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代肿瘤学基础 3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概论 3
一、基因生物学 3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概论 3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 9
三、基因产物检测 13
四、DNA的分子克隆 16
五、cDNA文库 19
六、基因定位图和候选位点的鉴定 20
七、人类基因组项目 23
八、动物模型系统 25
九、治疗的新策略 29
十、术语汇编 31
第二章 信号传导概论 37
第二章 信号传导概论 37
一、GTP结合蛋白家族 38
二、蛋白之间相互作用 41
三、细胞浆蛋白激酶和磷酸酶 42
四、第二信使 44
五、核受体超家族 45
六、结论 46
第三章 免疫学概论 49
第三章 免疫学概论 49
一、T细胞和细胞免疫 50
二、抗原递呈 50
三、专业性抗原递呈细胞 56
四、T细胞抗原识别 57
五、T细胞的成熟 60
六、成熟T细胞的活化 62
七、周围T细胞耐受 64
八、成熟T细胞的各种状态 65
九、成熟T细胞的功能 66
十、细胞毒效应细胞的作用机制 68
十一、B细胞和体液免疫 71
十二、总结 75
第四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癌基因 83
第二部分 肿瘤学原理 83
第四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癌基因 83
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鉴定 83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功能 93
第五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109
第五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109
一、染色体重排的遗传学后果 109
二、染色体术语 111
三、髓性白血病 112
四、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116
五、实体瘤 119
第六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细胞周期 127
第六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细胞周期 127
一、细胞周期调控 127
二、细胞周期在肿瘤中的含义 136
第七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浸润和转移 142
第七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浸润和转移 142
一、肿瘤转移的发病机制 142
二、肿瘤的初始生长和血管形成 143
三、肿瘤细胞的浸润 145
四、淋巴转移 146
七、肿瘤细胞的滞留、粘附和穿出脉管 147
六、一氧化氮和血源性转移 147
五、血源性转移 147
九、转移肿瘤细胞的蛰伏 148
八、转移肿瘤细胞的生长 148
十、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 149
十一、肿瘤转移的异质性 149
十二、转移肿瘤细胞的遗传学和表型不稳定性 150
十四、器官环境对肿瘤转移的调节 151
十三、肿瘤转移的克隆性起源 151
十六、转移肿瘤细胞浸润表型的器官特异性调节 152
十五、器官微环境对血管形成的调节 152
十八、器官微环境对转移瘤化疗反应的调节 153
十七、宿主免疫力和肿瘤转移 153
二十、结论 154
十九、个体肿瘤患者转移潜势的预测 154
第八章 肿瘤病因学:病毒 161
第一节 RNA病毒 161
第八章 肿瘤病因学:病毒 161
一、逆转录病毒遗传学:选择性介入细胞生长调控 162
二、肿瘤发病机制 164
三、HIV相关性肿瘤 172
四、人类逆转录病毒:既往史 173
第二节 DNA病毒 177
一、肝DNA病毒和肝细胞癌 178
二、乳头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181
三、EB病毒 188
四、病毒与Kaposi肉瘤 191
第九章 肿瘤病因学:化学因素 197
一、化学致癌物的性质:化学和代谢 197
第九章 肿瘤病因学:化学因素 197
二、动物模型系统和肿瘤多阶段发病机制 199
三、化学致癌物的防护:DNA修复、抑癌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 202
五、人类化学致癌物的确定和人群危险度评估 203
四、实验模型中对化学性致癌作用的遗传学易感性 203
六、分子流行病学:暴露评估、体内剂量检测和宿主易感因素 205
七、人类肿瘤突变谱 210
八、黄曲霉毒素和肝癌:从实验室到预防的肿瘤研究范例 211
第十章 肿瘤病因学:物理因素 216
一、电离辐射 216
第十章 肿瘤病因学:物理因素 216
二、紫外线辐射致癌作用 222
三、石棉 225
四、电磁场 227
五、高温和火激红斑 228
第十一章 肿瘤病因学:激素因素 232
一、乳腺癌 232
第十一章 肿瘤病因学:激素因素 232
二、子宫内膜癌 236
三、卵巢癌 236
四、前列腺癌 237
五、青春期和青年人的生殖器肿瘤 239
七、甲状腺癌 240
六、宫颈癌 240
九、结论 241
八、骨肉瘤 241
第十二章 肿瘤的流行病学 244
第十二章 肿瘤的流行病学 244
一、人类肿瘤发病学:证据的性质 244
二、根据发病部位划分的肿瘤流行病学 249
三、肿瘤病因总结 264
第十三章 肿瘤处理原则:分子病理学 273
第十三章 肿瘤处理原则:分子病理学 273
一、免疫组织化学 274
二、DNA定量 276
三、分子遗传学诊断 277
四、肿瘤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 277
五、肿瘤诊断的分子标记 283
六、小突变 293
七、展望 295
第十四章 肿瘤治疗原理:肿瘤遗传学 300
第十四章 肿瘤治疗原理:肿瘤遗传学 300
一、肿瘤是一种遗传疾病 300
二、肿瘤易感性机制 301
三、肿瘤家族的临床特征 304
四、肿瘤高危多系统遗传综合征 305
五、非综合征的遗传性肿瘤 308
第十五章 肿瘤处理原则:外科肿瘤学 310
一、历史回顾 310
第十五章 肿瘤处理原则:外科肿瘤学 310
二、手术 311
三、外科的作用 317
第十六章 肿瘤处理原则:放射治疗 323
一、物理学概述 323
第十六章 肿瘤处理原则:放射治疗 323
二、生物学概述 330
三、肿瘤放射生物学 337
四、临床概述 342
第十七章 肿瘤处理原则:化学治疗 350
一、历史 350
第十七章 肿瘤处理原则:化学治疗 350
二、化学治疗在肿瘤初始治疗中的作用 351
三、化学治疗疗效评价的临床终点 352
四、联合化学治疗的原则 353
五、肿瘤生长生物学对化疗疗效的影响 354
六、细胞周期、耐药和p53抑癌基因途径 355
七、剂量强度的概念 359
八、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361
第十八章 肿瘤处理原则:生物治疗 366
一、肿瘤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366
二、免疫系统有关细胞 366
第十八章 肿瘤处理原则:生物治疗 366
三、引起细胞破坏的免疫效应机制 372
四、细胞因子 372
五、肿瘤抗原 377
六、免疫治疗 383
七、干扰素 385
八、白细胞介素-2和过继性免疫治疗 388
第十九章 肿瘤化学治疗药理学 397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397
第十九章 肿瘤化学治疗药理学 397
一、药代动力学 398
二、药效学 401
三、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资料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合理应用 402
