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捻军起义的时代背景 13
第一节 腐朽的清朝统治 14
第二节 横暴的封建掠夺 24
第三节 严重的社会危机 31
第二章 捻军起义的长期酝酿 50
第一节 捻党缘起与“捻”的含义 50
第二节 捻党从隐蔽转向公开 63
第三节 捻党的主张与初期活动 73
第四节 捻党活动的开展和清朝政府的防治 83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捻党活动的增强 95
第三章 捻军起义的广泛爆发 103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捻党向捻军转化 103
第二节 太平军进向江南加速捻党转化进程 110
第三节 太平军北伐和捻军纷举义旗 118
第四节 北伐援军北上推动捻军斗争前进 127
第四章 捻军斗争的初步发展 141
第一节 雉河集会盟 141
第二节 捻军四处出击敌人 156
第三节 争夺雉河集的战斗 166
第五章 淮南捻军和太平军的合作 178
第一节 捻军主力与太平军会师淮南 178
第二节 淮南捻军协同太平军抗敌 191
第三节 淮南捻军继续配合太平军作战 203
第四节 淮南捻军的苦战和北归 218
第六章 淮北捻军的不断出征 238
第一节 淮北捻军守御基地与攻打邻省 238
第二节 淮北捻军扬威豫苏和防守基地失利 253
第三节 淮北捻军进攻鲁豫与战于徐宿 270
第七章 捻军撤离淮北和同西北太平军并肩战斗 292
第一节 捻军战于淮北与随西北太平军转战 293
第二节 雉河集失陷 313
第三节 捻军撤离淮北继续斗争 326
第四节 捻军复合西北太平军共同血战 338
第八章 新捻军的组成和流动作战 350
第一节 捻军同西北太平军余部组成新捻军 350
第二节 新捻军驰往豫鲁苏 359
第三节 高楼寨大捷 366
第四节 曾国藩的平捻方略 372
第五节 新捻军破敌“以静制动”计策 382
第九章 东捻军的转战与失败 398
第一节 新捻军分为东西两部 398
第二节 东捻军驰骋湖北 409
第三节 东捻军受困山东与败走苏北 424
第一节 西捻军挺进陕西 447
第十章 西捻军的征战和覆亡 447
第二节 西捻军威震京津 462
第三节 西捻军败灭山东 485
第十一章 清朝政府的“善后”措施与捻军起义的余波 501
第一节 清朝政府采取的“善后”措施 501
第二节 西捻军余部在直鲁陕等地的抗争 515
第三节 河南固始与安徽霍丘的捻党起义 525
第四节 皖北宿州等地和河南鲁山一带的捻党起义 531
第五节 安徽涡阳的捻党起义 538
第十二章 捻军起义的历史总结 563
第一节 捻军起义的性质 563
第二节 捻军起义的失败原因 588
第三节 捻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599
附录一 大事年表 610
附录二 参考书目和资料举要 672
后记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