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固定的基础 1
1.1 目的和原则 1
1.1.1 导言 1
1.1.2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即是生命 1
1.2 基础部分 3
1.2.1 骨骼材料学 3
1.2.2 骨折 4
1.2.3 骨的自然修复治疗:无治疗骨愈合 6
1.2.4 骨折治疗的基本目的 6
1.2.5 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 6
1.3.1.1 稳定性 8
1.3.1 技术背景 8
1.3 内固定的科学基础 8
1.3.1.2 力、应力、应变、硬度 11
1.3.1.3 负荷概述 12
1.3.1.4 生理负荷 16
1.3.1.5 手术固定的原则 16
1.3.1.6 界面力学 30
1.3.2 生物学反应 35
1.3.2.1 稳定性与加压 36
1.3.2.2 不稳定的生物力学 36
1.3.2.3 稳定的生物力学 38
1.3.2.4 对生理负荷变化的反应 38
1.3.2.5 对于骨骼的血运干扰 40
14.6 切开复位内固定步骤 41
1.3.2.6 对于血运干扰的反应 41
1.3.3.1 基本需要 44
1.3.3.2 愈合形式 44
1.3.3 骨愈合 44
1.3.3.3 直接(间接)骨愈合 45
1.3.3.4 直接(或一期)骨愈合 46
1.3.4.1 生物学钢板固定的概念: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LC-DCP) 47
1.3.4 发展的科学背景 47
1.3.3.7 骨愈合的力学控制 47
1.3.3.6 不同愈合形式之间的关联 47
1.3.3.5 不愈合 47
1.3.4.2 改进后的外固定架穿针的作用 52
1.3.4.3 AO组织技术委员会的发展范例:“管对管”接头的开发 53
1.3.4.4 新型髓内钉 54
1.3.4.5 非扩髓腔的髓内钉 55
1.3.4.6 测距用实验性髓内钉 57
1.3.4.7 分离性骨生长 58
1.3.5 内固定物材料 61
1.3.5.1 金属 61
1.3.5.2 其他内固定材料 62
1.4 AO教育 62
1.4.1 AO课程 62
1.4.2 AO操作教室 63
1.4.4 AO研究奖金 64
1.4.5 AO录像带 64
1.4.3 AO奖学金 64
1.4.6 AO人工骨骼和肢体 65
1.5 文件资料 66
1.6 发展 69
1.6.1 原则和指导方针 69
1.6.2 技术 69
1.6.3 器械装备和内固定物 69
1.6.4 AO技术委员会 70
1.7 术语汇编 70
参考文献 74
附录A 81
长管状骨骨折的综合分类 81
分类原则 81
解剖部位 82
骨折类型 84
诊断代码 84
11-肱骨近端 86
12-肱骨干 88
13-肱骨远端 90
21-桡/尺骨近端 92
22-桡/尺骨骨干 93
23-桡/尺骨远端 96
31-股骨近端 98
32-股骨干 100
33-股骨远端 102
41-胫/腓骨近端 104
42-胫/腓骨骨干 106
43-胫/腓骨远端 108
44-胫/腓骨 踝关节部分 110
附录A 术语汇编 112
附录B 113
软组织损伤分类 113
皮肤损伤IC(闭合骨折) 113
皮肤损伤IO(开放骨折) 115
肌肉/肌腱损伤(MT) 116
神经血管损伤(NV) 116
数字化X线的损伤诊断 118
2.1 术前计划 119
2.1.1 所需设备 119
2.1.2 重叠描图技术 119
2.1.2.1 从正常侧计划 119
2.1.2.2 直接重叠技术 119
2.1.2.3 透明膜板的使用 119
2.1.2.4 从生理轴上考虑术前计划 119
2 术前计划和复位原理 119
2.1.3 其它术前计划 120
2.1.4 结论 127
2.2 复位原理 127
2.2.1 必须完成何种复位 127
2.2.2 手术复位的类型 127
2.2.2.1 手法复位 127
2.2.2.2 机械复位 127
2.2.3 结论 132
3 螺丝钉、钢板及其应用 133
3.1.1 螺丝钉的功能 133
3.1.2 螺丝钉的类型 133
3.1.2.1 自攻和非自攻螺钉 133
3.1 螺丝钉 133
3.1.3 皮质骨和松质骨螺钉 134
3.1.3.1 皮质骨螺钉 134
3.1.3.2 松质骨螺钉 136
3.1.3.3 踝螺钉 137
3.1.4 螺丝钉固定技术 137
3.1.4.1 拉力螺丝钉 139
3.1.4.2 拉力螺钉的固定技术 140
3.1.5 拉力螺钉固定的适应症 143