四、结论 404
第二节 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开发 406
一、药物的发现 407
二、药物的开发 414
三、结论 416
一、抗雌激素药物 417
第三节 激素治疗 417
二、芳香酶抑制剂 421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423
四、抗雄激素药物 424
五、其他激素治疗 425
一、作用机制 428
第四节 抗肿瘤烷化剂 428
二、氮芥类药物 429
三、亚硝脲类药物 433
四、四氮烯类药物 435
五、氮丙啶类药物 436
六、未分类抗肿瘤烷化剂 437
七、抗肿瘤烷化剂耐药性的产生 438
第五节 顺铂及其类似物 442
一、铂类药物的化学及其类似物的开发 443
二、作用机制 446
三、耐药 447
四、临床药理学 450
五、药物毒性和活性的调节 453
一、甲氨蝶呤 458
第六节 抗代谢药物 458
二、新型抗叶酸药物 462
三、5-氟嘧啶类药物 463
四、阿糖胞苷 468
五、杂氮胞苷 471
六、双氟他滨 472
七、6-巯基嘌呤 474
八、羟基脲 475
第七节 影响拓扑异构酶的药物 479
一、DNA拓扑异构酶概述 479
二、拓扑异构酶药物的作用机制 480
二、长春碱类药物 495
一、微管 495
第八节 抗微管药物 495
三、紫杉类药物 500
四、雌二醇氮芥 506
五、新的天然抗微管剂 508
第九节 分化诱导药物 512
一、维甲类药物 512
七、细胞因子和其他蛋白类药物 516
六、细胞毒药物 516
五、环磷腺苷 516
四、丁酸盐和苯乙酸盐 516
三、极性—非极性化合物类药物 516
二、维生素D_3 516
八、分化诱导药物的联合应用 517
第十节 其他化学治疗药物 519
一、氟达拉滨 519
二、2-氯去氧腺苷 520
三、2′-去氧助间型霉素 521
四、高三尖杉酯碱 522
五、苏拉明 522
六、博莱霉素 524
七、L-门冬酰胺酶 525
第十一节 耐药的机制 528
一、抗肿瘤药物的作用 529
二、天然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的一般概念 529
三、天然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耐药性 531
四、多药耐药的非P-糖蛋白机制 535
五、药物作用和耐药与细胞周期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系 539
六、总结 539
第二十章 肿瘤临床试验 544
第一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分析 544
第二十章 肿瘤临床试验 544
二、Ⅱ期临床试验 545
一、Ⅰ期临床试验 545
三、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 550
四、Ⅲ期临床试验的分析 554
第二节 试验数据管理 561
一、研究设计原则 561
二、数据管理的方法学 562
三、多中心研究 565
四、结论 566
二、知情同意书和肿瘤患者 567
第三节 肿瘤临床试验中的伦理学问题 567
一、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规则:历史回顾 567
三、抗肿瘤观察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概述 569
四、Ⅰ期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问题 569
五、Ⅱ期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问题 571
六、Ⅲ期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问题 571
七、结论 573
第二十一章 肿瘤预防:烟草相关性肿瘤的预防 579
第三部分 肿瘤学实践 579
第二十一章 肿瘤预防:烟草相关性肿瘤的预防 579
一、肺癌 580
二、喉癌 581
三、口腔癌 582
四、其他肿瘤 582
五、“低危”香烟 583
六、吸烟与妇女 583
七、非自愿(被动)吸烟 584
八、唾口烟草 585
九、禁烟措施及成果 586
十二、鼓励戒烟的隐喻 587
十一、医生诊室中的禁烟策略 587
十、吸烟者的戒烟方法 587
十六、终止烟草消费的泛滥 588
十五、青少年戒烟方法 588
十四、为吸烟者着想在戒烟中的作用 588
十三、揭穿有关吸烟的流行神话 588
第二十二章 肿瘤预防:饮食和肿瘤减危 592
第二十二章 肿瘤预防:饮食和肿瘤减危 592
第一节 脂肪 592
一、脂肪和乳腺癌 593
二、脂肪与结肠癌 595
三、脂肪与前列腺癌 596
四、其他肿瘤 597
五、总结 597
第二节 饮食纤维 599
一、饮食纤维的来源和种类 600
二、饮食纤维和结直肠癌 601
三、饮食纤维和乳腺癌 603
四、饮食纤维和其他肿瘤 604
五、饮食纤维的公共卫生意义 605
第三节 微量营养素 606
一、流行病学 607
二、多阶段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形成 608
三、作用机制 609
四、药理学问题 609
五、临床试验 610
六、展望 611
第四节 饮食致癌物 613
二、真菌毒素 614
一、天然饮食致癌物 614
三、食物制作中产生的致癌物 615
四、天然饮食抗癌物 617
第二十三章 肿瘤预防:化学预防制剂 619
第一节 维甲类和类胡萝卜素类 619
一、历史回顾 619
第二十三章 肿瘤预防:化学预防制剂 619
二、维甲类的生物学和药理学 620
三、类胡萝卜素类的生物学和作用 621
四、临床试验 622
五、维甲类化学预防转化性和中间体终点研究 631
六、新型维甲类和类胡萝卜素类 632
七、结论 632
第二节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应用与肿瘤发生的危险度 635
一、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636
二、讨论 641
第二十四章 肿瘤预防:激素 644
第二十四章 肿瘤预防:激素 644
一、口服避孕药 644
二、激素替代治疗 647
三、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激活剂 648
四、他莫西芬(三苯氧胺) 649
五、前列腺癌的化学预防 651
第二十五章 肿瘤筛查 653
第二十五章 肿瘤筛查 653
一、肿瘤筛查的定义 653
二、筛查试验的评价 653
三、乳腺癌筛查 655
五、皮肤癌筛查 661
四、宫颈癌筛查 661
六、前列腺癌筛查 662
七、结直肠癌筛查 663
八、肿瘤筛查展望 665
一、期望与现实 668
第一节 概述 668
第二十六章 影像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668
第二十六章 影像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668
二、诊断性影像学的应用 670
三、准确度 675
第二节 计算机断层术(CT) 678
一、肝胆系统 678
二、胰腺 679
三、肾脏 681
四、肾上腺 681
五、小肠和结肠 683
六、食管和胃 684
七、肺和纵隔 686
九、脑和脊髓 688
八、肌肉骨骼 688
十、结论 688
一、基本原理 689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MRI) 689
二、临床应用 691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成像 697
一、仪器设备 698
二、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699
第五节 超声 703
一、超声技术 704
二、腹部肿瘤 704
三、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706
第六节 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 707
