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与日中文化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藤原(王)文亮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1491181
  • 页数:91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编 儒学初传期日本的圣人观念 5

第一章 儒学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5

第一节 儒学东传与文化传播规律的关系 5

第二节 儒学在日本的吸收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6

第二章 儒学初传期圣人观念的吸收 24

第一节 吸收圣人观念的历史时期 24

第二节 热衷于塑造圣王明君 31

一、仁政是否成了儒学初传期日本的政治理念 39

第三节 把仁政思想纳入政治理念 39

二、圣王劝农桑以养民富民 44

三、以防灾赈恤作为仁政的重要环节 53

四、依据仁政理念任用官吏 59

五、祥瑞灾异——仁政的显示器 64

六、大赦天下,以示仁慈 107

第四节 以释奠之礼祭祀圣人 114

一、释奠之礼的导入和演变 114

二、释奠时作文祭奠,讲解儒家经典 119

三、朝廷对释奠的重视程度 126

第五节 禅让的皇位转移方式 130

一、互让皇位的模式 136

二、禅让皇位的模式 139

第三章 中世禅僧对儒学及其圣人观念的吸收 142

第一节 中世禅僧的学问特征 144

一、儒佛兼修 144

二、调和儒佛 146

第二节 中世禅僧的圣人观念 151

二、以禅僧身份研究儒家经典和圣人观念 152

一、把佛教理论与儒学的圣贤理想相结合 152

三、在论说中频繁使用“圣人”概念 166

四、向统治者灌输儒学思想和圣人观念 169

序编结语 172

第一编 圣人诞生的原理 179

第一章 圣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179

第一节 “倭国圣人不作” 179

第二节 日本儒者对“圣人”内涵的探索 195

一、关于“圣人”的定义 195

二、圣人的谱系 198

三、“作者”的圣人与“述者”的圣人 201

四、圣人的才德及其优劣 210

第二章 圣人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 228

第一节 圣人与人同类 228

一、圣人亦人 230

二、圣人优于众人,不同凡响 236

第二节 日本儒者对待人性论的总体态势 239

第三节 山鹿素行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246

一、批判“性即理” 247

二、批判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论 250

三、性不可以善恶论 251

四、围绕对诸子人性论的评论 254

五、圣人情发而中节 256

六、成就圣人的模式 259

第四节 仁斋东涯父子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263

一、孟子的“四端”究竟指什么 265

二、批判宋儒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论 269

三、批判宋儒“变化气质(复性)→成就圣人”的理论模式 273

第五节 贝原益轩对宋儒人性论的信和疑 276

一、关于人性的内涵 281

二、关于变化气质 284

第三章 成就圣人的道路 288

第一节 圣人可至与立志为圣 288

第二节 中江藤树——圣人之德无加乎孝 300

第三节 山鹿素行——格物致知以至圣人之域 312

第四节 仁斋东涯——扩充之功至圣人 328

第五节 广濑淡窗——积万善而入圣域 349

第六节 大盐中斋——归太虚而为圣人 364

一、太虚与归太虚 368

二、太虚境界与圣人境界 380

第四章 圣人不可学而至 392

第一节 对徂徕的誉与毁 392

第二节 圣人是崇拜的对象,不是成就的目标 403

一、“作者之谓圣”与圣人的本质规定 403

二、圣人制作道 406

三、圣人制作道的依据 411

四、对徂徕圣人制道论的批判 418

五、圣人之道,治国安民之道 428

六、圣人可望不可及 445

第三节 气质不可变,圣人不能学而至 452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 453

二、对宋儒变化气质论的批判 465

三、学以成其材,不必变化气质 482

四、批判格物穷理、天理人欲等为圣工夫 487

第四节 学圣人之道以成其德 508

一、养以成德成材,性殊则德殊 508

二、学圣人之道,而不是学圣人本身 517

三、学为仁,为君子 522

四、六经·诗书礼乐·博学 526

