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名著 地理环境之影响》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Ellen Churchill Semple著;陈建民译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37
  • ISBN:
  • 页数:86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历史上地理要素之作用 1

人为大地之一种产物 1

历史上地理要素之稳定 2

辽远之持久的影响 3

邻近之影响 3

天然屏障之持久的影响 4

天然公路之持久的影响 6

历史上类似之地方 8

气候之影响 10

地理与历史之关系 11

地理要素之复杂 12

地理关系之进化 13

世界关系之进化 14

地理要素之相互作用 16

海陆相反 18

本地地理要素与远方地理要素 20

环境之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21

间接心理影响 22

殖民地民族分化中之间接影响 24

孤立之间接影响 25

间接影响之一般的重要 27

政治上与道德上之间接影响 28

时间要素 29

旧住所之影响 31

传来之宗教 33

部分感应环境 34

西班牙之情形 34

一时感应新环境 35

广义之环境 36

大地之统一 37

第二章 地理影响之种类 43

身体上之影响 43

渐化与天然状况 43

身材与环境 45

主要活动对于身体之影响 46

气候之影响 47

着色与气候 49

着色与高度 51

概括论定之困难 52

心理上之影响 53

历史上之大人物 55

经济上与社会上之影响 56

对于民族移动之影响 58

河道 58

隔离与接近 59

住所之变更 60

在新环境退化 62

南非之荷兰移民 63

第三章 社会及国家与土地之关系 69

人民与土地 69

政治地理与历史 69

政治地理与社会地理 70

土地乃社会之基础 71

摩根氏之血统社会 72

游猎部落之土地羁绊 74

捕鱼部落之土地羁绊 75

畜牧社会之土地羁绊 77

下等社会之地理标志 79

土地与国家 79

国家内土地羁绊之力量 80

游猎部落与畜牧部落之薄弱土地保有法 80

土地与食物供给 81

由天然生活根据到人为生活根据 82

土地与农业之关系 82

地理上进步之限制 84

在各种地理状况与文化状况下每人所占之土地 86

人口密度与政治 88

国家土地之推广 88

人口增加之限制 89

境外关系 90

历史哲学中之地理 91

从地理之立场之进化论 91

人类之倚赖自然益甚 92

种类上与数量上无不大增 93

第四章 民族之移动 101

此类移动之普遍 101

人种之层叠 102

历史的移动之名称 102

历史的移动之进化 103

原始移动之性质 104

数目与范围 106

历史上此类移动之重要 107

历史的移动之地理的解释 109

原始民族之流动 109

移动上之天然障碍 110

地理眼界之影响 111

文明与流动 112

文化之传布 113

人种之参差 114

复杂的迁徙潮流 115

迁徙时文化之改变 117

古代海上迁徙之影响 118

通过地方 119

战争为一种历史的移动 120

原始之战争 120

奴隶制度亦系一种历史的移动 121

移送殖民地与军事殖民地所为之融合 123

引退与逃走 125

逃走时之分散 126

天然退却地方 127

移民出境与拓殖 128

商务为各种移动之南针 131

因宗教而生之移动 132

宗教上之逃礼 133

历史的移动与人种之分化 135

移徙与五带及热带之关系 135

亚洲移动之范围 136

非洲移动之范围 137

拓殖与纬度 138

移至类似之地理状况 140

移至地理状况较优之地方 141

北半球之向南移动与向西移动 142

东向移动 143

归来移动 143

迎拒之地方 144

某种移动中之心理影响 145

历史的移动之结果 146

分化与疆域 146

相反之环境 147

两种人口 149

分化与孤立 150

分化与离散 151

异种与同种之地理状况 153