3.2 钢板 146
3.2.1 功能 146
3.2.2 保护性或中和钢板 146
3.2.3 特殊的保护或中和钢板 148
3.2.4 钢板的塑形 148
3.2.5 支持钢板 151
3.2.5.1 支持钢板应用的技术指导 151
3.2.5.2 特殊设计的钢板 153
3.3 轴向加压和加压与张力带钢板 157
3.3.1 加压钢板 157
3.3.2 完成轴向加压的技术 158
3.3.3 钢板的预弯 160
3.3.4 加压钢板与拉力螺钉的结合 161
3.4 动力加压 163
3.4.1 骨的偏心负荷 163
3.4.2 张力带固定 163
3.5 桥形钢板 165
3.5.1 桥形钢板 165
3.6 自动加压钢板 166
3.6.1 半管型、1/3管型和1/4管型钢板、动力加压钢板 166
3.5.2 波形钢板 166
3.5.3 使用多少螺钉? 166
3.6.2 限制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 172
3.6.2.1 动力加压钢板的缺点 172
3.6.2.2 解决动力加压钢板问题的方法 173
3.6.2.3 限制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的临床应用 175
3.7 角钢板 180
3.7.1 一般原则 180
3.7.2 术前计划 181
3.7.3 内植物和器械 181
3.7.4 用于股骨近、远端的角钢板 181
3.7.5 刃板在近端股骨中的位置 182
3.7.6 器械 183
3.7.7 近端股骨:刃板位置的准备 185
3.7.8 钢板在股骨近端打入 187
3.7.9 股骨远端钢板的打入 189
3.8 动力髋螺钉(DHS)和动力髁螺钉(DCS)1 191
3.9 中空松质骨螺钉 200
3.9.1 大的中空松质骨螺钉 200
3.9.2 小中空松质骨螺钉 204
参考文献 207
4 股骨和胫骨髓内钉术 208
4.1 髓内钉术 208
4.1.1 髓内钉术的适应症 208
4.1.2 开放与闭合髓内钉术 208
4.2 AO/ASIF髓内钉术的内植物 209
4.2.1 AO/ASIF髓内钉的设计历史 209
4.2.2 AO/ASIF通用股骨钉 210
4.2.3 AO/ASIF通用胫骨钉 211
4.2.4 绞锁栓 212
4.3 AO/ASIF髓内钉术的器械 212
4.3.1 锉髓腔的器械 212
4.3.2 插入通用髓内钉的器械 214
4.3.3 股骨和胫骨髓内钉的锁扣器械 220
4.3.4 大的撑开器 223
4.4 股骨闭合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 226
4.4.1 解剖学的考虑 226
4.4.2 病人术前体位 228
4.4.3 钉长度的选择 229
4.4.4 开放髓腔 231
4.4.5 锉骨技术 232
4.4.6 钉的插入 232
4.4.7 锁扣 234
4.5 胫骨闭合骨折的髓内钉技术 234
4.5.1 解剖学的考虑 234
4.5.2 术前病人体位 235
4.5.3 钉长度的选择 236
4.5.4 开放髓腔 238
4.5.5 锉骨技术 239
4.5.6 钉的插入技术 240
4.5.7 通用胫骨和股骨钉的锁扣 242
4.5.7.1 远侧锁扣 242
4.5.7.2 近侧锁扣 248
4.5.8.关于使用影像增大器的一般简述 249
4.6 并发症 251
4.7 不锉骨的髓内钉术 251
4.7.1 引言 251
4.7.2 不锉髓腔钉的历史 251
4.7.3 AO不锉髓腔胫骨棒的设计 252
4.7.4 适应症 253
4.7.5 禁忌症 253
4.7.6 外科操作 253
4.7.6.1 术前计划 253
4.7.6.2 内植物 253
4.7.6.3 内锁技术 253
4.7.6.4 术后护理 253
参考文献 254
5.1.2 AO外固定架 257
5.1.1 历史 257
5.1 引言 257
5 外固定 257
5.2 管状外固定器的部件和器械 258
5.2.1 内植物 258
5.2.2 基本支架构件 259
5.2.3 附加的部件和内植物 259
5.2.4 器械 260
5.3 基本固定器的构型 261
5.4 外固定的原则 262
5.4.1 肢体解剖 262
5.4.2 损伤入路 264
5.4.3 机械要求 264
5.4.4 病人舒适 264
5.5 固定支架的应用 264
5.5.1 Schanz螺钉插入 264
5.5.2 不同外固定支架的装配 266
5.5.2.1 简单的单側支架装配 266
5.5.2.2 组合式单側支架——用通用关节或管-管夹钳 269
