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锦全等编著;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18009638
  • 页数:4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有关岭南古代与近代思想发展史。

上篇 古代部分 1

第一章 形成岭南传统思想文化的自然社会条件 3

一、岭南地区的自然条件 3

(一) 自然地理概况 3

(二) 地区物产特点 5

(三) 交通开发总貌 10

二、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18

(一) 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 18

(二) 封达前期中原人士的南迁 21

(三) 封建后期的人口增长与民族融合 25

三、岭南地区的政治变迁 31

(一) 封建前期政治隶属与政治区域的变迁 31

(二) 封建后期地方行政的调整与逐步定型化 38

四、岭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46

(一) 先秦到隋唐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 46

(二) 宋代农业、工矿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经济的繁荣 54

(三) 明代到清前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8

第二章 岭南文明的古老端源 70

一、考古资料揭示的岭南文明的起源 72

二、古文献记载的岭南原始文化风尚 80

第三章 汉唐时期儒释道的传入和岭南思想的开发与发展 88

一、古代岭南思想发展的若干特色 88

二、封建制度文化的移入与礼义教化的兴起 93

三、“士”阶层的形成与岭南思想的发展 99

四、道教在岭南的传播与葛洪的神仙论 101

五、佛教在岭南的弘扬与惠能创立的禅宗顿教 113

六、儒学的深化与张九龄、韩愈对岭南思想的贡献 132

第四章 宋明理学的传播及岭南学派的兴起 155

一、岭南风采,耀眼生辉——余靖安内攘外的爱国思想 157

二、中原俊彦,南国流芳——贬谪岭南的苏轼等人的忧时报国思想 166

三、通经致用,济世安民——丘濬转向现实的政治经济思想 176

四、鸢飞鱼跃,学贵自然——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学派 184

五、江门派衍,王学齐驱——宗主白沙调和朱陆的湛甘泉思想 195

第五章 明中叶后到鸦片战争前在社会矛盾交织中地主阶级的“务实”“自救”思想 209

一、朱学后劲,博古通今——陈建、黄佐的知本务实思想 211

二、浩然正气,廉洁可风——海瑞的勤政安民思想 217

三、铮铮铁骨,淑世心声——岭南人的抗侮精神与岭南三家的感怀家国的诗风 225

四、审时度势,继往开来——朱次琦、陈澧开近代先河的务本开新思想 231

下篇 近代部分 239

第六章 近代岭南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241

一、近代岭南思想的新特点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内容 246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人的观念更新 249

三、“富国强兵”与中国近代化路向 258

第七章 广州地区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斗争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改革精神 266

一、“平英团”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67

二、洪秀全的神学理论与糅合中西文化的均平思想 272

(一) 神学哲学的形成及其特点 273

(二) 从神学理论到金国起义的革命实践 278

(三) 意识结构的内在矛盾 280

三、洪仁玕《资政新篇》与中国近代化的理想 284

(一) 建设近代化文明祖国的理想构思 286

(二) 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289

(三) 中西“文化“互补”的开端 291

第八章 西学东渐与岭南启蒙思想 300

一、容闳《西学尔渐记》与社会改革的初步尝试 301

(—) 寄望于农民政权实施近代化的未遂理想 303

(二) 应曾国藩之邀筹办江南制造局 304

(三) 教育振兴中国的抱负与改良道路的破灭 306

二、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与社会改革的理想 309

(一) 对洋务新政的驳议 311

(二) 《新政真诠》与民权初步 312

(三) 建设近代化中国的设想 315

三、郑观应与中国近代改良思潮 317

(一) 《救时揭要》与重商主义 318

(二) 《易言》与中国近代化的蓝图 320

(三) 《盛世危言》——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322

四、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326

(一) 接受自然科学洗礼,进化思想的形成 327

(二) “三世”进化与飞跃,维新改革的理论基础 329

(三) “公车上书”爱国主义精神与维新改革的结合 332

(四) “万木草堂”育新人,教育的革新与学校对科举的斗争 334

(五) 建设近代富强国家与大同空想 336

五、梁启超《新民说》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权宣言” 340

(一) 提倡道德革命,批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国民心理之奴性 342

(二) 提倡竞争机制,批判中庸之道 344

(三) 高扬自尊和人格,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346

第九章 孙中山与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353

一、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创建与民主革命的组织保证 355

(一) 从“和平改革”到暴力革命思想 355

(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民主革命纲领 357

二、发起同保皇派论战,确立民主思想 358

(一) 关于革命的目的和使命——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论战 360

(二) 关于革命的手段——如何对待革命引起外人武装干涉和群众暴动的论争 363

三、在两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及其历史作用 366

(一) 选择广东为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366

(二) “十起十落”的武装起义,斗志弥坚 369

(三) 建立广东武装起之根据地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378

四、国共合作,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思想的新发展 381

(一) 国共合作,为重建革命根据地创造新条件 381

(二) 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措施与思想飞跃 382

五、三民工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孙中山在思想上的飞跃 385

(一) 旧三民主义的形成和特点 386

(二)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提出与新三民主义 390

(三) 三民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体现了中西文化思想的结合 392

第十章 无政府主义思想和早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398

一、刘师复与岭南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破灭 399

(—) 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400

(二) 无政府主义必然破产的命运 404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407

(一) 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408

(二) 杨匏安与早期马克思生义 411

(三) 陈独秀、谭平山南下传播马克思主义 413

三、廖仲恺与“消费”社会主义 416

(一) 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416

(二) 从介绍社会主义到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寄望 419

(三) 消费社会主义的构想 422

四、孙中山晚年的“互助”社会主义理想 424

(一) 走自己的路,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结合 424

(二) 糅合古今中外文化而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 427

(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议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