一、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技术 707
二、肿瘤组织解剖学之外的特征 710
三、按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制定治疗计划 713
四、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的预后意义 714
五、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判断治疗效果 714
六、发展前景 715
第七节 介入性放射学 716
一、诊断性介入技术 716
二、治疗性介入技术 719
第一节 内镜术 732
一、上消化道内镜术 732
第二十七章 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技术 732
第二十七章 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技术 732
二、乙状结肠镜术 735
三、结肠镜术 736
四、腹腔镜术 737
五、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738
六、小肠内镜术:肠道镜术 740
七、支气管镜术 740
八、纵隔镜术 743
九、前纵隔镜切开术 744
十、胸腔镜术 744
一、历史回顾 747
二、切除术前诊断性腹腔镜技术 747
第二节 腹腔镜切除术 747
三、胃癌腹腔镜切除术 748
四、结肠癌腹腔镜切除术 748
五、胰胆管肿瘤的腹腔镜治疗 751
六、淋巴结活检和淋巴结切除 753
七、脾腹腔镜切除术 754
八、肾上腺肿物腹腔镜切除术 755
九、胸腔镜切除术 755
第二十八章 血管通路和特殊给药技术 759
一、导管类型 759
第二十八章 血管通路和特殊给药技术 759
二、患者选择和术前准备 760
三、导管选择 760
四、插管技术 762
五、插管术后常规护理 763
六、导管阻塞和持续性回抽性阻塞 763
七、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63
八、导管相关性感染 765
九、给药系统 766
一、细胞遗传学改变 769
第二十九章 头颈部肿瘤 769
第一节 头颈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769
第二十九章 头颈部肿瘤 769
二、原癌基因 770
三、生长因子 770
四、抑癌基因 770
五、区段性癌化 772
六、分子流行病学 772
七、诊断 772
第二节 鼻腔、鼻窦、鼻咽、口腔和口咽肿瘤 775
一、解剖学 775
二、病理学 775
三、分期和筛查 777
四、治疗 780
五、鼻腔和副鼻窦肿瘤 796
六、鼻咽癌 800
七、口腔癌 807
八、口咽癌 816
第三节 喉和下咽肿瘤 834
一、喉癌 834
二、下咽癌 852
第四节 涎腺肿瘤 860
一、大涎腺肿瘤 860
二、小涎腺肿瘤 869
三、副神经节瘤 871
第三十章 肺癌 878
第一节 肺癌的分子生物学 878
第三十章 肺癌 878
一、主要癌基因 879
二、抑癌基因(隐性癌基因) 880
三、肺癌的其他遗传学改变 882
四、肺癌分子生物学发现潜在的临床应用 884
一、流行病学 887
第二节 非小细胞肺癌 887
二、病理学 892
三、临床特征 896
四、诊断和分期 898
五、隐性疾病 906
七、治疗 907
六、化学预防 907
第三节 小细胞肺癌 943
二、病理学 943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943
三、细胞生物学 945
四、临床特征 946
五、分期评估与预后因素 947
六、治疗 950
第三十一章 纵隔肿瘤 983
一、解剖学 983
第三十一章 纵隔肿瘤 983
二、发病率和病理学 983
三、诊断要点 986
四、胸腺肿瘤 988
五、生殖细胞肿瘤 994
六、间质肿瘤 996
七、神经源性肿瘤 997
第三十二章 胃肠道肿瘤 1003
第三十二章 胃肠道肿瘤 1003
第一节 胃肠道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1003
一、胃肠肿瘤 1003
二、结直肠癌 1003
三、结直肠癌等位基因分型 1004
四、结肠癌家族性倾向 1005
五、原癌基因活化和过度表达 1007
六、总结和肿瘤进展的含义 1008
七、其他胃肠恶性肿瘤 1009
九、早期诊断 1010
十一、新治疗方法 1010
十、预后标志 1010
八、临床含义 1010
一、易感条件 1013
第二节 食管癌 1013
二、食管罕见肿瘤 1014
三、解剖学 1015
五、淋巴引流 1016
四、血液供应 1016
六、临床表现 1018
七、诊断 1018
八、分期 1018
九、自然病程和扩散方式 1019
十、食管癌的治疗 1020
十一、食管腺癌 1030
十二、食管癌放射治疗 1033
十三、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 1038
十四、化学治疗 1040
十五、食管癌姑息治疗 1044
第三节 胃癌 1056
一、流行病学 1056
二、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057
三、解剖学要点 1058
四、病理学和肿瘤生物学 1059
五、临床表现 1063
六、局限性肿瘤的治疗 1066
七、辅助治疗 1071
八、晚期胃癌的治疗 1078
九、结论 1084
第四节 胰腺癌 1089
一、流行病学 1089
二、发病因素 1090
三、病理学和分子发病机制 1091
四、临床表现 1094
五、自然病程和治疗失败的原因 1094
六、临床和病理学(外科)分期 1096
七、治疗前诊断检查 1098
八、可切除肿瘤的治疗 1102
九、胆道和胃减压姑息治疗方法 1108
十、局部晚期肿瘤的治疗 1109
十一、转移和复发性肿瘤的治疗 1111
肝癌 1122
一、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122
第五节 肝胆系统肿瘤 1122
二、临床特征 1128
三、患者评估 1129
四、外科切除和肝移植的原则 1132
五、化学治疗 1137
六、患者治疗的实用准则 1140
七、放射治疗 1142
八、肝母细胞瘤 1143
胆系肿瘤 1150
一、胆囊癌 1151
二、胆管癌 1155
四、展望 1162
三、转移癌、肝门肿瘤和罕见肿瘤 1162
第六节 小肠肿瘤 1164
二、发病率 1164
三、病因学 1164
一、历史 1164
四、解剖学 1166
六、临床表现 1167
五、病理学 1167
七、诊断 1167
八、治疗 1168
第七节 结肠癌 1181
一、解剖 1182
二、流行病学 1183
三、病因学 1184
四、一级预防 1185
六、临床危险因素 1186
五、二级预防 1186
七、诊断 1189
八、筛查 1190
九、病理学 1191
十、结肠癌的扩散 1192
十一、分期和预后因素 1193
十二、结直肠癌前病变的治疗 1201
十三、可治愈结肠癌的治疗 1203
十四、特殊治疗问题 1207
十五、辅助治疗 1209
十六、晚期结肠癌的初始治疗 1220
十七、其他结直肠肿瘤 1229
第八节 直肠癌 1241
一、解剖学 1242
二、诊断 1242
三、可切除性直肠癌的治疗 1244
四、浸润性直肠癌非根治性治疗方法 1246
五、治疗效果 1248
六、可切除性直肠癌的单纯放射治疗 1251
七、辅助治疗和替代经腹切除的肛门括约肌保留手术 1251
八、可切除性直肠癌的辅助放射治疗 1255
九、根治性手术和辅助化疗与化放疗 1265
十、局部晚期肿瘤和不能切除肿瘤的治疗措施 1269
十一、可能治愈的直肠癌治疗后随访 1275
十二、复发性肿瘤的治疗 1276
第九节 肛门区肿瘤 1281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1281
二、解剖学 1283
三、病理学 1285
四、上皮性肿瘤 1286
五、肛管直肠黑素瘤 1296
六、腺癌 1297
七、未来方向 1297
第三十三章 生殖泌尿系统肿瘤 1301
第一节 生殖泌尿系统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1301
第三十三章 生殖泌尿系统肿瘤 1301
