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代绪论) 1
第一章 《周易》的逻辑思想--古代“推类”的发轫 10
第一节 《周易》初始符号:华夏先祖关于类的认识历程 11
第二节 《周易》符号集:华夏民族类比思维方法的成熟 16
第三节 《周易》“推类”的基本方法 21
思考题 30
第二章 儒家的逻辑思想--“正名”的提出与演化 31
第一节 孔子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 32
第二节 孟子的“辩” 36
第三节 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上) 43
第四节 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下) 55
第五节 韩非的“矛盾之说”和“刑名”逻辑思想 62
思考题 70
第三章 名家的逻辑思想--“形名相应”与“以名谓实”的名实观 71
第一节 邓析的“名”、“辩”思想和“两可”之说 72
第二节 惠施的“历物十事”与“譬”式推论 78
第三节 辩者及其“二十一事” 86
第四节 尹文的“形名”思想 90
第五节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 95
思考题 108
第四章 墨家的逻辑思想--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 110
第一节 墨家辩学与逻辑 110
第二节 墨家辩学论“名” 115
第三节 墨家辩学论“辞” 124
第四节 墨家辩学论“说” 129
思考题 142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逻辑思想--先秦逻辑思想的整理与王充的论证逻辑 143
第一节 《吕氏春秋》对先秦逻辑思想的整理与推进 144
第二节 《淮南子》的名实观与推理论 152
第三节 王充的论证逻辑 160
第四节 王符、徐干的名辩思想 175
思考题 178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逻辑思想--名实之辩、名理之辩、“连珠”创新与先秦名辩的总结 179
第一节 《人物志》的名辩思想和《刘子新论》的正名逻辑 180
第二节 嵇康的论辩思想和王弼、欧阳建的言意之辩 185
第三节 陆机和葛洪的“连珠” 195
第四节 两汉对先秦名辩的评论和鲁胜的《墨辩注序》 200
思考题 209
第七章 唐代因明的传入--玄奘对因明的引入及发展 211
第一节 玄奘及因明的传入 212
第二节 玄奘传入的因明 215
第三节 玄奘及其弟子对因明的发展 234
第四节 吕才及《因明注释立破义图序》 237
思考题 242
第八章 宋代理学盛行时期的逻辑思想--理学研究与阐释中的“正名”与“推类” 243
第一节 正统理学奠基者的逻辑思想 243
第二节 张载的逻辑思想 251
第三节 朱熹的逻辑思想 255
第四节 陈亮、叶适的逻辑思想 261
思考题 268
第一节 西方演绎逻辑的传入 269
第九章 明末清初的逻辑思想--西方传统逻辑传入与名辩学复苏 269
第二节 “名辩学”的复苏 280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方法 290
思考题 302
第十章 近现代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上)--西方传统逻辑再传入与比较逻辑研究 303
第一节 清代诸子学及其对中国逻辑科学发展的影响 304
第二节 严复与西方逻辑的再输入 311
第三节 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对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 322
第四节 胡适对中国古代名学的研究 338
第十一章 近现代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下)--西方现代逻辑传入与中、印逻辑探索 350
第一节 张东荪对逻辑与语言关系的研究 351
第二节 张申府对罗素与维特根斯坦逻辑理论的引进 359
第三节 金岳霖对中国现代逻辑的奠基 366
第四节 汪奠基与中国逻辑史的系统研究 377
第五节 吕澂与因明复苏 382
思考题 387
修订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