分化与同化 154

历史的移动所生之淘汰 154

无新种型 156

分化之限制 156

地理上之起源 157

大分散中心 159

小中心 160

起源之测验 160

第五章 地理之位置 173

地理位置之重要 173

位置之含义 175

大陆间之位置 176

天然位置与附近位置 178

天然确定之位置 178

附近位置 180

同人种与同文化或异人种与异文化之人群 181

近海位置 182

补充的位置 183

位置之种类 184

接连与分散之位置 185

中央位置与四周位置 186

中央位置之危险 187

中央与周围之相互关系 188

内地发展与海岸发展 189

俄国在亚洲之发展 190

周围为扩张之一种目标 191

中央与周围间之反动 192

拓殖中之周围 194

主要在历史方面 195

欧洲之地中海方面 196

历史方面之改变 197

对立之历史方面 199

单方面之历史关系 200

因地理状况而生之分散位置 201

海道上之岛屿驿站 202

扩张之人种岛 205

扩张之政治岛 206

幸存之人种岛 207

间断分布 209

不同之位置 210

地理上之两极性 210

地理上发展之征象 212

内地扩张之征兆 212

衰弱之征 214

边境分散位置之解释 214

衰微之人种岛之普遍 215

繁荣之人种岛与衰微之人种岛间之不同 216

第六章 政治上之疆域 223

地球之面积 223

疆域与生活之关系 223

疆域与分化 224

空间竞争 225

疆域为土地发展与政治发展之明征 226

生养区域 227

就人类与地球之关系论人口之统一 227

孤立与分化 228

小地方之简单种型 230

人种之广布与内部之差异 230

疆域与语言 231

大疆域可以保证种族或民族之永久 232

小疆域之衰弱 234

大地方之保护原始民族 234

生物地理学上大小地方之比较 236

大疆域之政治支配 237

疆域与文学 239

原始社会之地理基础较小 240

小地方之势力 240

土地扩大之程序 242

疆域与发展 243

由小地方至大地方之历史的演进 244

疆域与发展之等级 246

人种扩张与政治扩张之先决条件 246

活动范围或势力范围之意义 248

新旧国家之性质 249

人种发展与政治发展之关系 250

民族及国家与政治境界之关系 251

文化上之扩张 253

大政治疆域之文化利益 254

政治疆域与民族眼界 256

国家之疆域估计 257

滨海 258

小地方概念之限制 258

土地政策之演化 259

殖民地之推广 260

移民之心理 261

移民为建筑公路之人 263

移民之实际倾向 264

第七章 地理上之境界 269

天然境界 269

界带之等级 271

可住之地方之变动的境界 272

高度界带 274

华勒斯线乃一种代表的界线 274

境界为移动或扩张之限度 275

民族即屏障 276

界带为盛衰之明征 277

界带之广狭 278

积极扩张中之大界带 278

扩张中之边境之经济要素 280

屏障境界之价值 280

海为绝对的境界 282

天然境界为人种境界与政治境界之根据 283

古代荒野之境界 284

印第安地方之边荒 286

异族侵入边荒 287

边荒之政治经济意义 288

共同境界地方 289

免税地带 290

人种混合之界带 291

阿尔卑斯山之人种界带 292

斯拉夫与德意志之境界 293

界带内文化上之同化 295

亚洲方面之同化界带 296

多山西藏之界带 297

人种同化与文化同化之关系 298

政治扩张中之界带 299

政治边境离叛之倾向 300

边境之离心力 301

殖民地边境之精神 303

边境自由国家乃政治上残余之物 303

边防军 304

边疆游牧人民乃边境之警察 305

不法之公民流往边境 306

不法分子易漂往边境 307

境外之逋逃薮 308

边境之亡命者与人种之混合 309

第八章 海滨民族 321

海岸为过渡地带 321

海岸带之广狭 322

内缘 323

内缘为海上航行之源 324

内缘之移动 325

以人为方法推广内缘 326

最初侨居中之外缘 327

初期航行中之外缘 329

外缘与海盗 330

拓殖中之外缘 331

殖民地之向内地推广 333

海陆之相互侵入 334

