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一、地理篇 1
1. “点睛之笔”与“酒盅配酒壶”——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
2. 濠镜的传说——澳门地名的由来 4
3. “高密度”与“97%的主体”——澳门的人口 8
4. “教堂的钟声”——澳门的行政区划 10
二、历史篇 12
1. 从永福古社到妈阁庙——葡萄牙人东来前的澳门 12
2. “濠镜独为舶薮”与“五百两地租银”——葡萄牙人的“入居” 15
3. 由亚马留被刺引发的“永驻管理”的“合法化”——葡萄牙对澳门“管治权”的确立 24
4. “馒头比蒸笼还大”的后遗症——中葡关于澳门划界问题的交涉 33
5. “两个鼻孔出气”——新中国“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 41
6. “联合声明”背后的周南“文学魅力”——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外交谈判 51
7. “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承诺谁保证?——澳门“基本法” 65
8. “合作”口号下的“自相矛盾”——过渡时期的“三大问题” 80
9. 从“筹委会”、“推委会”到“移交大典”——“新”澳门的诞生 98
三、政治篇 105
1. 从“葡人治澳”到“澳人治澳”——澳门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105
2. “基本不变”的“变”与“不变”——“新”、“旧”澳门的法律制度 115
3. 从“兵头”、“总督”到“行政长官”——“新”、“旧”澳门的当家人 125
4. 从“政务司、司、署、厅、处、科”到“司、局、厅、处”——“新”、“旧”澳门的行政机关 140
5. 反映“民意”?代表“民意”?——“新”、“旧”澳门的立法会 155
6. “变质”的“议事会”——“新”、“旧”澳门的市政制度 165
7. 从葡萄牙法院体系的“自然延伸”到“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新”、“旧”澳门的司法机关 174
8. “当家作主”的“人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90
1.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澳门经济兴衰史(1553-1999) 204
四、经济篇 204
2. “大香港”、“小澳门”与“四大支柱”——澳门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澳门经济的发展模式 211
3.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澳门的工业 226
4. 出口加工业的“晴雨表”——澳门的对外贸易 236
5. “热胀冷缩”——澳门的地产建筑业 240
6. 澳门元:与港元挂钩、与美元挂钩——澳门的银行保险业 250
7. “东方的蒙地卡罗”——澳门的旅游博彩业 265
8. 没有基础的“基础”——澳门的农业和渔业 278
9. “动力来自外部”——澳门的商业 280
10. 发达中的“欠”发达——澳门的公共事业 285
11. 平衡中的“不”平衡——澳门的财政和税收 293
五、社会与文化篇 301
1. “治标”不能“治本”——澳门的社会问题 301
2. 镜湖医院“今”与“昔”——澳门的医疗卫生 311
3. 不仅仅是“慈善事业”——澳门的社会福利 315
4. 从“复活节”到“孔圣诞”——澳门的宗教 321
5. “不古不今,亦古亦今”——澳门的民间习俗 331
6. 中西交汇的“活化石”——澳门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337
7. “消极不干预”——澳门的教育 342
8. “借鸡生蛋”——澳门的科学技术 353
9.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文报纸”出发——澳门的新闻出版 358
10. “荒漠”中的“绿洲”——澳门的文学艺术 365
11. 没有“悬念”的竞技——澳门的体育 370
12. “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澳门的文化设施与名胜古迹 374
主要参考书目 383
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