一、肾癌 1301
二、膀胱癌 1305
三、前列腺癌 1309
四、总结 1314
第二节 肾癌和输尿管癌 1318
一、肾癌 1318
二、转移性肾癌 1328
三、肾盂和输尿管转移癌的化学治疗 1337
第三节 膀胱癌 1346
一、流行病学 1346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347
三、病理学和自然病程 1348
四、分期 1349
五、发病机制 1351
六、治疗 1352
七、肌层浸润性肿瘤医疗标准的演变:综合治疗措施 1356
八、化学治疗 1358
九、化学治疗对浸润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1360
十、膀胱保留:单一治疗措施 1362
十一、膀胱保留:综合治疗措施 1363
十二、总结 1366
第四节 前列腺癌 1370
一、解剖学:区域性、功能性和病理性解剖学 1370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学 1373
三、生物学特征 1374
四、流行病学 1379
五、化学预防 1380
六、扩散方式与分期 1381
七、早期发现和筛查 1383
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386
九、临床局限性癌的危险度评价 1390
十、主要治疗 1395
十一、晚期肿瘤:转移性和局部区域性 1414
十二、复发性肿瘤 1419
十三、总结和未来方向 1425
第五节 尿道和阴茎肿瘤 1437
一、男性尿道癌 1437
二、女性尿道癌 1439
三、阴茎癌 1441
第三十四章 睾丸肿瘤 1446
第三十四章 睾丸肿瘤 1446
一、发病率 1447
二、流行病学 1447
三、初始表现和治疗 1447
四、组织学 1448
五、分期 1451
六、临床Ⅰ期肿瘤的治疗 1455
七、临床Ⅱ期肿瘤(低肿瘤负荷)的治疗 1458
八、临床Ⅱ期和Ⅲ期肿瘤(高肿瘤负荷)的治疗 1459
九、化学治疗后复发肿瘤的治疗 1464
十、治疗后遗症 1465
十二、其他睾丸肿瘤 1467
十一、不明组织来源的中线肿瘤 1467
第三十五章 妇科肿瘤 1473
第三十五章 妇科肿瘤 1473
第一节 妇科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1473
一、子宫内膜癌 1473
二、卵巢癌 1474
三、宫颈癌和外阴癌 1476
四、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 1478
第二节 宫颈癌、阴道癌和外阴癌 1479
一、宫颈癌 1479
二、阴道癌 1504
三、外阴癌 1510
第三节 子宫体肿瘤 1526
一、子宫内膜癌 1526
二、子宫肉瘤 1540
第四节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 1547
一、流行病学 1547
二、病理学和生物学 1547
三、临床诊断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548
四、绒毛膜癌 1548
第五节 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 1550
一、流行病学 1551
三、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1552
二、发病机制 1552
四、卵巢癌的筛查 1557
五、预后因素 1558
六、早期卵巢癌的治疗 1559
七、晚期卵巢癌的治疗 1563
八、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 1573
九、实验性治疗 1576
十、交界性肿瘤 1579
十一、卵巢外腹膜癌 1580
十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1581
十三、输卵管癌 1583
第三十六章 乳腺癌 1589
一、遗传学 1589
第一节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 1589
第三十六章 乳腺癌 1589
二、细胞调节的甾类和生长因子途径 1591
三、细胞周期和细胞死亡 1595
四、恶性演变的过程 1598
五、分子生物学在肿瘤预防、早期发现、预后和治疗反应中的意义 1601
一、乳腺癌危险因素 1607
第二节 乳腺恶性肿瘤 1607
二、高危患者的治疗 1610
三、乳腺癌的预防 1611
四、筛检 1612
五、可疑乳腺病变的活检技术 1613
六、原位癌 1614
七、临床评估与分期 1619
八、浸润性乳腺癌的局部治疗 1622
九、腋窝淋巴结的处理 1629
十、手术后放射治疗指征 1630
十一、乳房保留术后系统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先后次序 1631
十二、不配合放射治疗的乳房保留手术 1634
十三、局部复发 1636
十四、乳房重建术 1638
十五、特殊治疗问题 1639
十六、预后因素和预见性因素 1644
十七、辅助药物(系统)治疗 1646
十八、局部晚期和炎性乳腺癌的治疗 1655
十九、主要治疗后的随访 1658
二十、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1658
第三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 1674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1674
一、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遗传学 1674
第三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 1674
二、散发性甲状腺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1678
三、甲状旁腺肿瘤的遗传学异常 1680
四、肾上腺肿瘤的遗传学异常 1682
五、总结 1683
一、甲状腺包块 1686
第二节 甲状腺肿瘤 1686
二、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 1688
第三节 甲状旁腺肿瘤 1709
一、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 1709
二、病理学 1710
三、流行病学 1710
四、临床表现 1712
五、自然病程 1713
六、鉴别诊断 1713
七、治疗 1714
八、转归 1715
第四节 肾上腺肿瘤 1717
一、肾上腺皮质病理学 1717
二、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表现 1718
三、肾上腺皮质肿瘤的治疗 1724
四、异位性ACTH综合征 1728
五、嗜铬细胞瘤 1728
第五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 1737
一、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1738
二、胃泌素瘤的治疗 1747
三、胰岛素瘤 1751
四、少见胰腺内分泌肿瘤 1755
五、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1759
第六节 类癌肿瘤和类癌综合征 1768
一、病理学和肿瘤组织学 1768
二、临床特征 1772
三、类癌综合征和类癌肿瘤的诊断 1775
四、肿瘤定位 1776
五、预后 1778
六、类癌综合征的治疗 1779
七、类癌肿瘤的治疗 1781
第七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1789
一、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1789
二、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和ⅡA及ⅡB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1791
