮的运输和降解 262

(五)睾丸功能的调节 264

二、雌性激素 264

(一)雌性激素的化学 264

(二)雌二醇及孕酮的生物合成 265

(三)雌性激素的分泌及血中含量 265

(四)雌性激素的代谢和排泄 267

(五)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268

(六)卵巢分泌功能的调节 270

(八)胎盘激素 271

(七)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 271

第十节 松果体激素 274

一、褪黑素的合成 274

二、松果体激素合成的昼夜规律 276

三、影响松果体激素分泌的因素 277

四、褪黑素的生理作用 277

第十一节 胸腺激素 278

一、胸腺激素的化学 279

二、胸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80

三、胸腺与其他内分泌腺的关系 282

第四章 维生素 283

第一节 总论 283

一、维生素的概念 283

二、维生素的发现简史 283

三、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 284

四、维生素学的发展与营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285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286

一、维生素A 286

(二)维生素A原或类胡萝卜素 287

(三)吸收、新合成和储存 288

(四)动员、运输和移交 290

(五)代谢物与排泄 292

(六)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294

二、维生素D 298

(一)名称、化学和性质 298

(二)吸收、运输、储存和排泄 300

(三)羟化代谢 301

(四)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05

三、维生素E 309

(一)种类、化学和性质 309

(五)营养 309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11

(三)生理功能 312

(四)动物维生素E缺乏症 316

(五)人类维生素E缺乏症 316

四、维生素K 317

(一)种类、化学和性质 317

(六)营养 317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18

(三)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318

(四)临床维生素K缺乏症 320

一、维生素B1 321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321

(一)化学和性质 321

(五)营养 321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22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23

三、维生素B2 325

(一)化学和性质 325

(四)营养 325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26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27

三、维生素PP 328

(一)化学和性质 328

(四)营养 328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29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30

四、维生素B6 331

(一)化学与性质 331

(四)营养 331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32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33

(一)化学和性质 335

五、泛酸 335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35

(四)营养 335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36

(一)化学和性质 338

六、生物素 338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38

(四)营养 338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39

七、叶酸 340

(一)化学和性质 340

(四)营养 340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 341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 342