5.5.2.3 双管单側支架 269
5.5.2.4 双平面的单側支架——“Delta或V型支架” 270
5.5.3 其它方式 271
5.6 术后治疗 271
5.7 骨折愈合和支架失稳定 271
5.7.1 外固定后的下一步 272
5.8 特殊部位和适应症 273
5.8.1 小腿 273
5.8.2 股骨和膝关节 273
5.8.3 骨盆 273
5.8.4 上肢 274
5.8.5 融合和截骨术 275
5.8.6 节段移位和骨延长 281
5.9 并发症 283
参考文献 284
6.1 手术时间 285
6 术前、术中和术后指导 285
6.2 组织的必备条件 286
6.3 伤口感染的预防 286
6.4 手术操作的一般指导 287
6.4.1 术前计划 287
6.4.2 手术野的准备 287
6.4.3 术前指导、器械和内植物的准备 287
6.4.4 手术 287
6.4.6 伤口闭合 288
6.4.5 松质骨植骨 288
6.5 抗菌素 290
6.6 血栓栓塞的预防 291
6.7 骨愈合的放射线随诊观察 291
6.7.1 一般概述 291
6.7.2 用拉力螺钉和钢板固定骨折的X线估价 292
6.8.2.1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的计划安排 293
6.8.2 典型下肢骨折逐渐增加功能和负重要求的计划 293
6.8.1.1 下肢骨折病人负重和X线随访计划 293
6.8.1 一般建议 293
6.8 大部分常见骨折病人术后治疗和病人康复训练的特殊指导原则 293
6.9 金属取出 294
6.9.1 上肢 294
6.9.2 下肢 294
参考文献 296
7 肩胛骨、锁骨、肱骨 297
7.1 肩胛骨骨折 297
7.1.1 肩胛骨骨折的分类 297
7.1.2 手术指征 298
7.1.3 肩关节手术入路 299
7.1.3.1 背侧入路 299
7.1.3.2 前方入路 300
7.1.4 术后处理 300
7.2 锁骨骨折(包括两端关节脱位) 300
7.2.3 内固定的选择 301
7.2.2 锁骨入路 301
7.2.1 手术指征 301
7.2.6 手术指征 302
7.2.4 胸锁关节脱位 302
7.2.5 肩锁关节脱位 302
7.3.1.2 手术指征 303
7.3 肱骨骨折 303
7.3.1.1 分类 303
7.3.1 肱骨近端骨折 303
7.3.1.3 手术入路 306
7.3.1.4 术后治疗 306
7.3.2 肱骨干骨折 306
7.3.2.1 分类 306
7.3.2.2 手术指征 306
7.3.2.3 手术入路 306
7.3.2.4 内固定物的选择 307
7.3.3.1 分类 309
7.3.3.2 手术入路 309
7.3.3 肱骨远端骨折 309
7.3.2.5 术后治疗 309
7.3.3.3 肱骨远端关节外骨折(A型) 310
7.3.3.4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B型和C型) 311
7.3.3.5 术后治疗 313
参考文献 313
8 前臂、手和小型内固定物 315
8.1 引言 315
8.2 近端损伤 315
8.2.1 尺骨近端(鹰嘴) 315
8.2.1.1 体位和入路 315
8.2.1.2 横行鹰嘴骨折张力带技术 319
8.2.1.3 斜行骨折的内固定 320
8.2.1.4 粉碎骨折的牢固内固定 320
8.2.1.5 尺骨冠状突螺钉固定 321
8.2.2.1 分类 322
8.2.2 桡骨头骨折 322
8.2.1.6 肘关节骨折脱位 322
8.2.3 肘关节后方骨折脱位(后方型Monteggia损伤) 323
8.2.2.3 内固定 323
8.2.2.4 术后治疗 323
8.2.2.2 体位和入路 323
8.3 前臂骨折 324
8.3.1 前臂骨的入路 324
8.3.1.1 尺骨干 324
8.3.1.2 桡骨干 324
8.3.1.3 前臂双骨近侧骨干(Boyd) 325
8.3.2 复位 325
8.3.2.1 一般注意事项 325
8.3.2.2 双骨折复位技术 325
8.3.3 内固定 325
8.3.3.1 内固定物 327
8.3.4 术后治疗 328
8.3.5.2 外固定架的应用 328
8.3.5.1 Ⅱ度和Ⅲ度开放骨折 328
8.3.5 特殊情况时的骨连接方法 328
8.3.3.3 伤口的闭合 328
8.3.3.2 植骨 328
8.3.6 前臂骨折脱位 329
8.3.6.1 Monteggia骨折 329
8.3.6.2 Galeazzi骨折 329
8.4 前臂远端骨折 330
8.4.1 桡骨远端骨折 330