第三十八章 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 1796
第一节 肉瘤的分子生物学 1796
第三十八章 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 1796
一、肉瘤细胞遗传学分析:肿瘤特异性易位的特征 1797
二、癌基因:肉瘤的分子和免疫病理学分析 1798
三、抑癌基因:肉瘤的分子和免疫病理学分析 1799
四、肉瘤—肿瘤演变的研究模型 1801
第二节 软组织肉瘤 1803
一、发病率 1803
二、病因学:遗传学 1804
三、分布 1806
四、病理学分类 1806
五、特殊类型良性和恶性软组织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1813
六、平滑肌肿瘤 1815
七、临床表现 1819
八、鉴别诊断 1820
九、放射治疗 1829
十、辅助化学治疗 1833
十一、非肢体部位肉瘤治疗的特殊要点 1837
十二、主要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1841
十三、患者转归的预后因素 1841
十四、生活质量和功能转归 1842
十五、局部复发的治疗 1843
十六、晚期肿瘤的治疗 1843
十七、转移肿瘤的切除 1843
十八、系统治疗 1844
十九、晚期肿瘤的治疗建议 1853
一、骨肿瘤的分类和类型 1860
第三节 骨肉瘤 1860
二、放射影像学评估和诊断 1861
三、自然病程 1862
四、骨肿瘤分期 1865
五、手术前评估 1866
六、放射影像评估方法的选择 1868
七、活检的方法和时机 1868
八、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后重新分期 1868
九、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1871
十、肢体保留手术的原则和技术 1871
十一、截肢术 1876
十二、冷冻外科 1876
十三、骨肉瘤的化学治疗 1876
十四、动脉内化学治疗 1883
十五、骨肿瘤的放射治疗 1884
十六、良性骨肿瘤 1886
十七、恶性骨肿瘤 1889
一、流行病学 1927
第三十九章 良性和恶性间皮瘤 1927
第三十九章 良性和恶性间皮瘤 1927
二、恶性胸膜间皮瘤 1929
三、治疗 1933
四、恶性腹膜间皮瘤 1945
五、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 1946
六、心包恶性间皮瘤 1947
七、良性间皮瘤 1947
第四十章 皮肤癌 1953
第一节 皮肤痛的分子生物学 1953
一、皮肤致癌物 1953
第四十章 皮肤癌 1953
二、遗传学事件 1954
三、细胞学事件 1955
四、治疗学 1956
第二节 皮肤癌的处理 1958
一、流行病学 1959
二、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959
三、皮肤肿瘤的分类 1962
四、起源于表皮角质细胞的良性肿瘤 1962
五、表皮癌前肿瘤 1963
六、恶性表皮肿瘤 1970
七、肿瘤相关性遗传性皮肤病 1977
八、起源于表皮Merkel细胞的肿瘤 1979
九、起源于表皮郎罕细胞的肿瘤 1979
十、起源于皮肤附属器的肿瘤 1980
十一、毛囊肿瘤 1980
十二、皮脂腺肿瘤 1981
十三、大汗腺肿瘤 1982
十四、小汗腺肿瘤 1983
十六、淋巴网状肿瘤及相关疾病 1987
十七、皮肤转移肿瘤 1987
十八、诊断和治疗原则 1987
十五、起源于真皮的肿瘤 1987
十九、免疫治疗和实验性治疗方法 1999
一、黑素瘤发生和演变的模型 2008
第四十一章 恶性黑素瘤 2008
第一节 皮肤黑素瘤的分子生物学 2008
第四十一章 恶性黑素瘤 2008
二、遗传学不稳定性:黑素瘤分子演变的第一期 2010
三、失调节性增生:黑素瘤分子演变的第二期 2012
四、浸润潜能的发生:黑素瘤分子演变的第三期 2014
五、转移潜能的发生:黑素瘤分子演变的第四期 2016
六、结论 2017
第二节 皮肤黑素瘤 2020
一、临床特征 2021
二、黑素瘤发病机制的生物学与遗传学 2024
三、流行病学 2026
四、黑素瘤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发现筛查 2027
五、分期方法 2031
六、黑素瘤的预后特征 2031
七、原发性黑素瘤的治疗 2039
八、局部复发及其治疗 2040
九、黑素瘤的区域性转移 2041
十、转移中途黑素瘤的治疗 2043
十一、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 2044
十二、高危Ⅱ期和Ⅲ期复发性黑素瘤的辅助治疗 2050
十三、远处部位转移黑素瘤(AJCCⅣ期黑素瘤) 2055
第三节 眼内黑素瘤 2071
一、后葡萄膜黑素瘤 2071
二、脉络膜和睫状体大型黑素瘤 2081
三、脉络膜和睫状体中型黑素瘤 2082
四、侵及巩膜的黑素瘤 2083
五、转移性黑素瘤 2084
六、虹膜黑素瘤 2084
第四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2089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2089
一、弥散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2089
第四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2089
二、其他胶质瘤 2092
五、神经鞘(Schwann)细胞瘤 2095
六、其他肿瘤 2095
四、脑膜瘤 2095
三、髓母细胞瘤 2095
七、神经肿瘤综合征 2096
八、总结 2096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2098
一、发病率和分类 2098
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关的遗传学、分子学、环境、病毒及其他因素 2100
三、解剖学和临床要点 2101
四、神经学诊断性检查 2107
五、外科治疗 2111
六、放射治疗 2113
七、化学治疗 2117
八、大脑星形细胞瘤 2118
九、脑干胶质瘤 2127
十、小脑星形细胞瘤 2128
十一、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胶质瘤 2130
十二、少枝胶质细胞瘤 2131
十三、室管膜瘤 2133
十四、脑膜瘤 2135
十五、原始神经上皮肿瘤 2138
十六、髓母细胞瘤 2139
十七、松果体区肿瘤 2143
十八、垂体腺瘤 2146
十九、颅咽管瘤 2148
二十、小脑脑桥角神经鞘瘤 2149
二十一、颈静脉球肿瘤 2150
二十二、脊索瘤 2151
二十三、血管母细胞瘤和血管瘤 2152
二十四、脉络丛乳头状瘤和癌 2153
二十五、脊髓肿瘤 2154
第四十三章 儿童肿瘤 2164
第一节 儿童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2164
第四十三章 儿童肿瘤 2164
一、抑癌基因 2165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范例 2166
三、肾母细胞(Wilms)瘤 2167
四、神经纤维瘤病 2168
五、神经母细胞瘤和其他周围神经系统肿瘤 2168
六、横纹肌肉瘤 2169
七、儿童肿瘤相关遗传性综合征 2170
八、胚系突变的预测性检查与儿童肿瘤 2171
第二节 儿童实体瘤 2173
一、流行病学 2173
二、儿童肿瘤的治疗 2174
三、肾母细胞(Wilms)瘤 2175
四、神经母细胞瘤 2182
五、视网膜母细胞瘤 2186
六、横纹肌肉瘤 2190
七、尤文(Ewing)肉瘤和周围神经外胚层肿瘤 2196
八、原发性肝肿瘤 2199
九、生殖细胞肿瘤 2201
十、恶性性腺和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 2203
一、淋巴瘤遗传学损伤的一般机制 2214
第四十四章 淋巴瘤 2214
第一节 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 2214
第四十四章 淋巴瘤 2214