八、维生素B12 344

(一)化学和性质 344

(四)营养 344

(二)吸收、运输和排泄 345

(三)生理功能及其B12缺乏症 347

九、维生素C 348

(一)化学和性质 348

(四)营养 348

(二)吸收、代谢及排泄 349

(三)生理功能 350

(四)人类抗坏血酸缺乏症 354

(五)营养 355

第一节 水 357

Ⅰ.概论 357

一、水的理化性质 357

第十五章 水和无机质代谢 357

(一)水是最好的溶媒,具有最大的溶解能力 358

(二)水对温度的稳定作用 359

(五)水的离解作用 360

(四)水的渗透作用 360

(六)水的粘度低 360

(三)水是热的良好导体 360

二、人体内水的分布、测定及生理功能 361

(一)人体内水的分布 361

(二)测定人体水分的原理及方法 362

三、对人体水分总量、分布的测定结果 363

(一)人体的水含量与年龄及性别有关 363

(三)水的生理功能 363

(二)人体的水含量受体脂含量的影响 364

四、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 365

(一)血浆内电解质的含量 365

(二)细胞间液的电解质含量 367

五、人体各部分体液的交流 368

(一)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流 368

(三)细胞内液的电解质含量 368

(二)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流 369

六、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水交换 370

(一)水分进入机体的途径 371

(二)水分从体内排出的途径 372

七、机体体液平衡的调节 373

(一)神经调节 373

(二)激素调节 374

第二节 钠 376

一、钠的含量与分布 376

二、钠的生理功能 377

三、钠的代谢 379

第三节 氯 380

一、氯的含量与分布 380

四、钠代谢的调节 380

二、氯的生理功能 381

三、氯的代谢 382

四、水、钠、氯的代谢紊乱 382

第四节 钾 384

一、含量和分布 384

二、钾在细胞内外的转运 385

三、钾的生理功能 388

四、钾代谢 389

五、钾代谢紊乱 393

第五节 镁 395

一、镁的含量和分布 395

二、镁的生理功能 396

三、镁的代谢 396

四、激素对镁代谢的调节作用 397

一、铁的分类、含量、分布和功能 398

第六节 铁 398

二、铁的需要量和来源 398

Ⅱ.微量元素 398

三、铁的代谢 399

(一)铁的吸收、排泄和调节 399

(二)铁的运输、储存和利用 402

第七节 锌 405

一、锌的含量、分布和代谢 405

(三)铁代谢疾病 405

二、锌的生理功能 406

三、与锌有关的临床问题 407

第八节 铜 408

一、铜的含量、分布和代谢 408

二、铜的生理功能 408

三、与铜代谢有关的临床疾患 410

第九节 铬 410

第十节 锰 411

第十一节 硒 413

第十二节 钼 414

第十三节 氟 415

第十四节 其他微量元素 416

第十六章 钙与磷 417

第一节 钙磷在体内的分布与含量 417

一、钙磷在体内的分布 417

二、细胞外液中的钙磷水平 417

三、细胞内的钙磷水平 418

第二节 钙磷的每日需要量及其吸收和排泄 419

一、钙与磷的每日需要量 419

二、钙和磷的吸收 419

三、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 421

四、钙磷的排泄 421

第三节 钙磷的生理功能 421

(一)钙结合蛋白 422

一、细胞内的钙结合蛋白 422

(二)钙结合蛋白的修饰作用 425

(三)一些钙结合蛋白及其作用 426

二、细胞内的钙代谢与钙的功能 434

(一)细胞内的钙代谢 434

(二)钙在刺激-反应偶联中的作用 435

三、磷代谢与磷的生理功能 439

(一)磷的运输 439

(二)磷的生理功能 441

第四节 成骨作用 442

一、骨与齿的组成 442

(一)骨的细胞成分 442

(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443

(三)骨基质的无机成分 444

二、成骨作用 444

第五节 钙、磷代谢的调节 445

一、维生素D 445

三、骨的改建 445

(一)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446

二、甲状旁腺素 448

(三)维生素D对肾脏的作用 448

(一)甲状旁腺素对骨组织的作用 448

(二)维生素D对骨组织的作用 448

(二)甲状旁腺素对肾脏的作用 449

(三)甲状旁腺素对肠粘膜细胞的作用 449

三、降钙素与退钙素 450

(一)降钙素的作用 450

(四)甲状旁腺素的作用机理 450

(五)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 450

(二)降钙素的调节和影响降钙素分泌的因素 451

四、其他激素对钙、磷代谢的作用 452

五、钙磷代谢障碍 452

(一)钙磷平衡的障碍 452

(二)成骨作用的障碍 453

(二)易化扩散 455

第十七章 胃肠道生化 455

第一节 胃肠道膜的物质运转 455

一、非电解质转运 455

(一)简单扩散 455

(三)随钠共转运 456

二、离子转运(电解质转运) 457

三、越过肠上皮细胞膜的转运 458

四、物质转运的分子机理 459

第二节 消化液 460

一、唾液 460

(一)唾液的分泌 460

(二)唾液的组份 461

(三)唾液的生理功能 461

(四)唾液分泌的调节 461

二、胃液 461

(一)胃液的分泌 461

(二)胃液的组份与生理功能 461

(二)胰液中的消化酶 463

(一)胰液的组份 463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463

三、胰液 463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464

四、胆汁 465

五、小肠液 465

(一)小肠液的分泌 465

(二)小肠液的组份及其消化酶 465

(一)大肠液的分泌 466

一、胃肠道激素的发展简介 466

(二)大肠液的组份及其功能 466

第三节 胃肠道激素总论 466

六、大肠液 466

