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
第二节 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1
目录 1
第三节 基础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
第二章 溶液 3
第一节 溶液的浓度 3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3
二、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5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7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7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8
三、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9
四、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11
一、渗透现象及渗透压 12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12
二、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13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13
习题 16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18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18
一、离子互吸学说 19
二、活度与活度系数 19
三、离子强度 20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1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1
二、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 22
第三节 酸碱质子理论 23
一、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 23
二、酸碱反应的实质 24
三、酸碱的强度 25
第四节 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26
一、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和溶液的pH值 26
二、弱酸弱碱的质子转移平衡 28
三、水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29
第五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 36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36
二、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38
三、沉淀一溶解平衡的移动 38
习题 42
第四章 缓冲溶液 43
第一节 缓冲溶液的作用及其组成 43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 43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 43
第二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4
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44
第三节 缓冲容量 49
一、缓冲容量的概念 49
二、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50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51
一、??原则 51
二、常用的缓冲溶液 52
第五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55
习题 56
第五章 滴定分析概述与酸碱滴定法 58
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 58
一、滴定分析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58
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58
三、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 59
四、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60
五、分析结果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61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63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63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64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 65
一、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5
二、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65
三、酸碱滴定的实验过程 71
习题 72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度 74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法 74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度理论简介 76
一、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77
二、过渡状态理论——活化络合物 77
一、基元反应速度与浓度的关系——质基作用定律 79
第三节 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9
二、非基元反应的速度方程式 80
三、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81
四、一级与二级反应 84
第四节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87
第五节 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90
一、催化作用的特点 90
二、催化剂作用的理论 90
习题 95
第七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96
第一节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96
一、体系和环境 96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96
三、过程与途径 97
二、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98
一、热和功 98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98
三、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100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01
一、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102
三、盖斯定律 103
四、热效应的计算 104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6
一、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106
二、化学反应自发性的贝塞罗判据 107
三、熵的初步概念 108
四、熵变的计算 108
第五节 自由能及其应用 109
一、化学反应自发性的自由能判据 109
三、吉布斯—赫姆霍兹(Gibbs-Helmhotz)方程 110
二、标准生成自由能 110
第六节 化学平衡 112
一、化学平衡常数 112
二、化学反应等温方程 113
三、标准自由能变化与平衡常数 115
四、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115
习题 117
第八章 电极电位与氧化还原滴定 119
第一节 原电池 119
一、氧化还原与原电池 119
二、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式 120
三、电极的种类 121
第二节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122
一、原电池的电动势 122
三、标准电极电位及其测定 123
二、电极电位的产生 123
第三节 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125
一、能斯特(Netnst)方程式 125
二、有关能斯特方程式的计算 128
第四节 电极电位的应用 129
第五节 电位法的若干应用 132
一、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132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 136
第六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6
一、概述 136
二、高锰酸钾法 137
三、碘量法 139
习题 143
一、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的特性 145
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45
第九章 原子结构 145
二、氢原子的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147
第二节 核外电子的排布 153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53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56
三、各元索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56
第三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60
一、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160
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划分 161
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族的划分 161
第四节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62
一、原子半径 162
二、电离能 163
三、电子亲合能 163
四、电负性 165
习题 167
第十章 分子结构 168
第一节 离子键理论 168
一、离子键 168
二、离子特征 168
第二节 共价键理论 170
一、价键理论 170
二、杂化轨道理论 174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77
四、分子轨道理论 180
五、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86
第三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87
一、范德华力 188
二、离子的极化 189
三、氢键 190
习题 193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94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94
一、配离子与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194
二、配合物的组成 195
三、配合物的命名 196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97
一、配位键理论 197
二、晶体场理论 200
三、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204
第三节 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206
一、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206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209
第四节 螯合物 211
一、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合物的性质 212
第五节 配位滴定法 212
二、EDTA滴定的原理 214
三、金属指示剂 216
四、提高EDTA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18
五、EDTA滴定法实验过程 218
习题 220
第十二章 胶体溶液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第二节 界面现象 223
一、表面能 223
二、吸附 224
三、乳浊液 226
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227
一、溶胶的光学性质 227
第三节 溶胶 227
三、溶胶的电学性质 229
四、溶胶的双电层结构 231
五、溶胶的稳定性 232
六、溶胶的聚沉 232
第四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233
一、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233
二、蛋白质溶液的两性电离 235
三、董南(Donnan)平衡 236
四、蛋白质的盐析作用 238
五、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239
第五节 凝胶 239
习题 240
第一节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吸收定律 242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 242
第十三章 比色分析法及分光光度法 242
二、光的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 243
第二节 比色与分光光度分析的方法及其仪器 244
一、比色分析法 244
二、分光光度法 247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49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249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250
第四节 比色与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250
第五节 比色与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实例 251
一、铁的含量测定 251
二、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252
习题 254
二、环境和生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分布 255
一、人体内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含量 255
第一节 微量元素在人体及环境中的分布 255
第十四章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255
三、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257
四、微量元素在人体及环境中的分布规则 259
第二节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260
一、微量元素的理化性质 260
二、微量元素在体内形成的配合物 261
三、生物体系内的化学反应 264
第三节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265
习题 270
附录 271
一、国际单位制 271
二、常用的物理常数 272
三、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272
四、国际原子量表 274
中英名词对照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