第一节 士的职分与圣人之道 544

第二编 文人儒士探求圣人之道 544

第一章 文人儒士与圣人之道 544

第二节 士人学习圣人之道 560

一、学而为己与学而为人的对立 561

二、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离 564

第三节 士人施行圣人之道 585

一、人能弘道,士以道自任 585

二、圣人经世致用之学 594

三、重视经世致用的儒者及其思想 600

一、致君尧舜 618

第四节 士人塑造理想的君主 618

二、向为政者讲解圣人之学 637

第二章 士人的出处仕隐 654

第一节 世官世禄与治国平天下 654

一、士人与科举制度 654

二、士人与世官世禄 669

第二节 儒医与士人的社会地位 685

一、日本文人的实际待遇 685

二、儒与医 696

一、日本文人儒士出仕的特征 732

第三节 士人的出处穷通 732

二、日本士人的出处进退之道 744

第四节 士人的退隐思想 822

一、退稳的精神导师 822

二、隐逸的社会条件 849

三、中世禅僧的隐逸思想 865

四、江户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归隐一面 877

五、江户时代的代表性隐者 888

一、日本武士与中国士人的异同 914

第三章 武士道与圣人之道 914

第一节 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的吸收 914

二、近世武士由尚武向文武并重的转化 935

第二节 武士道与圣人之道的融合 954

一、使有缺陷的武士道升华为完美的士道——圣人之道 955

二、近世儒者倡导的士道的内容 963

第三节 赤穗浪士与圣人复仇大义 976

一、士与复仇大义 976

二、赤穗浪士的是与非 988

三、赤穗浪士与圣人复仇大义 1005

第三编 圣人之学与异端异学的对立 1018

第一章 儒学内部的道统旁流 1018

第一节 正统与异端 1018

一、围绕孔子的“攻乎异端” 1018

二、什么是正统、异端、圣学、异学、正学、俗学 1030

三、道的分离——圣学异端异学等一切分离的根本 1053

四、儒者如何对待异端异学 1097

第二节 圣人道统谱系 1132

一、道统论的由来 1133

二、日本儒者设计的圣人道统 1138

三、孔、孟、荀与圣人道统 1148

四、汉唐人物是否道统传人 1160

五、宋儒与圣人道统 1167

六、日本儒学的道统传人 1179

七、对道统的批判 1189

第二章 圣人经典 1197

第一节 尊崇经典 1197

一、经典载道 1197

二、推崇《论语》《孟子》 1220

三、推崇六经 1235

第二节 怀疑经典 1240

一、对《大学》的尊与疑 1240

二、对《中庸》的怀疑 1263

第三节 注经之法 1273

一、如何读经注经 1273

二、新注与古注的对抗 1283

三、仁斋古义学的方法 1295

一、多教(儒佛道神洋)融合与对抗 1302

第三章 圣人之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1302

第一节 日本是多信仰之国 1302

二、葬礼反映了多教融合对抗 1313

第二节 儒佛关系 1326

一、佛教与日本国家社会的关系 1326

二、儒者与佛教 1341

三、儒者的排佛论 1373

第三节 神儒关系 1397

一、神儒习合 1397

二、儒者转为神道家 1408

三、神道为主,儒道为辅 1413

四、儒神大论战 1421

第四编 对圣王政治的强烈期待 1432

第一章 圣神合一——天皇的性格 1432

第一节 中国帝王的圣人化 1432

一、荻生徂徕的圣人先王论 1432

二、日本其他儒者对中国圣王的认识 1434

第二节 日本天皇的圣人化 1440

一、“天皇”称号以及对天皇的圣人化 1440

二、日本的圣王和圣代 1458

第三节 天皇的神人化 1487

一、对中国帝王的神化 1487

二、天皇的神性 1490

第四节 泰伯皇祖论 1497

一、泰伯至德 1497

二、泰伯皇祖赞成论 1507

三、泰伯皇祖否定论 1525

一、君为民之父母 1536

第一节 君民关系的基本理论 1536

第二章 仁政的理念与政策 1536

二、民为邦本,君主保民 1549

第二节 仁政的内容 1555

一、仁政之“仁”的内涵 1556

二、日本历史上的仁政 1571

三、德川时代的仁政内容 1598

第三章 以圣王为中心的理想政治结构 1655

第一节 君圣臣贤的最佳组合 1655

一、君圣——政者正也 1660

二、臣贤——仁政的保证 1671

第二节 王道与霸道 1683

一、王道和霸道的本质 1684

二、如何对待王道霸道 1695

三、德川政权与王霸之辨 1714

第三节 封建与郡县 1746

一、封建——三代圣人之制 1746

二、日本郡县制、封建制的演变 1749

三、以“势”论封建郡县 1757

四、尊封建而黜郡县 1762

五、封建郡县两立论 1772