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2217
三、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2223
四、霍奇金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2224
五、淋巴瘤遗传学损伤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2224
第二节 儿童白血病和淋巴瘤 2227
一、白血病 2227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2236
三、霍奇金病 2240
第三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2246
一、流行病学 2246
二、病因学 2247
三、淋巴细胞分化的解剖学和生物学 2250
四、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 2257
五、分期方法 2277
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2281
一、病理生物学 2304
第四节 皮肤T细胞淋巴瘤 2304
二、流行病学 2305
四、临床表现 2305
三、病因学 2305
五、蕈样霉菌病患者的诊断措施 2306
六、患者评估 2309
七、治疗原则 2309
第五节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317
一、临床特点 2318
二、诊断检查 2319
三、病理学 2319
五、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 2320
四、治疗 2320
六、免疫功能损伤的患者 2324
第六节 霍奇金病 2327
一、历史 2327
二、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2328
三、病理学和生物学特征 2329
四、诊断和分期 2336
五、临床表现特征 2339
六、免疫学异常 2340
七、治疗 2341
八、HIV阳性患者的霍奇金病 2362
九、治疗并发症 2362
十、霍奇金病治疗的新药物及生物学 2362
第四十五章 白血病 2372
第四十五章 白血病 2372
第一节 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 2372
一、慢性髓性白血病 2372
二、急性髓性白血病 2374
三、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变化 2376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改变:白血病综合征的染色体异常 2376
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嵌合性转录调节蛋白 2376
六、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转录调节蛋白系列特异性表达方式 2377
七、染色体改变引起的白血病综合征 2378
九、总结 2379
八、染色体易位研究资料在白血病和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2379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2380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2380
二、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 2383
三、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分类 2383
四、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2389
五、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处理原则 2390
六、急性髓性白血病初诊患者的治疗 2392
七、急性髓性白血病复发患者的治疗 2396
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397
九、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2398
十、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特点 2399
十一、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患者的治疗 2400
十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和难治性患者的治疗 2401
十四、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移植 2402
十三、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2402
十六、粒细胞肉瘤、白血病皮肤浸润和其他髓外侵犯 2403
十七、急性白血病的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2403
十五、急性成熟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2403
十八、结论 2404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 2409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409
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2415
三、毛细胞白血病 2415
四、慢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2416
五、慢性髓性白血病 2417
六、总结 2427
第四节 浆细胞肿瘤 2432
一、历史 2434
二、发病率和死亡率 2435
三、发病机制 2435
四、病理学 2437
五、骨髓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 2441
六、治疗 2444
七、并发症和特殊的问题 2459
八、其他浆细胞肿瘤 2465
九、瞻望 2468
第五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477
一、发病率、病因和分类 2477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生物学 2478
三、诊断 2479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预后 2480
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殊类型 2481
六、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2481
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2481
八、造血生长因子 2482
九、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 2483
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异基因骨髓移植 2484
第四十六章 傍癌综合征 2486
一、肿瘤的内分泌表现 2486
第四十六章 傍癌综合征 2486
二、肿瘤的血液学表现 2493
三、肿瘤的胃肠道表现 2495
四、非肾癌的肾脏表现 2497
五、皮肤傍癌综合征 2498
六、肿瘤的神经系统表现 2503
七、傍癌综合征其他表现 2507
第四十七章 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 2513