海岸线与疆域之比例 335

此种公式之批评 337

由内地近海岸 338

为山所阻之内地 339

可近之内地 340

由海近岸 342

多湾之海岸 343

崄峻有湾之海岸之海上活动 343

不同之海岸地带 345

口岸之演化 346

离岸之岛屿 348

离岸之岛屿乃大陆之门廊 349

海滨居民之旧住所 350

海岸可住乃海上发展之要素 351

宜于海上发展之地理状况 352

海岸地方土壤乃一种要素 354

内地肥沃而海岸不毛 355

海上推广之范围与重要 356

海岸民族与内地民族之不同 357

太平洋各岛人种上之不同 358

海岸地方之旧人种 359

海岸地方人种之合并 360

海岸人种之复杂 361

海岸之混合语言 363

海岸居民之为中间人 364

独占内地商务 365

海岸民族与内地民族之分化 366

海岸初期文明 367

落后之海岸民族 368

内地与海滨文化上之不同 369

由海岸至洋岸 370

海岸之地理位置 371

两不同之海岸间之中间位置 372

若干海岸之历史之衰落 373

此种衰落中之政治要素 374

衰落之自然原因 375

海岸地方地理要素之相互作用 376

第九章 洋与内海 387

水乃人类生活上之一种要素 387

通史中之洋与海 389

通史中之海 389

航海之起源 390

原始之形式 391

河上航行与海上航行之关系 393

落后之航行 394

航行进步之地方 395

坡里内西亚之地理状况 395

地中海之航行术与大西洋之航行术 397

海洋发达之三个地理时期 398

内海对于航行之影响 399

内海为人种同化与文化同化之地方 400

北海与波罗的海之盆地 401

白令海 402

红海盆地 403

人种类似则同化较易 404

中国向海之发展 405

地带之位置与大陆之位置之重要 406

印度洋之海性 407

通东方之海道 408

历史上之连续海洋时代 410

南北两半球之历史的任务 411

洋之大小 412

海之中立性与此中立性之演化 413

第十章 人与水之关系 421

水上边境之保护 321

古代之木椿乡村 422

今日之分布 423

马来人之木椿房屋 424

美内拉西亚之木椿房屋 425

繁庶地方之河上居民 426

自海上收回土地 427

与水斗争 428

河流与水平原之冈陵乡村 429

河之堤防 431

控制水流所得之社会利益 432

控制水流乃干燥地方初期文明之要素 433

原始美洲之文明地方 434

水之经济: 435

渔业乃海洋发达之要素 436

渔业为海员之养成所 427

航海之人类地理要素 438

第十一章 河之人类地理 445

河介于海陆之间 445

海上航行每与河上航行合并 447

海洋之历史的重要受其支流之影响 448

波罗的海与白海之河 449

太平洋与大西洋之河 450

海岸关节之缺乏由河流为之补充 451

河道乃商务上之优势之根据 452

大国河流之重要 453

河流为扩张之大道 454

西伯利亚之河流与俄国之扩张 455

决定干燥或半干燥之地方之出路之原因 457

干燥地方干涸河道之道路 458

由源至口则历史的重要逐渐增加 459

水路中心之位置 460

潮流对于商务与扩张之影响 461

河口对于上游人民之重要 463

防人独占河口 465

下流开凿运河之动机 466

分水岭运河 467

河流与铁道 468

近代殖民地内河与铁道之关系 469

河系之统一 470

相对河岸之统一 472

河流流域中人种统一与文化统一之倾向 472

地方与流域之同一 473

四面被围之流域 474

科学的河界 477

河流为政治境界 479

河上居留地与河上民族 480

法属加拿大之河滨乡村 481

舟子部落或阶级 483

河上岛屿为被保护之地方 484

河上与湖上之岛屿乃强盗之营寨 485

河上半岛为被保护之地方 485

河上岛屿为商站或商业殖民地之地址 486

沼泽即屏障与境界 487

泽地为人种与语言幸存之地方 488

沼泽为避难所 489

泽地之精神 490

湖之经济的与政治的重要 491

湖为国家之核心 493

湖为淡水之海 494

第十二章 大陆与半岛 507

地块之岛性 507

依照面积与位置区分地块 508

地块大小之影响 501

位置之独立与面积之独立 511

亚洲之情形 512

