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现代主义部分 6
超越感官的精密设计——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6
燃烧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向日葵》 9
绝望的呐喊——爱德华·蒙克《呐喊》 12
象征意义和原始追求——保罗·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5
坚固与永恒——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 18
美丽的忧伤——阿梅德·莫迪利阿尼《软垫上的裸女》 21
生命进程的思考——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 23
视觉的幻象——亨利·卢梭《梦》 26
精神的赞美——弗朗茨·马克《虎》 28
神秘与忧郁——乔治·契里柯《预言者的报酬》 42
纯真与简约——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吻》 44
抒情的抽象——瓦西里·康定斯基《即兴6号》 46
奇特的想象——马克·夏加尔《生日》 48
扭曲和痛苦的生命——埃贡·席勒《拥抱》 50
现成品——伟大的创造——马塞尔·杜尚《泉》 52
狂热与绝望——梦中的体验——诺安·米罗《哈乐群的狂欢》 55
在色与线的世界里游荡——保罗·克利《鱼的魔术》 65
野性的凶猛 讽刺的利剑——乔治·格罗斯《社会栋梁》 67
理性的回归——皮艾尔·蒙德里安《构成·1929》 69
纯粹的形式——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白色底面上的黑色方块》 71
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73
毁灭与再造——勒内·马格里特《这不是一个烟斗》 75
精神的追求——马克斯·贝克曼《鱼背上的旅行》 77
解放的色彩——亨利·马蒂斯《粉红色的人体》 79
人类痛苦的疾呼与呐喊——帕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89
能量与力度——亨利·摩尔《巨大的倾斜形象》 92
技术时代创造的形式美——亚历山大·卡尔德《叶子花》 94
机械化的形象——菲尔南多·莱热《惊险杂技演员和他的搭档》 96
狂放的“行动”——杰克逊·波洛克《秋之韵律》 98
艺术的感染力在于自由发展——威廉·德库宁《女人》 100
渴望与创造——巴奈特·纽曼《亚当》 102
恐怖就是真实——弗朗西斯·培根《被牛肉包围着的人》 104
进入西方世界的仪式——赵无极《CHAMIPS》 114
思想就是艺术——佳斯伯·约翰斯《三面旗》 117
生存感觉的叙述——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 119
后现代主义部分 122
创造大众文化的明天——理查德·汉弥尔顿《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122
观念的开拓——依夫·克莱因《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 124
艺术与日常生活——罗伯特·劳申伯格《字母组合》 126
生命与死亡的隐喻——罗伯特·马瑟韦尔《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第70号》 128
模仿与重复:一种既定的现象——罗依·里奇腾斯坦《轰》 138
发人深省的“瞬间”——乔治·西格尔《摇滚乐队》 140
耀眼夺目的商品广告——汤姆·韦塞尔曼《伟大的美国裸体57号》 142
艺术是希望的最高形式——格哈德·里希特《摩托艇》 144
艺术是社会雕塑——约瑟夫·博依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艺术》 147
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戴卫·霍克尼《亨利·格尔德扎赫勒与克里斯托夫·斯科特》 149
机械与重复:流行文化的创作——安迪·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梦露》 151
大地上的创造——罗伯特·史蜜森《螺旋形防波堤》 162
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杜安尼·汉森《游客》 164
崭新的创造:雕塑与实物的有机结合——集体创作《收租院》 166
身体的界限——玛利纳·阿布拉莫维奇《节奏:零》 169
绘画的过程是一项修正的实验——苏珊·罗森伯格《蝴蝶》 171
幻觉的意义——维克多·瓦萨莱利《圆满》 173
用作品关注社会现实——约尔格·依门多夫《德国咖啡馆3号》 175
盛大的女性宴会——朱迪·芝加哥《宴会》 186
对政治和社会的忧思——菲利普·格斯顿《月亮》 188
沟通·参与——白南准《影像鱼》 190
自由意志的实现——谢德庆《服刑》 192
梦幻中的表述——弗兰切斯科·克莱门特《他用感觉教导情绪》 194
民族意识的觉醒——安塞姆·基弗《献给无名画家》 196
生活真相的典型描述——埃里克·菲谢尔《坏孩子》 199
超越画面的现实感——卢西安·弗洛依德《画家的母亲》 209
绘画不是表达目的的手段——乔治·巴塞里兹《德累斯顿的晚餐》 211
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吉尔伯特与乔治《我们》 213
影像:被重新认识的媒介——辛迪·谢尔曼《无题(第119号)》 215
滑稽而尖刻的艺术语言——科马尔与梅拉米德《斯大林与缪斯》 218
创造精神的展现——让-米歇尔·巴斯克特《无题》 220
生命的记录——基思·哈林《无题》 222
行为表达思想——赫尔曼·尼切《第80个行动:原始神秘剧》 224
抛弃“艺术”的概念——黄永?《〈中国绘画简史〉和〈现代绘画简史〉》 234
对政治压迫的揭露和批判——利亚·卡巴克夫《从公寓中飘进天空的那个人》 236
唤醒大地的魔力——克里斯托《被包裹的国会大厦》 238
创造“不加掩饰”的真实——许克·克洛斯《比尔》 241
摄影的崭新用途——杰夫·沃尔《死亡部队交谈》 243
表现心理状态的象征——路易斯·布尔热瓦《巢》 245
人类生存的坚忍不拔——安东尼·戈姆雷《土地》 247
以艺术展现对世界的看法——达米恩·赫斯特《活人心中无法想象死亡》 257
颂扬生活赞美生命——杰夫·昆斯《美好向往》 259
中国文字的修整与重构——徐冰《析世鉴》 261
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批判——巴巴拉·克鲁格《环境造型设置艺术》 263
影像: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比尔·维奥拉《无休无止的祈祷》 265
形式与观念的革命——唐纳德·贾德《无题》 267
矛盾与危机——严培明《李小龙肖像》 269
爆炸: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蔡国强《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 272
剪刀与权力——毛旭辉《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 283
模糊指向与鲜明话语——方力钧《作品1993》 286
艺术介入社会问题——汉斯·哈克《日尔曼》 289
再造“视觉神话”——马修·巴尼《悬丝4》 291
对经典文本的挪用和改造——森村泰昌《晚钟》 293
中国人的缩影式肖像——张晓刚《全家福》 295
东西方文化的哲学思考——陈箴《圆桌》 298
真实的袒露——南·格尔丁《瓦莱里和朋友们在喝酒》 300
歇斯底里的“傻笑”——岳敏君《大团结》 302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大事记(1900—1999年) 304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