第四十七章 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 2513
一、原发部位不明的分化不良性肿瘤 2513
二、原发部位不明的腺癌 2516
三、原发部位不明的鳞状细胞癌 2519
四、原发部位不明的分化不良癌 2520
五、原发部位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 2525
六、分化不良性肿瘤概要 2527
七、原发部位不明肿瘤的特殊问题 2528
八、总结 2530
一、卡波济(Kaposi)肉瘤 2533
第四十八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性恶性肿瘤 2533
第四十八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性恶性肿瘤 2533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2538
三、AIDS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547
四、霍奇金病 2548
五、宫颈癌 2549
第四十九章 肿瘤急症 2558
第四十九章 肿瘤急症 2558
第一节 上腔静脉综合征 2558
一、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2558
二、病因学和自然病程 2558
三、诊断步骤 2560
四、治疗 2561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2566
一、病理生理学 2566
二、临床表现 2568
三、诊断评估 2569
四、治疗 2569
五、结论 2574
第三节 代谢性急症 2576
一、高钙血症 2576
二、高尿酸血症 2583
三、肿瘤溶解综合征 2584
四、乳酸酸中毒 2584
五、低血糖症 2585
六、肾上腺衰竭 2586
二、确立诊断 2590
一、问题评估 2590
第四节 外科急症 2590
三、急症外科问题 2591
第五节 泌尿系统急症 2602
一、膀胱出血 2602
二、出血性膀胱炎 2602
三、放射治疗诱发性膀胱炎 2603
四、病毒性出血性膀胱炎 2603
五、尿路阻塞 2605
六、尿路感染 2609
七、阴茎异常勃起 2611
二、播散方式和分布 2614
第五十章 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2614
第五十章 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2614
第一节 转移性脑肿瘤 2614
一、发病率 2614
三、临床表现 2615
四、诊断 2616
五、抗惊厥药物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少见并发症 2616
六、治疗 2617
八、总结 2625
七、化学治疗 2625
第二节 转移性肺肿瘤 2627
二、病理生理学 2627
一、历史 2627
三、症状和体征 2628
四、病理学分布和表现 2628
五、放射影像学表现 2628
六、放射影像学检查 2630
七、放射影像学新技术 2630
八、创伤性诊断技术 2631
九、手术适应证 2631
十、手术前评估 2632
十一、预后因素 2632
十二、肺切除技术 2634
十三、外科术式 2635
十四、转移肿瘤再切除术 2636
十五、特殊组织类型肿瘤转移瘤的切除术 2636
十六、结论 2640
一、自然病程 2642
第三节 转移性肝肿瘤 2642
二、分期 2643
三、诊断 2643
四、切除治疗 2645
五、系统化学治疗 2648
六、肝动脉化学治疗 2648
七、其他肿瘤的区域性治疗 2655
八、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治疗 2656
九、化学栓塞治疗 2657
十、放射治疗 2658
十一、乙醇注射治疗 2659
十三、总结 2660
十二、冷冻外科 2660
二、诊断 2662
第四节 转移性骨肿瘤 2662
一、临床特征 2662
三、治疗目的 2664
四、转移肿瘤的放射影像学 2664
五、骨机械力学 2666
六、骨愈合 2666
七、骨折的治疗 2667
八、骨折内固定 2669
九、骨转移瘤的放射治疗 2669
十一、迫临性骨折:预防性固定 2672
十、双磷酸盐类药物 2672
十二、特殊解剖部位 2673
第五节 恶性胸腔和心包积液 2680
一、胸腔积液 2680
二、心包积液 2685
第六节 恶性腹水 2691
一、诊断和检查 2692
二、治疗 2694
一、成分输血 2701
第五十一章 肿瘤患者的骨髓功能异常 2701
第一节 输血治疗 2701
第五十一章 肿瘤患者的骨髓功能异常 2701
二、输血反应 2706
三、血液成分单采术 2710
四、肿瘤患者输血治疗的方式 2711
五、展望 2712
第二节 干细胞移植 2714
一、干细胞移植的生物学和基本原理 2714
二、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 2718
三、干细胞的采集及回输 2719
四、移植前预处理 2721
五、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 2723
六、未来方向 2726
第三节 造血生长因子 2732
一、造血生长因子 2733
二、临床应用的主要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学特征 2735
三、肿瘤治疗中造血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 2737
四、肿瘤治疗中细胞因子的临床进展 2744
五、结论 2746
一、肿瘤患者的宿主防御功能损伤 2752
第五十二章 肿瘤患者的感染 2752
第五十二章 肿瘤患者的感染 2752
二、肿瘤患者的病原微生物 2754
三、肿瘤患者发热原因分析 2757
四、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760
五、感染并发症的治疗 2768
六、肿瘤患者感染的预防 2788
七、集落刺激因子 2792
八、未来方向 2793
第五十三章 治疗的副作用 2799
第五十三章 治疗的副作用 2799
第一节 恶心与呕吐 2799
一、问题的性质 2799
二、恶心和呕吐的病理生理学 2799
三、呕吐综合征 2801
四、呕吐控制和患者特征 2801
五、抗呕吐药物 2802
六、迟发性呕吐 2804
七、先期呕吐 2804
八、放射诱发性恶心与呕吐 2805
九、肿瘤伴随性疾病所致的恶心和呕吐 2805
十、抗呕吐治疗的费用和效果 2806
第二节 口腔并发症 2808
一、直接口腔毒性 2809
二、粘膜炎的预防与治疗 2809
三、直接性细胞保护剂 2809
四、前列腺素类、抗前列腺素类和非甾类药物 2810
五、皮质甾类药物 2811
六、维生素及其他毒性拮抗剂 2811
七、硝酸银 2811
八、其他细胞保护剂 2811
九、间接性细胞保护剂 2812
十、放射治疗的口腔并发症 2815
第三节 膀胱炎 2819
一、化学性膀胱炎 2819
二、膀胱腔内光疗 2822
三、放射 2822
四、抗生素 2822
第四节 肺毒性 2824
一、放射诱发肺毒性 2824
二、化学治疗诱发肺毒性 2826
第五节 心脏毒性 2833
一、化学治疗 2833
二、放射诱发性心脏病 2842
三、前景 2846
第六节 脱发 2852
一、头饰物 2852
二、脱发的预防 2853
第七节 性腺功能障碍 2853
一、细胞毒性药物对成年男性的影响 2854
二、细胞毒性药物对成年女性的影响 2858
三、细胞毒性药物对儿童的影响 2860
四、颅脑放射后性腺功能异常 2861
五、保护生育功能的技术 2862
六、遗传学顾虑 2865
七、咨询 2867
第八节 第二肿瘤 2871
一、第二肿瘤危险度评估方法 2871
二、各种治疗方法的致癌性 2872
三、不同原发性肿瘤患者发生第二肿瘤的危险度 2876
四、结论 2891
第九节 其他毒性 2894
一、肾毒性 2895
二、神经毒性 2897
三、肝毒性 2901
四、过敏反应 2902
五、血管毒性 2903
第五十四章 支持疗法与生活质量 2907
第五十四章 支持疗法与生活质量 2907
第一节 癌性疼痛的处理 2907