六、封建郡县与防止夷狄的关系 1780

第四节 君权的制衡 1786

一、谏诤——仁政的制衡手段 1786

二、灾异和祥瑞——仁政的制衡手段 1819

第四章 政权的延续与交替 1836

第一节 日本皇统一系,中国易姓革命 1836

一、天神开创的国体皇统 1836

二、皇统优劣——日本与中国的比较 1844

第二节 三种神器与皇位正统的关系 1859

一、三种神器的内涵及其功能 1860

二、三种神器与南北朝正统 1878

第三节 政权转移方式——禅让 1889

一、有德者王与皇统一系 1889

二、圣王禅让与天皇禅位 1902

第四节 政权转移方式——放伐 1915

一、中日两国的君臣之义 1915

二、皇统一系与革命思想 1930

三、汤武放伐的是与非 1940

第一节 《春秋》谨华夷之辨 1996

一、围绕《春秋》而展开的华夷之辨 1996

第五编 圣人观念对日本式华夷秩序的影响 1996

第一章 华夷国际秩序成立的条件 1996

二、许衡仕元与《春秋》华夷之辨 2008

第二节 中国日本,孰为中华 2031

一、中国=中华? 2031

二、各国自称中国,称他国为夷狄 2047

三、日本=中华? 2052

第三节 中华之为中华的条件 2067

一、华夷之辨的地理物产条件 2068

二、华夷之辨的文化礼仪条件 2085

第四节 崇拜中华文化的风潮 2115

一、推崇中国的学问文章 2115

二、崇拜与反崇拜 2121

三、模仿中国式命名与崇拜中华之风 2129

第二章 日本式华夷世界秩序观念 2145

第一节 日本谋求与中国的对等地位 2145

一、同心圆结构和椭圆形结构 2146

二、日本要求与中国对等 2161

三、君子国·扶桑国·圣人欲居九夷 2172

第二节 以日本为中华的华夷世界秩序 2195

一、日本中的夷狄 2195

二、朝贡归化日本 2206

三、华夷世界秩序中的日朝关系 2215

四、日朝关系与国际名分观念 2260

第三章 尊王攘夷与圣人观念 2274

第一节 圣人的制夷之策 2275

一、夷狄猾夏的原因 2275

二、制夷之策 2281

三、用夏变夷 2290

四、排斥和禁止耶稣教 2300

第二节 圣人之学与西洋之学的抉择 2318

一、地球说对华夷世界秩序观念的冲击 2318

二、圣人之学与西洋之学的关系 2323

第三节 华夷世界秩序观念的去向 2343

一、鸦片战争——来自圣人之国的冲击波 2343

二、从尊王攘夷转向尊王开国 2352

第一章 安藤昌益的反圣人论 2386

第六编 安藤昌益和国学者批判圣人权威 2386

第一节 对安藤昌益其人及其思想的总体评价 2387

一、日本学者的评价 2387

二、中国学者的评价 2389

三、昌益思想的基本内核 2394

第二节 批判圣人谱系 2405

一、揭露十一圣人的错误 2405

二、批判对圣人的神化 2428

三、对儒者孟子、曾子的评论 2440

第三节 对圣人权威的思想观批判 2453

一、打倒“私法” 2455

二、批判圣人经典 2473

三、批判日本用圣人之教(和佛教) 2504

第四节 对圣人权威的社会观批判 2516

一、批判圣人“法世”,追求“自然之世” 2516

二、批判圣人不耕贪食,歌颂农民直耕 2526

三、绝对平等的理想 2555

四、批判圣人禅让放伐 2567

五、否定圣人制作的一切文明 2573

六、否定圣人制定的伦常道德 2585

第二章 国学者的反圣人论 2600

第一节 创造天地文明的主人是圣人还是神 2601

一、诸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文明 2602

二、以古传说证明神创 2605

三、否定圣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2612

四、日本诸神派生中国圣人及其文明 2616

第二节 以皇道(古道)对抗圣人之道 2628

一、国学者对古道的积极研究 2628

二、神创——古道的起源 2633

三、古典——古道的传载媒体 2644

四、汉土日本,孰有真道 2648

五、圣人之道传入日本后的危害 2668

第三节 国学是研究古道的学问 2675

一、皇国之学尊于汉学儒学 2676

二、国学所依据的古代文献及其注释书 2681

三、以大和魂扫除汉意的研究方法 2687

第四节 古道与政治的关系 2691

一、求道与行道 2691

二、贬低圣人之道的治国意义 2694

一、弘扬皇统万世一系,承认德川幕府的正当性 2699

第五节 批判禅让放伐,弘扬皇统一系 2699

二、批判汤武放伐,主张君权绝对 2707

三、否认天命天道,强调神意绝对 2725

第六节 圣人修饰教化,诸神自然无为 2730

一、教化是圣人的自作聪明 2730

二、批判圣人完美论 2734

三、幕末国学强调实用的教化观 2738

日本方面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 2743

后记 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