8.4.2 桡骨远端入路 331
8.4.2.1 背侧入路 331
8.4.2.2 掌仅侧入路 331
8.4.2.3 内固定物 331
8.4.2.4 尺骨远端 333
8.5 手骨的内固定 333
8.5.1 手骨骨折 333
8.5.2 入路 333
8.5.3 术后治疗 334
参考文献 336
9.2 骨盆的稳定性 337
9 骨盆 337
9.1 引言 337
9.3.1 A型——稳定型,轻度移位 338
9.3 分类 338
9.3.2 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 340
9.3.2.1 B1型——翻书样损伤,外旋损伤 340
9.3.2.2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内旋损伤 340
9.3.2.3 B3型——双侧B型损伤 340
9.3.3 C型——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垂直剪力) 340
9.4 手术的判断和指征 342
9.5 手术入路 342
9.5.1 前侧骨盆 342
9.5.2.2 后方入路 343
9.6 复位 343
9.5.2 后側骨盆 343
9.5.2.1 前方入路 343
9.7.2 后侧骨盆:骶骨骨折 344
9.7 内固定方法 344
9.7.1 前侧骨盆:耻骨联合 344
9.7.3 骶髂关节脱位 346
9.7.3.1 前方入路 346
9.7.3.2 后方入路 346
9.7.4 髂骨骨折 346
参考文献 347
10 髋臼 348
10.1 引言 348
10.2 诊断 348
10.3 骨折分类 349
10.4 手术入路 351
10.5 手术时间的选择和计划 355
10.6 复位和固定技术 356
参考文献 358
10.7 术后治疗 358
11 股骨近端 359
11.1 股骨头骨折 359
11.2 股骨颈骨折 361
11.3 粗隆部位骨折 365
11.3.1 粗隆下骨折 369
11.3.2 股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 369
11.3.3 股骨近端转移性骨折 369
11.4 股骨近端骨折术后处理 370
参考文献 370
12 股骨干和股骨远端 372
12.1 引言 372
12.2 股骨干粗隆下骨折 372
12.2.1 股骨近端髁钢板固定技术 373
12.2.2 粗隆下骨折动力髁螺钉固定 375
12.2.3 通用内锁式髓内针固定技术 376
12.3 股骨干中1/3骨折 379
12.4 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380
参考文献 383
12.5 术后治疗 383
13 髌骨和胫骨 385
13.1 简介 385
13.2 髌骨手术入路 385
13.3 胫骨入路 386
13.3.1 胫骨平台手术入路 386
13.3.2 胫骨干手术入路 386
13.3.3 胫骨下1/3骨折手术入路,包括Pilon骨折 390
13.4 髌骨骨折 390
13.4.1 髌骨张力带钢丝固定 392
13.4.2 用两枚克氏针及张力带固定髌骨 392
13.4.3 术后治疗 393
13.5.1.3 单髁骨折(B型) 394
13.5.1.2 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394
13.5.1.1 合并损伤 394
13.5.1 胫骨平台骨折 394
13.5 胫骨骨折 394
13.5.1.4 双髁骨折(C型) 396
13.5.1.5 术后治疗 397
13.5.2 胫骨干骨折 398
13.5.2.1 治疗原则 398
13.5.2.2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 398
13.5.2.3 骨干骨折固定手术选择的指导方针 398
13.5.2.4 骨折类型 399
13.5.3 波及踝关节的胫骨下1/3骨折:“Pilon骨折” 407
13.5.3.1 有腓骨骨折时手术操作方法 407
13.5.3.2 腓骨完整时的手术操作 409
参考文献 411
14 踝关节骨折 413
14.1 引言 413
14.2 重要的解剖与功能特点 413
14.3.3 C型(44-C1-3) 415
14.3 Weber和Danis踝关节骨折分型方法 415
14.3.2 B型(44-B1-3) 415
14.3.1 A型(44-A1-3) 415
14.4 手术时间的选择 417
14.5 踝关节损伤X线诊断方法 417
