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1章 生态城市主义:五种设计维度 9
1.1 生态城市主义:面对当代自然与当代城市 10
1.2 第一维度:空间形式及经验 11
1.3 第二维度:物质、表层、土地嵌合体 13
1.4 第三维度:生态流动及环境绩效的测度 17
1.5 第四维度:空间尺度及复杂性 18
1.6 第五维度:时间向度、系统门槛、可持续进程 22
第2章 生态城市主义的脉络 27
2.1 20世纪城市规划史的历史遗产 28
2.2 1915年帕特里克·格迪斯的河谷断面及其影响 28
2.3 1969年伊恩·麦克哈格的设计自然及大河谷鸟瞰 32
2.4 1990年代卡尔·斯泰尼茨的地景生态规划设计决策及分析 38
2.5 199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运动及生态进程 39
第3章 生态区域地景形式 43
3.1 地景生态学的概念方法 44
3.2 地景生态规划 45
3.3 地景生态规划作为表征空间 50
3.4 地景生态的时间空间策略 52
3.5 地景生态城市规划及执行机制 56
第4章 生态城市系统与能源物质流动 59
4.1 生态系统思维及其转变 60
4.2 生态城市系统论 65
4.3 城市产业生态学 69
4.4 生态产业园区设计 72
第5章 生物流动与栖地复育 81
5.1 生物流动面对“第二自然” 82
5.2 生物栖地作为人为建构的自然 84
5.3 设计作为生态的介入 84
5.4 愿景式生态规划 86
第6章 水流动及城市化 93
6.1 流域城市地景形式及其变迁 94
6.2 地景生态指标的选择与效度 95
6.3 流域城市地景区域空间形式演算 96
6.4 城市形式的变化与水文效应 100
6.5 水文城市设计的时间策略 104
第7章 流动地景 109
7.1 景观城市主义的崛起 110
7.2 从“设计包含生态”到“设计生态” 110
7.3 形象地景、流动地景与过程地景 111
第8章 城市核心区的可持续设计 121
8.1 功能性区划的城市空间 122
8.2 新都心规划 124
8.3 城市核心区的设计方法 125
8.4 城市转运区、校园城区和林荫大道 127
8.5 从规划的明晰性到执行性 130
第9章 实践:生态系统城市设计面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杨沛儒/生态系统城市设计(ESD)事务所 133
9.1 高雄2009世运会场地规划 134
9.2 高雄水岸更新城市设计 139
9.3 厦门马銮湾生态城 144
9.4 广州南沙生态城:系统共生设计 150
9.5 广州白鹅潭水岸城市再生:原点复兴 156
9.6 南京汤山城市设计:流动地景 164
9.7 台北植物园:共生自然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