(三)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466

二、GIH的概念和分类 467

(一)GIH的概念 467

(二)GIH的分类 467

三、GIH的分泌细胞 469

(一)APUD细胞的概念和来源 469

(二)GEP系内分泌细胞的分类 469

(三)GEP系内分泌细胞的分型及分泌产物的出胞作用 470

四、某些GIH在胃肠道内的分布 471

五、GIH的一级结构 471

(一)GIH一级结构的某些特点 471

(一)化学结构 474

第四节 胃肠道激素各论 474

一、促胃泌素 474

(二)GIH分子结构的多形性 474

(二)分布 475

(三)释放与抑制的因素 475

(四)代谢 476

(五)生理作用 476

(六)临床意义 476

二、肠促胰泌素 476

(一)化学结构 476

(三)释放 477

(四)代谢 477

(二)分布 477

(五)生理作用 478

(六)临床意义 478

三、缩胆囊素 478

(一)化学结构 478

(二)分布 479

(三)释放 479

(四)代谢 479

(五)生理作用 479

(六)临床意义 480

四、肠抑胃多肽 480

(一)化学结构 480

(二)分布与释放 480

(五)“肠胰岛轴”与促胰岛素分泌素 481

(四)生理作用 481

(三)代谢 481

五、血管活性肠肽 482

(一)化学结构 482

(二)分布 482

(三)生理作用 482

(四)临床意义 483

六、胃动素 483

(一)化学结构 483

(二)分布与释放 483

(三)生理作用 483

(三)人胰多肽(HPP)的血浆基础水平 484

八、胃高血糖素和肠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 484

(四)生理作用 484

(一)化学结构 484

(二)分泌PP的细胞 484

七、胰多肽 484

(一)胰高血糖素的抗原性部位 485

(二)胃高血糖素 485

(三)肠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 485

(一)名称和分类 486

(四)临床意义 486

九、P物质 486

(一)化学结构 486

(二)分布 486

(三)生理作用 486

(二)分布 487

(三)生理作用 487

(一)化学结构 487

十、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487

十一、脑啡肽 488

(一)化学结构 488

(二)分布 488

(三)生理作用 488

十二、神经降压肽 489

(一)化学结构 489

(二)分布 489

(三)生理作用 489

第十八章 肝脏生化 490

第一节 肝脏的主要化学成分 490

一、蛋白质 491

二、脂类 492

三、糖元 492

四、维生素 492

五、无机盐 493

第二节 肝脏结构的近代概念及其血循环的特点 493

一、肝脏结构的近代概念 493

二、肝脏血循环的特点 495

第三节 肝细胞内酶的分布及各亚细胞结构的主要生化功能 496

一、细胞膜 496

二、线粒体 496

三、内质网 497

四、高尔基复合体 497

六、微体 498

七、细胞质 498

五、溶粒体 498

八、细胞核 499

第四节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梯度差异 499

一、形态结构的梯度差异 499

二、糖代谢的梯度差异 499

三、脂类代谢的梯度差异 500

四、蛋白质代谢的梯度差异 500

五、药物代谢的梯度差异 500

第五节 肝脏在机体代谢中的中心地位 501

一、肝脏组织本身的代谢特点 501

二、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502

三、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502

四、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503

第六节 肝脏与激素、维生素、无机盐代谢 506

五、肝脏在合成重要非蛋白含氮物中的作用 506

一、肝脏与维生素代谢 507

二、肝脏与激素代谢 507

三、肝脏与无机盐代谢 508

第七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508

一、生物转化作用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酶系 509

(一)第一相反应 509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519

二、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524

(一)抑制作用 524

(二)诱导作用 524

(三)种属和个体差异 526

(四)年龄 526

(六)营养 527

第八节 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527

(五)性别和激素 527

一、胆汁的组成 528

二、胆汁酸的代谢 528

(一)胆汁酸的生成合成 529

(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33

三、胆红素及其代谢 540

四、胆汁的生成与排泌 541

第十九章 肌组织的生化 544

第一节 肌组织的微细结构与化学组成 544

一、肌组织的微细结构 544

二、肌肉的化学组成 547

一、肌纤蛋白 549

第二节 肌组织的收缩蛋白及其特性 549

二、肌动蛋白 551

三、原肌纤蛋白 552

四、肌原蛋白 553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机理 556

一、张力性调节 557

二、时相性调节 557

第四节 肌蛋白质磷酸化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558

一、肌纤蛋白轻链的磷酸化 559

二、肌原蛋白的磷酸化 561

三、原肌纤蛋白的磷酸化 562

第五节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界面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62