一、流行病学 2907
二、癌性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2908
三、癌性疼痛的治疗 2920
四、心理学措施 2931
五、麻醉和神经外科措施 2931
六、物理学措施 2938
七、肿瘤疼痛治疗的原则 2938
八、未来方向 2938
第二节 营养支持 2941
一、肿瘤恶病质的临床表现 2942
二、肿瘤恶病质的病因和后果 2942
三、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 2946
四、营养支持的技术 2954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 2957
一、肿瘤对性功能的心理学影响 2958
二、系统治疗的心理学影响 2958
三、局部治疗的心理学影响 2961
四、儿科肿瘤治疗对性功能的影响 2965
五、肿瘤患者的性功能评估 2965
六、肿瘤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治疗 2968
第四节 遗传学咨询 2974
一、危险度咨询 2974
二、肿瘤遗传学咨询的内容 2975
三、遗传学咨询争议 2979
第五节 心理学争议 2981
一、肿瘤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障碍 2982
二、诊断和治疗 2983
三、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治疗 2989
四、肿瘤患者医护的特殊问题 2991
第六节 社区资源 2993
一、肿瘤患者在得知诊断后的最初反应 2994
二、情感支持 2994
三、信息支持 2996
四、设施支持 2997
五、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发展趋势 3000
六、附录:常用资源 3002
第七节 终末期患者的特殊医护 3008
一、肿瘤姑息性治疗的决策 3008
二、症状控制 3010
三、生存期预测和预后 3011
四、死亡场所 3012
五、转归评价 3013
六、死亡经济学 3014
七、研究 3014
八、无效治疗阶段 3014
十、结论 3015
九、病痛 3015
第八节 满足濒死患者需求的方式 3016
一、医患关系 3017
二、交流 3017
三、患者反应 3018
四、家属介入 3019
五、交叉学科措施 3020
六、结论 3020
第五十五章 肿瘤护理 3021
第五十五章 肿瘤护理 3021
一、肿瘤护理实践的范围 3021
二、肿瘤学护理专业的要求条件 3022
三、肿瘤护理的功能和责任 3025
四、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3027
第五十六章 肿瘤患者的康复 3030
第五十六章 肿瘤患者的康复 3030
一、肿瘤康复人员 3031
二、功能评估 3033
三、肿瘤常见功能损伤 3033
四、肿瘤康复的社会心理问题 3045
五、特殊肿瘤的康复和治疗 3046
第五十七章 肿瘤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063
第五十七章 肿瘤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063
第一节 卫生保健改革 3063
一、美国卫生保健历史 3063
二、肿瘤保健历史 3066
三、肿瘤保健管理 3068
四、未来的挑战 3072
第二节 规章制度问题 3074
一、联邦药物法规的历史 3074
二、保护受试者的联邦法规 3075
三、观察性新药的前期开发 3076
四、临床研究的规划和实施 3077
五、管理改革 3079
第三节 伦理学问题 3080
一、肿瘤对于患者、家庭和医生的含义 3080
二、告知真相 3081
三、知情同意书 3082
四、生命终结问题 3084
五、肿瘤与遗传学 3087
六、伦理学与非常规治疗 3088
七、双向忠诚问题 3088
八、结论 3089
第五十八章 肿瘤学信息系统 3091
一、医生资料查询(PDQ) 3091
二、肿瘤信息说明 3091
第五十八章 肿瘤学信息系统 3091
三、审阅程序 3093
四、医生目录 3094
五、卫生保健机构目录 3094
六、临床试验 3094
七、访问PDQ和其他国家癌症研究院(NCI)的数据库 3094
八、NCI会员信息服务项目 3094
九、肿瘤传真 3095
十、由电子信件获取肿瘤信息 3095
十一、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和万维网(WWW) 3095
十二、ICIC的万维网址 3096
十三、公共肿瘤信息 3097
十四、免费检索服务 3097
十五、用户需求和满意度评估 3098
十六、统一医学语言系统 3098
十七、因特网的科学资源 3098
十八、前景 3099
第五十九章 未经证实的非常规肿瘤治疗方法 3101
第五十九章 未经证实的非常规肿瘤治疗方法 3101
一、背景 3102
二、未经证实的非常规肿瘤疗法的特征 3102
三、非常规肿瘤治疗应用方式 3102
四、医生对待非常规肿瘤疗法态度对患者的影响 3103
五、非常规肿瘤疗法的操业者 3104
六、信息来源 3104
七、寻求未经证实肿瘤治疗的原因 3104
八、流行的非常规肿瘤治疗方法 3105
九、国家癌症研究院制定非常规肿瘤治疗准则 3108
十、对意欲采用非常规治疗患者的规劝策略 3109
第四部分 肿瘤治疗的新措施 3113
第六十章 肿瘤的基因治疗 3113
第六十章 肿瘤的基因治疗 3113
一、基因转移的方法 3113
二、基因标记研究 3118
三、免疫反应的遗传学修饰 3120
四、用直接抗肿瘤作用的基因对肿瘤进行修饰 3127
五、造血干细胞基因导入以减少化学治疗的毒副作用 3129
六、结论 3129
第六十一章 肿瘤疫苗 3133
第六十一章 肿瘤疫苗 3133
一、抗肿瘤疫苗应用方法 3134
二、临床试验 3139
三、疫苗治疗成功的障碍 3150
第六十二章 免疫毒素治疗 3155
第六十二章 免疫毒素治疗 3155
一、针对某一靶向集团的免疫毒素制备 3155
二、制备免疫毒素常用的毒素 3156
三、临床试验 3159
四、存在的问题 3166
五、免疫原性 3166
六、展望与前景 3167
第六十三章 基因表达的反义抑制 3169
第六十三章 墓因表达的反义抑制 3169
一、历史回顾 3169
二、组织培养的基因表达反义抑制 3175
三、动物实验的基因表达反义抑制 3178
四、反义寡核苷酸体外和体内的应用:解惑指南 3179
第六十四章 抗血管生成治疗 3185
一、生物学基础 3185
第六十四章 抗血管生成治疗 3185
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3188
三、目前临床试验中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3192
第六十五章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保护剂 3197
一、氨磷啶 3197
第六十五章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保护剂 3197
二、地拉佐生 3199
三、集落刺激因子和细胞因子 3200
四、其他保护剂 3200
五、肿瘤保护的问题 3201
第六十六章 放射强度调整 3203
第六十六章 放射强度调整 3203
一、调强治疗的计划制定 3204
二、调强治疗的实施 3206
三、影响调强治疗最佳计划制定的因素 3208
四、质量保证和安全性 3214
五、结论 3215
第六十七章 分割立体定位放射治疗 3217
一、背景 3217
第六十七章 分割立体定位放射治疗 3217
二、技术 3217
三、临床应用 3220
四、未来方向 3224
第六十八章 药物开发的分子靶向物 3226
一、50~70年代研究对目前治疗学选择的影响 3226
第六十八章 药物开发的分子靶向物 3226
二、80~90年代的变革:针对分子缺陷的治疗 3228
三、新概念 3232
四、药物开发的新方法 3232
五、抗癌药物发现与开发的时间流程 3233
六、结论 3234
中英对照名词汉语拼音索引 3237
中英对照名词汉语拼音索引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