各半球之位置与人种上之类似 512

大陆之会合与人种上之类似 514

非洲之位置 514

大西洋之深渊 515

大西洋群岛无人居住 516

大西洋之地理性质 516

北美印第安人之太平洋类似 517

坡里内西亚人之类似 518

世界上真正之东方 519

有史时期民族移动中之大西洋深渊 520

人种与大陆 520

南方大陆与北方大陆之比较 522

南方大陆之孤立 522

大陆之结构对于历史的发展之影响 523

南北美之结构 525

太平洋方面印第安人之优越 526

缺乏隔离之地方 527

大陆海岸之关节 528

大陆关节中面积之关系 529

大半岛与小半岛之历史的不同 529

半岛状况最宜于历史的发展 531

海岸线之长度 532

半岛之大陆基础 532

大陆基础乃一种过渡地带 534

基础与末端之历史的不同 535

大陆基础为侵入与战争之场所 536

半岛之末端乃孤立之地方 536

半岛人种之统一 537

半岛乃中间地带 538

大陆间之半岛 539

大西洋之欧洲半岛 540

第十三章 岛民 547

岛与半岛之自然关系 547

岛上动植物之性质 549

土着种类 550

岛屿住所对于人类之影响 551

保守与激进之趋势 551

日本之情形 553

岛屿为各种文化之养成所与传布者 554

古代克里特之文化 555

岛屿历史上小地方之限制 556

岛上人种之来源 558

孤立愈甚则人种亦愈分歧 559

岛上民族与文化之分化 559

岛上语言之分化 560

岛上陈旧之语言 561

岛屿人种之统一 562

岛民较远之来源 564

双重来源 565

海上小岛之混合人口 566

海上市场之混合人口 568

岛屿驿站之重要位置 569

海上岛屿乃扩张之目标 570

岛屿之政治分离 573

岛屿因小而弱 574

岛屿乃残破帝国之遗迹 575

此类残余地方之安全不过消极的而已 576

岛屿之政治自主以面积与位置为根据 577

岛屿孤立之历史的结果:原始的落后 579

日后发展上之限制 580

过度孤立 581

冰洲之情形 582

锡兰与日本之保护要素 583

侵入民族之性格乃一种要素 584

岛屿乃避难所 585

犯人岛 586

无人居住之岛屿之罪人村 587

岛屿乃幸存之地方 589

岛屿亦系习俗幸存之地方 590

岛屿小面积之结果 592

小岛之政治支配 593

其小地方之经济限制 594

岛上冲积低地之缺乏 595

岛屿稠密之人口 596

坡里内西亚之人口密度 598

此种密度之各种原因 599

稠密之岛与空虚之岛 600

密度与面积之关系 602

岛上游憩地方 604

人口密度受中央贸易位置之影响 605

岛屿人口之流至大陆 606

岛屿农业之早熟 607

美拉内西亚之农业 609

集约耕种法 610

日本之农业 611

英国之情形 612

由岛屿移民出境与开拓殖民地 612

近代岛屿之移民出境 615

海上冒险乃一种出路 615

人口之人为限制 616

一妻多夫制 617

杀戮婴孩 618

得国家许可 618

轻视人类生命 620

岛屿之食人食惯 620

第十四章 平原草原与沙漠 641

海面之起伏 641

大陆之平均高度 642

起伏之分布 643

相同之起伏与相同之历史 644

低地之人类地理 645

大平原不宜于初期之发展 646

平原人口混合之状况 648

因环境单调而发生之落后 649

低地土壤之影响 650

小隆起之价值 652

平原与政治上之扩张 652

干燥之平原 653

干燥平原之分布与范围 654

畜牧生活 655

北极平原之畜牧民族 656

草原游牧人民之历史的重要 657

畜牧人民之流动 657

游荡之趋势 658

季节迁徙 659

抢劫队 660

非洲游牧部落之洗劫与征服 662

防御游牧民族侵略之方法 663

畜牧生活乃兵士之一种训练 665

游牧民族之军事组织 666

征服与政治团结之能力 666

游牧民族征服之范围 667

游牧部落之集中与分散 669

游牧民族间之独立精神 670

抵抗征服 671

游牧民族之减少 672

畜牧部落之补充农业 674

灌溉与园艺 675

水流供给减少之影响 676

游牧人民食物之有限 677

人口之限制 678

游牧人民之商务 679

畜牧民族之充中间人 680

沙漠之市场 682