第六节 肌组织的代谢 564

第七节 心肌代谢的特点 568

一、底物利用的反馈调节 569

第八节 平滑肌收缩的特点 570

二、组织CoA和肉碱水平的调节 570

一、强直性张力 572

二、非强直性张力 573

三、不依赖Ca2+的被动性收缩 573

四、关于平滑肌位相性收缩 573

第二十章 神经生化 574

Ⅰ.神经生化总论 574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化学组成 574

一、概述 574

(三)脂类 575

二、髓鞘 575

(四)无机盐类 575

(二)蛋白质 575

(一)水分 575

(一)髓鞘脂类 576

(二)髓鞘蛋白质 578

(三)髓鞘组分变化 579

三、神经微管和神经细丝 580

四、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独有的蛋白质 580

五、神经生长因素 581

第二节 脑代谢特点 581

一、糖代谢和能代谢 581

二、脂类代谢 583

(一)脂酸类 583

(二)胆固醇 583

(四)脑苷脂和脑硫脂 584

(三)磷脂 584

(五)神经节苷脂 585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 585

(一)游离氨基酸代谢池 585

(二)氨基酸转运系统 587

(三)脑中NH3的产生 590

(四)脑蛋白合成 590

四、核酸代谢 591

Ⅱ.神经递质生化 593

第一节 乙酰胆碱 593

第二节 儿茶酚胺 594

一、5-羟色胺 596

第三节 其他生物胺 596

二、组胺 597

第四节 氨基酸类 598

一、γ-氨基丁酸 598

二、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599

三、甘氨酸 599

第五节 腺苷及其核苷酸 599

第六节 神经肽 600

一、脑啡肽 600

二、鸦片黑素皮质素原及其相关肽类 602

三、后叶加压素 605

四、P-物质 606

五、缩胆囊肽 606

第一节 概述 607

第二十一章 结缔组织生化 607

第二节 胶原 608

一、组成 608

二、结构 608

(一)电镜下胶原的形态结构 608

(二)原胶原的化学结构 609

(三)前胶原的化学结构 611

三、分型 612

四、生理功能 613

五、生物合成 613

(一)前α链的转录 613

(二)前α链的翻译 614

(三)翻译后修饰和装配 614

(四)前胶原移位和分泌 616

(五)细胞外的加工过程 617

六、分解代谢 620

七、遗传性胶原病和纤维化 622

(一)遗传性胶原病 622

(二)纤维化 624

第三节 弹性蛋白 625

一、组成和结构 625

二、代谢 627

(一)生物合成 627

(二)分解代谢 628

三、弹性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肺气肿 629

(一)弹性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629

(二)弹性蛋白与肺气肿 629

第四节 蛋白聚糖 630

(一)糖胺聚糖 631

一、化学结构 631

(二)蛋白聚糖 635

二、生理功能 639

(一)凝胶体系 639

(二)与胶原分子结合 639

(三)吸引、结合无机阳离子 639

(四)与脂蛋白作用 640

(五)与抗凝血酶作用 640

(六)分布于细胞表面的作用 640

(一)核心蛋白的合成 641

(二)寡聚糖连桥和多糖链的合成 641

三、生物合成 641

四、分解代谢 645

五、遗传性粘多糖病 647

第二十二章 肾脏生化 649

第一节 肾脏的代谢特点 649

第二节 肾脏在蛋白质、肽代谢中的作用 651

一、蛋白质、多肽在肾内的代谢 651

(一)肾小球滤过 651

(二)肾小管回吸收 652

(三)蛋白质在肾内的分解 652

二、小分子肽在肾内的代谢 652

三、肾脏处理蛋白质、肽的意义 653

第三节 肾内氨基酸代谢 653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途径 654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 654

(二)酸中毒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 655

二、丙氨酸代谢 656

三、丝氨酸代谢 656

四、肾内氨基酸代谢的意义 656

第四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656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 657

(一)肾素底物 657

(二)肾素 658

(三)血管紧张素Ⅰ转变酶 661

(四)血管紧张素酶 662

(五)血管紧张素类 662

(一)心血管作用 663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体系的生理作用 663

(二)植物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 664

(三)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664

三、肾脏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665

(一)肾脏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证实 665

(二)肾脏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666

四、脑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669

(一)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分 669

(二)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670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调节 673

(一)血管感受器 673

(二)致密斑感受器 673

(三)交感神经 674

一、激肽释放酶系统 675

第五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675

(四)其他液递因子 675

二、肾激肽释放酶系统 676

三、肾激肽释放酶系统的生理作用 678

第六节 前列腺素类 678

一、肾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678

二、前列腺素的代谢 681

三、前列腺素的作用 683

(一)对肾血流量的作用 683

(二)钠的排泄 683

(三)对水代谢的作用 684

四、肾激肽释放酶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前列腺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685

二、促红素的生成 687

(一)生成部位 687

一、促红素的纯化和化学组成 687

第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687

(二)肾内促红素的形成 688

(三)促红素生成的调节 688

三、促红素作用的部位和机制 688

第二十三章 酸碱平衡 690

第一节 体内酸碱的来源 690

一、酸性物质 690

二、碱性物质 69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691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 692

(一)体液中的缓冲体系 692

(二)缓冲体系的缓冲机理 692

二、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695

三、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696

(一)碳酸氢钠的重吸收 697

(二)碳酸氢钠的再生成 698

(三)影响肾小管排泌氢离子的因素 701

四、体细胞及骨组织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703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指标 705

一、pH值 705

二、二氧化碳分压(Poo1) 705

三、血浆CO2结合为(CO2-CP) 706

四、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706

五、二氧化碳总量 706

六、缓冲碱 707

七、碱多余和碱缺失 708

八、负离子差额 709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709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709

二、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710

(一)代谢性酸中毒 710

(二)代谢性碱中毒 712

(三)呼吸性酸中毒 714

(四)呼吸性碱中毒 716

三、复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717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18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720

(三)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20

(四)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