14.6.1 44-A1-3型踝关节骨折 419
14.6.2 44-B1-3型踝关节骨折 420
14.6.3 44-C1-3型踝关节骨折 421
14.7 术后处理 423
参考文献 423
15 足 424
15.1 引言 424
15.2 单一的足骨 424
15.2.1 距骨骨折 424
15.2.2 跟骨骨折 426
15.2.3 舟骨骨折 428
15.2.5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 430
15.2.4 骰骨骨折 430
15.2.6 跖骨骨折 431
15.2.7 跖趾关节骨折 432
参考文献 433
16 脊柱 434
16.1 引言 434
16.2 上部颈椎 435
16.2.1 稳定性 435
16.2.1.1 后路钢丝固定方法 435
16.2.1.2 经关节突螺钉固定颈椎1-2 437
16.2.1.3 齿状突骨折前方螺钉内固定 439
16.3.1.1 钢丝固定方法 443
16.3.1.2 钢板固定方法 443
16.3.1 后侧入路手术方法 443
16.3 下部颈椎(颈2~胸1) 443
16.3.2 前側方法 450
16.3.2.1 钢板 450
16.4 胸腰椎 454
16.4.1 前路方法:用大DCP钢板固定 454
16.4.2 后路方法 455
16.4.2.1 经椎板螺钉固定方法 455
16.4.2.2 带锁钩形脊椎固定棒 456
16.4.2.3 椎弓根固定 460
参考文献 471
17 开放骨折 472
17.1 总论 472
17.2 开放骨折的分级 472
17.2.1 开放骨折第1度IO1(MT1-4,NV1-4) 472
17.2.2 开放骨折第2度IO2(MT1-5,NV1-4) 472
17.3.2.2 筋膜 473
17.3.2 无生机组织的清除 473
17.3.2.1 皮肤 473
17.3 处理 473
17.2.3 开放骨折第3度IO3(MT2-5,NV2-5) 473
17.3.1 进一步污染的防止 473
17.3.2.6 骨骼 474
17.3.3 骨折的固定 474
17.3.3.1 轻度软组织损伤 474
17.3.2.5 神经 474
17.3.2.4 血管 474
17.3.2.3 肌肉 474
17.3.3.2 严重软组织损伤 475
17.3.3.3 伤口的闭合 475
17.3.3.4 抗菌素 475
17.3.3.5 术后处理 475
17.3.3.6 随后的骨折治疗 476
17.4 结论 476
参考文献 476
18.1 总论 477
18 儿童骨折 477
18.2 骨干骨折 478
18.2.1 内固定适应症 478
18.2.2 内固定方法 478
18.3 关节周围以及关节内骨折 478
18.3.1 一般原则与分类 478
18.3.2 内固定适应症 480
18.3.3 内固定方法 480
18.4 肱骨骨折 481
18.4.1 肱骨近端和肱骨干骨折 481
18.4.2 肱骨远端骨折 482
18.5 前臂骨折 484
18.5.1 前臂近端桡骨头、颈骨折 484
18.5.2 孟氏骨折 485
18.5.3 骨干骨折 485
18.6.1 股骨近端骨折 486
18.6.1.1 切开复位固定方法(ORIF) 486
18.6 股骨干骨折 486
18.6.2 股骨干骨折 487
18.6.3 股骨远端骨折 488
18.7 胫骨骨折 488
18.8 胫骨远端生长板骨折 490
18.9 其他骨折 491
参考文献 491
19 假关节 492
19.1 定义 492
19.1.1 延迟愈合 492
19.1.2 不愈合 492
19.1.2.1 反应性不愈合 492
19.1.2.2 非反应性、萎缩性并伴不同程度缺血性不愈合 492
19.1.3 假关节 493
19.4.1.2 电刺激 494
19.4.1.1 制动 494
19.4.1 非手术的治疗原理 494
19.4 治疗不愈合的基本原则 494
19.3 治疗不愈合的目的 494
19.2 延迟愈合、不愈合与假关节的原因 494
19.4.2 手术治疗原则 495
19.5 手术治疗原则 496
19.5.1 非感染性 496
19.5.2 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498
19.6 手术前治疗计划的制定 498
19.7 达到骨折愈合的手术技术 499
19.8 手术后的治疗 512
参考文献 513
20 感染 515
20.1 感染的预防 515
20.1.1 预防性抗菌素的适应症 515
20.1.2 抗菌素的选择 515
20.2 手术后血肿 516
20.3 感染 516
参考文献 517