游牧民族之工业 682

东方之毯 683

游牧民族征服者之建筑术 684

干燥之地方停滞不进 685

游牧民族之心理与德性 687

畜牧民族之宗教 688

热狂乃游牧扩张之一种要素 690

沙漠之信仰 690

第十五章 山岭之屏障及其山道 705

人类乃地球流动之包被之一部分 705

山岭之难入 705

山脉乃过渡地带 706

高原与低地间之过渡起伏形式 708

过渡斜坡之重要 709

山麓地带即界带也 710

山麓地方人口之密度 712

山麓之城市与道路 713

山麓乃横断山岭之道路之末站 714

沿岸山麓之城市 716

山麓之为殖民地或森林地之边境 717

山上之运送人 718

山岭屏障妨碍或转移方向之能力 720

山间流域之重要 721

纵流域 723

山岭屏障之山道 724

山岭屏障之阔度 725

经过重垒之山岭之曲径 727

主要之横断山岭之道路 729

布里纳山道 730

柏尔福山道 730

马霍克谷 731

山岭屏障之高度 732

相对之两斜坡或可近或不可近 733

其人种上之影响 734

屏障性之持续 735

山道之重要 736

山道持续之影响 737

山道之历史的重要之地理要素 738

海间之山岭 740

物产不同之地方间之山道道路 741

山道决定横断山岭道路 742

山道附近可航之河道 743

流域附近地方居留地之形式 744

下方居留地 745

山道之城市及其市场 746

山道之民族 748

通过税 749

山道国家之险要势力 750

第十六章 山岭环境之影响 757

高度带 757

起伏与气候 758

经济发达与文化发达之高度带 759

热带高原之高度带与密度带 761

因保护之动机而增加之密度 762

原始民族保护之动机 763

影响山间人口密度之地理状况 764

阿尔卑斯山人口之稀少 765

土台农业 767

地理上之分布 768

萨拉森人之土台耕种 769

喜马拉雅山之土台农业 770

西藏与中国之土台农业 771

古代秘鲁之土台农业 771

多山岛屿之土台农业 772

山间蛮民间之土台农业 773

加肥料 774

不以平地供房屋与乡村之用 775

垂直之乡村 775

山中之牧场畜牧 776

山间之牧人 778

山间牧场之公有 779

高山之制造干草 780

山间制秣方法 781

山间民族之冬季工业 782

人口过剩与移民出境 784

暂时移民之形式 785

永久之移民 787

人口增加之预防 788

一妻多夫 789

戕杀女婴 790

一妻多夫制与一妻多夫制之结果 792

盗窃牛羊 794

山间劫略之历史的结果 795

山地之征服 796

山间民族之政治瓜分 798

个人主义与独立 799

山间国家之种类 800

其小面积之意义 802

山中领袖无甚权力 803

原始民族之幸存于山中 805

民族与言语之不同 806

人种幸存之山地之紧缩 808

山地之孤立与落后 809

山民之保守性 811

心理上与道德上之性质 811

第十七章 气候之影响 825

气候影响之重要 825

心理要素之相互作用中之气候 826

气候之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826

气候对于地面起伏之影响 828

气候限制可住之地方 829

人类之适应严酷之气候 829

洋与风所改良之温度 831

西风之影响 832

雨量 833

温度与地带之位置 834

不同之带之位置 835

热带高原之温带产物 836

人类地理学上之等温线 837

被压缩之等温线之历史的效果 837

气候上之小差异之影响 839

气候对于移民分布之影响 839

气候与种族性 840

一国内民族性之不同 841

地理问题之复杂性 842

单调之气候状况 843

北极寒冷之影响 844

文化发达之类似 845

寒冷与健康 846

热带移民出境之有限 847

热带气候之影响 848

退步之历史的意义 849

服习水土问题 850

温带之历史的重要 851

不同之季节之影响 851

冬季长短之影响 852

气候影响之复杂 853

长冬之社会影响 855

文化带 856

文化之发源地 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